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大內褲
麵粉袋,是收藏界的基本款,老少皆愛,長者發思古幽情,年輕人復刻當書包;歷史要講講不完,它象徵台灣人米食習慣改變的起點,也是某家3C財團發跡的第一步。
從麵粉袋改製、印著「中美合作」國旗的內衣內褲,現在已經絕版,它的材質純天然,是百分百的「純白、純愛、純棉」美國棉,老一輩才穿過,他們叫它「卡動」(台式日語,指コットン棉花),通風乾爽,沒有悶精問題,重要部位印有「淨重二十二公斤」,但為何是二十二公斤?當然有玄機!
麵粉袋在美國,規格一律是五十磅,來台就是二十二公斤,凡大宗物資的規格都是統一的,家裡做米糧行的就知道。
麵粉袋首次出現,是二戰後的一九五一〜一九六五美援年代。當時美國為了圍堵共產勢力擴張,同時解決自身糧食過剩的問題,策劃了「四八○法案」,幫助第三世界解決飢荒,到處半買半送物資,以免被赤化,當中也包括台灣。
為何沒有米袋內褲
美援物資來到台灣,發放系統主要是「耶穌廟」(教會)、眷村,內容包括脫脂奶粉、麵粉、食用油等,有時政府進行造橋鋪路等工程,召集村民打工,薪水可能就是三袋麵粉、兩瓶油。窮到連棉被都可以當的百姓們,麵粉吃完了,難得有一塊純棉的麵粉袋布料,惜物愛物,就改成內衣褲繼續穿。
不過,既然有麵粉袋內褲,為何沒聽過米袋內褲?因為米袋、甘蔗袋都是麻布做的,早期還有苧麻產業,黃黃粗粗的,若移作他途,頂多用來蓋布袋。
再貧困的年代也有發財契機。台灣氣候不適合小麥,收成少,戰後各地麵粉廠營運困窘,好不容易有錢買機器,卻苦無原料。有位商人腦筋動得快,向國民黨政府建議,與其買麵粉,不如單純進口小麥,一舉多得:首先,小麥磨成麵粉會有麩皮,有利畜牧業;其次,同等金額進口麵粉,買小麥來台,自磨的麵粉量更多;而且,麵粉在台灣磨,比較新鮮!
這個聰明的商人就是苗育秀,據說他只花了五分鐘,就讓主事的中信局局長尹仲容拍板定案。從此,麵粉工業有了原物料,山姆大叔的小麥進來,各麵粉廠競相搶標,出產的麵粉袋上必須印有「中美合作」圖樣。苗育秀的聯華食品,隨著歲月擴張,如今是聯華神通集團。
美援麵粉還促成了一九六四年台灣最早的營養午餐,從偏鄉開始試辦,提供麵粉蒸的蛋糕當點心配牛奶飲品,午餐有時是麵粉加保加麥(長壽麥)做的饅頭,配上脫脂奶粉、蔬菜、牛油熬煮的湯,學童們都說很新奇,雖然味道怪怪的。
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就是從那時開始西化,主食不再只有米飯、粄條,習慣吃麵、吃麵包,成了美國小麥的消費者。
搭飛機環島始祖團
老照片之所以難得,不只在於講述回憶,有時更是當代文化的歷史見證。我收藏上萬張老相片,其中有兩本老相冊,是旅行社送給客人的旅遊紀念,只有老朋友來時,才拿出來看,人人嘖嘖稱奇!這兩本相簿,攝於五○年代,當時買一台蛇腹相機就像買一只入門款的機械手錶,非人人可以擁有,因此出遊能留下相片非常難得。這兩本老相簿的主題,就是環島旅行團,以搭飛機為賣點,還極可能是台灣環島旅遊的始祖團。
戒嚴的五○年代,人人「坐水牢」出國難,國內觀光一方面政府不鼓勵,一方面屬於有錢有閒的專利,如果能玩一趟鐵道旅行就很厲害了。在一九五九年,台北有一間旅行社很大膽,發揮創意,推出六天五夜的環島春節旅行團,主打坐飛機到花蓮,結合鐵路與飛機的時髦玩意兒,果然吸引金字塔族群捧場。
為何到花蓮那麼稀罕呢?因為花蓮有壯闊的太魯閣,名聞遐邇,但交通卻讓人頭痛。當時往來花蓮只能搭公路局或坐船,火車未通,濱海公路單線道,狹窄險峻,不時傳出車子墜海事件;如果要搭飛機,雖然有CAT民航飛花蓮,航程只要三十五分鐘,但票價要二百多元,非老百姓能負擔。
