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近代日本文明的發展與生態史觀

79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治日本─帝國的形成與挫折

在第一回的演講裡,我們依據社會、經濟、文化領域裡幾個具有特徵的現象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文明的狀況進行了檢討。也說明了現代日本社會非常明顯穩定地一步一步持續朝向無階級社會前進的事實。

今天的演講以「明治日本—帝國的形成與挫折」為題,採用我曾經向各位提過的依據史實倒敘的方法,我將集中探討若干具有特徵的歷史狀況,並對前一個時代進行討論與分析。

所謂的前一個時代是指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為止,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更正確的說法,是從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維新開始,到一九四五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為止的這一時期。若使用日本的年號,就是明治時代(一八六八年~一九一二年)、大正時代(一九一二年~一九二六年)以及昭和的前半期。

這一時期在日本歷史中代表什麼呢?又具有何種意義呢?一般來說,將這一時期視為非常迅速實現近代化的時期;或者,從經濟史的觀點來看,則看做是日本資本主義的確立期;或者從國際的、政治社會的脈絡來分析,可看作是帝國主義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大日本帝國誕生,明顯達到飛躍的進步。並以極快的速度成為當時世界列強的一員,而其崩壞的速度甚至比發展更為快速。

對於現在的日本如此卓越的成功,其他國家都過度傾向將注意力聚焦於現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日本。可是,現代日本並非從戰後的廢墟裡突然出現,而是經過複雜的歷史過程所形成。如果不考慮此一脈絡的話,無法把握現代日本的實際情況。

例如,有些人認為日本在經濟上、科學技術上的成功,對非歐洲國家各國而言是學習的榜樣,而且相信同樣可以獲得成功。也有些人認為仿效日本便可以輕易地引進他們的科學技術。這些人的想法正確嗎?將明治維新以來圍繞日本的國際情勢及歷史條件考慮進去的話,我認為是過於樂觀的看法。

在日本近代史上,明治的革命造成了德川絕對王制的瓦解,繼而帶來新政府的建立,這無疑是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事件。日本學界中甚至曾引發對於明治維新歷史評價的論爭。也有些人堅決不承認這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但是,若參考西歐的歷史,似乎便不得不將其視為資產階級革命,並且是成功的範例。

黑船

讓我們從頭說起吧!一八五三年的夏天,四艘「黑船」來到現在的東京灣。這些船的船體漆黑巨大,其中兩艘還不斷地冒著滾滾黑煙,這就是歷史上值得紀念、由培理提督所指揮的美國東印度艦隊的「黑船來航」。多艘蒸汽船及其明顯展現軍事脅迫的態度,與日本在此之前所認識的其他黑船不同。到今天依然深植日本人腦海裡的「黑船」印象,可以追溯到該時期,這些巨大的黑色蒸汽船,對日本人來說是第一次見到的強力近代化兵器,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在精神上,將其當作是浮在海上的「要塞」。

培理提督的艦隊,未發一枚炮彈,僅止於誇示黑船的強大軍事力,就已成功獲取幕府的重大讓步。使得持續兩個半世紀的漫長鎖國時代畫上了終止符。在日本國內,儘管長久以來幕府擁有得以自由行使的絕對權威,但面對來自黑船的軍事壓力,卻顯露出無力抵抗的怯弱,導致其權威掃地。

幕府想要冷卻因黑船到來而被喚醒的國家主義感情,甚至強行實施了種種的壓制政策。接下來的數年間,隨著幕府與西洋列強之間締結友好協定以及通商、航海條約,這一被壓制的國家主義,以反對幕府的形式,在當時明確地凝結為一股力量。

黑船的到來,圍繞著日本應不應該開放市場的核心問題,激起了廣泛的政治論爭,甚至因此揭開內戰的序幕。

在這場論爭所挑起的情感混亂及訴諸武力的高潮中,統治長達約三個世紀的德川幕府瓦解,並為日本絕對君主制的結束定調。自此以後,日本人普遍相信近代日本的誕生與黑船到來所引發的直接衝擊有關。

這一事件對於日本近代化的提早實現具有決定性的歷史作用,的確無可否認。其根據在於自德川幕府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敗戰為止,日本的政治目標為富國強兵,即不斷以建立富裕的國家與強大的軍隊這一口號作為號召。

如同黑船所證明的,西洋的先進國家擁有軍事力,也擁有足以維持這些軍事力的充分經濟實力。在經濟上、軍事上強大的基礎是由於他們先進的知識及科學的技術。因此,為了能與歐洲和北美的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保衛日本的獨立,就必須像西洋的先進國家一樣,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來獲得強大的軍事力及經濟力。

有了「富國強兵」這般口號作為基礎的論理,明確地表現出日本追上西洋的決心。

由於黑船的威脅,倏忽覺醒的日本,就這樣以最後一位跑者的身份,突然闖入,參加了十九世紀工業化競爭的比賽。

然而,在傳統上,或者因為地理上的特性,日本不像西洋各國那樣注重軍事力。曾經有這樣的傳言:有位在日本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歐洲人,曾訪問被流放到厄爾巴島的拿破崙一世,他向拿破崙報告,在這個遠東的國家裡不但沒有鐵砲火槍,甚至連劍、槍也沒有。落難的皇帝,當時嘶吼著「難以想像,多麼無知的國家啊!」。在經過沒有武裝需要的三個世紀的和平之後,日本將誕生了如拿破崙般人物的歐洲文明作為模範,開始打造軍事力。

