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錐麓神祕谷
太魯閣峽谷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沿著這條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等風光。
巧奪天工的天然美景
探訪峽谷風光太魯閣處處奇景 高山、峽谷、立霧溪,讓太魯閣的美無法取代, 燕子口險、九曲洞奇、布洛灣幽,在花蓮往山裡走,處處都是驚喜。
鬼斧神工的天然美景 峭壁、斷崖、立霧溪,是太魯閣之所以成為太魯閣的最重要因素。總而言之,燕子口險、九曲洞奇、布洛灣幽,還有那裡美?你們跟我走就對了!
太魯閣峽谷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沿著這條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等風光,不得不佩服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加上全世界唯一純手工打造的公路。
太魯閣,為什麼會取這麼怪的名字呢?
國語、台語、客語、英語,共同的發音都是「Taroko」,話說二、三百年前,原本住在南投靜觀和廬山的泰雅族人,一說因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另說因發生內鬨,後來經由狩獵時發現中央山脈東邊的廣大原野,才從濁水溪上流翻山越嶺來到立霧溪流域內的大小河階台地。當時有三個原歸類為泰雅族之一的賽德克亞族部落,分別是:太魯閣部落(Truku德路固)、道澤部落(Toda)和德奇塔部落(Tgdaya),後來共同認同Truku德路固的名稱代表他們三個部落,日治時期時轉音為「Taroko」太魯閣,大家就稱他們為「太魯閣族人」。
粉多人搞不清楚過去都將紋面民族統稱泰雅族,怎麼近年有賽德克巴萊又有太魯閣族,林龍說給你叮叮看!
日治時期日本人類學者鳥居龍藏調查台灣的高砂族,跟據那個族群怎麼唸「人」這個字,就依照發音給他族名,共分九大高山族(其實阿美族是平地山胞、達悟族當時叫雅美族也不是高山上),九大平埔族。
泰雅族的族名「Tayal」或「Dayan」,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泰雅族共同的文化特色有:紋面、彩虹為神靈橋、獵頭祭、祖靈祭、祖靈遺訓、向祖靈祈福、播種祭、收獲祭、狩獵祭、男狩獵、女織布。日治時期這樣的族群都稱呼為是泰雅族,隨著台灣原住民民族自治的政治目標目益受到渴求與重視,花蓮的太魯閣族認為他們的語言與泰雅族、賽德克族並不相通也甚少來往,不顧他們的反對而從暨有的泰雅族中脫離,這個政治目標在2004年1月14日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承認,讓太魯閣族正式成為第十二個台灣原住民族。隨後有樣學樣當初反對以太魯閣族做為新的族名的人,也發起正名運動,以「賽德克族」為族名,並於2008年4月23日正式成為第十四個台灣原住民族,現在已經達到16族。(16族的背誦口訣寫在台東那一本書。)
美麗的中橫太魯閣為什麼地形這麼特別?
早在二億三千萬年前,台灣尚未形成,在海底有許多珊瑚礁岩生物,這些生物遺骸膠結在一起形成了石灰岩,經過七、八千萬年前的南澳造山運動,被壓在裡面,由於高溫高壓的作用,遂變成為大理石岩。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互相碰撞擠壓,就像擠牙膏一樣,既年輕又貌美的福爾摩沙出現在北迴歸線攔腰切過的地方,所以在太魯閣這個地方,看見的大理石岩層都是彎彎曲曲不規則的皺折,就是這樣形成的。
這些大理岩受到立霧溪長期侵蝕下切作用與地殼不斷隆起上升,終形成幾乎垂直的U型峽谷,所以這裡的地形之美冠於全台。這也就是為什麼花蓮人的身分證字號是U的原因,我是台東人因為有一個V字型的花東縱谷所以我的身分證字號是V。
有一次在電視節目«新聞挖挖哇»裡,鄭弘儀接著說:「嘉義的稻米香QQ,所以他的字號是『Q』」,于美人接著說:「那我們新北市『F』不就是?」。我接著說: 台北市因為是A片的大本營所以..
