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韓國人的情人節>

11月10日晚上,韓國友人昤打了通電話,叫出正在研究室唸書的筆者,笑笑的她,遞了一包빼빼로(pepero)祝我「빼빼로 데이」(pepero day)快樂。

這包已經在韓國流行已經超過二十年,11月11日的「빼빼로」,發展到包裝後面設計出空白留言處,方便讓人寫上祝福或告白言語,還可直接貼上郵票、丟入郵筒、送到對方家,可以說是這樣的巧克力棒又進化了。

好奇的昤問我,對於「빼빼로 데이」有怎麼樣的想法?

最近這幾年,臺灣也興起了11月11日吃巧克力棒的風氣,有人說這是起源自中國大陸的「光棍節」,也有人說是韓國的「빼빼로 데이」,但似乎不太重要了,作為虛假多元文化的臺灣,除了在國內可以看到各國「文化圖騰」的節日盛行外,不禁令人反省,有沒有哪一個臺灣節日,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呢?

一提到韓國情人節,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特殊的「黑色情人節」(블랙 데이),也就是4月14日當天,孤男寡女的韓國人,會穿上黑色的上衣、褲子,來到中華料理餐館,吃著黑色的炸醬麵,全身上下嘴巴一口「黑」,來跟天下人宣告,我沒有情人,心情很黑暗。

除了黑色情人節外,我們熟悉的2月14日「情人節」(밸런타인 데이),在韓國當地則是由女生送巧克力給心儀的男生;等到3月14日「白色情人節」(화이트 데이),男生再回送給喜歡的女生糖果,表達心意。

此外,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個情人節日外,韓國其實幾乎每個月都有情人節呢。

首先是1月14日的「日記節」(다이어리 데이),也就是象徵新的一年的第一個月,(男女)朋友之間流行買行事曆或日記本相送,祝福對方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之後就是2月14日情人節、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屬於男女雙方互送巧克力、糖果的節日,以及怨氣十足的4月14日黑色情人節。而5月14日則是黃色情人節(옐로 데이),當日有志擺脫單身者會身穿黃色衣裳,前去餐廳點黃色咖哩飯來吃,用以自我勉勵、立下今年一定要擺脫單身心願;涼爽的6月14日,為「親吻節」(키스 데이),男女朋友會以親吻來表達彼此的愛意;以及7月14日的「銀戒節」(실버 데이),男女朋友要互贈銀戒指,約定永遠相愛的節日;8月14日為「綠林節」(그린 데이),戀人們相約這一天出遊,到山林散步,來場森林浴約會;到秋天的9月14日「照片節」(포트 데이),男女朋友一起拍張愛的合照,表示相愛;10月14日為「紅酒節」(와인 데이),是戀人們一起分享一瓶洋酒的日子;最後,還有12月14日「擁抱節」(허그 데이),男女朋友以擁抱來慶祝。

除此之外,最近這幾年在韓國20歲出頭的年輕人之間,還興起了9月17日為「告白日」(고백 데이)。

為什麼9月17日是男女雙方鼓起勇氣表達愛意的「告白日」呢?因為當天如果順利告白成功的話,距離12月25日聖誕節,剛好是交往第一百天,情侶們也可以順便慶祝「交往百天紀念日」。

綜觀下來,韓國的情人節可是令人眼花繚亂呢。

但我們不需要羨慕這些節日,因為上面羅列的是非官方的節慶,在「每個月都有情人節」的社會,我們看到的是,每個月都需要強調「愛」、表達自己情感的民族,特別是在社會內自行形成「非假日」的節慶,此現象在其他國家並不常見,尤其慶祝的對象是針對「無血緣關係」的男女。

從正面角度而言,大家對於韓國印象為「(有)情」(정)的社會。但是,用這樣的形容詞描繪,不禁讓人好奇,有哪個國家是「無情社會」呢?且,就筆者看來之所以會造成每個月都有情人節的根源,在於韓國激烈的「間差社會」結構,人孤單、缺乏愛、冷淡,所以更需要愛。

對父母感恩,哪怕每個月都有所謂的「家族節」,比如一月某一天陪爸媽去登山、二月某一天陪爸媽逛市場,三月某一天則是要給爸媽零用錢的「孝親零用錢節」,或者是四月某天要陪弟妹逛街、五月某一天要陪家中大哥大姐喝一杯紅酒的「兄弟姊妹共飲節」,筆者試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畢竟是跟有血緣、又親近的家人表達自己的感情、謝意。或是針對自己國家文化、體育或者閱讀,出現鼓勵國人上圖書館一日的「圖書館日」、運動一天的「運動日」等節日的現象,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更「正面的」力量。

但是,韓國卻非如此。

韓國社會特別強調「男女朋友」之間的感情和節日,哪怕你有沒有伴侶,面對著一個個月接連而來的「情人節」,也可能會感到壓力倍增。一方面要面對的是心理上的壓力,萬一想要過情人節,韓國人多半透過朋友間的「介紹團」、親戚間的「相親」來認識異性,在競爭激烈的間差社會下,認識對方後快速地談戀愛,反而成為一種抒發自己平日工作壓力的方式。有趣的是,對於這種平日不聯絡,到了週末才約會的情人們,韓國當地產生了「週末情侶」(주말애인, 주말커플)一詞來指稱,甚至我們熟悉的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的「星期一情侶」(월요일커플)也反諷出此社會風氣,星期一Gary和智孝兩人上節目,在電視螢光幕前當戀人,但是私底下兩個人有沒有聯絡,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情人的人,生活可以多點回憶,身邊也許可以總是有人陪,但是另一方面,他要面對的就是生理上的壓力,或者說,荷包的經濟壓力了。

因為上面提到的情人節,顯而易見地充滿濃厚的商業操作,如「日記」、「銀戒」、「紅酒」等等,都是需要花錢來表達愛意,這也就可以觀察到韓國男生在約會、交女朋友時,必須要承受的經濟壓力之大。

根據當地調查,男生跟女生出去約會一次,不論是看電影或吃飯,男生基本消費支出,都從七萬元韓幣起跳(約台幣兩千元左右),這還不包括,逛街時女朋友順手挑選的、喜歡的衣服和小東西等花費。

沒有男女朋友的人也不用竊竊自喜,以為只要克服心理上的孤單、寂寞,就可擺脫商業操作的情人節。因為如同「黑色情人節」的炸醬麵、「黃色情人節」的咖哩,不也是一種需要花錢才能度過的單身情人節嗎?

又好比今日風靡到臺灣的11月11日韓國「빼빼로 데이」,在這一天,不管有沒有戀人,韓國人互相贈送朋友或情人巧克力棒,來表示自己的心意,雖然這只是一包約一千韓元(折合台幣約30元上下)的巧克力棒,但是從韓國商人連銅板價的零食都想要賺取的心態,就可以看到在此社會談與不談戀愛都有壓力。

韓國,戀愛真是大不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