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一、幕末.維新的起迄年代
幕末.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時期,足可與七世紀的大化改新、十二世紀末源賴朝建立武家政權並稱為日本史上的三大變革。
三大變革中只有幕末.維新為時最短,從字面上來看即可知是幕末加上維新兩個時期並稱。一般而言,以嘉永六(一八五三)年六月三日培理率領四艘黑船出現在江戶灣為始,到慶應三(一八六七)年十二月九日朝議決定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止,共十四年半。
已故遠山茂樹教授在其著作《明治維新》中提到:
「明治維新之前三十年,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天保年間的政治過程中,已經形成明治維新政治本質的原型。……」
遠山教授認為天保期間在封建支配動搖、甚至崩壞的過程中出現新的動向,農民、市民的布爾喬亞(bourgeoisie,意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鬥爭首次在日本本土萌芽,而為對抗此種情形,封建統治階級為強行維持封建統治做出努力。
遠山教授認為天保十二(一八四一)年水野忠邦老中首座主持的天保改革(與十八世紀初享保改革、十八世紀末寬政改革並稱幕府三大改革)可視為幕末的開端,因而將幕末的起始時間提前至天保十二年五月,幕末便從通說的十四年半延伸為二十六年半。
至於維新方面,慶應三(一八六七)年十二月九日稍晚的小御所會議議決德川慶喜必須辭官納地,埋下不到一個月後鳥羽.伏見之戰的導火線,可視為維新之始;明治十(一八七七)年九月廿四日維新第一元勳西鄉隆盛在鹿兒島城山切腹(亦有遭薩軍狙擊而死等種種說法)結束西南戰爭為維新畫下句點。
之所以將西南戰爭平定定義為維新的結束,可引用《明治維新》之言:
「……在於西南之役的終結,意味著明治維新的主體勢力倒幕派之政治生命結束。到此時為止政治過程的一貫法則,皆是幕末政治史的延長。……」
換言之,遠山教授以西南之役的平定作為維新的結束是著眼於明治前十年儘管已經改朝換代,並以太政官(明治初年權力的核心機關,廢藩置縣後由正院、左院、右院組成。正院由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及參議組成,是最重要的權力機構。左院相當於今日的立法機關,但在當時不太受到重視。右院相當於今日的行政機關,細分為民部、大藏、兵部、刑部、宮內、外務六省,各省長官為卿,次官為大輔、少輔)主政,但在政治過程上依舊是幕末政治史的延長。因此一般以西南戰爭平定作為維新的結束是認定之後在政治上才算是與幕府時代――依遠山茂樹教授的說法為絕對主義形成的過程――完成切割,真正進入新的時代。
不過,近來的書籍以明治十一(一八七八)年5月14日作為維新結束的傾向逐漸增多。因為這一天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在上班途中,於紀尾井坂(東京都千代田町紀尾井町清水谷公園)遭到以島田一郎為首的六名石川縣士族的暗殺,當日去世。
由於木戶孝允在西南戰爭期間的五月廿六日病故,西鄉也在西南戰爭結束前切腹,再加上大久保遭到暗殺,「維新三傑」全部殞落,結束維新元勳的第一世代,故以此作為維新的結束似乎更具說服力。
若依遠山教授的主張,幕末.維新時期一共為期約三十六年半(一八四一年五月至一八七七年九月)。若從黑船事件算起則有二十四年多(一八五三年六月至一八七七年九月),不過筆者在本系列「幕末.維新史」界定的年代斷限為上起黑船事件,下迄紀尾井坂之變(利通暗殺),歷時約為二十五年。