現在您知道什麼叫做唬爛了嗎?....寧可相信世間有鬼,也不要相信導遊的那張嘴,喔!對不起!更正是林龍的那張嘴,但我就是可以讓你一輩子忘不了。
如果你不想聽林龍唬爛,那千萬別錯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多媒體簡報。跑遍台灣頭台灣尾,所有國家公園的簡報,我覺得這裡最好,無論場地空調、音響、空拍影片,都是最棒的,但是到目前我只記住二分鐘前的片段,因為每一次帶團去,一坐下來不到兩分鐘就陣亡了,實在是太好睡、太舒適了。小錐麓步道
在太管處旁邊,2015年新闢了一條可以聯接到冬暖夏涼的神秘谷步道,因為可以欣賞到一片類似錐麓斷崖的地形所以叫小錐麓。步道從太魯閣台地往大馬路走,前面是砂卡礑隧道,走進去靠我們的左邊有條人行專用道,這一段很長,空氣很差,大車小車呼嘯而過,除了排煙,也會捲起灰塵,粉不舒服,建議帶個口罩或手怕烏著鼻子,我快步走,就走了將近9分鐘,約330公尺,小步道僅容許兩人的寬度,想超越老人還得一直說:對不起,借過。而對面走來的陸客,直囔著「讓讓!讓讓!」。
隧道的中間左邊有個大缺口就是逃出來的地方,鐵棧道高高低低彎彎曲曲,走早起來叮叮咚咚,架高在立霧溪邊的陡坡上,注意很陡喔!若是老人家無法爬上爬下的,等走到這邊才要回去,又要面臨一次的烏著鼻子走隧道回停車場,所以導遊要先說好,老人跟著遊覽車。棧道向東望去是一片斷崖地形,左邊是立霧溪谷,右邊是生長在山坡崖壁上不怎麼營養的森林,棧道在樹林中穿梭,林蔭蔽天,有幾處轉彎凸出沒有遮蔽的地方,可以俯瞰立霧溪下游寬闊的河床、太魯閣口東西橫貫公路的牌坊、橫跨立霧溪的錦文橋。步道中段橫跨過一道乾溪溝,可以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經過這一段,剛剛在隧道裡的不爽,都值得了。
彎彎曲曲的立霧溪,可看到它的入海流,過橋後不遠處,步道路面變得平緩,風景非常漂亮,山谷的風迎面吹拂,又有兩排椅子,坐下來就不想再往前走,砂卡礑隧道的西通風口續往西行,步道更寬闊了,一路之字型下坡,這一段有一些斜坡沒階梯,鞋子抓地力不好的人會容易滑倒,經過幾個轉折後就到達砂卡礑橋下,與砂卡礑步道相接。
「砂卡礑」原住民語是「臼齒」,就是將門牙敲掉一部份,認為是美的代表,步道像住音符號ㄈ,「與臼齒的形狀很像的美麗步道」,開放觀光後多事的漢人給他一個更美麗的名字叫「神秘谷步道」。
神秘谷步道
位於立霧溪,第一條支流砂卡礑溪中下游的溪谷,全程沿著砂卡礑溪左岸溪畔前行,平坦易走,溪水呈寶藍色,高山青這首歌第一句:「高山青,澗水藍」。如果你沒有親眼來看看,你還真的不知道溪水是寶藍色的,湛藍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泡在溪水裏頭的石頭被琢磨得圓潤柔美,顏色更是多彩。兩岸沒有猿聲啼不盡,只有褶皺的岩石山壁,百萬年來的造化,峻秀的峽谷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清澈的溪流也不允許你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安全不允許下水,但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啦!
山因水而美;水因山而媚,蓊鬱的森林,青山長綠水長流,一年365天天都是寶藍色,不管是颳大風、下大雨或是颱風過後、明天過後,依然是寶藍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活水源頭來,活水來自上方都是原始森林完全沒有被開墾。
因為路狹遊客多所以只能跟著屁股後面走,前後面的人在說什麼都聽得到,在這浪漫的步道裏,三姑六婆最常聽到的都是芝麻綠豆事,男人們最多的話題都是政治、也有感嘆大環境討生活不容易、股市如何慘跌。我也感嘆他們的感嘆,既身在幽境,何仿讓大自然洗滌我們的心靈,不要被塵世得失給困縳住啊!