環島團一推出,報名者多是經商、行醫的人或公務員;團員中有兩名醫師,一為桃園醫師,另一人在礁溪執業,據說是有名的小兒科醫生;還有一位是基隆瑞芳的礦業名人。
遊覽車內嚴重超載
這些中年貴客,多帶另一半同行,而年輕人只有四位,其中三人是台大學生。有趣的是,團員名冊並未登錄小孩,實際集合時不少人帶了小朋友,因此在搭遊覽車時,一團四、五十人,嚴重超載,整輛車像塞豬仔,連走道都得坐人,大件行李硬塞在座位上方鐵架,體積一半還掛在空中,一不小心掉下來,可能會砸傷人,靠窗座位卻有人悠閒吸菸。
翻開六天五夜的行程表,重頭戲就是搭飛機,最後高潮則是眺望日月潭。正月大年初六上路,首日,一早搭飛機到花蓮,參觀太魯閣、仙寰橋、不動明王雙脈瀑布;第二天安排鐵道旅行,從花蓮坐柴油快車去台東,一坐四小時,欣賞東部好風光。第三天,在台東知本眺望綠島、看台東大橋,午後殺到鵝鑾鼻看燈塔。
第四天,參觀屏東石門古戰場,遊高雄市區。第五天看古蹟拜拜:台南關子嶺、赤崁樓開元寺、安平古堡;嘉義遊北港朝天宮及奉天宮。第六天,日月潭遊潭,參觀文武廟、化蕃社、光華島、台中公園、省議會;下午回台北。
觀其旅遊動線,來匆匆去匆匆,這種走馬看花的團體旅遊風格,一脈相傳至今。
環島團去過的景點,有些早已不在。像仙寰橋已消失,改建成長春橋;左營蓮池潭中,古色古香的春秋閣雖落成,尚未有龍虎塔相伴;光華島如今叫拉魯島;遊日月潭到化蕃社看邵族載歌載舞,與毛王爺合照,已不復見。(化蕃社即德化社,現為伊達邵。)
這趟環島頂級始祖團,一個人團費要多少呢?九百元!在基本工資月薪三百元的年代,像這樣的環島團是既稀奇又高貴,不過生意應該還不錯,因為兩年後報名,團費又漲了,一人要一千元。
麵粉袋,是收藏界的基本款,老少皆愛,長者發思古幽情,年輕人復刻當書包;歷史要講講不完,它象徵台灣人米食習慣改變的起點,也是某家3C財團發跡的第一步。
從麵粉袋改製、印著「中美合作」國旗的內衣內褲,現在已經絕版,它的材質純天然,是百分百的「純白、純愛、純棉」美國棉,老一輩才穿過,他們叫它「卡動」(台式日語,指コットン棉花),通風乾爽,沒有悶精問題,重要部位印有「淨重二十二公斤」,但為何是二十二公斤?當然有玄機!
麵粉袋在美國,規格一律是五十磅,來台就是二十二公斤,凡大宗物資的規格都是統一的,家裡做米糧行的就知道。
麵粉袋首次出現,是二戰後的一九五一〜一九六五美援年代。當時美國為了圍堵共產勢力擴張,同時解決自身糧食過剩的問題,策劃了「四八○法案」,幫助第三世界解決飢荒,到處半買半送物資,以免被赤化,當中也包括台灣。
為何沒有米袋內褲
美援物資來到台灣,發放系統主要是「耶穌廟」(教會)、眷村,內容包括脫脂奶粉、麵粉、食用油等,有時政府進行造橋鋪路等工程,召集村民打工,薪水可能就是三袋麵粉、兩瓶油。窮到連棉被都可以當的百姓們,麵粉吃完了,難得有一塊純棉的麵粉袋布料,惜物愛物,就改成內衣褲繼續穿。
不過,既然有麵粉袋內褲,為何沒聽過米袋內褲?因為米袋、甘蔗袋都是麻布做的,早期還有苧麻產業,黃黃粗粗的,若移作他途,頂多用來蓋布袋。
再貧困的年代也有發財契機。台灣氣候不適合小麥,收成少,戰後各地麵粉廠營運困窘,好不容易有錢買機器,卻苦無原料。有位商人腦筋動得快,向國民黨政府建議,與其買麵粉,不如單純進口小麥,一舉多得:首先,小麥磨成麵粉會有麩皮,有利畜牧業;其次,同等金額進口麵粉,買小麥來台,自磨的麵粉量更多;而且,麵粉在台灣磨,比較新鮮!
