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導 論

臺灣一名的由來

在歐洲,1648年的韋斯特發利亞條約認可了現代國家的主權觀念。在東亞,中、日、韓、臺、越南諸國,則進入有著與歐洲大不相同之歷史背景的現代時期。這些東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同受佛教與儒家影響,因而在文化和體制上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在國家形成和文化聚合上,各有自己的獨特模式。


中國史籍記載,西元前108年,漢朝征服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郡。中國對當地的影響,包括文字、貨幣制度、稻米文化、政治體制,一直持續到西元313年本土部落王國高句麗將漢人趕到滿洲內陸深處為止。


西元前2世紀的大部分期間(至西元前111年為止),越南北部由名叫南越國的漢人叛離政權統治,涵蓋紅河三角洲地區。此後,採行漢字、儒家學說、中國官僚制度的越南北部,被併入中華帝國千餘年,直到西元939年為止;西元1407至1427年間,又短暫併入明朝版圖。


在聖德太子治下(573~621),日本開始襲取中國政府的律令和術語(但非本質和根本原則),襲取中國思想與藝術的基本精神。日本以兼容並蓄的原則襲取中國文化,因此得以在其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在種族、語言、習俗上保持有別於中國的獨立特性。


臺灣的情況則稍有不同。


雖然臺灣島與大陸只隔著一道一百多英里寬的海峽,但中國對臺灣的影響,要到十七世紀下半葉才可明顯察覺到,而這與一般人對中臺關係史的錯誤認知其實大相逕庭。此外,中國文化傳布到臺灣的過程中,不斷遭遇來自更大海洋世界之別種文化的抗衡。


1644年,滿人入主中國,創建清朝,國勢於1800年左右達到巔峰,隨後逐漸衰落。在日本,1603年,軍事政權「德川幕府」建立封建國家,不久採行鎖國政策,除了讓中國人、荷蘭人前來,與外界斷絕往來,直到一八五四年才改弦更張。明治維新(1868)三十年後,日本一躍而成強大、統一的現代國家。韓國在李氏王朝(1392~1910)期間一直是個「隱士王國」,頑強抗拒西方的影響,但1894至1945年間卻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經過三十年內戰和王朝對峙,越南於1673年分裂為安南、東京、交趾支那三國,最後淪為法國殖民地。1648年,臺灣落入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手,該公司以臺灣島為中國絲織品和瓷器、日本銀和銅、東南亞香料的配銷中心,獲利豐厚。但接下來的三百五十年期間,隨著外部強權一再入侵臺灣島,臺灣史成為動亂頻頻的歷史。
16世紀之前,臺灣島上的住民是一些未與其他民族(包括中國人)有接觸或貿易往來的原住民部落。這得歸因於島上天然資源豐富,以及孤懸海外的地理位置。中國人從8世紀起就活躍於沿海航運和對外貿易,但中國的舢舨和貨運帆船往返於東南亞、南亞時,總是盡可能緊貼著中國沿海航行。因此,除了12世紀時開始有漢人漁民定居於澎湖,除了蒙古帝國曾在該地設置一軍事基地,中國商人和水手鮮少踏上臺灣的土地。事實上,在17世紀結束之前,這個島的存在,中國文獻都很少提到。臺灣首次為中國人所認知到時,中國人是以流求之類名字指稱該島。《隋史》(589~618)和《宋史》(960~1279)裡就出現「流求」一名。但這些名字的使用太模糊,太多變,因而最終未沿用下來。現代時期最常用來指稱此島的兩個名稱,福爾摩沙和臺灣,都非中國人所創,而是航行海上的歐洲人所造出來。


16世紀末期(很可能是1582),有艘來自澳門的船,因遇暴風雨,船身嚴重受創,而沿著臺灣島岸尋找避難所,航行途中,船上的葡萄牙水手看到島上的自然美景,不由得讚嘆Ilha Formosa!(美麗島)。船上有位名叫林斯霍登(Linschotten)的荷蘭軍官,迅即將此名寫在其海圖上,給了此島第一個名字。接著,1597年左右,地圖繪製者洛斯‧里奧斯‧科羅內爾(Los Rios Coronel)繪出第一張臺灣詳圖,使西方人開始注意到此島。「臺灣」一名很可能源自17世紀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地首府大員(Tayouan)。大員位在今日臺南市瀕海行政區安平境內,當地人把Tayouan唸作Tai-wan,使荷蘭人取的這個名字從此保留下來。中國人跟著把這島叫作Taiwan,從而使這一地名的由來湮沒不明。一如華盛頓年幼時砍櫻桃樹然後坦承自己所為那則流傳甚廣但令人存疑的說法,「臺灣」一名源自中國語這則說法,儘管有鐵證予以駁斥,如今仍廣為中國人所認同。在民族主義高張的年代,臺北的國民政府和北京的共產政權都選擇在學校教育裡反覆灌輸此一語源上的虛構說法。