此為期約二十五年的幕末.維新史,筆者再細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幕末:嘉永六年六月三日培理率領四艘黑船出現在江戶灣,到慶應三年十二月九日朝議決定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止。
(二)戊辰戰爭:慶應四年一月三日起進行的鳥羽.伏見之戰到明治二年五月十八日箱館戰爭結束。
(三)御一新:明治二年六月十七日准許版籍奉還到明治十一年5月14日利通暗殺,為全系列作結。二、章節簡介
本書《幕末:日本近代化的黎明前》為「幕末.維新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內容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幕末各勢力簡介」,介紹幕末時期的皇室.皇族、公卿中家格最高的攝關家以及與幕末歷史息息相關的諸藩,諸藩依其性質可分為親藩.譜代的紀伊、水戶、越前、會津、彥根以及外樣的薩摩、長州、土佐、佐賀(肥前)。皇室.皇族及公卿的部分敘述較為簡略,重點擺在九個親藩.譜代及外樣諸藩上。在漫長的江戶時代中實在難以面面俱到,故僅談及與幕末歷史進展有關的部分,不相關的部分則予以割愛。
第二部分「幕末歷史發展」是本書的主軸,從黑船事件起到「王政復古大號令」,筆者針對期間十四年半的幕末政局發展及演變加以論述。日本在黑船事件後如何在開國及攘夷的抉擇中做出決定,從之後的歷史來看日本雖選擇了開國,但是在當時選擇開國並非理所當然的決定,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
幕府不想獨自承擔簽訂條約的責任,向外國使節推託說必須得到天皇得到的敕許才行。幕府此舉原本是想減緩來自外國使節的壓力,然而無形中卻抬高天皇的地位,讓外國使節明瞭原來天皇才是手握最後決定權的人。面對遲遲不肯敕許的天皇,甫為幕府推派的大老井伊直弼逕自與美、荷、俄、英、法五國簽訂內容大致一致的修好通商條約,統稱《安政五國條約》。
井伊大老的獨斷招致各方非難,而他為平息反對聲浪祭出安政大獄,重創井伊大老的政敵一橋派,讓攘夷志士噤若寒蟬。然而過於嚴苛的處分最終招致殺生之禍,不僅井伊大老本人橫死,幕府的聲望也隨之江河日下。接替的老中首座勢必要改變井伊大老的獨斷作風,同時也得修補與朝廷關係,而為修補與朝廷的關係恐怕還得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才行,於是接替的安藤信正老中首座向天皇請求讓皇妹和宮親子內親王降嫁關東,以求修復與朝廷的關係,此即公武一合(公武合體派)。
歷經一番曲折,和宮在各藩藩兵護送下平安抵達關東,但皇妹降嫁關東的消息卻惹怒攘夷志士,憤怒的攘夷志士在江戶城下刺傷安藤老中首座,幕府的威望又再一次遭受嚴重的打擊。
此階段的敘述主體對象開始由幕府轉向外樣諸藩,在七、八兩章分別談及主張公武一合的薩摩藩及攘夷的長州、土佐二藩在櫻田門外之變後的動向。值得一提的是薩摩藩和土佐藩在前後不到四個月內,各自以保護敕使之名東下江戶。儘管薩摩藩和土佐藩是出於不同的目的東下江戶,在一定程度上均達到他們的目的。
而回應薩摩藩主之父島津久光東下的,是將軍家茂的上洛,這是幕府自三代將軍家光之後歷時二百多年的首度上洛。家茂上洛後被迫決定攘夷的日期,這次上洛等於同時滿足公武合體派及攘夷派的要求,此後將軍上洛成為常態。
