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以下摘自《口譯人生》前言)

何謂語言的溝通?

我們口譯員的工作,就是站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幫助他們的對話、溝通得以成立。這個簡單的道理或許人人都知道,已經不需要再多做解釋。不過,假如只是單純將A說的話告訴B、再把B的回答轉達給A,以我這個人喜新厭舊的個性,實在不大可能重複相同工作,投入這一行長達將近半世紀之久。至少,應該不至於讓我想提筆寫下本書。

口譯員不只是訊息傳遞者、居中傳話的中介者。我體會到這一點,是在大學畢業後當了幾年專業口譯員,還初出茅廬的時期。

當時我受託擔任工學相關的會議口譯,我和同事兩人一起來到會場。名義上雖然是場需要口譯的國際型活動,不過,與其說是國際會議,這更像個工作坊性質的小型聚會。

還記得當時會場也架設口譯員專用的口譯廂。日方講者是一位上了年紀德高望眾的年長教授,他指著寫在白板上的資料,講述自己的專業領域。

我們在一旁譯出他所說的內容,而在場聆聽的美國人,看來都是頭角崢嶸的年輕世代。聽著老教授的解釋,他們表現出旺盛的好奇心:「原來老師您從事的是這方面的研究啊,真有意思!對了,那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另一方面,那位日本老教授也很認真地回應:「嗯,關於這一點呢,我認為……」。

近距離看著他們的交流,我猛然驚覺:「他們兩方現在是因為我的口譯,才能了解彼此!」

或許因為這兩人的對話問答如此熱絡,才會讓我產生這種感覺。如果沒有口譯,語言不同、年齡也幾乎相隔一代的兩人,即便有機會相識,想必也無法順利溝通。這讓我再次發現口譯這份工作的意義。

當時那兩人跨越了語言差異和年齡不同的鴻溝,順利地在工學這個共通領域上互相討論,我也切實感受到兩位從事研究的嚴謹態度。正因為如此,我們口譯員總是認真地聆聽口譯對象的一字一句。

當時,我還是個不成氣候的口譯員,也經常在工作中嚐到失敗滋味。但是,這次經驗讓我對「傳達語言時需要什麼?」「透過語言的溝通是什麼?」等,這些談論口譯技巧之前更重要的層面,都獲得很重要的線索。
「發言」不等於「傳達」。

所謂口譯,就是將講者的「發言」翻譯成其他語言,「傳達」給聽眾。站在這兩種無法以等號相連的行為中間,自然沒有正確答案。可是即使在講相同語言的人之間,這個問題(「發言」和「傳達」的不同)也一樣存在。舉個好懂的例子,如果有人發言「很小聲」。儘管確實說話了,但是無法傳達給聽的人知道。假如無法傳達,那麼跟「不存在」是一樣的意思。換句話說,只是發言並不代表溝通成立。當然,即使講話聲音傳到對方耳中,也不見得表示確實發揮「傳達」之效。那只代表對方「聽到了」而已。最重要的是,話語有沒有真正傳達到對方「內心」,這才是真正的「傳達」。

我們口譯員站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進行具體的翻譯工作,因此每天都能體會到「語言溝通基礎」的重要性。我經歷過各種大大小小國際會議上的口譯工作,在會議上最認真聆聽別人說話的,或許就是口譯員吧。

確實「傳達」的三要點

以往日本社會總認為「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較之下,歐美社會則主張如果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確實傳遞給對方以達到良好的溝通,就有可能產生糾紛或造成損失。

日本是重視「情」以及「當下氣氛」的文化,而歐美也有自古希臘流傳下來的哲學傳統,重視邏輯。邏輯是由語言建構的,因此歐美人遠比日本人更重視語言溝通。

身為口譯者的我,透過這本書想與各位分享的,並不是「如何學好英文」的技術理論或學習法。我試圖梳理的,是無論英文或日文、不管有沒有語言隔閡,當人與人之間藉由語言溝通時一定會面臨的「通則」。