回過頭來看,黑船來到日本,可以說是以軍事擴張主義為根基的文明,與並非如此的另一種文明之間宿命的相逢。從黑船帶來衝擊到太平洋戰爭失敗的近一個世紀,是日本悠久歷史中最歐洲化的時代。把軍事力這種從歐洲文明移植過來的思想當作國家的根本原則,其所具有的意義,對日本而言,確實是一個全然例外的時代。(摘錄自 第一部〈近代日本文明的形成與發展〉)
五 總說─文明的生態史觀

到上回為止的四講當中,我以倒敘的手法,由後往前,用歷史回溯的方式說明了日本文明形成的過程。在此我們先對內容作一簡單回顧。首先,第一講,在強調現代日本社會的幾個支配性特徵與傾向之後,確認了日本社會正在往無階層社會前進。第二講,說明大日本帝國的形成與沒落。從明治維新到太平洋戰爭的敗戰,對日本而言是極為重要的時期,那也是一個決定現代日本社會方向基礎的時代。接著的第三講,我們處理了「鎖國」時代的問題,並且分析德川絕對王制之下的傳統與日本社會的形成。第四講則是講述日本封建社會的生成與發展。

透過我在演講中所舉出的許多共同點,我想大家都可以感覺得到日本文明的歷史與西歐文明的歷史之間的類似性。我詳細地說明了日本史上的許多事實,這些大概都會讓各位想起西洋諸國的歷史也都有過同樣的現象。

在日本文明和西歐文明兩者的形成過程間,可以看出歷史的平行現象。不管是在日本或是外國,一般認為,近代日本文明是歐洲文明的複製,或是日本移植了歐洲走過的近代化道路。然而,各位在認真地聽了我的講課之後,應當都可以清楚地知道那樣的解釋並不妥當。日本文明與歐洲文明是平行發展的,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另一方影響才發展起來的。

但是,日本或西歐的歷史進程中,從封建制到絕對君主制再到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在世界史中並沒有辦法看成是一種普遍的法則。而且,日本與西歐兩者剛好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在此意義下毋寧是世界史的例外。例如中國,終究沒有從古代中央集權國家過渡到封建制。再者這個帝國,也沒有經驗過當成資本制過渡階段的絕對主義。一九一二年,民主革命為瀕死的古代中國帝國畫下終止符之後,資本主義並未發達。中國也因此在非常漫長的時間中,成為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的殖民地,非得承受苦痛不可。

我透過對日本歷史的說明,強調日本與西歐諸國之間,可以共同發現的平行發展現象。這並不是為日本文明辯護,也不是為了說明日本歷史本身的「西歐化」。在此同時亦不僅僅是兩者之間的比較而已,而是透過這兩個文明與古代世界其他部分的比較所確認到的事實,才是問題的所在。也就是說,我想將我的觀點擴大到世界的規模,來探討日本文明與歐洲文明之間,在發展上為何出現平行現象的理由。

舊世界的構造─—第一、第二區域

在此,要將舊世界清楚地畫出境界線,分成兩個區域。分別稱之為「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

如果將舊世界用橫寬的橢圓形來表示的話,第一區域包括了東西兩端。東邊的部分,看起來非常的狹窄吧!第二區域則佔有剩下的全部。如果用圖式來表示的話,就如下頁圖。被用橫寬的橢圓形表示出來的舊世界,在靠近左右兩端的附近再用兩條垂直線區分開來。垂直線的兩邊叫作第一區域,被第一區域夾在中間的就叫作第二區域。

第一區域的兩個部分,亦即西歐和日本,雖然兩者相隔遙遠,但是這兩個地區所經驗過的歷史模式,類似的程度令人震驚。在兩者的歷史當中,可以發現多數的平行現象。

同樣地,第二區域也可以發現幾個要素呈現類似的現象。在第二區域,可以區別出稱作「世界」或者是「文明」的四個大集合體。那就是,中國世界Ⅰ、印度世界Ⅱ、俄羅斯世界Ⅲ和地中海.伊斯蘭世界Ⅳ。這些世界全部

具有一樣的結構。亦即,都是被衛星國家(藩屬國)所包圍的大帝國。在今天,這些大帝國全部都已經崩毀,但是作為文明的統一性則依然殘存。如果分析歷史進化型態的話,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的異質性就非常明顯。那是在宗教、文化、社會體制等等現象中都可以看到的多元性的相異。

對於屬於第一區域的日本,特別值得注目的是,其在地理上與第二區域中的中國世界和印度世界,同屬於亞洲。但是,日本終究在本質上與這兩個世界不同。日本在亞洲內部所展現的特徵,正是第一區域的特徵。也因此,不如將日本放進和西歐同樣的分類。(摘錄自 第一部〈近代日本文明的形成與發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