文久二(一八六二)年到文久三年上半年間,朝廷裡同時存在公武合體派及攘夷派,兩派都想打倒對方、獨佔天皇的信任,終於在「八.一八政變」分出高下,攘夷派的朝廷公卿及攘夷勢力長州、土佐二藩都遭受逐出京都的處分。原本預定的攘夷行動隨著政變在準備不充分的情形下草草發動,旋即遭到平定。「八.一八政變」後京都政局最大的改變為「一會桑體制」的確立,所謂的一會桑即是在京都的小幕府,主要成員一(一橋慶喜)、會(松平容保)、桑(松平定敬)皆出身親藩,打破以往只有譜代才能參與幕政的慣例。
被逐出京都的長州仍堅持攘夷,為此險些付出滅藩的代價,長州和先前因攘夷而與英國交戰的薩摩,都在歷經戰爭後見識到歐美列強的強盛,不約而同地廢除難以實現的攘夷路線。
如此一來,薩長的合作已有基礎,剩下要克服的是長州對薩摩的怨恨,這必須由薩摩、長州之外的外人來促成,完成這一關鍵同盟的人物為土佐出身的坂本龍馬。
第十四章起內容以締結同盟後的薩長為主角,以倒幕勢力的凝聚為主線,在四境戰爭、大政奉還等重大事件後,任誰都能看出幕府的傾倒只是時間的問題,最後在「王政復古大號令」頒布後結束這一部分的歷史爬梳。
第三部分「幕末諸隊.團體簡介」著墨在第二部分鮮少談及的內容,作為第二部分之補充,針對一般大眾較感興趣的新選組、奇兵隊、海援隊.陸援隊、江戶三大道場、幕末四大人斬等動漫或戲劇熱門的主題予以論述,有鑑於學術書籍較少觸及這部分,筆者從部分野史及戲劇的角度切入、輔以接近野史的筆調,為對這部分感興趣而了解不深,或完全不了解的讀者進行介紹。
第四部分「若干外國人與日本女性簡介」介紹活躍於幕末時期的外國人及女性,筆者挑選的外國人除葛拉博外幾乎都是外交官,聚焦介紹他們生涯中與日本交集的部分。至於女性的介紹與第三部分相似,都是史籍甚少提及的區塊,所能參考的書籍較為有限。三、所謂的「薩長史觀」
二○一七年九月,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一本名為《薩長史觀的真面目――揭發歷史的偽裝,還原真實》(薩長史観の正体――歴史の偽装を暴き、真実を取り戻す)的歷史書,該書的作者日本歷史宗教研究所所長武田鏡村在前言提到:
「何謂『薩長史觀』?明治政府成立時為了正當化而創造出來的歷史。薩摩和長州從幕末到明治維新期間進行的謀略、謀反、暴虐、殺戮、掠奪、強姦等等,為隱蔽所有的犯罪行為而創造出充滿『欺瞞』的歷史觀。……」
百餘年來薩長史觀成為幕末.維新史的主流,隱蔽住不少真相,令人霧裡看花。好在戰後有愈來愈多類似《薩長史觀的真面目》的書籍藉由種種資料(未必都是史料)逐漸還原幕末.維新史的真相――薩長志士未必都是神聖崇高,幕閣、幕臣也未必都是顢頇無能。
因此筆者在本書一方面破除薩長史觀的神話,還原其原本的面貌;另一方面則肯定幕府在幕末的作為,如幕末三次改革的成果以及培育出的人才為明治初年的日本帶來的貢獻,這在薩長史觀下的書籍幾乎是略而不談,然而如果沒有這些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恐怕不會那麼快(日本最負盛名的東京大學,與幕末最初的安政改革大有關連),因此本書中有不少肯定幕末時期幕府作為、高度評價幕閣及幕臣的文字。
不過筆者倒也不是為反薩長史觀而反,對於薩長及土佐志士,亦盡量秉持公正的立場看待,身為外國人的筆者能較不囿於既定立場且在旁觀者清的情形下還原較為客觀的原貌,這或許是本書與日本人所著書籍的較大不同之處。
本書中出現的日期有用中文數字以及阿拉伯數字兩種方式標示,日本在明治五(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三日以前使用日本慣用的和曆(包括貞享曆、寶曆曆、寬政曆、天保曆等日本人發明的曆法),在此之前在日本國內發生之事皆採用日本的曆法,以國字表示;遇上國際要是或是介紹外國人物(如第四部份)則以通行國際社會的格列高里曆(Gregorian calendar)表示。至於年齡,日本人以虛歲計算,外國人物則以實歲。