當然,這種法則不容易學習也不容易傳達,不過,正因為我處於沒有「正確答案」的口譯世界,反而更常思考存在於單純翻譯語言工作背後的「通則」。

那麼,除了「發言」之外,還要確實「傳達」給對方,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我認為需要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一、「很想告訴別人」的內容。
二、想傳達的熱忱。
三、具備能讓對方清楚了解這些內容的邏輯與結構。

在本書中將以口譯現場為背景舞臺,解說上述條件的具體內容,以及該如何培養這些能力。(以下摘自《口譯人生》〈第五章 傳達語言的五個步驟〉)

傳達語言的五個步驟

我有一個想法, 或許不該直接問今後想學習語言的人這個問題吧,但我覺得大家都該想想看:「學習外文之後,想靠這種語言傳達什麼事情?」「自己內心有沒有想傳達的內容?」如同前述,英文只是「工具」。首先,要在自己心裡保有想傳達的內容及想傳達的意願,再建立起讓聽者容易理解的結構,才算真正活用了英文這種工具。

我初出茅廬時,曾經在某場會議上聽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卻無法立即譯出,腦中一片空白。這時,我身旁的夥伴助我一臂之力:「百尺竿頭就是英文裡 revolutionary change (劃時代的改變)的意思吧。」我對日文中漢語的表現相當不擅長。要理解這些詞彙並且確實譯出,除了語言能力之外,素養更是不可或缺。

如果覺得只要會英文相關工作都能夠輕易上手,我必須說,這種想法似乎太過膚淺。

具體來說,口譯員到底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依照工作流逐一說明。

步驟一:傾聽

「口譯」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步驟一:聆聽
步驟二:理解
步驟三:分析
步驟四:轉換
步驟五:譯出

口譯的工作經過以上步驟才算完成。講者的訊息可以藉此跨越語言的障礙傳達給聽者,這五步驟也同樣適用於純日文的溝通中。

我彷彿聽到有人反駁,同一種語言(例如日文)的溝通應該不需要步驟四的「轉換」吧?

所謂「轉換」,也可以置換為「換句話說」。在一般雙方都使用日文的對話當中,我們也同樣必須注意這一點。

像是職場中,同一個業界的人之間彼此熟知的專業用語或英文縮寫,向其他業界的人解說時,就要「換句話說」。或是跟不同世代的人說話時,也需要找到相應的替代詞,疏忽這些步驟的人,絕對稱不上是「溝通高手」。

有句話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既然溝通是雙向關係,這其中也有許多我們值得反思的部分。對方的「說」是我們的「聽」。反過來也是一樣,同一種語言(例如日文)的對話當中,如果聽到不容易了解的發言,其實也該自我反省:「我的發言對方是不是也不好懂呢?」
步驟二:理解

然而,光有語言能力還不夠成為稱職的口譯員,素養也是必備的。

那麼,具備語言能力和素養就能理解所有內容嗎?其實,還要加上「個別基礎知識」。

像是事先了解講者的簡歷以及發言概要,就可以將「奪走講者家人生命的戰爭,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場戰爭?」「他的家人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喪生?」這些資訊盡量牢記在腦中。在對話之前如果疏於蒐集或學習基礎資訊,終究也只能達到膚淺程度的理解和溝通。

口譯員最終必須了解而且傳達的,並不是演講當中的單字,而是由這些單字所構成的講者「訊息」,還有結論當中的「重點」。這些內容不見得會在演講當中化為言語。可是,當我們聽到講者說出「應該強化管制二氧化碳排放」,其背後一定帶有「擔心地球暖化」和「注重環境保護」等訊息。口譯員必須以理解這些心思為前提,慎選一字一句,挑出最適當的譯文。

演講的核心訊息在哪裡?如果能夠掌握這一點,儘管講者的原文鬆散不夠扎實,也有可能翻譯出論點清晰的內容。有時候,我們會聽到聽眾表示:「聽了口譯員的翻譯後才更清楚講者想說什麼。」這是因為口譯員能確實了解原本的發言中要傳達的訊息。

