好書試閱

遍路:1200公里四國徒步記

9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水泡人生展開

往第九號法輪寺的路上,我的腳已經開始痛了,只能慢慢地走,無法加快腳步,所幸這段路不用爬坡,一會兒就到了。
剛到寺門口時,有位先生迎面走來,送給我們一人兩張明信片,他說那是他親手畫的。
這位先生名叫雅龍,用黑色鋼筆素描了八十八座靈場,並做成明信片當紀念品販售,在許多參拜用品店都買得到。他那時正提著他的小皮箱在寺前寫生。
我們那天很開心地接下他的小禮物,之後在路上看到關於他的剪報,才曉得他是遍路界的名人。雅龍因為母親生病,於是離職回故鄉,踏上四國巡禮的旅程,他採用的方式,是為每一所寺寫生,一所接一所,一圈又一圈,不斷地巡迴下去。
我們在法輪寺休息時,有一些搭遊覽車的遍路者和我們閒聊。當我們說到這次打算走完全程時,就得到許多「了不起」的驚呼,但其實每次聽到這類稱讚, 我們都會很不好意思。我只是彆腳地走著路, 能挺進到多遠還不敢說, 甚至認為說出要走到八十八號這種大話,還真是狂妄。
遍路新生如我們, 才第一次上路; 而在這條路上,早已有人一圈又一圈地環繞。如果佛家說的輪迴真有此事,那麼就好像有人已在這凡世累積了不少經驗值,而我們是才剛來投胎的新人類,偶然相逢。
在同一條路上,那些經驗者看到的風景又是什麼呢?雅龍大概就是這樣一位前輩,尤其他是靠寫生來認識這一座座的靈場,用他的眼睛撫摸過寺院的每一處脈絡,用畫筆確認了每一處的存在,這種從眼到手間的流動力,是否已在心裡撞擊出一條深刻的路,使其靈魂暢通,阻塞不再。

快到第十號切幡寺時遇到一個叉路,路口有一家巡拜用品店。由於去參拜完第十號還得再折回來,於是便請店家讓我們暫時把行李放在店門口的椅子上。此時不用背著行李走路,覺得肩膀特別輕快,但也因為肩膀的痛苦消除了,才更加意識到腳的不適,我左腳上某些地方持續疼痛著, 猜想可能已經長水泡了。
切幡寺位在山坡上,遠處即可望見寺裡的二重塔。據傳當年空海大師行經此地,遇見一位父母雙亡的貧窮織女,織女以織布布施給大師,而大師為其灌頂,使之得度,因此得名為得度山切幡寺。
晚上在旅館的房間裡檢查我的腳,果然長水泡了,而且一次三顆,還好M的大行李有不少藥可以用。我突然覺得好險前一天沒有選擇要趕路,不然我這會兒的狀況可能更糟。

如何才是「自己的步調」?

隔天一早,我們悠閒地出門,走路時,我和M很少持續地聊天,只偶而交換一下現況,大部分是自己安靜地走著。
這時候腦子裡會有各種即興的事物跑出來,在路上看到什麼,聞到什麼味道,總會和過去的回憶連接,然後這個回憶又會串連到另一個,一個半天好像會想到好多事,但它們也會很快就溜走。
表面上看起來有點無聊,只是一直走路,但其實是人生中難得一段與自己非常親密獨處的時間,我和我自己之間,沒有書、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別人、沒有工作的打擾,頂多只是耳機裡傳來的音樂,我看著一路上的景物,也看著我心裡被勾起的各種想法。唷,原來我是由這些念頭所組成的人啊!
儘管我們老是拖拖拉拉,可是一直走路的結果,里程數還是會提升,剛開始我們一小時只能走三公里多,現在大約可走四公里多了。還不到正中午,我們就到了第十一號藤井寺。
傳說空海大師四十二歲時,曾在此地修行,並種植了五色藤,現今寺內的仁王門旁藤棚茂盛,據說初夏開花時,花的香氣與盛開的姿態更是怡人。而藤井寺的旁邊,就是通往第十二號燒山寺的登山口。
參拜完之後,我們走到附近的旅館吉野,直接詢問當天是否有空房可住。遍路民宿較之一般民宿,更有彈性,除了可事先預訂,若是遍路者當天直接登門接洽住宿,只要有空房,民宿主人多半會接受。而且附近的民宿彼此熟識,如果這家客滿,也可麻煩他們建議或代為詢問鄰近的住宿。
旅館吉野的老闆娘親切地收留了我們,放下行李後,我們步行到一公里遠的鴨島站逛逛。我們在當地吃了午餐,再去超市買了一些食物和藥品,過了一個悠閒的下午。
這天雖然里程不多,但是我腳上的水泡持續地痛著。回旅館的路,我只能慢慢跛著走,而明天要爬的那座山就在眼前。望著那座山,我思考起「自己的步調」這個問題。
雖然在出發前已經看了很多資料上都提醒著遍路者「要依循著自己的步調走」,也不斷如此告訴自己。但在腳很痛的此刻,我才再度意識到「自己的步調」是什麼意思。
那不是要縱容自己偷懶,也不是要不停督促自己達到預期的速度,而是一種站在自己的身心這邊,然後帶領著自己一同往前的平衡狀態,一種共同的意識。
而之前的我,還是會在意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以至於無法身心一致,腦子老是想著要快一點,但身體沒辦法配合,那麼我的意念是不是可以更往我身體這邊站過來些呢?
想到這裡,突然對於明天的山路和之後一千多公里的路程釋懷了一些,我決定要和我自己一起走,走到我們都覺得足夠了就好。