直到17世紀,臺灣仍是無主之地。中世紀中國人可能已知此島的存在,且到了16世紀末期時,島上除了原住民,已住有少數漢人,主要是漁民、走投無路的難民、海盜。但臺灣絕未納入大明帝國(1368~1644)的版圖,中國人既無興趣,也無必要,去介入一個島上居民普遍未開化的遙遠島嶼。凡是鑽研過明朝檔案(包括《明實錄》)的學者,都可證明「臺灣」一名從未出現於整個明朝期間。要到1683年9月8日,中國才第一次提出臺灣為其領土的主張。要到16世紀快結束,島上三個供漁民取得淡水和食物的補給站(北港、基隆、淡水),變成中國亡命之徒和叛徒盤踞的海盜據點時,中國才開始對臺灣感興趣,開始與臺灣接觸。1574年版的《明實錄》稱這些亡命之徒是「東番」。這些事全發生於荷蘭人在島上建要塞、倉庫、教堂、政府機關之前約五十年。中國有關臺灣的第一份可信的歷史文獻,乃是陳第根據個人實地考察臺灣的海盜活動寫成的《東番記》(1603)。研讀過兵法的福建人陳第,1601年冬步入62歲年紀時,隨明朝總兵沈有容前來追剿當時正避難於臺灣的倭寇。
在當前臺灣應與中國統一或保持獨立這個情緒性問題的爭辯中,主張統一者常援引陳第的著作,辯稱東番的土地屬於明朝。這一論點頗為常見,且看來頗能打動人,但追根究柢既無根據,且流於淺薄。沈有容追剿倭寇,雖曾挺進這個以原住民部落為主要居民的島嶼,卻只進入一次,且不久就撤走。沈有容撤走後,明朝未留下部隊駐守。此外,後來荷蘭人入主時,中國人面對這些白皮膚的歐洲「番人」將島上原住民,還有當時住在島上的少數漢人,都納入管轄,並未出手制止。事實上,提供誘因(包括現金、水牛、免費搭乘荷蘭船),誘使更多漢人定居島上者,乃是荷蘭人。但荷蘭的殖民者未找日本人前來島上拓殖,乃是因為日本九州爆發反基督教運動,導致一百二十名傳教士和日本基督教徒於1622年遭處死,因為一連串貿易糾紛,導致日本船長濱田彌兵衛於1628年夏曾試圖傷害荷蘭臺灣長官彼得‧奴易茲(Pieter Nuyts)和其幼兒勞倫斯‧奴易茲(Laurens Nuyts)。


荷蘭統治臺灣三十八年期間(1624~1662),將此島作為其亞洲貿易的貨物集散地,藉此將其亞洲貿易與其全球商業網連結。荷蘭地理學家腓力普‧梅(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進行了臺灣首次的土地測量。荷蘭新教傳教士將基督教和拉丁文傳給島上的原住民,進而將臺灣帶進有歷史的時期(詳見第二章)。與此同時,西班牙人也在北臺灣建立一聚落,挑戰荷蘭人對亞洲貿易的支配。1642年,荷蘭人將西班牙對手逐出臺灣,繼續在臺灣執行其卓有成效的傳教活動和繁榮貿易。但1662年,日本女子所生的鄭成功(1624~1662),率領反清復明志士將荷蘭人趕出臺灣,臺灣的荷蘭化隨之戛然而止。鄭成功於1662年6月壯年早逝之後,臺灣的鄭氏政權仍積極與日本、東南亞公開商業往來和與中國暗中買賣。為餵飽軍隊,臺灣貿易船載著中國、越南東京的絲織品、日本的銀、銅、暹邏的黃金,到東南亞換取量多又較便宜的米。派系鬥爭削弱了鄭氏統治家族,在澎湖一場慘敗之後,鄭家艦隊遭殲滅,鄭成功孫子於1683年9月8日正式向滿清皇帝投降。


有很長一段時間,清廷搞不定該如何處置臺灣這個「既險又遠」的島。事實上,清廷甚至曾想說服荷蘭人買回臺灣,但幫清廷打敗鄭軍的荷蘭人婉拒這提議。1895年,清廷看出就要敗於日本人之手時,決定趁損失不大時早早收手。清廷再度斷定,繼續抓著這個島不划算,因此主動向英國兜售臺灣。但英國首相羅茲貝里伯爵(Earl of Rosebery)和外相慶伯利勛爵(Lord Kimberley)兩度拒絕清廷的提議。最後,1895年,清廷將臺灣割讓日本,完全不顧臺灣住民的心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