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皇室視察新領地
沖繩、臺灣和日本地理環境不同,語言、習俗、文化殊異,歷來學者從法政、教育、歷史等不同視角,針對近代日本在新領地同化新附民問題上,做了若干頗富啟發性的研究。有關官員恭迎皇室與同化關係之研究,較具代表性的有:若林正丈〈1923年東宮臺灣行?及「?地延長主義」〉一文,指出臺灣官民奉迎裕仁皇太子的卑躬行為,是一種「內地延長主義權威性的印記」。原武史《可視化的帝國──近代日本的行幸與巡?》一書,深入分析日本官員恭迎天皇、皇太子是為追求全國統治秩序的統一,及彰顯官民融合一體的殖民政績。朴晉雨〈天皇巡幸所見天皇崇拜與民眾??以福島縣郡山地域為中心〉一文,指出官員利用天皇巡視地方之神聖性,是為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體和統合國民意識形態。山本信良、今野敏?合著《大正昭和教育之天皇制意識形態──[Ⅰ]學校行事之宗教性格》一書,詳細探討20世紀前半葉日本教育之思想意識是,通過地方政府迎送皇室,培養官民的忠君愛國精神。又吉盛清〈沖繩、臺灣所見天皇與皇族──皇太子「行啟」與皇族「御成」〉一文,主張皇室出訪新領地的目的,主要是為彰顯其關懷新附民之仁德,及地方官宣揚其同化新附民之政績。
本文鑑於日本同化新領地政策和皇室與官民相互認識之異同,較少受到學界關注,為彌補過去研究之不足,擬以日本皇室成員視察新領地為範疇,通過裕仁皇太子出訪沖繩、臺灣之分析,比較沖、臺兩地在日本統治中的地位。
第二章 觀光客在臺灣、沖繩的旅遊活動
所謂旅遊(tourism)是指觀光客(tourist)為達到消遣、度假、療養、保健、學習、宗教、體育運動、工商業務、公務出差、學術研究、探親等,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目的,離開常居地到異鄉或外國的訪問活動。古代旅客受到經濟發展遲緩,交通運輸不便、衛生設備不佳等諸多條件的限制,無論旅行範圍、旅行規模或旅遊內容都相當有限。旅遊活動進入近代,隨著各地產業經濟的成長,人們物質條件與精神文化的提高,越來越受到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民族的重視。毫不誇張地說,大量旅客進行跨越海域的交往活動,已經蔚為一股國際風潮,一種大眾化社會現象。
臺灣和沖繩一衣帶水,距離很近,日治時代(1895-1945)進出這兩地的觀光客多不勝數,儘管如此,學術方面的討論卻十分罕見。 本文為補充既往研究的空白,主要利用《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報告書》、〈臺灣修學旅行日記〉、《臺灣日日新報》、《藍眼睛看見的大琉球》等資料,針對:一、臺灣旅遊業的興起;二、沖繩觀光資源;三、來臺沖繩觀光客;四、訪沖臺灣觀光客等項,做一比較分析。
第三章 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
社寮島(今和平島)位於基隆東北端,面積約0.8平方公里, 是一處風景秀麗,氣候與沖繩相似的小島。(見圖3-1)日治時代(1895-1945)社寮島周圍水深10餘公尺到100公尺的海區,除了盛產?魚、柔魚、鯛魚、鰹魚、旗魚外,還以生產品質優良的石花菜(寒天草,又名臺灣草)而聲名大噪。社寮島漁業資源豐富,海路距離沖繩很近,每逢春夏二季石花菜成長期,約有數百名沖繩漁夫來此採集,漸漸的,季節性漁民定居下來,飲食店、雜貨店也相應而生,島的西北端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沖繩人聚落。
有關沖繩漁民移居社寮島的研究,1932年鈴木民部〈基隆港一般海上生活者的社會性設施問題〉一文,對沖繩人生活樣態有很詳細的描述。1990年又吉盛清實地踏查沖繩人遺址,對沖繩人生活軌跡做了一些補白。2005年呂青華訪問5名社寮島居民、1名宮古島出身的魚販,對戰後沖繩人的去向做了若干調查報告。2008至2013年筆者發表三篇論文:〈基隆社寮島的石花菜與琉球人村落(1895-1945)〉、〈基隆社寮島的沖繩人村落(1895-1945)〉、〈基隆社寮島的沖繩人網絡(1895-1945)〉,分別以石花菜、沖繩人村落、沖繩人網絡為焦點,針對社寮島沖繩人的經濟活動做了不同面向的探討。