同行二人,大師在我身後!

上燒山寺的日子終於來了。在江口洋介的那部遍路日劇裡,特別拍到了上燒山寺的這段山路,因此在我了解有遍路這回事時,就已經知道燒山寺要爬山了。而且它一直像根刺一樣,鯁在我的遍路計畫裡,只要一想到就有點不安。
在遍路道上,所有位在山上或較難到達的寺院會被稱為﹁難所﹂,而位在德島的難所就有三座,一是第十二號燒山寺,二是第二十號鶴林寺,三是第二十一號太龍寺。
燒山寺通常是遍路的第三或第四天遇到的行程,它位在標高八百公尺的山上,是一個很早就得面對的考驗。
不過,遍路道的難所通常也會不只有一條路,通往一座寺的路有時會有兩、三條可以選擇,有山路捷徑,也有水泥鋪裝良好的車道可走。
燒山寺的問題在於如果選擇要走車道,那距離可能是山道的二倍以上;而且燒山寺的山路遍路道被稱為是空海大師曾走過、且保存最完整的古道。於是,好像沒有什麼好選的,雖然是個鯁在心裡的刺,還是要慢慢消滅它。
一早起床是個好天氣,吃完早餐,旅館吉野的老闆娘已幫我們準備了中午的飯糰便當。我吸了一大口氣,來到燒山寺的登山口,石階旁有著一尊尊來自八十八所寺廟的小石佛,這些小石佛像在列著隊幫遍路者加油。
腳的狀況還是不好,不過長了水泡的腳在走山路時,反而比較沒有那麼痛,倒是膝蓋有些不舒服了。M的腳程挺快,她先上前走了,我在後慢慢跟上,一路上還是會遇到其他遍路者,在路上遇到時大家會互相打招呼,彼此說聲「辛苦了」。

德島的遍路道上偶而會有像電話亭的小箱子,裡面會放接下來的區段地圖供步行遍路者自行取用,這種地圖很有用處,它除了會用較大的版面將路徑畫出來,遇有山路難所的圖示還會另外標出山路高低差的切片圖,讓遍路者可以確實掌握道路資訊。
先前我們拿到了燒山寺遍路道的地圖,因此對於哪一段路要上坡、哪一段路要下坡,算是做好了心理建設。我想心理建設是很重要的事,因為這樣身體也會跟著一起做準備,配好夠用的體力。
從藤井寺出發到下一個休息點長戶庵,大約是三點二公里,這段路都是陡升的山階,雖然走起來很不舒服,但只要撐過了剛暖身的急喘,慢慢也就習慣了。
不過,走到這時我發現膝蓋真的不舒服了,只好再調整一下護膝,慢慢往前走。在遍路的前期,我的腳一直鬧脾氣,水泡和膝蓋的問題不斷;而M的腳倒還好,反而是肩膀疼痛的問題讓她很困擾。
柳水庵是爬燒山寺途中一個較大的休息點,M比我早到,我們在那裡吃午餐。此處的櫻花開得很美,雖然地處山垇,無法眺望遠景,但是自成一格幽靜。