走累了我喜歡坐在觀景平台上,聆聽自然美妙的流水聲,對著下方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發呆!更愛站在砂卡礑橋往下俯瞰,清澈的砂卡礑溪緩緩注入立霧溪中,匯流口附近堆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溪石,這是因為岩石崩落後沒有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因此保留原有的大塊巨石的形貌。
我每次都引導旅客欣賞,清澈的砂卡礑溪注入混濁的立霧溪,這就是「同流合污」,特別是都市的小朋友都會有發出「喔喔、原來如此」。
但是就有那麼一次踢到鐵板,竟然第一次看到同流不合汙的景像.. 原來同流可以去污,本山人想起了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警惕自己改正。」,言下之意就是江湖行走,好朋友要交,酒肉朋友也要交,好朋友往往燈塔底下就是最黑暗的地方,只會經常給你洩氣,而酒肉朋友卻經常給你帶來快樂,吃吃喝喝、唱唱跳跳、忘掉痛苦,尻川啦!飲就飲麥拱那麼濟!乎乾啦!(台)一覺醒來明天又是一尾活龍,結過婚的男人感觸特別深。砂卡礑步道怎麼來?
話說日治晚期,西元1940年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引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引水隧道就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所以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外蓋了一座放流式水壩,沉澱後乾淨的水再放流到至發電廠。為了方便維修水壩和大水管,所以開闢了這條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他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1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現在因颱風損毀嚴重只能開放至五間屋(約1.5公里處),不趕時間的話,小錐麓單程過來慢慢走1小時,加上這一段來回約1.5小時,兩小時多,巴士開到砂卡噹停車場等。
林龍愛的叮嚀:
進太魯閣遊賞最好選擇上午,因為陸客團下午兩點以後,蜂擁而至,公路塞車,神秘谷步道塞人。我只是在太魯閣的靳珩公園步道暫停,問上方的人,上面還有路嗎?後面的陸客大老粗馬上說:「你走不走啊?」....粉沒禮貌哎!
太魯閣峽谷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沿著這條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等風光。
巧奪天工的天然美景
探訪峽谷風光太魯閣處處奇景 高山、峽谷、立霧溪,讓太魯閣的美無法取代, 燕子口險、九曲洞奇、布洛灣幽,在花蓮往山裡走,處處都是驚喜。
鬼斧神工的天然美景 峭壁、斷崖、立霧溪,是太魯閣之所以成為太魯閣的最重要因素。總而言之,燕子口險、九曲洞奇、布洛灣幽,還有那裡美?你們跟我走就對了!
太魯閣峽谷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沿著這條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等風光,不得不佩服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加上全世界唯一純手工打造的公路。
太魯閣,為什麼會取這麼怪的名字呢?
國語、台語、客語、英語,共同的發音都是「Taroko」,話說二、三百年前,原本住在南投靜觀和廬山的泰雅族人,一說因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另說因發生內鬨,後來經由狩獵時發現中央山脈東邊的廣大原野,才從濁水溪上流翻山越嶺來到立霧溪流域內的大小河階台地。當時有三個原歸類為泰雅族之一的賽德克亞族部落,分別是:太魯閣部落(Truku德路固)、道澤部落(Toda)和德奇塔部落(Tgdaya),後來共同認同Truku德路固的名稱代表他們三個部落,日治時期時轉音為「Taroko」太魯閣,大家就稱他們為「太魯閣族人」。
粉多人搞不清楚過去都將紋面民族統稱泰雅族,怎麼近年有賽德克巴萊又有太魯閣族,林龍說給你叮叮看!