步驟三:分析對方的發言

步驟二中的「理解」,是將耳朵裡所聽到的一字一句對照自己的素養和通識,屬於微觀作業,而在步驟三的「分析」或許可說是宏觀作業。像是「把 shock聽成shar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時,我耳朵裡確實聽到了shark,而我也知道這個字代表的是鯊魚,但是如果從推敲字句的微觀世界往後退一步,我就會發現把shark放在演講整體脈絡的宏觀世界中思考「非常奇怪」。

不僅是理解單字,更要了解整體演講是以何種邏輯所構成,並且了解其整體脈絡。

許多人在日常對話中,如果聽到「感覺不順」地方,就直接從記憶中刪除,專注聆聽其他聽得懂部分,讓自己能「掌握整體概貌」。

但是,口譯員不能這麼做,我們不能有「聽不懂」的地方。說得極端一點,即使有「聽不懂的部分」也得把這些話譯出來。總之,把講者「所有發言」都正確譯出,就是口譯員的工作。所以,如果站在微觀角度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就需要站在宏觀整體的角度檢驗分析。

如果能完成這個分析步驟,大致上就可以預測演講將朝什麼方向做出結論。特別是在同步口譯的狀況下,由於日文和外文在文法語序上的差異,必須一邊處理技術差異,一邊追著演講內容跑。各位或許會發現電視上海外新聞節目等有同步口譯的日文,經常會用「關於○○這件事」,或是「其實,這件事真正的原因在於」等句法。
步驟四:轉換

接下來,步驟四終於來到正式運用語言能力的「轉換」(即為翻譯)工作了。就像前面所說的,轉換就是換句話說的工作,在平常的日文對話中也同樣在進行。

跟我剛成為專業口譯員的時候相比,這幾十年來,我的英語能力確實長進不少。可是在這段期間中我英語能力的進步,跟我們在平常對話中經常在意的「英文要怎麼樣才會變好?」這句話中所謂的「好」,我想在「質」上有一點不同。

像是日文裡面有 「折斷了骨頭」這種說法,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相當辛苦」。同樣地,英文也有許多類似的片語。我對這些相關知識真的很貧乏,自己的 「知識抽屜」幾乎空空如也。

儘管說話的內容一樣,根據語彙能力和片語的使用方法,可以讓自己所說的話聽來優雅或低俗。如果想追求這方面的精進,不只語言能力,也必須具備文學能力。口譯員所處理的是「口說語言」,不過,大量閱讀英文和日文的文學作品,也有助於提升口譯能力。此外,多看電影,注意讓你印象深刻的台詞,也是有效的訓練。

步驟五:譯出

當我們想對別人傳遞訊息的時候,要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想傳達的意願?」

我自己是有的。當然,這畢竟是我的工作,討論「想不想傳達?」這個問題之前,我的工作本來就必須傳達。不過我前面也說過,我總希望透過自己的翻譯、傳達,能讓聽者在腦中浮現栩栩如生的如實情景。假如沒有這份意願,確實無法長久持續這麼麻煩的工作。

面對眾多聽眾演說前,不妨先把該傳達的內容整理清楚,然後再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想要傳達的意願,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進行這場演講也只是浪費時間,結果只是引出聽眾的瞌睡蟲吧。如果具備想傳達的意願,那就得下功夫,讓自己的話更容易進入對方腦中、容易了解。

溝通是雙向的,有說話的講者,還要有接收和理解的聽者,溝通才能成立。假如一個人講話幾乎快到讓別人根本聽不清楚,儘管有想傳達的意願,也只是一廂情願,根本沒有傳達到對方心底。

用字遣詞的選擇很重要,該考慮的不是自己想怎麼說話,而是該怎麼說話、該怎麼表達,才能夠確實將訴求傳達給聽眾。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