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台灣的孤島:太平島風雲60年

9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進行的現實和未來。「地圖辟疆」的第二年,國共內戰三大戰役陸續開打。焦頭爛額的國民黨政府再也無力加強甚至是維持南海事務。羅卓英將軍從此「山河永固並壽南天」的美好願望破滅了。一方面國共陷入內戰,一方面南海周邊的小兄弟們陸續長大,在新的世界海洋形勢下,紛紛提出要求。

。舊秩序的崩解

在此危急情況下中國人應該求索圖志,標識歷史主權記憶,以免祖產被盜。

回顧晚清之際,南海天堂,茫茫孤島,蠅頭滄粟之地,亦不得安寧。為了維護南海權益,清政府官員利用「歷史證據」對外交涉,以捍衛民族利益。一九○七年兩廣總督張人駿與日本交涉東沙島時,他搜集到許多有關東沙群島屬於中國的歷史文獻和圖籍,張人駿將歷史文獻和圖籍擺在日本領事面前,日本領事啞口無言,只好承認東沙島為中國固有領土,將東沙島歸還中國。

清代《泉州府志》和《同安縣誌》兩部史籍均記載了廣東水師副將吳升(康熙四十九年-五十一年在任)巡治七洲洋的史實:吳升巡視西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一方面是自宋代以來我國水師不間斷實施管轄的延續,另一方面其巡視範圍較之以前有所擴大、職責更加明確。此外,晚清政府還採取了其他維權措施,如德國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非法調查和測量,遂引起清政府注意,責成廣東地方政府向德方提出抗議,迫使德方停止其活動。

清朝及民國時期的南海問題,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國內就出現一股對南洋進行侵略擴張的思潮,一些日本激進分子大肆鼓吹,日本應「先功略南洋,然後推而廣之,將全世界悉歸日本所有」,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為了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推動國家近代化,日本施行了一項叫做「殖產興業」的政策,日本的礦業事業開始運作。

一八九五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割讓了台灣島和澎湖列島。從此,南海的東北大門洞開,日本成為清朝末年時期中國在南海的最大威脅。很自然的,日本便打著「殖產興業」的旗號,把眼光盯向了南海的資源。一九○一年,日本商人西澤吉次遇風漂到東沙群島中最大島嶼——東沙島,他發現東沙島上有著豐富的磷肥資源(主要是島上覆蓋厚實的鳥糞層),他大喜若狂,第二年(一九○二年),西澤吉次便率人跑到東沙島,竊取磷肥回台灣加工、出售。這些舉動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和警惕,於是清政府派官員到東沙島勘察,並樹立了紀念碑作為主權標誌。

對於清政府的主權宣誓行為,其他國家並未提出任何異議,這個時候,日本對東沙群島資源的掠奪主要是還是商人的個人行為。在清政府艦隊巡視東沙島的其後幾年(一九○三-一九○五年),日本在東沙島的舉動有所收斂。 一九○六年以後,日本政府推動所謂「水產南進」,日本船隻「長風」號和「四國」號先後侵入東沙海域。一九○七年,日本人再次來到東沙島,這次他們暴力驅趕中國漁民,搗毀中國的主權碑,拆毀東沙島上的廟宇,甚至將島上一百餘座中國人的墳墓搗毀後拋屍棄骨。

此時,日本對東沙群島的侵略出現了政府、軍隊和商人相結合的狀況,隨後日本人將東沙島更名為西澤島,東沙群島所在的珊瑚環礁也改名為西澤礁。這時,東沙群島的形勢變得嚴峻起來。一九○七年冬,日本突由台灣方面,開來兵艦一艘,商輪一艘,滿載軍火及日民,圖謀侵佔我東西沙島,遭到中國漁民的激烈反抗,清政府聞訊後與其交涉,迫使日本艦船退回。一九○九年十月十一日,中日簽訂了東沙問題條約,日本承認東沙島為中國固有領土,撤出侵佔該島的日本人,賠償中國漁民的損失,向清政府補納稅款,將東沙島歸還中國。

東沙島事件後,清政府加強了對西沙群島的軍事管理。一九○九年四月張人駿特派副將吳敬榮前往勘查。這次勘查大致明晰了西沙群島島礁分布情況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該島共有十五處,內分西[東]七島、東[西]八島,其地居瓊崖東南,適當歐洲來華之要衝。為南洋第一重門戶,若任其荒而不治,非唯地利之棄,甚為可惜,亦非所以重領土而保海權。同年五月,張人駿再派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廣東補用道李哲浚、署赤溪副將吳敬榮等巡視西沙群島,對該群島進行深入調查。李准、李哲浚等率領一百七十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艘軍艦,六月五日到達西沙群島。他們先後巡視了伏波、甘泉等十四島,對其地理地形、物產資源、有無泉水等情況逐一考察,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鳴炮升旗,重申中國主權。

在這次巡視中,隨船的測繪委員和海軍測繪學堂學生繪製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的分圖。這些舉動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是國際社會普遍承認西沙群島為中國領土,各國航海之書都稱其為中國領土,帕拉賽爾群島[西沙群島]是分散在海南島南部中國海上的群島。一九○九年中國政府把該群島歸於中國所有。