吃完午飯,又準備上路了,先是從柳水庵到一本杉兩公里多的上坡道,然後是約四公里的急下坡道再接上坡道。最後的那一段上坡道是在樹林間迂迂迴迴,感覺好像沒有終點似的,路彎了又彎,以為要到了,卻又只是下一個彎道口而已。
遍路配備為什麼會有金剛杖的原因,除了可以當拐杖輔助前進外,金剛杖也代表著空海大師,讓遍路者在路上不會孤單,因而在遍路道上,隨處可見「同行二人」的標語,即遍路者和大師二人同行。
在山路的遍路道上,路標會懸掛或綁在樹枝上,有些路標會直接寫著「遍路道」或「往XX寺」,有些則會寫著「南無大師遍照金剛」或是「同行二人」(注:南無大師遍照金剛:此為空海大師的御寶號。南無為梵語,有歸依、寄託之意,遍照金剛則是當年唐朝惠果大師賜予空海的灌頂名。 / 同行二人:意即空海大師會一路跟隨守護每位遍路者之意。),也有的會寫著「加油」、「人生即遍路」等不同的字句。這些牌子是要讓遍路者知道,雖然走山路很辛苦,但我們正走在正確的路上,只要依著自己的步調繼續向前,就會到達目標。
不過在走這段山路時,我老是覺得有人走在我後頭,不時還會聽到後方傳來清脆的鈴鐺聲,以及沉重的錫杖杵地的聲音,但每當我轉頭一看,整條山路沒個人影,我只好幻想著:「莫非真是同行二人,大師也陪我爬山了呢?」

在離開旅館吉野後的七個小時多一點,我終於走到燒山寺,M大概比我早個半小時到,她已在寺門口等我;一般來說,如果腳程快的人,只要五個半小時到六小時間就可以抵達。到達了的那一刻,我非常開心,因為心裡的刺總算是消滅了。
去寺裡參拜完,便到宿坊報到,這裡的宿坊是和式大通鋪,僅用紙門隔出房間,彼此的聲息互通,住隔壁的大叔們閒聊打屁的聲音,完全聽得一清二楚。

遍路小屋

隔天一早,從燒山寺離開,先是一段山路下坡道,我們跟著指標走,來到一個標示著某某峠的小路標,看起來又是條山路。雖然只有六百公尺的上坡道,我卻走得老大不情願,經過昨天的山路洗禮,我的膝蓋快要廢了。
過了坡道,就在山上的產業道路裡轉來轉去,這段路的風景很好,有山有水,有橋有花,視野開闊;但或許就是太開闊了,陽光的照射也很直接,且路上雖然有民家,卻沒有什麼停留點,沒有吃東西的地方,連販賣機都不好找,只能一直走,大概在下午一點多,我們才經過一家有營業的食堂,趕快進去吃點東西。

在離第十三號大日寺還有兩公里的路旁,有一座很漂亮的遍路小屋。裡面除了有桌椅之外,還有熱水、咖啡粉、茶包、紙杯、糖果,一旁的冰箱裡還放了十幾顆冰橘子和幾瓶冰水,供遍路者自行取用。這裡實在是個舒服的地方,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在留言本上留了感謝的話才離開。
在遍路道上,偶而會有專門讓遍路者休息的小屋或涼亭,徒步地圖大多有標示出來。有設備相當良好、還附空調的精緻小房子,也有簡陋的小亭子,有些會擺放附近居民接待的各種飲食,也會擺放留言本,讓遍路者可以留言致謝或分享心情;而這些地方,通常在夜間也會有野宿遍路者就地鋪睡袋過夜。
這些遍路小屋大多是附近民家集合接待,或是民間的遍路組織搭建。對於遍路者來說,這些休息點的存在都很必要,既是理解,也是安慰。它們像是在和遍路者說著:「一路走來辛苦了。」也說著:「快進來坐坐,休息一下吧!」
每當來到遍路小屋休息時,我總會想像著如果人生路上,也可以有這種東西就好了,讓我們總有機會被理解、被安慰。

大日寺的位置就在大馬路邊。遍路道上共有三座大日寺,這是第二座,但這裡供奉的本尊卻不是大日如來。
傳說大師當年在此地森林修行時,天空突然紫雲滿布,大日如來現身,因而得名;而到了明治年間,因神佛分離令的政策,使得這裡的堂塔荒廢,後來附近一宮神社的十一面觀音像移入本堂,成為寺內供奉的本尊。
參拜完大日寺後,已預訂的名西旅館就在旁邊。旅館的老闆對於他有電梯設備、早餐附咖啡、料理很華麗、洗衣免費等服務顯然非常得意,儘管我們已確定要入住這裡,他仍不時會和我們宣傳幾句:「明天早上有咖啡喲!」「衣服洗了嗎?洗衣機現在空著喲!別擔心,是免費的。」「上樓嗎?電梯來了,我先幫忙按著,快請進吧。」
他通知用餐的方式不是用電話或和客人先約好時間,而是廣播,對,就是國小教室裡的那種擴音廣播,第一次在房間裡聽到廣播時,我們有點傻住,因為那聲音語氣同時透露出自滿與親切,怎麼這麼可愛啊!這家旅館的老闆真是個幽默感很獨特的人。

─ 摘自〈Chapter2 發心的道場──德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