本文為對沖繩人移居社寮島背景、採集與買賣石花菜實況,以及與當地人競爭漁業情形做一系統性的論述,擬就:一、沖繩近代漁業的展開﹔二、基隆漁業發展概況﹔三、石花菜與沖繩漁民﹔四、石花菜管理措施﹔五、社群衝突與融合﹔六、沖繩人在臺勞務網絡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
第四章 臺灣米與沖繩豬貿易
米為臺灣人、沖繩人(琉球人)的主食,豬肉為其重要副食品。沖繩稻作很少,米糧多賴進口,對外大宗輸出品有:黑糖、布料、草蓆、瓷器、泡盛酒、生豬、漆器等。據1928年統計,沖繩縣生產額之中,糖業排名第一,其他產值依序為輕工業、水產業、畜產業、林產業、礦產業。
明清時期臺灣與琉球很少往來,19世紀後半葉兩地歸屬日本統治後,由於1896年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開設大阪→神戶→鹿兒島→大島→那霸→八重山→基隆定期航路,臺、日之間的海洋變成日本帝國的內海,做為中途站的沖繩隨著臺、日貿易額的增大,其商貿網絡也不斷地向臺、日地區擴大。
有關臺、沖之間人群移動的探討,又吉盛清、水田憲志、松田良孝、松田??子、野入直美、卞鳳奎分別就:二戰以前沖繩人移居臺灣、沖繩婦女來臺打工、臺灣人移居八重山、八重山臺灣季節工等議題,做過一些調查與研究。 相形之下,臺、沖兩地的商品流通,尤其是商品交換之研究,似乎十分罕見。本文鑑於大米與生豬在臺灣、沖繩有很大的消費量,為闡明臺米與沖繩豬交易實況,主要利用《沖繩縣史》、《臺灣日日新報》及諸先學著作,針對:一、臺灣米穀產量與貿易量;二、日本政府介入米交易活動;三、臺灣米交易方式;四、米貿易商;五、臺灣進口生豬量;六、沖繩養豬業;七、臺灣養豬業;八、生豬商人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
第五章 西沙群島的沖繩、臺灣勞工
西沙群島(Paracel Islands)位於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離高雄港720浬,離香港380浬,離海南島280浬,是由20餘個珊瑚島礁所構成的群島。西沙群島分為二部分,東北端稱為Amphitrite Group(日譯海神群島,中國命名宣德群島),包括:Tree Is.(樹島)、North Is.(北島)、Middle Is.(中島)、South Is.(南島)、Woody Is.(林島、多樹島)、Rocky Is.(石島、多岩島)、Lincoln Is.(東島、玲洲島)和其他島礁;西南端稱為Crescent Group(呈新月形,日本譯名新月群島,中國命名永樂群島),包括:Pattle Is.(筆島、珊瑚島)、Money Is.(金銀島)、Robert Is.(墨島、甘泉島)、Dramond Is.(伏波島)、Duncan Is.(大三腳島)及其他島礁。多樹島是香港往來南洋群島的要衝,金銀島是聯絡越南與香港及歐亞航路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見圖5-1、表5-1、5-2)
當代有關西沙群島的研究,學者以主權爭議為核心,圍繞著南海諸島的發現、海洋資源、戰略位置、運輸利益、領土歸屬等,由歷史、地理、經濟、法律、軍事等不同角度,做過一些文獻考證、實地調查及國際關係分析。 唯,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為線索,探討戰前日本人、沖繩人、臺灣人到西沙群島從事採礦活動的研究似乎沒有。本文為考察20世紀前半葉燐礦有何價值?日商如何推展西沙群島事業?沖繩人、臺灣人勞務分工情形如何?擬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臺灣總督府出版品為基礎,針對:一、西沙群島燐礦;二、開洋燐礦株式會社經營西沙群島採礦業;三、沖繩人從業實況;四、臺籍工人騷動事件;五、礦業所作業改善方針等項,做一深入的分析。
第六章 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
沖繩古名稱琉球,1879年明治政府廢止琉球藩,設置沖繩縣,把琉球王國解體劃入日本國土後,沖繩經歷了近代化→日本化→被差別待遇→軍國主義教育→太平洋戰爭美軍登陸無差別攻擊,許多島民淪為砲灰的苦難歲月。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沖繩成為美軍對抗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據點,1972年脫離美國統治,回歸日本後,方始結束政局詭變、社會動蕩的時代。
