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期的居民
依賴簡單的石器、陶器等工具而生活的史前人類,通常被想像成生活困難,環境危險,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維持生存。不過,這種想像,對氣候和自然條件皆優良的臺灣來說,也許可以稍有不同。
依照考古學者的研究,臺灣史前居民所食用的動、植物種類很多,只需用簡單的器具,便能以採集或捕獵等方式取得。這包括根莖類作物,還有魚類、獸類等肉品,另外也有取之不盡的林木可充作建築材料和生活器具。考古學家張光直曾將這種生活形態稱為「富裕的食物採集文化」。這種優越的生活條件,一方面讓人想起古代傳說中衣食富足、恬靜和樂的「無懷、葛天之民」,另一方面也為農業文化奠下基礎,以此支撐人口的逐步增長。
然而,最早的臺灣史前人類從哪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從史前的氣候與地理狀況開始說起。
大約五萬年前,全球尚處於冰河時期,南北極的冰層結得既廣且厚,海面遠比今日為低,臺灣與亞洲大陸相連的土地也露出水面。從近年在臺灣海峽挖掘出該時期的鹿、牛化石,可以推測當時應有人類為狩獵而踏上臺灣的土地。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地球再次暖化,海面上升,慢慢淹沒陸地,臺灣成一海島。此後的人類便只能透過船隻往來兩地了。
但隨著海水上升,人類的海上活動能力也逐漸加強。此時的海洋不但未將臺灣孤立,反而成為一種新的聯繫通道,使臺灣繼續與遠方的地區保持頻繁的文化互動。
海島的臺灣,不但是史前人類尋求適當居所的落腳地,似乎也是族群向外遷徙的關鍵中繼站。有些學者認為,整個大洋洲地區,人數多達兩億五千萬的南島語族,其逐步擴散的起始地,就是臺灣。可見透過島嶼間的海上交通,臺灣與數千公里外的住民,也能間接產生文化連結,這種開放的地理與人文特性,實在是世界其他地方所少見。
最早的「臺灣人」
人類文化的最初階段,我們稱為舊石器時代。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臺灣都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留證據。到了一九七一年,在臺南左鎮菜寮溪附近,發現距今約二至三萬年的人頭骨片和牙齒化石。這是臺灣島內至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人(智人)種(Homo sapiens),學者將之命名為「左鎮人」。
由於這次的考古發掘,並未伴隨文化遺物的出土,所以我們無法推想當時左鎮人的生活樣貌。不過,一百多公里外的臺東長濱的八仙洞遺址,倒是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料,讓我們可以想像臺灣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生活樣貌。與左鎮人相反的,八仙洞遺址雖未發現人骨,但史前文物卻相當豐富,包括各種石器、漁獵工具、火堆餘燼等。這是臺灣目前年代最早的遺址,考古學家稱其內容為「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的居民以採集和漁獵為生,知道用火,但尚無農業,也無製陶技術,居住在天然的山洞中,其活動時間可上溯距今二~三萬年前。
多樣的生活適應
距今六千年前,居住在東亞大陸南方沿海的居民,乘船來到臺灣。透過這些新移民,臺灣的史前文化也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考古學家稱這些新移民文化為「大坌坑文化」。實際上,這一時期的新文化分布極廣,各處都有型態接近的遺址被發現。不過,大坌坑文化除了是臺灣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文化外,有部分學者認為,它也是臺灣原住民,以及「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先祖。
新石器時代的臺灣,農業逐漸成為生活的重心。這時期的遺址中,開始出現大量的石鋤、石刀等農具。農作物除根莖類的芋頭、薯蕷外,水稻、小米的種植也在距今近五千多年前開始出現。且隨著農耕經驗的累積,當時可能已發展出篩選稻種的技術。
穩定的農耕定居生活,使工具製造技術得到發展,改造環境的能力也進一步加強,這便支撐了人口的增加,於是,臺灣的史前住民開始離開濱海,轉向內陸擴張。一批批的遷徙者建立起一個個新聚落,其足跡遍布全臺,甚至抵達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地區。這樣的遷徙,同時也促成島內各族群的廣泛接觸。
如果想為這廣泛接觸的時代找到一項象徵物,那大概就是玉器了。雖然玉器原料只生產於臺灣東部,但史前玉器卻廣布於全臺各地的遺址中。即使陡峻如中央山脈或雪山山脈,也無法阻隔玉器隨族群的交往互動而向外擴散。可見史前住民彼此往來互動的情形,遠較我們今天想像的還要廣泛熱鬧。
貿易與碰撞
距今約二千多年前,臺灣正式進入了「鐵器時代」。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可以臺北八里的十三行遺址為例。此處出土的煉鐵遺跡,使我們知道當時住民已有製作鐵器的能力,而各種農耕、狩獵的工具,不再只是石器、木器,也開始出現效率較高的鐵器。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臺灣到目前為止,並未發現出土大量銅器的遺址。臺灣的物質文化,似乎是跨過了銅器時代,直接從石器時代一躍而進入鐵器時代。
鐵器的使用,象徵物質文化抵達另一個新的里程碑。鐵器以外,人們使用的陶器種類越來越多,往日以自然世界為核心的生活,似乎逐漸向一個新的器物世界靠攏。人們開始在宗教、美感,還有社會組織與階級等方面,對器物賦予更複雜的意義。
在鐵器時代的遺址裡,我們發現許多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琉球,甚至東南亞等地區的陶器、瓷器、銅錢、玻璃,以及金屬等製品。這些物品是海洋遠距貿易交流的成果,更是臺灣早期與多元異文化頻繁交流的歷史紀錄。
原住民傳說中的遠古歷史
遠在文字未產生以前,人類就有了語言,有了語言就有代代相傳的神話與傳說。這些神話與傳說輾轉相傳,每個傳播的人都貢獻一點心力,把故事加以潤色,如此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這些故事蘊含著祖先的智慧、族群的信仰,也包括了對天地創始的想像。我們不妨把這些神話與傳說,看成一種語言的文化遺址,並從中體會先民在天地自然間的生命感受。
臺灣的原住民族群甚多,雖各族略有差異,卻不約而同有著大洪水的傳說。這代表著冰河時期的結束,氣候逐漸暖化,海水上升,各地水患不斷的先民記憶。事實上,我們的祖先正是這波氣候暖化下,洪水災害的倖存者。先民以其智慧渡過這場洪水的浩劫後,人類的文化也就由舊石器時代躍入新石器時代了。
與洪水相關的神話還有射日的傳說,這也是氣候暖化下的先民記憶。射日勇者智取驕陽,最後終於讓族人恢復安居樂業的生活。這類傳說的本意,似乎在告訴後人,無論面臨多大的災變,我們只要保有勇敢、忍耐和智慧,必能克服,重得幸福。
有些臺灣原住民的傳說,認為其先祖係從島外跨海而來,這呼應了許多考古研究認為臺灣早期住民乃由外地移入的推論。但也有某些原住民傳說,認為其先祖誕生於某聖山的石頭,或由靈鳥攜來、或誕生於百步蛇等,反映了在地誕生的性質。
從這些豐富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民文化的多元性,也可以看到不同族群心理結構的微妙差異。透過部落老者的叮嚀訴說,還有祭典上的各種儀式,這些代代相傳的故事,把原住民的遠古歷史一路聯繫到現在,並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