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山城歲月:平安京之前

〈楔子〉六五六年 八坂神社(祇園社)

 

我站在八坂神社西樓門前,短短的石階梯上方,望向日落方向,門前筆直的四条通,盡頭連接跨越鴨川的四条大橋。這畫面,無論見過幾次,都仍忍不住從心底發出微笑。

商店街上遊人絡繹不絕,中段兩側的花見小路,正開始迎接夜晚的甦醒;如此情境,幾乎是每個來到京都的旅客之共同經驗。特別是離開淸水寺之後、下轉產寧坂、二年坂,橫越維新之道、步入寧寧之道、經由圓山公園,或左轉神幸通、由石鳥居及南樓門,進入八坂神社境內,參拜抽籤之後,團體旅客,可能會被帶領到知恩院前的大停車場上車;而自由行者,從西樓門出,隱入茫茫市井的人海中,迎向鴨川西側的四条先斗町、木屋町或河原町之百貨商場、食堂酒肆。

有些旅人在途中,還會繞到IG上的知名地標「八坂塔」留影打卡;或在出了西樓門後,走去一澤帆布挑選書包;路上更是隨處遇見穿上浴衣的各色人種,在旅伴或專業攝影師的鏡頭中,留下在京都,不,應該說是在日本,最難忘的旅遊回憶。

這是一條極經典的觀光路線;但我不確定,有多少遊人真切理解到,這不算長的一段路,究竟走過了多少歲月?

有很長期間,我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只知道八坂神社又被稱為「祇園社」,守護著這個區域的商業繁盛,私自比喻,或許就像台北龍山寺、與艋舺華西街的關係。至於神社中祭祀的是神或佛,是屬於神道或佛教,與每年夏季的祇園祭有何關係,並不真正淸楚。

要到很多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這座全日本約兩千三百社祇園信仰的「總本社」,社內祭祀的主神,乃是日本神話與神道的須佐之男(素箋嗚尊)、與帶有外來佛教色彩的牛頭天王之「習合」(亦即二神合一)。至於遊客傳聞的戀愛成就,則是於境內祭祀出雲系的大國主社,原是以結緣之神聞名;又因祭祀著宗像三女神的美御前社,而成為「美容水」之由來……

然而真正令我腦袋彷彿受到淸洗的,是從資料中得知早期此地的居民,原是來自朝鮮半島的高麗使者伊利之,以及其後裔,被統稱為「八坂氏」。牛頭天王信仰據說來自新羅國牛頭山,歷經久遠融合與敍事,傳說為素箋嗚尊降臨的化身。根據社方記載,最早創建於西元六五六年,亦即伊利之「來朝」之時;而歷代的宮司與關係者,仍被祭祀在境內的祖靈社當中。

理解了這些,才會知道來到八坂神社,又或任何一個景點,除了和其他旅人同樣的行禮如儀、拍照打卡之外,該找什麼、該看什麼。或許可以這麼說:「知道要看什麼」,正是我展開這整部旅行回憶與記述的初心之所在吧。

即便不論上述的官方說法是否屬實,年代是否準確,試想:在此地尙未成為京都,不,甚至尙未成為平安京之前,是來自各地甚至海外不同氏族,共同生活的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樂土……這樣的景象,是否顚覆了人們過去對京都這座城市的認知?

在平安奠都之前,原本就居住在當時被稱為「山背國」的京都盆地先民,陸續肇建的神社或寺院,起始年代往往上推到神話時期,或難分先後。但或許可以說,在西元六、七世紀,盆地中陸續出現了至今仍可考的幾個氏族生活的紀錄。於是不執著於先後,只是以造訪之後,古老程度之感受,來做排序。

山背國,後來被桓武天皇改名為日語讀音相同的「山城國」;這也是本章名稱的由來。山城,總是比山背更適合做為開篇的氣勢吧(笑)。

每次回顧旅行的起始,總是有著類似的心境:既是苦笑,笑自己又挖坑給自己跳;又是興奮,興奮於有機會重新審視與回憶,並滿心期待即將發現的老故事與新風景。究竟這一路上有哪些情緒等著自己,不起身而行、不動手記錄,就只能龐雜零散地存在腦子裡,是永遠無法呈現淸楚脈絡的。

那麼,出發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