美軍支配沖繩,初行軍政,1950年改行民政,軍政府改為美國駐琉球民政府(United States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簡稱USCAR),軍司令官兼任民政府副長官(High commissioner)。1952年USCAR成立統轄沖繩住民的"琉球政府"。琉球政府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度,不過,權力有限,行政主席是由USCAR副長官任命。
美國統治沖繩,流通貨幣是美軍發行的軍票B圓和新日本圓,經過幾次交換,1948年統一通貨為軍票B圓。(見圖6-1)1950年美軍以120B圓兌換1美元的匯率,展開基地建設後,沖繩經濟依存基地經濟體制越來越強。 1958年美國為導入外資,廢止B圓改用美元,自此時起到1972年為止,美元成為沖繩的法定通貨。
美軍治理時期的沖繩,一切都以軍事優先。1965年美國介入越南內戰(1960-1975年),B52轟炸機原本是從關島出擊,後來隨著戰局緊迫,便以颱風避難為由,飛來嘉手納基地直接出擊。1968年B52轟炸機常駐嘉手納,嘉手納成為進擊越南的空軍基地。 (見圖6-2)
1960年代沖繩各項建設日新月異,然因本地工人不足,臺灣勞動力豐沛,各廠商因而紛紛向臺聘僱工人。有關臺灣勞務輸琉問題,學者曾對:沖繩糖廠聘僱臺灣季節工、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選介工人事業、琉球華僑介入勞動市場、臺灣女工在琉勞務狀況,做過一些討論。 唯,著名商社國場組雇用臺灣工人原委,尚未受到大家關注。本文主要利用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關係文書、國場組書信,擬就:一、臺灣勞務輸琉政策﹔二、國場組對工程隊的評價﹔三、國場組留用臺灣勞工問題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
沖繩、臺灣和日本地理環境不同,語言、習俗、文化殊異,歷來學者從法政、教育、歷史等不同視角,針對近代日本在新領地同化新附民問題上,做了若干頗富啟發性的研究。有關官員恭迎皇室與同化關係之研究,較具代表性的有:若林正丈〈1923年東宮臺灣行?及「?地延長主義」〉一文,指出臺灣官民奉迎裕仁皇太子的卑躬行為,是一種「內地延長主義權威性的印記」。原武史《可視化的帝國──近代日本的行幸與巡?》一書,深入分析日本官員恭迎天皇、皇太子是為追求全國統治秩序的統一,及彰顯官民融合一體的殖民政績。朴晉雨〈天皇巡幸所見天皇崇拜與民眾??以福島縣郡山地域為中心〉一文,指出官員利用天皇巡視地方之神聖性,是為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體和統合國民意識形態。山本信良、今野敏?合著《大正昭和教育之天皇制意識形態──[Ⅰ]學校行事之宗教性格》一書,詳細探討20世紀前半葉日本教育之思想意識是,通過地方政府迎送皇室,培養官民的忠君愛國精神。又吉盛清〈沖繩、臺灣所見天皇與皇族──皇太子「行啟」與皇族「御成」〉一文,主張皇室出訪新領地的目的,主要是為彰顯其關懷新附民之仁德,及地方官宣揚其同化新附民之政績。
本文鑑於日本同化新領地政策和皇室與官民相互認識之異同,較少受到學界關注,為彌補過去研究之不足,擬以日本皇室成員視察新領地為範疇,通過裕仁皇太子出訪沖繩、臺灣之分析,比較沖、臺兩地在日本統治中的地位。
第二章 觀光客在臺灣、沖繩的旅遊活動
所謂旅遊(tourism)是指觀光客(tourist)為達到消遣、度假、療養、保健、學習、宗教、體育運動、工商業務、公務出差、學術研究、探親等,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目的,離開常居地到異鄉或外國的訪問活動。古代旅客受到經濟發展遲緩,交通運輸不便、衛生設備不佳等諸多條件的限制,無論旅行範圍、旅行規模或旅遊內容都相當有限。旅遊活動進入近代,隨著各地產業經濟的成長,人們物質條件與精神文化的提高,越來越受到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民族的重視。毫不誇張地說,大量旅客進行跨越海域的交往活動,已經蔚為一股國際風潮,一種大眾化社會現象。
