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移民海外的客家人總統
二○一六年大選結束後,中華民國除了選出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統,也可能同時選出第一位客家裔的總統。雖然前總統李登輝祖先是客家人,即將卸任的馬總統也曾說自己有客家淵源,準總統蔡英文的祖父也是客家人,甚至也有說法說出身自廣東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可能也是客家人子弟,但是你知道地球上卻有其他國家選出過客家裔的總統,而且並非是傳統上認知的漢人國家例如中華民國、新加坡或中國,而這個答案要跨過半個地球到南美洲來尋找。
中國從明清時期開始,東南沿海各省的居民,由於生計困難以及土客衝突等各種因素,逐漸形成了龐大的海外移民潮,近的可能就移居東南亞各地,遠的甚至會到夏威夷、美國等半個地球遠的地區去了。
之所以會移民去那麼遠的南美洲,其實有很多因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進入十九世紀後新帝國主義的這些國家需要大量的人力幫忙開發殖民地,而這這篇故事的主角鍾亞瑟(Arthur Chung)的祖先也是因為上述的原因從中國移民到了南美洲北部,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英屬圭亞那。總之,鍾亞瑟在英屬圭亞那成長,成年之後也曾到殖民母國英國深造進修,成為一位律師之後,他便返回英屬圭亞那從事律師相關的工作。
他於一九六○年代回到家鄉時,正好是中南美洲殖民地追求自治逐漸獨立的浪潮,而身為大英國協一份子的英屬圭亞那,也於此時獲得自治並進一步獨立成新興國家之一,並將英屬圭亞那(British Guiana)的名稱更名成蓋亞那/圭亞那(Guyana)。
雖然當時領導獨立運動的是非裔的Forbes Burnham,但因為鍾亞瑟在當地的華人社群聲望極高,獨立後的國會便於一九七○年選出了鍾亞瑟成為蓋亞那首任總統,但他擔任總統時並無實權,直到一九八○年卸任之後,蓋亞那才修改憲法讓總統擁有實權。
總之,這也使得鍾亞瑟成為第一位漢人居少數的國家領導人;也因為其客家血統,同時也是南美洲第一位客家裔國家元首。到今天,中南美洲也因為前面所提的歷史背景,不少華人也在這些國家的政壇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家也可以
註:蓋亞那為我國翻譯,以方便和法屬圭亞那區分。
紅通通的臺北北門為什麼長得跟其他門不一樣
提到臺北市的東、西、南、北門,年輕點的朋友可會最先聯想到捷運站,但本篇要聊的主題不在地底下,而是關於地面上的歷史故事。
臺北府城自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建城到現在算算已經超過一百三十年,期間歷經了許多風風雨雨,也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更迭變遷。如果有人稍微留意過,眼尖的你可能會發現除了早被拆除的西門外,多數的城門都是綠屋瓦的廟堂形式,怎麼會只有北門紅通通的,長得和其他門不太一樣?這其實說來話長,我們還是先從其他門的悲慘故事談起吧……
清末臺北建城沒多久,臺灣因為清日戰爭後所簽下的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在日人入臺後,為了改善衛生條件以便於軍事防衛建設進行,在臺灣總督府的決定下於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實施市區改正,將臺北城牆和城內一些清治時期的建築拆毀。原本計畫是打算要拆除所有的城牆與城門,而當時的西門(寶成門),位處艋舺(現在的萬華)跟臺北城中間,相較於其他地區算是荒地一片,因此日人決定仿效當時東京最熱鬧的休閒娛樂中心淺草,在一九○五年時把西門拆了並建設了供日人居住的西門町。
剩餘的其他門原本也將步入後塵,但拆除西門的舉動在當時已有古蹟保護觀念的社會氛圍引起極大的反彈聲浪,並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先生以及其他學者的請命下,其餘門就這樣逃過一劫。但已被拆的城牆是回不去了,部分城磚被移去做為臺北監獄的圍牆,但有更大一部分被隨地掩埋。今天在臺北車站的站前地下街就有一塊展示區,是由民國八十二年臺北捷運板南線興建時,在地底下發現的舊城牆遺址組成的。
進入日治末期,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總督府也無多餘經費繼續維護做為古蹟的城門;加上戰後初期的當時,古蹟維護的議題也不受政府重視,進而導致包含北門在內的其他城門殘破不堪,直到民國五十五年,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的理由,把東門、南門、小南門三個門上頭原來紅磚瓦閩南式城樓全部改建成中國式的綠屋瓦的廟堂建築。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的北門長得跟其他三個門都不一樣的原因。
咦?那為什麼北門能夠逃過一劫?北門之所以能保存最原始的樣貌,可以說是託了旁邊忠孝橋的福。這條連接市區跟三重的橋,最初設計是要先拆了北門再蓋橋的,所以「妨礙市容觀光需要」的北門就沒被納入當時的改建計畫之中,才在專家奔走之下成功生還,高架橋的設計也因而改變,但也導致北門被忠孝高架橋兩個車道夾住,幾乎要喘不過氣。後來在民國八十四年忠孝橋的延平南路匝道因為使用率偏低被拆除,北門至此終於重見天日。
而在二○一六年的二月十三號臺北市府已將忠孝高架道路拆除並順利通車了,未來甚至會重建一小段臺北城牆,試圖連結北門周遭的建築與文化資產形成新的文化意象,北門也將重新綻放它的歷史風華。