一、幕末.維新的起迄年代
幕末.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時期,足可與七世紀的大化改新、十二世紀末源賴朝建立武家政權並稱為日本史上的三大變革。
三大變革中只有幕末.維新為時最短,從字面上來看即可知是幕末加上維新兩個時期並稱。一般而言,以嘉永六(一八五三)年六月三日培理率領四艘黑船出現在江戶灣為始,到慶應三(一八六七)年十二月九日朝議決定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止,共十四年半。
已故遠山茂樹教授在其著作《明治維新》中提到:
「明治維新之前三十年,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天保年間的政治過程中,已經形成明治維新政治本質的原型。……」
遠山教授認為天保期間在封建支配動搖、甚至崩壞的過程中出現新的動向,農民、市民的布爾喬亞(bourgeoisie,意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鬥爭首次在日本本土萌芽,而為對抗此種情形,封建統治階級為強行維持封建統治做出努力。
遠山教授認為天保十二(一八四一)年水野忠邦老中首座主持的天保改革(與十八世紀初享保改革、十八世紀末寬政改革並稱幕府三大改革)可視為幕末的開端,因而將幕末的起始時間提前至天保十二年五月,幕末便從通說的十四年半延伸為二十六年半。
至於維新方面,慶應三(一八六七)年十二月九日稍晚的小御所會議議決德川慶喜必須辭官納地,埋下不到一個月後鳥羽.伏見之戰的導火線,可視為維新之始;明治十(一八七七)年九月廿四日維新第一元勳西鄉隆盛在鹿兒島城山切腹(亦有遭薩軍狙擊而死等種種說法)結束西南戰爭為維新畫下句點。
之所以將西南戰爭平定定義為維新的結束,可引用《明治維新》之言:
「……在於西南之役的終結,意味著明治維新的主體勢力倒幕派之政治生命結束。到此時為止政治過程的一貫法則,皆是幕末政治史的延長。……」
換言之,遠山教授以西南之役的平定作為維新的結束是著眼於明治前十年儘管已經改朝換代,並以太政官(明治初年權力的核心機關,廢藩置縣後由正院、左院、右院組成。正院由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及參議組成,是最重要的權力機構。左院相當於今日的立法機關,但在當時不太受到重視。右院相當於今日的行政機關,細分為民部、大藏、兵部、刑部、宮內、外務六省,各省長官為卿,次官為大輔、少輔)主政,但在政治過程上依舊是幕末政治史的延長。因此一般以西南戰爭平定作為維新的結束是認定之後在政治上才算是與幕府時代――依遠山茂樹教授的說法為絕對主義形成的過程――完成切割,真正進入新的時代。
不過,近來的書籍以明治十一(一八七八)年5月14日作為維新結束的傾向逐漸增多。因為這一天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在上班途中,於紀尾井坂(東京都千代田町紀尾井町清水谷公園)遭到以島田一郎為首的六名石川縣士族的暗殺,當日去世。
由於木戶孝允在西南戰爭期間的五月廿六日病故,西鄉也在西南戰爭結束前切腹,再加上大久保遭到暗殺,「維新三傑」全部殞落,結束維新元勳的第一世代,故以此作為維新的結束似乎更具說服力。
若依遠山教授的主張,幕末.維新時期一共為期約三十六年半(一八四一年五月至一八七七年九月)。若從黑船事件算起則有二十四年多(一八五三年六月至一八七七年九月),不過筆者在本系列「幕末.維新史」界定的年代斷限為上起黑船事件,下迄紀尾井坂之變(利通暗殺),歷時約為二十五年。
