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從昭和到令和:當代日本的轉變

9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導讀
從昭和到令和:當代日本的轉變
—謝文生/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委員—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任日本自民黨內歷史最悠長的派閥—宏池會的第九代會長,該會成立於1957年,也剛好是岸田首相出生的年份;該派閥的的路線是承繼吉田茂前首相的「重經濟、輕國防」主張,在黨內自詡為「保守主流」。另一路線相左的是主張「進行修憲、重新武裝日本並與美國維持平等同盟關係」的「保守支流」,代表始祖是岸信介前首相—其外孫則是日本戰後任期最久的前首相安倍晉三。

在自民黨內,這兩路線的勢力長期以來一直處於競爭的狀態;更精確的講,保守主流下的眾派閥或勢力,多數時間是握有領導權的,而「保守支流」則是要到21世紀才取得主導的地位。

2024年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繼2015年的安倍晉三首相之後,再次受邀以國賓身份在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以下幾個段落是他在這場演講中,對美日關係的描述:

「九年前,我親密的朋友、已故的安倍首相就站在這個地方發表了一篇題為《邁向希望同盟》的演講。」
「......當我們今天在這裡會面時,我察覺到一些美國人對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產生了自我懷疑的潛流。......日本在這些年來發生了變化。我們已經從......緘默盟友,轉變為一個自信的盟友,向外看向世界。......我們首先成為美國的地區夥伴,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你們的全球夥伴。......我希望你們知道日本對自己作為美國最親密盟友的角色是多麼認真。......今天,我們是你們的全球夥伴,未來也仍將是你們的全球夥伴。」

這篇演講,從歷史脈絡的視角來看,顯露出了二個大變化:一個是自民黨內派閥路線的轉變,一個是戰後日美關係的轉變。

半個世紀之前,對於日本要不要積極介入國際關係而鬥得不可開交的「保守主流」與「保守支流」,在經過近60年後,在安倍晉三與岸田文雄兩人的執政路線上,可說是立場趨於一致;而日本長期以來被形容為是美國老大哥後面的小弟,2024年其首相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彷彿在說:「老大,要撐住喔!我會一直跟你併肩作戰的!」

從1945年到2024年,近80年的時光流轉下,日本從戰後的百廢待舉、到60年代經濟復甦、80年代的經濟熱景,日本的成就一時成為國際研究的顯學。而隨著國際冷戰結束的幾乎同時,日本國內經濟的泡沫幻滅也為日本帶來巨大的空虛、衝擊與反省。

在伴隨著面對國際情勢的幾度轉變,從冷戰結束、兩次波灣戰爭、全球化發展、911事件,到中國從被歡迎崛起到成為國際威脅、俄烏戰後爆發乃至有人稱為的「後冷戰時代」來臨,國際秩序不僅在政治關係上產生巨變,在經濟發展上更是進入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連結。

帳面上自1990年代起,日本人開始自嘲經歷「失落的十年」、「失落的二十年」、「失落的三十年」。這是因為戰後以來諸多曾讓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成就、甚至成為國際競逐的制度,從政治面到社會面到經濟面,都產生巨大的變化。

回顧這段轉變的歷程,在政治上,戰後一直跟自民黨對峙的左翼政治勢力,在進入「平成」後,雖一度快速成長、甚至取得政權,但也迅速泡沫化;自民黨在長期執政下,經歷內部數度激烈的鬥爭及金權政治醜聞不斷的衝擊下,成員集體出走屢見不鮮,最終在1993年下台,首次結束了長達38年的連續執政。平成晚期,2009年自民黨的再度下野與民主黨的短暫執政後,又再度重洗了日本政治版圖,這次換成在野黨不斷的重整洗牌。朝野政治版圖上的重組,是平成年間最大的政治特色。

另一方面,起於橋本龍太郎政權、經過小泉純一郎政權而在安倍晉三政權下藉由人事局的成立,終於從官僚手中奪取了政治權力的指揮權;這個存在於日本政治人物與日本官僚菁英之間的權力移轉是平成年間政治的另一個特色。