二○一六年大選結束後,中華民國除了選出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統,也可能同時選出第一位客家裔的總統。雖然前總統李登輝祖先是客家人,即將卸任的馬總統也曾說自己有客家淵源,準總統蔡英文的祖父也是客家人,甚至也有說法說出身自廣東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可能也是客家人子弟,但是你知道地球上卻有其他國家選出過客家裔的總統,而且並非是傳統上認知的漢人國家例如中華民國、新加坡或中國,而這個答案要跨過半個地球到南美洲來尋找。
中國從明清時期開始,東南沿海各省的居民,由於生計困難以及土客衝突等各種因素,逐漸形成了龐大的海外移民潮,近的可能就移居東南亞各地,遠的甚至會到夏威夷、美國等半個地球遠的地區去了。
之所以會移民去那麼遠的南美洲,其實有很多因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進入十九世紀後新帝國主義的這些國家需要大量的人力幫忙開發殖民地,而這這篇故事的主角鍾亞瑟(Arthur Chung)的祖先也是因為上述的原因從中國移民到了南美洲北部,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英屬圭亞那。總之,鍾亞瑟在英屬圭亞那成長,成年之後也曾到殖民母國英國深造進修,成為一位律師之後,他便返回英屬圭亞那從事律師相關的工作。
他於一九六○年代回到家鄉時,正好是中南美洲殖民地追求自治逐漸獨立的浪潮,而身為大英國協一份子的英屬圭亞那,也於此時獲得自治並進一步獨立成新興國家之一,並將英屬圭亞那(British Guiana)的名稱更名成蓋亞那/圭亞那(Guyana)。
雖然當時領導獨立運動的是非裔的Forbes Burnham,但因為鍾亞瑟在當地的華人社群聲望極高,獨立後的國會便於一九七○年選出了鍾亞瑟成為蓋亞那首任總統,但他擔任總統時並無實權,直到一九八○年卸任之後,蓋亞那才修改憲法讓總統擁有實權。
總之,這也使得鍾亞瑟成為第一位漢人居少數的國家領導人;也因為其客家血統,同時也是南美洲第一位客家裔國家元首。到今天,中南美洲也因為前面所提的歷史背景,不少華人也在這些國家的政壇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家也可以
註:蓋亞那為我國翻譯,以方便和法屬圭亞那區分。
紅通通的臺北北門為什麼長得跟其他門不一樣
提到臺北市的東、西、南、北門,年輕點的朋友可會最先聯想到捷運站,但本篇要聊的主題不在地底下,而是關於地面上的歷史故事。
臺北府城自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建城到現在算算已經超過一百三十年,期間歷經了許多風風雨雨,也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更迭變遷。如果有人稍微留意過,眼尖的你可能會發現除了早被拆除的西門外,多數的城門都是綠屋瓦的廟堂形式,怎麼會只有北門紅通通的,長得和其他門不太一樣?這其實說來話長,我們還是先從其他門的悲慘故事談起吧……
清末臺北建城沒多久,臺灣因為清日戰爭後所簽下的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在日人入臺後,為了改善衛生條件以便於軍事防衛建設進行,在臺灣總督府的決定下於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實施市區改正,將臺北城牆和城內一些清治時期的建築拆毀。原本計畫是打算要拆除所有的城牆與城門,而當時的西門(寶成門),位處艋舺(現在的萬華)跟臺北城中間,相較於其他地區算是荒地一片,因此日人決定仿效當時東京最熱鬧的休閒娛樂中心淺草,在一九○五年時把西門拆了並建設了供日人居住的西門町。
剩餘的其他門原本也將步入後塵,但拆除西門的舉動在當時已有古蹟保護觀念的社會氛圍引起極大的反彈聲浪,並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先生以及其他學者的請命下,其餘門就這樣逃過一劫。但已被拆的城牆是回不去了,部分城磚被移去做為臺北監獄的圍牆,但有更大一部分被隨地掩埋。今天在臺北車站的站前地下街就有一塊展示區,是由民國八十二年臺北捷運板南線興建時,在地底下發現的舊城牆遺址組成的。
進入日治末期,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總督府也無多餘經費繼續維護做為古蹟的城門;加上戰後初期的當時,古蹟維護的議題也不受政府重視,進而導致包含北門在內的其他城門殘破不堪,直到民國五十五年,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的理由,把東門、南門、小南門三個門上頭原來紅磚瓦閩南式城樓全部改建成中國式的綠屋瓦的廟堂建築。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的北門長得跟其他三個門都不一樣的原因。
咦?那為什麼北門能夠逃過一劫?北門之所以能保存最原始的樣貌,可以說是託了旁邊忠孝橋的福。這條連接市區跟三重的橋,最初設計是要先拆了北門再蓋橋的,所以「妨礙市容觀光需要」的北門就沒被納入當時的改建計畫之中,才在專家奔走之下成功生還,高架橋的設計也因而改變,但也導致北門被忠孝高架橋兩個車道夾住,幾乎要喘不過氣。後來在民國八十四年忠孝橋的延平南路匝道因為使用率偏低被拆除,北門至此終於重見天日。
而在二○一六年的二月十三號臺北市府已將忠孝高架道路拆除並順利通車了,未來甚至會重建一小段臺北城牆,試圖連結北門周遭的建築與文化資產形成新的文化意象,北門也將重新綻放它的歷史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