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太子爺興外境:神威遠播三鳳宮

9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太子爺興外境三鳳宮──打狗老聚落三塊厝的庄頭廟

天剛濛濛亮,穿著長袍馬褂的三鳳宮的董事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已群集於三鳳宮寬敞的廟埕,農曆九月初九,是三塊厝的守護神三太子爺的聖誕,大家等著六點整開廟門,要進行隆重的儀典,為太子爺祝壽。

每年太子爺聖誕,對三鳳宮的信徒而言,是最重要的慶典。慶讚聖誕的儀式,從還在建國路的老廟三鳳亭就已經有完整的流程記載,到現在不曾改變,一絲不苟的執行著先祖留下的慶典儀式。從上香,董事長讀祝壽文,繞行廟埕、到象徵享用分沾太子爺福澤的肉脯。

慶讚聖誕儀式結束後,全省各地的神輦、陣頭、八家將、車鼓陣等,從廟埕就擺開最敬禮的儀式,依序向太子爺祝壽或進香。高亢的北管曲牌、喧天的鑼鈸響鼓迴盪於寬廣的廟埕,霹靂啪啦的火花煙硝淹沒了人群的視線;華蓋、五彩旗幟飛揚於神轎左右前後。廟埕前擺開陣勢的八家將腳步陣勢威嚴嚇人,車鼓陣揹著大小鼓勁衣短褲的姑娘們,在咚咚的鼓聲中搖擺有緻,而勁ㄅㄧㄤ、的電音三太子新潮的街舞踏步,掀起了圍觀人潮如雷的掌聲,這是民間的宗教嘉年華會呢!

為太子爺祝壽慶讚的儀典,對三鳳宮執事者而言,不只是九月初九當天的慶讚祭典而已,從太子爺聖誕的前兩天(農曆九月初七),一大早三鳳宮董事長率領董監事及誦經團,隆重的送「大帖」到龍水的化龍宮位太子爺祝壽,初八,三鳳宮的神輦及八音儀隊等,將化龍宮的太子爺金身及神馬坐騎迎到三鳳宮看大戲,等到初九聖誕慶讚結束後,初十早上九點前,又以八音儀隊將太子爺金身奉回化龍宮,而且還打一面大金牌、一份大紅包送化龍宮,需要如此,乃因龍水的化龍宮是三鳳宮的祖廟。

「太子爺興外境」-巍峨的三鳳宮與低矮的祖廟化龍宮相對照,三鳳宮的前董事長蔡財源先生笑著說,「有這樣子的說法,太子爺是武將,需要有寬廣的地方操兵,三鳳宮的廟埕夠大,因此太子爺更顯神威」三太子不只庇護三塊厝人安居樂業,神威更遠播全省,從各地來祝壽的陣頭可知。而平常的日子,遠從北中南各地寺廟的進香團絡繹不絕。「三鳳宮在民國51 年尚未搬過來時,是三塊厝的地方廟,搬到這裡才改三鳳宮,已經不只是三塊厝的地方廟,全省有名」。

對老三塊厝人而言,三鳳宮的意義特殊。日治初期,日本政府為了政權的掌控,從明治三十二年以府令頒佈「說教所建立廢合規則」,開始對宗教寺廟機關加以管理。同年又隨之頒佈第五十九號令「舊慣之社寺廟宇建立廢合手續」,對於台灣舊式寺廟齋堂之建立,神明會、祖公會等實行管理。昭和十六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後,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為逼迫台民祀奉天照大神,參拜神社,廢止傳統寺廟,焚燬民間信仰神像,沒收廟產收歸政府管理,打壓台灣民間信仰。三塊厝的子民們感念太子爺是先祖辛辛苦苦從原鄉揹過來,因此地方仕紳發起連署申請書,寄到了台北的總督府,連署書以太子廟為地方的廟,應由地方人士管理較為妥當等據理而爭,而獲得總督府善意的回應,這份連署書還珍貴的保管在三鳳宮的保險箱呢!

迴異於一般廟宇信徒代表產生,三鳳宮的信徒代表是繼承制的。信徒代表是日治時期連署書上四個角頭(海墘、後溝仔、橋頭、北角)的連署人及其後代繁衍的子孫繼承,原本連署的一百多人,到現在列名信徒名冊的已將近千人了。不過自古重男輕女的現象,在三塊厝這個老聚落還是非常明顯,往昔女性不能繼承為信徒代表,近來女權高張,才修改若信徒家中未出男丁只生女兒,女兒可繼承,但一戶中也只可一名女性繼承。

以往太子爺聖誕時,是三塊厝人的嘉年華會,全庄總動員,青壯的男丁要扛神轎繞境,除了繞三塊厝庄四個角頭,還繞行到魚逮港庄保安宮聯誼一番,就是小孩子也跑龍套湊一腳。而家家戶戶設神案辦流水席,不管認不認識,只要經過三塊厝,都被熱情的拉去吃流水席,這些習俗直到近十年,三塊厝的外來移住人口越來越多以後才不見,不過老三塊厝人在九月初九太子爺生,還是會在家裡擺個幾桌流水席,宴請各地至親好友共慶太子爺聖誕呢!
三塊厝的特色街道──三鳳中街

老三塊厝人口稱「中街仔」的市集,晚清時期是打狗重要的街市。位於三塊厝溪與打狗川頭前港匯集之處,因舟楫之利,船隻繫泊處在今三民國小前,稱「三塊厝港」,港邊為三塊厝廟三鳳亭(今中華路地下道旁三鳳宮文化大樓),有木橋「鳳儀橋」通往前金、苓雅寮。