需要提到的是,在此之間,英國人還過來插了一腳,一九○八年九月,英國駐廣州領事提出要在東沙島上設立燈塔。理由也是「不能決斷該島應屬何國」,對面這種試探,清外務部向英國聲明瞭對東沙島的主權。

在辦理東沙島交涉的過程中,保衛南海主權成了廣東上下的共識。當時的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得悉榆林港西邊二百多海浬處,還有個群島,西方人都叫它Parcels(即西沙群島),他認為應當立即前往考察,並宣示主權,以免重蹈東沙島被人當作「無主荒地」強佔的覆轍。隨後,清政府艦隊巡視西沙和南沙群島並於永興島升旗鳴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

顯而易見的是,清朝派遣水師對南海諸島巡視的範圍和頻率超過了以往各個歷史時期。李準巡視顯示了中國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不可動搖的主權地位。同時表明,中國的管轄已不限於巡視,而是強調將開發、經營和建設融入其中。然而清政府倒臺後,日本人捲土重來,一九一七年,日本高雄海產商會會長石丸莊助又雇台勞百餘人乘漁輪登島,盜採鳥糞及海人草,東沙三度易手,直到中國海軍於一九二五年進駐將其驅離,日本人對東沙島的非法霸佔才告平息。這個時候,日本人雖一時退出東沙,卻又侵入到了西沙和南沙,他們探測調查,開採磷礦,直到一九二九年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方才暫停,而與此同時,當時的越南的宗主國法國,也已經覬覦西沙和南沙良久。法國政府自一八八五年將越南佔為殖民地之後,一直對中國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懷有侵佔之心。隨著日本在南海勢力的增長,法國決心爭奪西沙和南沙。

一九三○年,法國也打著南沙是無主地的藉口,法國的「麥理休士」號炮艦強行佔領南沙的南威島,到南沙宣示主權,這時只有英國在私底下進行了反對。一九三三年,法國再次派軍隊到南沙宣示主權,日本抗議。雖然有材料表明當時中國也進行了抗議,但是實際上國民黨正在打內戰,抗議並沒有在官方向法國提出。從一九三○年起,法國實質上佔領了南沙。英國後來承認了法國對南沙的主權。

一九三一年法國以恢復越南的領土為名對西沙聲稱了主權。中國對此表示了抗議並為此來往了照會。一九三二年之後,法國軍事力量在西沙出沒,中國因為當時國內仍處在混亂狀況,南京政府仍處在無法真正統一全國的情況,蔣公雖早已決定南海要收歸統一,但是陸地必須先行統一,所以並沒有實質性的反應。

一九三三年四月,法國又派兩艘戰艦和一艘調查船開赴南沙,先後佔領了太平島、安波沙洲等島嶼,連同先前所佔的南威島,即所謂「九小島」,他們還對這九小島重新定名,劃到越南巴地省管轄。法國這個舉動引起中國政府和中國社會各界的強烈抗議,中國南京政府已基本上統一了全國,有實力辦外交了,蔣公乃訓令外交部以及駐法臨時代辦均進行了嚴正交涉。

一九三一年法國乘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之際,於十二月四日聲稱對西沙擁有所謂的先佔權。中國政府於一九三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駁復法國外交部,但法國遲遲沒有答復。一九三三年四月七日至十二日,法國又派炮艦侵佔南威島附近各小島,當時法國並未立即公布侵佔南沙島礁的消息。直到一九三三年七月,法國政府才公開宣布佔領南沙九小島。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法國總督巴士基氏下令將南沙九島劃入南圻巴地省管轄,史稱九小島事件。彼時,全國各地各機關團體急電中央政府要求維護主權。筆者從文獻庫的檔案中查閱到,一九三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漢口黨務整理委員會致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檔中寫到:法國佔領九小島有損我領海主權更足影響全部海防,要求外交部切實查明嚴提抗議以保領海主權而杜侵佔之漸。

七月三十日,國民外交後援會發表通電,對法人暴行暫不承認,通電號召國民當此外侮紛來之際,對於法人的暴行誓必奮鬥到底,決死否認。八月五日,行政院訓令外交部切實對法交涉。此後,中國政府與法國圍繞南海諸島問題進行了長達數年(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八年)的外交交涉。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蔣公指示國民政府內政部召集參謀部、外交部、海軍司令部、教育部、蒙藏委員會組成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召開第二十五次會議,審定南海各島礁中英島名,並公布「關於我國南海諸島各島嶼中英地名對照表」,這是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第一次「準標準化」命名,正式將南海諸島分為四個部分: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亦稱珊瑚群島,今南沙群島)。

表中列出了南海諸島一百三十二個島礁灘洲地名。一九三五年四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這是國民政府公開出版的具有官方性質的南海專項地圖,圖中較為詳細地繪出了南海諸島,並將南海最南端標繪在大約北緯四度曾母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