日治時期日本人類學者鳥居龍藏調查台灣的高砂族,跟據那個族群怎麼唸「人」這個字,就依照發音給他族名,共分九大高山族(其實阿美族是平地山胞、達悟族當時叫雅美族也不是高山上),九大平埔族。
泰雅族的族名「Tayal」或「Dayan」,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泰雅族共同的文化特色有:紋面、彩虹為神靈橋、獵頭祭、祖靈祭、祖靈遺訓、向祖靈祈福、播種祭、收獲祭、狩獵祭、男狩獵、女織布。日治時期這樣的族群都稱呼為是泰雅族,隨著台灣原住民民族自治的政治目標目益受到渴求與重視,花蓮的太魯閣族認為他們的語言與泰雅族、賽德克族並不相通也甚少來往,不顧他們的反對而從暨有的泰雅族中脫離,這個政治目標在2004年1月14日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承認,讓太魯閣族正式成為第十二個台灣原住民族。隨後有樣學樣當初反對以太魯閣族做為新的族名的人,也發起正名運動,以「賽德克族」為族名,並於2008年4月23日正式成為第十四個台灣原住民族,現在已經達到16族。(16族的背誦口訣寫在台東那一本書。)
美麗的中橫太魯閣為什麼地形這麼特別?
早在二億三千萬年前,台灣尚未形成,在海底有許多珊瑚礁岩生物,這些生物遺骸膠結在一起形成了石灰岩,經過七、八千萬年前的南澳造山運動,被壓在裡面,由於高溫高壓的作用,遂變成為大理石岩。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互相碰撞擠壓,就像擠牙膏一樣,既年輕又貌美的福爾摩沙出現在北迴歸線攔腰切過的地方,所以在太魯閣這個地方,看見的大理石岩層都是彎彎曲曲不規則的皺折,就是這樣形成的。
這些大理岩受到立霧溪長期侵蝕下切作用與地殼不斷隆起上升,終形成幾乎垂直的U型峽谷,所以這裡的地形之美冠於全台。這也就是為什麼花蓮人的身分證字號是U的原因,我是台東人因為有一個V字型的花東縱谷所以我的身分證字號是V。
有一次在電視節目«新聞挖挖哇»裡,鄭弘儀接著說:「嘉義的稻米香QQ,所以他的字號是『Q』」,于美人接著說:「那我們新北市『F』不就是?」。我接著說: 台北市因為是A片的大本營所以..
現在您知道什麼叫做唬爛了嗎?....寧可相信世間有鬼,也不要相信導遊的那張嘴,喔!對不起!更正是林龍的那張嘴,但我就是可以讓你一輩子忘不了。
如果你不想聽林龍唬爛,那千萬別錯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多媒體簡報。跑遍台灣頭台灣尾,所有國家公園的簡報,我覺得這裡最好,無論場地空調、音響、空拍影片,都是最棒的,但是到目前我只記住二分鐘前的片段,因為每一次帶團去,一坐下來不到兩分鐘就陣亡了,實在是太好睡、太舒適了。小錐麓步道
在太管處旁邊,2015年新闢了一條可以聯接到冬暖夏涼的神秘谷步道,因為可以欣賞到一片類似錐麓斷崖的地形所以叫小錐麓。步道從太魯閣台地往大馬路走,前面是砂卡礑隧道,走進去靠我們的左邊有條人行專用道,這一段很長,空氣很差,大車小車呼嘯而過,除了排煙,也會捲起灰塵,粉不舒服,建議帶個口罩或手怕烏著鼻子,我快步走,就走了將近9分鐘,約330公尺,小步道僅容許兩人的寬度,想超越老人還得一直說:對不起,借過。而對面走來的陸客,直囔著「讓讓!讓讓!」。
隧道的中間左邊有個大缺口就是逃出來的地方,鐵棧道高高低低彎彎曲曲,走早起來叮叮咚咚,架高在立霧溪邊的陡坡上,注意很陡喔!若是老人家無法爬上爬下的,等走到這邊才要回去,又要面臨一次的烏著鼻子走隧道回停車場,所以導遊要先說好,老人跟著遊覽車。棧道向東望去是一片斷崖地形,左邊是立霧溪谷,右邊是生長在山坡崖壁上不怎麼營養的森林,棧道在樹林中穿梭,林蔭蔽天,有幾處轉彎凸出沒有遮蔽的地方,可以俯瞰立霧溪下游寬闊的河床、太魯閣口東西橫貫公路的牌坊、橫跨立霧溪的錦文橋。步道中段橫跨過一道乾溪溝,可以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經過這一段,剛剛在隧道裡的不爽,都值得了。
彎彎曲曲的立霧溪,可看到它的入海流,過橋後不遠處,步道路面變得平緩,風景非常漂亮,山谷的風迎面吹拂,又有兩排椅子,坐下來就不想再往前走,砂卡礑隧道的西通風口續往西行,步道更寬闊了,一路之字型下坡,這一段有一些斜坡沒階梯,鞋子抓地力不好的人會容易滑倒,經過幾個轉折後就到達砂卡礑橋下,與砂卡礑步道相接。
「砂卡礑」原住民語是「臼齒」,就是將門牙敲掉一部份,認為是美的代表,步道像住音符號ㄈ,「與臼齒的形狀很像的美麗步道」,開放觀光後多事的漢人給他一個更美麗的名字叫「神秘谷步道」。
