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從九十年前的「那件事」開始說起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早晨七時三十分。

日本帝國海軍第二艦隊所屬的三艘軍艦「霧島」、「金剛」、「比叡」正航行在台灣東北外海,距離一八九五年日本軍的上陸地「澳底」,僅有不到三海浬之遙。

在金剛艦上穿著海軍軍裝的紳士,正是一八九五年領軍征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侄孫,時任攝政的皇太子東宮裕仁。他在宮內省官員的安排下來到上甲板,拿起預先架設好的望遠鏡,在民政長官賀來佐賀太郎等人的指引下,觀看著澳底地區近三千名民眾的歡迎儀式。

「萬歲!萬歲!萬歲!」日軍「上陸紀念地」聚滿了拿著小國旗的當地民眾,齊聲高呼著。

他沒有作聲,微微舉手示意,船艦漸漸駛離澳底灣,朝著基隆港前進著。

等待這位即將繼任天皇大位的紳士的,是一場共計十二天的殖民地視察旅行。

將時間稍微向前推移,來到了一九二三年三月,也就是田總督得到宮內省同意東宮太子來台訊息的一個月後。以總督為首的各文武百官,緊鑼密鼓的籌劃著這難能可貴的盛事,畢竟當時日本領台已近三十載,更歷經了多位總督上請失敗才終於得到首肯,此次的太子南巡,自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在確定好太子行啟地點與路線後,被號召動員來迎接太子的中小學生開始動了起來,數千人拿著小國旗整齊劃一排演的「旗行列」,規模絕不輸給戰後的國慶排字;學生們同聲練唱奉迎歌、預習聯合運動會的同時,百名花蓮後山的「蕃人」也坐船抵達台北,由理蕃係長帶領著「親臨」這場盛事。

藝術愛好者們也沒有閒著,從千件台島風光攝影作品中挑選出的五十件作品已編輯成冊,準備與各地名產一同獻給東宮太子,在東京的台灣藝術家黃土水也正雕刻著名為「童子」的作品,準備獻給這位首度踏上台島的日本首席皇位繼承人。

在取得拜謁資格的權貴富商們接受健康檢查、各參觀地實施消毒與環境整理的同時,皇太子隨行的御用品也陸續抵達台灣,除了小到醬油,大到桌球桌等用品外,汽車與馬匹也一併搭著船,從日本內地抵達台灣,當然,也帶著馬兒們的糧草一起。禮炮聲響徹整個基隆港區,裕仁由宮內省官員與總督、民政長官等人陪同換乘小艇,漸漸靠近基隆車站前的棧橋。在又一次的禮炮與軍樂聲,以及文武百官、學生、民眾的夾道歡迎中,皇太子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坐上鐵道部特別準備的「御召列車」,一行人如風似的消失在基隆埠頭。

這天在基隆被動員的百姓與學生,約有三萬人,皇太子在基隆的停留,則不到五分鐘。

列車約莫一小時就來到了島都台北,比起現在的自強號,似乎還要更快一些,在滿滿的高官與外國領事、台灣有力人士的歡迎下,御召列車抵達了台北車站。由練習多時的特別儀仗隊領路,這位年輕紳士坐上了御用馬車,穿過了數十公尺高的巨大奉迎門,在軍民夾道下前往作為臨時行館的總督官邸。

近三十年來的辛苦經營,要讓太子在短暫的十二天內充分瞭解,可想而知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因此休息對裕仁在台灣的這一段時間來說,可說是「奢侈的享受」,在宮內省與台灣總督府的安排下,皇太子甫到達官邸,就單獨接見了以總督為首的各級官員以及台籍的有功人士,其中即包括了辜顯榮、林熊徵在內的「台灣有力者」,接見完是授勳,授勳完有與總督府官員的餐敘,餐敘完則觀賞了兩萬多名台北民眾一同參與的「提燈行列」。

台灣漢文化的舞龍舞獅與日本和文化的奉迎歌歌唱,巧妙的混合一氣,在燈光與火光的照耀下,台北被塑造成一個歡樂的不夜城,或許是累了,或許是安排,在活動終了前,太子輕輕提起手上的紅燈籠,對官邸下方的民眾打著招呼,在群眾大喊萬歲聲中,這趟緊湊的視察行程,也由此依序展開。

裕仁皇太子第一天的行程可說是這趟「皇太子遊台灣」的縮影,又可說是日本皇族成員們來台的普遍縮影,身為最高權力者的他們,是一刻也不得閒的,一天訪問七至八個機關設施、欣賞兩至三場表演,可說是家常便飯,每到一個城市接見重要人士、接受民眾歡呼、校閱部隊、觀看教學演示,從早到晚的行程簡直比現代人參加「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旅行團還要辛苦與緊湊。

但在這些「妥善」的安排中,他們也看到了不同於日本的風光、不同於日本內地的人文風情,吃著不同於日本料理的台菜,提著燈籠的太子、抓壁虎的親王、玩扇子的王妃,二十七位天照大神的子裔,三十四趟名義不同的訪台之旅,菊花皇朝與蓬萊仙島的交會,在這台灣處於太陽旗下的五十年中,展開。出巡的歷史

無論古今,東西方各國的當權者,除了遊山玩水之外,都曾為了鞏固統治、興利除弊、瞭解民情,或是為了策劃、宣慰其文治武功,而親自或指派其親戚、親信巡視領土。

先來看看日本吧!

日本的「皇族」,在各時代的意義與包含的範圍各有不同,但是簡單來說,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又或是透過婚姻關係而進入這個家族的女性。皇族的出巡,在凡事講求禮儀的日本,有著嚴謹的定義來區別上下關係。日本的大家長,同時也是皇族的大家長──天皇的出巡,使用的是「行幸」(ぎょうこう)一詞;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的外出,則被稱為「行啟」(ぎょうけい),台灣人最熟悉的「皇太子行啟」一詞,其來自此;其他的皇族,亦或是幕府時代將軍的出巡、來訪,則只能使用「御成」(おなり)這個名詞,而倘若一趟去的地方多了,則「行」字也可替換成「巡」字,「巡幸」、「巡啟」等名詞也就由此而來。

日本近代首次大規模巡幸,就是明治天皇繼位後展開的「八大巡幸」了。由於治權長期被武家,也就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幕府所實質掌握,為了讓民眾習慣這位「新統治者」,依據當時陸軍省的建議,在一八七二至一八八七年間,明治天皇親自視察了全國各地的地理、形勢、人民,以及風土,以便讓各地的民眾瞭解新時代的到來,並進而「沐浴皇化」。

天皇實際走訪日本各地,加上各地官員在明治天皇前稱臣獻策的「表演」,以及平時政府機關的舉措,對日本從近世群雄分立走向統合與富強,有相當大的幫助。之後的大正天皇、昭和天皇,也時有下鄉探訪之舉,皇太子時期的裕仁天皇,除了「國境之南」台灣外,也曾經造訪過「國境之北」的樺太,而他的胞弟秩父宮以及高松宮,除了日本內地以及殖民地外,更曾經踏上滿洲國的土地進行「訪問」,其他的親族也曾經以天皇代表的身分,在日本進行多目的的巡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