臺灣和沖繩一衣帶水,距離很近,日治時代(1895-1945)進出這兩地的觀光客多不勝數,儘管如此,學術方面的討論卻十分罕見。 本文為補充既往研究的空白,主要利用《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報告書》、〈臺灣修學旅行日記〉、《臺灣日日新報》、《藍眼睛看見的大琉球》等資料,針對:一、臺灣旅遊業的興起;二、沖繩觀光資源;三、來臺沖繩觀光客;四、訪沖臺灣觀光客等項,做一比較分析。
第三章 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
社寮島(今和平島)位於基隆東北端,面積約0.8平方公里, 是一處風景秀麗,氣候與沖繩相似的小島。(見圖3-1)日治時代(1895-1945)社寮島周圍水深10餘公尺到100公尺的海區,除了盛產?魚、柔魚、鯛魚、鰹魚、旗魚外,還以生產品質優良的石花菜(寒天草,又名臺灣草)而聲名大噪。社寮島漁業資源豐富,海路距離沖繩很近,每逢春夏二季石花菜成長期,約有數百名沖繩漁夫來此採集,漸漸的,季節性漁民定居下來,飲食店、雜貨店也相應而生,島的西北端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沖繩人聚落。
有關沖繩漁民移居社寮島的研究,1932年鈴木民部〈基隆港一般海上生活者的社會性設施問題〉一文,對沖繩人生活樣態有很詳細的描述。1990年又吉盛清實地踏查沖繩人遺址,對沖繩人生活軌跡做了一些補白。2005年呂青華訪問5名社寮島居民、1名宮古島出身的魚販,對戰後沖繩人的去向做了若干調查報告。2008至2013年筆者發表三篇論文:〈基隆社寮島的石花菜與琉球人村落(1895-1945)〉、〈基隆社寮島的沖繩人村落(1895-1945)〉、〈基隆社寮島的沖繩人網絡(1895-1945)〉,分別以石花菜、沖繩人村落、沖繩人網絡為焦點,針對社寮島沖繩人的經濟活動做了不同面向的探討。
本文為對沖繩人移居社寮島背景、採集與買賣石花菜實況,以及與當地人競爭漁業情形做一系統性的論述,擬就:一、沖繩近代漁業的展開﹔二、基隆漁業發展概況﹔三、石花菜與沖繩漁民﹔四、石花菜管理措施﹔五、社群衝突與融合﹔六、沖繩人在臺勞務網絡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
第四章 臺灣米與沖繩豬貿易
米為臺灣人、沖繩人(琉球人)的主食,豬肉為其重要副食品。沖繩稻作很少,米糧多賴進口,對外大宗輸出品有:黑糖、布料、草蓆、瓷器、泡盛酒、生豬、漆器等。據1928年統計,沖繩縣生產額之中,糖業排名第一,其他產值依序為輕工業、水產業、畜產業、林產業、礦產業。
明清時期臺灣與琉球很少往來,19世紀後半葉兩地歸屬日本統治後,由於1896年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開設大阪→神戶→鹿兒島→大島→那霸→八重山→基隆定期航路,臺、日之間的海洋變成日本帝國的內海,做為中途站的沖繩隨著臺、日貿易額的增大,其商貿網絡也不斷地向臺、日地區擴大。
有關臺、沖之間人群移動的探討,又吉盛清、水田憲志、松田良孝、松田??子、野入直美、卞鳳奎分別就:二戰以前沖繩人移居臺灣、沖繩婦女來臺打工、臺灣人移居八重山、八重山臺灣季節工等議題,做過一些調查與研究。 相形之下,臺、沖兩地的商品流通,尤其是商品交換之研究,似乎十分罕見。本文鑑於大米與生豬在臺灣、沖繩有很大的消費量,為闡明臺米與沖繩豬交易實況,主要利用《沖繩縣史》、《臺灣日日新報》及諸先學著作,針對:一、臺灣米穀產量與貿易量;二、日本政府介入米交易活動;三、臺灣米交易方式;四、米貿易商;五、臺灣進口生豬量;六、沖繩養豬業;七、臺灣養豬業;八、生豬商人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
第五章 西沙群島的沖繩、臺灣勞工