神秘谷步道
位於立霧溪,第一條支流砂卡礑溪中下游的溪谷,全程沿著砂卡礑溪左岸溪畔前行,平坦易走,溪水呈寶藍色,高山青這首歌第一句:「高山青,澗水藍」。如果你沒有親眼來看看,你還真的不知道溪水是寶藍色的,湛藍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泡在溪水裏頭的石頭被琢磨得圓潤柔美,顏色更是多彩。兩岸沒有猿聲啼不盡,只有褶皺的岩石山壁,百萬年來的造化,峻秀的峽谷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清澈的溪流也不允許你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安全不允許下水,但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啦!
山因水而美;水因山而媚,蓊鬱的森林,青山長綠水長流,一年365天天都是寶藍色,不管是颳大風、下大雨或是颱風過後、明天過後,依然是寶藍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活水源頭來,活水來自上方都是原始森林完全沒有被開墾。
因為路狹遊客多所以只能跟著屁股後面走,前後面的人在說什麼都聽得到,在這浪漫的步道裏,三姑六婆最常聽到的都是芝麻綠豆事,男人們最多的話題都是政治、也有感嘆大環境討生活不容易、股市如何慘跌。我也感嘆他們的感嘆,既身在幽境,何仿讓大自然洗滌我們的心靈,不要被塵世得失給困縳住啊!
走累了我喜歡坐在觀景平台上,聆聽自然美妙的流水聲,對著下方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發呆!更愛站在砂卡礑橋往下俯瞰,清澈的砂卡礑溪緩緩注入立霧溪中,匯流口附近堆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溪石,這是因為岩石崩落後沒有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因此保留原有的大塊巨石的形貌。
我每次都引導旅客欣賞,清澈的砂卡礑溪注入混濁的立霧溪,這就是「同流合污」,特別是都市的小朋友都會有發出「喔喔、原來如此」。
但是就有那麼一次踢到鐵板,竟然第一次看到同流不合汙的景像.. 原來同流可以去污,本山人想起了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警惕自己改正。」,言下之意就是江湖行走,好朋友要交,酒肉朋友也要交,好朋友往往燈塔底下就是最黑暗的地方,只會經常給你洩氣,而酒肉朋友卻經常給你帶來快樂,吃吃喝喝、唱唱跳跳、忘掉痛苦,尻川啦!飲就飲麥拱那麼濟!乎乾啦!(台)一覺醒來明天又是一尾活龍,結過婚的男人感觸特別深。砂卡礑步道怎麼來?
話說日治晚期,西元1940年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引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引水隧道就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所以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外蓋了一座放流式水壩,沉澱後乾淨的水再放流到至發電廠。為了方便維修水壩和大水管,所以開闢了這條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他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1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現在因颱風損毀嚴重只能開放至五間屋(約1.5公里處),不趕時間的話,小錐麓單程過來慢慢走1小時,加上這一段來回約1.5小時,兩小時多,巴士開到砂卡噹停車場等。
林龍愛的叮嚀:
進太魯閣遊賞最好選擇上午,因為陸客團下午兩點以後,蜂擁而至,公路塞車,神秘谷步道塞人。我只是在太魯閣的靳珩公園步道暫停,問上方的人,上面還有路嗎?後面的陸客大老粗馬上說:「你走不走啊?」....粉沒禮貌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