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散步首爾的開始

走過人群嘈雜的大廳、走出玻璃門之後,迎面而來的陽光讓眼前的城市瞬間一片白,略微習慣光線之後,就能看到那端的廣場與公車轉運站,以及後方一字排開的建築物輪廓。有綠松石圓頂的老建物、穿越建築森林的立體交叉高架道路,亦能清楚看到山下的村落,現代我人站立在首爾站廣場上。

我的首爾生活始於1997年,那年因史無前例的亞洲金融風暴,讓整個國家陷入動盪之中,而我則是因大學入學考試失利,為了重考而北上首爾,這一年不論是我,還是國家都處於灰暗憂鬱的時期。當考試日逐漸逼近的某一天,為了安撫內心的不安,漫無目的的閒逛在忠正路上的補習班附近,最後抵達的地方就是首爾站,那是個有著許多街友的地方,就算只是經過,也能聞到那令人窒息的氣息,廣場上到處都是酒瓶與他們夜晚的棲身之處,光看都覺得害怕的我,馬上轉頭往補習班方向走去,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願意到首爾站。

即便是那令人窒息的氣味深植重考生的記憶深處,但首爾站的悲慘樣貌並沒有停留過久,千禧年開始償還了IMF的金融援助,首爾站前的街友顯著的減少,站前也蓋起一棟棟透明玻璃的鋼筋水泥大樓,大規模的高層商業大樓與居住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一年、兩年,每一年首爾站的風景都有些微的不同,對於首爾站的記憶,也年年被新景象覆蓋,但或許是我與首爾站的「鋒利初吻記憶」之故吧?我對首爾站的印象始終是不安與複雜,就像沒有整理過的相簿一樣,沒有分類、也沒有遵循一定脈絡,就只有混亂。

首爾開始變得不一樣是2013年的秋天,應該是從我結婚生子開始,妻子為了維持身材,總是一有機會就會邀我一同散步,當時我們家離首爾站不遠,而且首爾站原本就是四通八達的地方,所以我們就以首爾站為起點,正式開始我們的Diet Walking(減重走路)。

我們夫妻倆走過了秋天與冬天,等到春天來臨時,反而停不下來,羅泰株(나태주)詩人曾說過:「看久了就會很愛,你也是。」朝鮮時代文人兪漢雋(유한준)也說過:「愛則知、知則見、彼時所見、非同往日。」這些話都說得對,就是因為長久以來經常看著首爾站與其周邊的街區,所以整體印象真的就不太相同,進而產生了愛戀,讓我看到過往沒能看見的地方,也對首爾站愈來愈有興趣,想更加認識這個地方,領悟漫步在城市的樂趣。撰寫《走路人文學》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就將城市比喻為語言,提及「走路就等於是說一個語言」,所以「城市散步」就不再是最原始的「移動工具」、或是輕盈的「運動」,而是開始理解城市的基本活動方式,沒想到因懷孕的妻子與肚子裡的孩子而正式開始的減重走路,不,應該是說「城市散步」也讓我開始愛上與理解我所居住的城市,或許是最自然的結果。

從不喜歡到喜歡,最一開始好奇的點不是別的,就是首爾站的「歷史」,首爾站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首爾站的呢?大韓民國首都首爾的象徵性要塞,首爾站的開始就要回朔到十九世紀末期,大韓帝國皇帝高宗為了國家的現代化與擴展外交,推動連接首都漢陽(現今首爾)與仁川港口的鐵路建設,歷經各種波折之後,韓半島首條鐵路京仁線於1900年竣工,首爾站就成為京仁線十個火車站之一,開通初期的首爾站並非京仁線的起迄站,名稱也不是「首爾站」,而是「南大門站」,就連站體也僅有十坪左右的規模,跟如今「首爾要塞」完全不同。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初,首爾站周邊的街區多半都是日本人的活動空間,使用人數逐步增加,整個情況又開始不同了,到了1925年,在既有站體前,韓半島最初大規模的新站體竣工,車站名稱也變更為「京城站(경성역)」,是個名副其實代表首爾的火車站。之後的首爾站經過光復後與韓戰、1960~1970年代的國家產業化、1980年代民主化運動、1990年代末的外匯危機、2000年代,直到現今都是見證大韓民國近、現代史重要現場,也歷經不少風雨歲月。