西沙群島(Paracel Islands)位於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離高雄港720浬,離香港380浬,離海南島280浬,是由20餘個珊瑚島礁所構成的群島。西沙群島分為二部分,東北端稱為Amphitrite Group(日譯海神群島,中國命名宣德群島),包括:Tree Is.(樹島)、North Is.(北島)、Middle Is.(中島)、South Is.(南島)、Woody Is.(林島、多樹島)、Rocky Is.(石島、多岩島)、Lincoln Is.(東島、玲洲島)和其他島礁;西南端稱為Crescent Group(呈新月形,日本譯名新月群島,中國命名永樂群島),包括:Pattle Is.(筆島、珊瑚島)、Money Is.(金銀島)、Robert Is.(墨島、甘泉島)、Dramond Is.(伏波島)、Duncan Is.(大三腳島)及其他島礁。多樹島是香港往來南洋群島的要衝,金銀島是聯絡越南與香港及歐亞航路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見圖5-1、表5-1、5-2)
當代有關西沙群島的研究,學者以主權爭議為核心,圍繞著南海諸島的發現、海洋資源、戰略位置、運輸利益、領土歸屬等,由歷史、地理、經濟、法律、軍事等不同角度,做過一些文獻考證、實地調查及國際關係分析。 唯,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為線索,探討戰前日本人、沖繩人、臺灣人到西沙群島從事採礦活動的研究似乎沒有。本文為考察20世紀前半葉燐礦有何價值?日商如何推展西沙群島事業?沖繩人、臺灣人勞務分工情形如何?擬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臺灣總督府出版品為基礎,針對:一、西沙群島燐礦;二、開洋燐礦株式會社經營西沙群島採礦業;三、沖繩人從業實況;四、臺籍工人騷動事件;五、礦業所作業改善方針等項,做一深入的分析。
第六章 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
沖繩古名稱琉球,1879年明治政府廢止琉球藩,設置沖繩縣,把琉球王國解體劃入日本國土後,沖繩經歷了近代化→日本化→被差別待遇→軍國主義教育→太平洋戰爭美軍登陸無差別攻擊,許多島民淪為砲灰的苦難歲月。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沖繩成為美軍對抗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據點,1972年脫離美國統治,回歸日本後,方始結束政局詭變、社會動蕩的時代。
美軍支配沖繩,初行軍政,1950年改行民政,軍政府改為美國駐琉球民政府(United States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簡稱USCAR),軍司令官兼任民政府副長官(High commissioner)。1952年USCAR成立統轄沖繩住民的"琉球政府"。琉球政府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度,不過,權力有限,行政主席是由USCAR副長官任命。
美國統治沖繩,流通貨幣是美軍發行的軍票B圓和新日本圓,經過幾次交換,1948年統一通貨為軍票B圓。(見圖6-1)1950年美軍以120B圓兌換1美元的匯率,展開基地建設後,沖繩經濟依存基地經濟體制越來越強。 1958年美國為導入外資,廢止B圓改用美元,自此時起到1972年為止,美元成為沖繩的法定通貨。
美軍治理時期的沖繩,一切都以軍事優先。1965年美國介入越南內戰(1960-1975年),B52轟炸機原本是從關島出擊,後來隨著戰局緊迫,便以颱風避難為由,飛來嘉手納基地直接出擊。1968年B52轟炸機常駐嘉手納,嘉手納成為進擊越南的空軍基地。 (見圖6-2)
1960年代沖繩各項建設日新月異,然因本地工人不足,臺灣勞動力豐沛,各廠商因而紛紛向臺聘僱工人。有關臺灣勞務輸琉問題,學者曾對:沖繩糖廠聘僱臺灣季節工、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選介工人事業、琉球華僑介入勞動市場、臺灣女工在琉勞務狀況,做過一些討論。 唯,著名商社國場組雇用臺灣工人原委,尚未受到大家關注。本文主要利用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關係文書、國場組書信,擬就:一、臺灣勞務輸琉政策﹔二、國場組對工程隊的評價﹔三、國場組留用臺灣勞工問題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