此為期約二十五年的幕末.維新史,筆者再細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幕末:嘉永六年六月三日培理率領四艘黑船出現在江戶灣,到慶應三年十二月九日朝議決定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止。
(二)戊辰戰爭:慶應四年一月三日起進行的鳥羽.伏見之戰到明治二年五月十八日箱館戰爭結束。
(三)御一新:明治二年六月十七日准許版籍奉還到明治十一年5月14日利通暗殺,為全系列作結。二、章節簡介
本書《幕末:日本近代化的黎明前》為「幕末.維新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內容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幕末各勢力簡介」,介紹幕末時期的皇室.皇族、公卿中家格最高的攝關家以及與幕末歷史息息相關的諸藩,諸藩依其性質可分為親藩.譜代的紀伊、水戶、越前、會津、彥根以及外樣的薩摩、長州、土佐、佐賀(肥前)。皇室.皇族及公卿的部分敘述較為簡略,重點擺在九個親藩.譜代及外樣諸藩上。在漫長的江戶時代中實在難以面面俱到,故僅談及與幕末歷史進展有關的部分,不相關的部分則予以割愛。
第二部分「幕末歷史發展」是本書的主軸,從黑船事件起到「王政復古大號令」,筆者針對期間十四年半的幕末政局發展及演變加以論述。日本在黑船事件後如何在開國及攘夷的抉擇中做出決定,從之後的歷史來看日本雖選擇了開國,但是在當時選擇開國並非理所當然的決定,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
幕府不想獨自承擔簽訂條約的責任,向外國使節推託說必須得到天皇得到的敕許才行。幕府此舉原本是想減緩來自外國使節的壓力,然而無形中卻抬高天皇的地位,讓外國使節明瞭原來天皇才是手握最後決定權的人。面對遲遲不肯敕許的天皇,甫為幕府推派的大老井伊直弼逕自與美、荷、俄、英、法五國簽訂內容大致一致的修好通商條約,統稱《安政五國條約》。
井伊大老的獨斷招致各方非難,而他為平息反對聲浪祭出安政大獄,重創井伊大老的政敵一橋派,讓攘夷志士噤若寒蟬。然而過於嚴苛的處分最終招致殺生之禍,不僅井伊大老本人橫死,幕府的聲望也隨之江河日下。接替的老中首座勢必要改變井伊大老的獨斷作風,同時也得修補與朝廷關係,而為修補與朝廷的關係恐怕還得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才行,於是接替的安藤信正老中首座向天皇請求讓皇妹和宮親子內親王降嫁關東,以求修復與朝廷的關係,此即公武一合(公武合體派)。
歷經一番曲折,和宮在各藩藩兵護送下平安抵達關東,但皇妹降嫁關東的消息卻惹怒攘夷志士,憤怒的攘夷志士在江戶城下刺傷安藤老中首座,幕府的威望又再一次遭受嚴重的打擊。
此階段的敘述主體對象開始由幕府轉向外樣諸藩,在七、八兩章分別談及主張公武一合的薩摩藩及攘夷的長州、土佐二藩在櫻田門外之變後的動向。值得一提的是薩摩藩和土佐藩在前後不到四個月內,各自以保護敕使之名東下江戶。儘管薩摩藩和土佐藩是出於不同的目的東下江戶,在一定程度上均達到他們的目的。
而回應薩摩藩主之父島津久光東下的,是將軍家茂的上洛,這是幕府自三代將軍家光之後歷時二百多年的首度上洛。家茂上洛後被迫決定攘夷的日期,這次上洛等於同時滿足公武合體派及攘夷派的要求,此後將軍上洛成為常態。
文久二(一八六二)年到文久三年上半年間,朝廷裡同時存在公武合體派及攘夷派,兩派都想打倒對方、獨佔天皇的信任,終於在「八.一八政變」分出高下,攘夷派的朝廷公卿及攘夷勢力長州、土佐二藩都遭受逐出京都的處分。原本預定的攘夷行動隨著政變在準備不充分的情形下草草發動,旋即遭到平定。「八.一八政變」後京都政局最大的改變為「一會桑體制」的確立,所謂的一會桑即是在京都的小幕府,主要成員一(一橋慶喜)、會(松平容保)、桑(松平定敬)皆出身親藩,打破以往只有譜代才能參與幕政的慣例。