從對於歷史的無限好奇,到具體理解首爾站與周邊的物理環境,也就是「城市」的創建與變化,好奇著首爾站周邊的建物、廣場、道路、橋墩、各種設施等,究竟走過什麼樣的歲月,才會形成如今的樣貌呢?比較遺憾的是,首爾從前近代城市到近代城市的過程中,迎接的第一個時代是日據強占期,而對我來說,一提到「首爾站」,最先想到的建築是舊首爾火車站,也就是如今的「文化站首爾284」;在這個繁雜的現代城市,展現華麗古典美的文藝復興建築,催生於日本的資本與技術,不過在光復後,與首爾一起迎接新的變化,人們湧入首爾、聚集在首爾,首爾站前的陽洞,如今是首爾千禧希爾頓飯店與其周邊地區,當時是貧民村林立的區域之一。

光復的喜悅只是短暫,韓戰爆發之後,整個首都就這樣被戰火吞噬,目前進入世宗大路最先看到的是又老、又破舊的商店街建築群,其實是戰後以改善城市美觀與重建城市為目的、由政府主導的建設。戰後的修復所採行的發展萬能主義,就像是儀式般的支配著整個首爾。攔腰擋住廣場前的首爾廣場大樓(舊大宇中心大樓)是1970~1980年代都心重建事業的建築成果,那時的政府與企業相互勾結,在這個城市隨意建構許多建築與城市設施。不久後,終於迎來對於發展萬能主義的享受與反省共存的時代,東子洞一些不良建築陸續因都市更新改建成高級大樓,但舊首爾火車站卻因城市再生概念的崛起,得以展示館的方式生存下來,原本該是車輛奔馳的高架道路,種上植被樹木,成為步行者專屬的散步道路,讓首爾站與其周邊的物理環境,與時代情況產生緊密的關係,一步步進行創建與改變。

對於城市的創建與變化的好奇,不僅在首爾站,還擴及到周邊地區,所以我反覆走在首爾的各個地區,一一找出我好奇的區域,認識每一個與時代有緊密關聯的街區,以及凸顯該時代的特性。或許這是很理所當然的常識,因為特定街區的物理環境,本就是依據創建與開發的時代特性而成,或許我可以將這時代的發展單純區分(是我主觀的觀點)為19世紀末到1945年的朝鮮末期的「日據強占期」、以及1960年代中後期開始到1990年代的「發展時期」,最後是摸索城市新方向的「2000年代之後」,其中「2000年代之後」的觀察城市的角度,可以以三位風格截然不同的首爾市長在任期間,劃分為2000年代與2010年代。

在這三個時代(日據強占期」、發展時期、2000年代之後)的架構下,我努力的想將我走過的首爾歷史、政治、社會、都市、建築等的故事「文字化」,可惜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化為文字。而不能語言化的地方就是南山下的丘陵地區──厚岩洞,這裡的巷弄給我一種複雜與陌生的感覺,以我有限的文筆確實無法將其語言化。哲學家維根斯坦說過:「不能說的事,人們就該保持沉默。」但我該就此閉上嘴嗎?還好我找到方法,那就是採用「城市素描」,將無法說的部分,透過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是以我的角度對首爾進行的再解析,與我曾經閱讀過關於首爾的書中,所採用的抄錄行為相同,我將我走過的路,以及那些我難以形容的印象,以文藝青年最愛的小說轉抄方式,一一記錄在紙上。

再次回到之前,我為何會站在現今的首爾站廣場呢?當然是為了整理我帶著愛、走過的這座城市──首爾。也是因在我的孩子出生之後,為了育兒而必須離開生活多年的首爾,回到故鄉,因此是起始於我個人的因素,積極的想將這個我居住不算短的城市、這個城市的價值,與許多人分享,所以我才會在這個時刻站在首爾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