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蔣渭水
一、 一個算命師的孩子
1、小時候做過乩童
蔣渭水誕生於西元1891年2月8日,至1931年8月5日病逝於台北醫院(今台大附屬醫院),英年早逝,享年40歲又6個月。5歲時,滿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而在他病逝後僅1個多月,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因此蔣渭水從誕生到病逝,都是日本帝國侵略中國的混沌時代,在這個動盪不安、詭譎多變的亂世裡,決定了蔣渭水永不妥協的命運。
蔣渭水的祖先來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來台之後,定居於宜蘭。父親蔣鴻章,在城隍廟前以替人看相為業,其相術在宜蘭一帶頗有名聲。而蔣鴻章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蔣渭水之一生,與台灣近代民族運動息息相關,掌握了台灣的命脈。
蔣渭水,字雪谷,宜蘭人,因為父親從事相命業的關係,小時候曾經周旋於廟會之間,為了家計在廟裡做乩童。據說,他在一次扶乩的經驗中,失去了對神明的信心,起因於他的一位朋友犯了過錯,但在扶乩的過程裡,其犯行在求問時並未呈現出來,這一次失靈讓小小年紀的蔣渭水非常失望,所以對神明失去了信心。而蔣渭水的父親雖然以相命卜卦維生,但在子女成群貧困的家境之下,仍然堅持不讓蔣渭水接受日式教育,想方設法使之進入束脩昂貴的私塾學堂就讀。
西元1900年,10歲的蔣渭水受教於宜蘭宿儒張鏡光(茂才)。張鏡光為蔣渭水奠立深厚的漢學底子,傳說蔣渭水喜穿長袍,與張鏡光有關。而蔣渭水之所以有深厚的的漢民族情感,也都是從文化認同而來,而文化認同的產生就是和他受教於張鏡光的背景有關。
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還有醫學校招生的規定需年滿16歲者才有報考的資格,蔣渭水直至17歲,也就是在西元1907年,才獲准進入宜蘭公學校。按照當時的學制,公學校要就讀6年,不過蔣渭水只念了2年就考上了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的前身)。
2、習醫經過
西元1897年(明治三十年),日本國會第十四屆會議,以「土人醫師養成所」的名義通過預算,在台灣辦理醫學教育。4月12日,台灣第一所官辦醫學教育機構──台北病院「醫師講習所」正式開課,師資由台北病院醫局4人、藥局2人兼任,院長山口秀高更積極爭取創設醫學校。當時,台灣總督府衛生顧問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視察「醫師講習所」後,認為有必要提升在台醫學教育,所以決定成立台灣第一所正式醫學教育學校。1899年3月31日公布「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官制」,4月1日布達由台灣總督府台北病院院長山口秀高擔任醫學校教授兼任校長,於是台灣第一所醫學校──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即日後台大醫學院的前身,正式創立。1907年,以敕令第二二二號設置專任校長,由原兼任校長高木友枝充任。
「學醫」是當時台灣學子最嚮往的出路,與醫師收入豐沛、社會地位崇高有關,台灣俗語說:「第一醫師,第二賣冰。」道出社會對醫師身分的觀感。在李騰嶽〈台灣初期醫學教育的回顧〉一文提到:
「(醫學校)在當時是本省的最高學府,而其畢業生無論在官、公立醫院就職,或從事自己開業,均受社會人士的尊重,所以有子女的家庭,男的都希望去學醫,女的希望嫁與新畢業的醫師;這時候可說是本省醫學者的黃金時代。」
1909年,正值18歲的蔣渭水從宜蘭公學校畢業,擔任宜蘭醫院的雇員。隔年,也就是1910年4月,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學籍姓名循戶口登記為「蔣謂水」)。對蔣渭水而言,在醫學校就學期間為其一生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據蔣渭水的同學高敬遠的描述:「蔣氏在求學中已嶄露頭角,凡諸課程,成績都優,且與人交,素重信義,早著聲望,每次票選組長級長,輒以大多數中選,凡為組(長)級(長),做事努力,儕輩頗服之,即善御人也。……蔣氏在學時,於專門知識外,不僅有餘力,且更有勇氣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一些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在異民族統治與學校當局注意之下,蔣氏所表現的這種反抗精神,實不失為同學中的豪傑。」(參閱黃輝雄的《蔣渭水傳》)由此可證,在醫學校求學時期,蔣渭水是一位品學兼優,有勇有謀的人,事實上,他在此時期就展開了他交朋友,為台灣人作事的事業,還有「國民捐」、「袁世凱問題」。在《台灣民報》第六十七號登載蔣渭水的文章〈五個年中的我〉,蔣氏自述:
「老實說來,我的政治煩悶的魔病,是自醫學校時代,便發生起來的了。在這學窗時代,做出了種種的事項,什麼艋舺金和盛酒館的學生大會,和尚洲水湳庄的柑園會議,冰店的開業,東瀛商會的創設──冰店和東瀛商會,雖是商業,卻都有帶著公務的之使命──國民捐事件、袁世凱問題……這些學窗時代所做了的活劇,今日靜靜地回顧起來,真是津津有味,也有可笑的,也有可驚的,也有可悲憤的,也有可痛快的,也有很危險的,同志在上海被鄭汝成鎮守使拘執將被銃殺,幸得救出。──若一一寫出來,可作一篇的小說。」