被逐出京都的長州仍堅持攘夷,為此險些付出滅藩的代價,長州和先前因攘夷而與英國交戰的薩摩,都在歷經戰爭後見識到歐美列強的強盛,不約而同地廢除難以實現的攘夷路線。
如此一來,薩長的合作已有基礎,剩下要克服的是長州對薩摩的怨恨,這必須由薩摩、長州之外的外人來促成,完成這一關鍵同盟的人物為土佐出身的坂本龍馬。
第十四章起內容以締結同盟後的薩長為主角,以倒幕勢力的凝聚為主線,在四境戰爭、大政奉還等重大事件後,任誰都能看出幕府的傾倒只是時間的問題,最後在「王政復古大號令」頒布後結束這一部分的歷史爬梳。
第三部分「幕末諸隊.團體簡介」著墨在第二部分鮮少談及的內容,作為第二部分之補充,針對一般大眾較感興趣的新選組、奇兵隊、海援隊.陸援隊、江戶三大道場、幕末四大人斬等動漫或戲劇熱門的主題予以論述,有鑑於學術書籍較少觸及這部分,筆者從部分野史及戲劇的角度切入、輔以接近野史的筆調,為對這部分感興趣而了解不深,或完全不了解的讀者進行介紹。
第四部分「若干外國人與日本女性簡介」介紹活躍於幕末時期的外國人及女性,筆者挑選的外國人除葛拉博外幾乎都是外交官,聚焦介紹他們生涯中與日本交集的部分。至於女性的介紹與第三部分相似,都是史籍甚少提及的區塊,所能參考的書籍較為有限。三、所謂的「薩長史觀」
二○一七年九月,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一本名為《薩長史觀的真面目――揭發歷史的偽裝,還原真實》(薩長史観の正体――歴史の偽装を暴き、真実を取り戻す)的歷史書,該書的作者日本歷史宗教研究所所長武田鏡村在前言提到:
「何謂『薩長史觀』?明治政府成立時為了正當化而創造出來的歷史。薩摩和長州從幕末到明治維新期間進行的謀略、謀反、暴虐、殺戮、掠奪、強姦等等,為隱蔽所有的犯罪行為而創造出充滿『欺瞞』的歷史觀。……」
百餘年來薩長史觀成為幕末.維新史的主流,隱蔽住不少真相,令人霧裡看花。好在戰後有愈來愈多類似《薩長史觀的真面目》的書籍藉由種種資料(未必都是史料)逐漸還原幕末.維新史的真相――薩長志士未必都是神聖崇高,幕閣、幕臣也未必都是顢頇無能。
因此筆者在本書一方面破除薩長史觀的神話,還原其原本的面貌;另一方面則肯定幕府在幕末的作為,如幕末三次改革的成果以及培育出的人才為明治初年的日本帶來的貢獻,這在薩長史觀下的書籍幾乎是略而不談,然而如果沒有這些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恐怕不會那麼快(日本最負盛名的東京大學,與幕末最初的安政改革大有關連),因此本書中有不少肯定幕末時期幕府作為、高度評價幕閣及幕臣的文字。
不過筆者倒也不是為反薩長史觀而反,對於薩長及土佐志士,亦盡量秉持公正的立場看待,身為外國人的筆者能較不囿於既定立場且在旁觀者清的情形下還原較為客觀的原貌,這或許是本書與日本人所著書籍的較大不同之處。
本書中出現的日期有用中文數字以及阿拉伯數字兩種方式標示,日本在明治五(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三日以前使用日本慣用的和曆(包括貞享曆、寶曆曆、寬政曆、天保曆等日本人發明的曆法),在此之前在日本國內發生之事皆採用日本的曆法,以國字表示;遇上國際要是或是介紹外國人物(如第四部份)則以通行國際社會的格列高里曆(Gregorian calendar)表示。至於年齡,日本人以虛歲計算,外國人物則以實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