而在政經體制的全球化下,加上中國21世紀崛起後以武力與經濟籌碼脅迫周邊國家、企圖改變國際現狀的作為,連自民黨內傳統的派閥定義與面對國際政治的傾向都被顛覆而趨於模糊;這是平成政治的第三個特色。

這些重整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自1990年代起,平成年間日本社會的各種不安與調整的過程,也是人們在面對舊秩序的崩解下,起而對現狀進行質疑與致力尋求解方的過程。至於造成這些「失落」的原因,最主要有經濟發展的泡沫化,以及伴隨而來的勞動條件的改變;也有政治上左翼政黨的泡沫化,及右翼政黨因泡沫經濟的發展而導致金權政治所產生的腐化。

包括前述的政治勢力的重組與重新定義,以及日本不斷地被迫因應外在國際形勢快速轉變而必須調整的過程,包括戰後才出生的日本國民也被迫面對日本在國際定位、國際關係、防衛政策的定位,甚至面對憲法的修正。還有在面對中央政府的龐大、無所不管卻又在因應環境變化上的無能,也讓地方分權成為人民反制自求的出路。文化的再定義與自主性,特別是尋求擺脫二戰時期的附庸地位到戰後一度成為禁忌的被封印狀態,加上結合地方再生與創生,也成為困境中自救的重要出路。在失落情境中,由於對未來的虛無感,也讓新興宗教勢力有開展的空間,甚至有些還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同時,經濟體質的轉變與重新認知作為海洋國家的經濟戰略也是脫困的路徑;這些都為日本帶來巨大的衝擊。尤其「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的快速到來,更是讓日本幾乎措手不及,這些各層面的變化,再再呈現出「從昭和、平成到令和」的劇烈變革。

簡言之,在「失落的感嘆下」,在面對未來的不安與懷念過往的榮光之間,隨著國際局勢的一再轉變,日本為了維持國力與競爭力,也一再地調整其內內外外的各項政策與發展,各層面其實都在尋求新的出路與適應之道,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拉扯、檢討、追尋與修正。這之中當然有好的變革,也有不良的困境難以擺脫;因此有人以「平成維新」來論述日本這30年期間在各層面的轉變。總的來說,日本這個國家「從昭和經平成到令和」年代,其實是經過數度的大翻轉,令和年代的日本,事實上呈現的樣貌也早已不同於20世紀的「昭和年代」、甚至也與「早期的平成年代」也有相當大的出入。

有鑑於此,我們意識到在台灣對日本的研究與分析,特別是文件上或書籍上,關於日本當今的轉變與新樣貌的論述之書籍,似乎比較缺乏。

由於時代的快速轉變,台灣坊間對於日本當前各領域的認知或分析,仍多是以昭和時期或平成初期的研究成果作為工具者居多;特別是在網路普及的年代,人們對於知識的取得更形方便,但在網路上所能找到的日本相關資訊,雖然很多,但也包括了誤謬的部份跟認知作戰的內容在內,這點不禁令人擔憂。

因此我們希望能提供台灣國內關心日本的國人,能有一本「較為科普版」、而且是對日本的轉變能有「快速縰覽」認識的專書。所以我們邀集了一些對日本各領域有所研究的專家與學者,針對日本的政治、國際、地方、文化、宗教、經濟等面向,提出兼具科普認知與專業知識的文章,希望能夠藉由本書「拋磚引玉」的作用,讓關心日本的國人,能夠對日本有一個較為與時俱進的認知。

本書分為十二個篇章,包括政治面的日本重要選舉制度的介紹、自民黨派閥的解析、日本的安全防衛、外交政策的轉變;還有日本國家正常化相關的兩大議題:修憲與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意義;以及社會層面的地方自治的變遷、文化政策的轉變、地方創生的出現,以及新興宗教的意涵;在經濟部份則包括日本走向海洋國家的經濟面貌與經濟制度的流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