一、 一個算命師的孩子
1、小時候做過乩童
蔣渭水誕生於西元1891年2月8日,至1931年8月5日病逝於台北醫院(今台大附屬醫院),英年早逝,享年40歲又6個月。5歲時,滿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而在他病逝後僅1個多月,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因此蔣渭水從誕生到病逝,都是日本帝國侵略中國的混沌時代,在這個動盪不安、詭譎多變的亂世裡,決定了蔣渭水永不妥協的命運。
蔣渭水的祖先來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來台之後,定居於宜蘭。父親蔣鴻章,在城隍廟前以替人看相為業,其相術在宜蘭一帶頗有名聲。而蔣鴻章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蔣渭水之一生,與台灣近代民族運動息息相關,掌握了台灣的命脈。
蔣渭水,字雪谷,宜蘭人,因為父親從事相命業的關係,小時候曾經周旋於廟會之間,為了家計在廟裡做乩童。據說,他在一次扶乩的經驗中,失去了對神明的信心,起因於他的一位朋友犯了過錯,但在扶乩的過程裡,其犯行在求問時並未呈現出來,這一次失靈讓小小年紀的蔣渭水非常失望,所以對神明失去了信心。而蔣渭水的父親雖然以相命卜卦維生,但在子女成群貧困的家境之下,仍然堅持不讓蔣渭水接受日式教育,想方設法使之進入束脩昂貴的私塾學堂就讀。
西元1900年,10歲的蔣渭水受教於宜蘭宿儒張鏡光(茂才)。張鏡光為蔣渭水奠立深厚的漢學底子,傳說蔣渭水喜穿長袍,與張鏡光有關。而蔣渭水之所以有深厚的的漢民族情感,也都是從文化認同而來,而文化認同的產生就是和他受教於張鏡光的背景有關。
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還有醫學校招生的規定需年滿16歲者才有報考的資格,蔣渭水直至17歲,也就是在西元1907年,才獲准進入宜蘭公學校。按照當時的學制,公學校要就讀6年,不過蔣渭水只念了2年就考上了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的前身)。
2、習醫經過
西元1897年(明治三十年),日本國會第十四屆會議,以「土人醫師養成所」的名義通過預算,在台灣辦理醫學教育。4月12日,台灣第一所官辦醫學教育機構──台北病院「醫師講習所」正式開課,師資由台北病院醫局4人、藥局2人兼任,院長山口秀高更積極爭取創設醫學校。當時,台灣總督府衛生顧問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視察「醫師講習所」後,認為有必要提升在台醫學教育,所以決定成立台灣第一所正式醫學教育學校。1899年3月31日公布「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官制」,4月1日布達由台灣總督府台北病院院長山口秀高擔任醫學校教授兼任校長,於是台灣第一所醫學校──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即日後台大醫學院的前身,正式創立。1907年,以敕令第二二二號設置專任校長,由原兼任校長高木友枝充任。
「學醫」是當時台灣學子最嚮往的出路,與醫師收入豐沛、社會地位崇高有關,台灣俗語說:「第一醫師,第二賣冰。」道出社會對醫師身分的觀感。在李騰嶽〈台灣初期醫學教育的回顧〉一文提到:
「(醫學校)在當時是本省的最高學府,而其畢業生無論在官、公立醫院就職,或從事自己開業,均受社會人士的尊重,所以有子女的家庭,男的都希望去學醫,女的希望嫁與新畢業的醫師;這時候可說是本省醫學者的黃金時代。」
1909年,正值18歲的蔣渭水從宜蘭公學校畢業,擔任宜蘭醫院的雇員。隔年,也就是1910年4月,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學籍姓名循戶口登記為「蔣謂水」)。對蔣渭水而言,在醫學校就學期間為其一生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據蔣渭水的同學高敬遠的描述:「蔣氏在求學中已嶄露頭角,凡諸課程,成績都優,且與人交,素重信義,早著聲望,每次票選組長級長,輒以大多數中選,凡為組(長)級(長),做事努力,儕輩頗服之,即善御人也。……蔣氏在學時,於專門知識外,不僅有餘力,且更有勇氣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一些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在異民族統治與學校當局注意之下,蔣氏所表現的這種反抗精神,實不失為同學中的豪傑。」(參閱黃輝雄的《蔣渭水傳》)由此可證,在醫學校求學時期,蔣渭水是一位品學兼優,有勇有謀的人,事實上,他在此時期就展開了他交朋友,為台灣人作事的事業,還有「國民捐」、「袁世凱問題」。在《台灣民報》第六十七號登載蔣渭水的文章〈五個年中的我〉,蔣氏自述:
「老實說來,我的政治煩悶的魔病,是自醫學校時代,便發生起來的了。在這學窗時代,做出了種種的事項,什麼艋舺金和盛酒館的學生大會,和尚洲水湳庄的柑園會議,冰店的開業,東瀛商會的創設──冰店和東瀛商會,雖是商業,卻都有帶著公務的之使命──國民捐事件、袁世凱問題……這些學窗時代所做了的活劇,今日靜靜地回顧起來,真是津津有味,也有可笑的,也有可驚的,也有可悲憤的,也有可痛快的,也有很危險的,同志在上海被鄭汝成鎮守使拘執將被銃殺,幸得救出。──若一一寫出來,可作一篇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