這個聰明的商人就是苗育秀,據說他只花了五分鐘,就讓主事的中信局局長尹仲容拍板定案。從此,麵粉工業有了原物料,山姆大叔的小麥進來,各麵粉廠競相搶標,出產的麵粉袋上必須印有「中美合作」圖樣。苗育秀的聯華食品,隨著歲月擴張,如今是聯華神通集團。
美援麵粉還促成了一九六四年台灣最早的營養午餐,從偏鄉開始試辦,提供麵粉蒸的蛋糕當點心配牛奶飲品,午餐有時是麵粉加保加麥(長壽麥)做的饅頭,配上脫脂奶粉、蔬菜、牛油熬煮的湯,學童們都說很新奇,雖然味道怪怪的。
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就是從那時開始西化,主食不再只有米飯、粄條,習慣吃麵、吃麵包,成了美國小麥的消費者。
搭飛機環島始祖團
老照片之所以難得,不只在於講述回憶,有時更是當代文化的歷史見證。我收藏上萬張老相片,其中有兩本老相冊,是旅行社送給客人的旅遊紀念,只有老朋友來時,才拿出來看,人人嘖嘖稱奇!這兩本相簿,攝於五○年代,當時買一台蛇腹相機就像買一只入門款的機械手錶,非人人可以擁有,因此出遊能留下相片非常難得。這兩本老相簿的主題,就是環島旅行團,以搭飛機為賣點,還極可能是台灣環島旅遊的始祖團。
戒嚴的五○年代,人人「坐水牢」出國難,國內觀光一方面政府不鼓勵,一方面屬於有錢有閒的專利,如果能玩一趟鐵道旅行就很厲害了。在一九五九年,台北有一間旅行社很大膽,發揮創意,推出六天五夜的環島春節旅行團,主打坐飛機到花蓮,結合鐵路與飛機的時髦玩意兒,果然吸引金字塔族群捧場。
為何到花蓮那麼稀罕呢?因為花蓮有壯闊的太魯閣,名聞遐邇,但交通卻讓人頭痛。當時往來花蓮只能搭公路局或坐船,火車未通,濱海公路單線道,狹窄險峻,不時傳出車子墜海事件;如果要搭飛機,雖然有CAT民航飛花蓮,航程只要三十五分鐘,但票價要二百多元,非老百姓能負擔。
環島團一推出,報名者多是經商、行醫的人或公務員;團員中有兩名醫師,一為桃園醫師,另一人在礁溪執業,據說是有名的小兒科醫生;還有一位是基隆瑞芳的礦業名人。
遊覽車內嚴重超載
這些中年貴客,多帶另一半同行,而年輕人只有四位,其中三人是台大學生。有趣的是,團員名冊並未登錄小孩,實際集合時不少人帶了小朋友,因此在搭遊覽車時,一團四、五十人,嚴重超載,整輛車像塞豬仔,連走道都得坐人,大件行李硬塞在座位上方鐵架,體積一半還掛在空中,一不小心掉下來,可能會砸傷人,靠窗座位卻有人悠閒吸菸。
翻開六天五夜的行程表,重頭戲就是搭飛機,最後高潮則是眺望日月潭。正月大年初六上路,首日,一早搭飛機到花蓮,參觀太魯閣、仙寰橋、不動明王雙脈瀑布;第二天安排鐵道旅行,從花蓮坐柴油快車去台東,一坐四小時,欣賞東部好風光。第三天,在台東知本眺望綠島、看台東大橋,午後殺到鵝鑾鼻看燈塔。
第四天,參觀屏東石門古戰場,遊高雄市區。第五天看古蹟拜拜:台南關子嶺、赤崁樓開元寺、安平古堡;嘉義遊北港朝天宮及奉天宮。第六天,日月潭遊潭,參觀文武廟、化蕃社、光華島、台中公園、省議會;下午回台北。
觀其旅遊動線,來匆匆去匆匆,這種走馬看花的團體旅遊風格,一脈相傳至今。
環島團去過的景點,有些早已不在。像仙寰橋已消失,改建成長春橋;左營蓮池潭中,古色古香的春秋閣雖落成,尚未有龍虎塔相伴;光華島如今叫拉魯島;遊日月潭到化蕃社看邵族載歌載舞,與毛王爺合照,已不復見。(化蕃社即德化社,現為伊達邵。)
這趟環島頂級始祖團,一個人團費要多少呢?九百元!在基本工資月薪三百元的年代,像這樣的環島團是既稀奇又高貴,不過生意應該還不錯,因為兩年後報名,團費又漲了,一人要一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