日治時期設三民小賣市場,為三塊厝的「舊菜市」(位於三民國小圍牆旁中街仔舊路,民國95 年因校地徵收已全拆除)。為高雄市五大現代化小賣市場之一,另四者為湊町、鹽埕町、旗後、苓雅寮市場。

三塊厝驛站設立後,三塊厝隨著人口的增加,發展成前、中、後街。三塊厝人稱之「中街仔」,是建國路未開闢前,從鹽埕埔通往鳳山的主要街道。從鹽埕埔過了南興橋(今建國橋),經三民國小前,循中街仔彎從三鳳亭廟後,過高雄高等學校前往鳳山。

「中街仔」因為菜市場與三鳳亭的延伸,成了三塊厝生活商業機能街道,三合院也改建成二層樓房相連的街屋,有鐵桶店、剃頭店、陶瓷甕店、漢藥店、中醫店、腳踏車店、打鐵鋪等,後街則是三塊厝驛往來道路。

為交通要衢的「中街仔」,在光復後,仍是當地的商業中心區,有郭發、蔡振貴、張德茂中西醫在中街仔開業執醫,以演歌仔戲為主的大同戲院也在中街仔,也有一家三興旅館就在太子廟後,今中華路地下道附近,當時的公車巴士也從中街穿過。開在中街的傢具佛龕店更是以高品質著稱,打狗人逢嫁娶到中街辦妝奩,可是很光彩的事。賣冰、賣小吃、棉被店、修理腳踏車、賣菜刀、爐灶、鍋鏟等當地人住家買賣店面,都是老三塊厝人對老中街的過往記憶。

中街在光復初期因戰亂及經濟蕭條而停頓一段時間,但與三塊厝僅隔著愛河的鹽埕區,從日治中晚期到民國五○年代的繁榮發展,地價寸土寸金,房租更是高昂,三塊厝地價相對便宜,且又可利用三塊厝火車站的便利托運,三塊厝成了商家的首選,許多來自澎湖,販賣醃晒海鮮,或來自嘉義等山鄉,批發五穀、香菇等農產的商店的外來人口,逐漸在中街租屋買厝經營,開啟了南北貨及農產批發,而也因為以批發著稱價廉物美吸引買家,人潮似水,每逢年節,來此批發糖果餅乾五穀雜糧的雜貨店家或一般市民,將中街擠的水泄不通,來此經營商店也一家接一家,中街也經常被比擬為台北的迪化街。但現今中街的商家大部分已不是三塊厝在地人。

八○年代大賣場開始進入高雄,衝擊了高雄傳統的柑仔店,也影響了中街商機,而老舊的店面、各家撐起的遮陽布帆雜亂無章,堆放在路面的貨品,更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族群,望著逐漸萎縮的商機,中街的商家成立了「三鳳中街商機促進會」,民國89 年市政府舉辦「高雄過好年」活動,大力行銷中街年貨大街的形象,並於90 年進行商圈造街運動。在市府協助下,邀請張弘憲建築師事務所進行透明遮雨棚採光罩及街道排水美化設計施工。中街營業項目也追上流行,花草茶、有機穀物、等夾雜在南北貨、五穀米豆、中藥食材、魚翅干貝傳統貨品中等,經過宣傳,又再造中街商機,年節時更是人山人海。

三塊厝火車站的故事

明治 40 年(1907 )10 月1 日,冒著濃煙、嗚嗚作響的蒸汽火車,從打狗停車場開動﹐瞬間就穿過了打狗川,呼嘯的進入三塊厝村落以及水田漠漠的後庄、繁華街市的鳳山、山巒起伏的九曲堂。這一天﹐是縱貫鐵道鳳山支線的開通儀式﹐對世居鳳山支線沿線的臺灣人而言,這噴著濃煙又彷如多節蟲,循著鐵軌風馳電掣的大機器,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瞧見的新奇玩意兒呢!

火車,從十九世紀在歐洲開始運轉,第一個影響了世界空間距離、速度、產業運輸發展、資訊交流、城鄉差距甚至在藝術人文也有其影響力;如十九世紀末在巴黎崛起的印象派窮畫家們,利用便宜的火車為交通工具,走出畫室,離開巴黎到農村,捕捉自然真實的光、景繪畫,而啟蒙了廿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
臺灣的鐵道事業則從清光緒 13 年(1887)臺灣巡撫劉銘傳首建台北、基隆間鐵道,6 月9 日在台北大稻埕開工啟其開端,但費時七年,也只到新竹。台灣割日後,從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於明治28 年(1895)提出建造南北縱貫鐵道政策之議,前後歷經四任總督,直到明治41 年第五任總督佐久間佐馬太(1908 )任內,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基隆到打狗並延長至九曲堂),才真正開啟台灣島內鐵道運輸新紀元。

於明治 40 年10 月1 日舉行開通式的鳳山支線,隔年2 月1 日,三塊厝設簡易招呼站。而這鳳山支線,就如開通式時,長谷川謹介鐵道部長所言,乃為開發鳳山、阿緱、蕃薯寮的產業而建造。大正2 年(1913)工程艱鉅,施工期間屢遭颱風土石衝毀的下淡水溪大鐵橋竣工通車,全長1526 公尺,號稱東亞第一大鐵橋銜接了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