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

9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還原生動的林獻堂

林獻堂是臺灣史的名人,其生命歷程與臺灣近代史的發展環環相扣。從出生到15歲,他在清朝統治時期度過人生的最初階段;接著,從15歲到65歲,他的大半生都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這個時期,他以舊學背景的地方士紳出身,長期為政治運動及教育、文化事業奔走,逐漸躍身為具有全島知名度的社會運動領袖,動見觀瞻,毀譽相隨。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不料迎接而來的不是「光復」的欣喜,而是一連串的政治風暴,包括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打擊、1949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來臺、1950年韓戰爆發、國共長期對峙,上述種種失望與打擊,導致他在1949年9月選擇離臺赴日,到1956年9月病逝於日本為止,都未曾返臺。從1945年到1956年,林獻堂人生的最後12年,彷彿深深烙印著近代臺灣人的宿命,烏雲罩頂,晦暗而悲涼。

除了政治領域的參與,他胸襟開闊,具備深厚的人文涵養,對文學與藝術活動的投入與支持,更是值得關注的另一面向。1910年他加入傳統詩社櫟社,藉詩言志,維繫文化命脈,對傳統漢詩在臺灣的傳承付出極多的心血。另一方面,他長期致力於臺灣青年人才的培育,尤其對文學、美術、音樂、棋藝等特別支持鼓勵。而他曾在1927年間,進行為期一年的歐美壯遊,寫成《環球遊記》,不只是當時臺灣人少見的環球之旅,即使在21世紀的當今也少有人能具備如此氣魄與宏闊的視野。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作為一位曾經活躍於歷史舞臺的臺灣人,林獻堂的人生旅程究竟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或借鏡?為什麼他的生命故事值得我們去認識?這也是本書嘗試進行了解的問題。

關於林獻堂的研究,臺灣文史學界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包括傳記、學術專書、學位論文、紀錄片等。尤其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共27冊,在中央研究院許雪姬教授主持之下,歷經十多年努力,終於在2013年11月完整出版,更提供非常豐富的材料,帶動更多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涵蓋歷史、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等各種範疇。本書在這些基礎之上,試圖從生命史的角度,綜合各項史料,選定幾個面向,再現林獻堂的生命故事及其所處的時代氛圍,進而挖掘其內心世界。除了了解他的思想觀念與生命追尋,彰顯其老成持重的個性與人格氣度,也將呈現他的苦悶與壓抑,以及他為什麼選擇背負著如此重擔,踽踽獨行,直到生命盡頭。不過,為了避免讀者陷入過於沉重的歷史氛圍,本書也刻意選擇一些較為輕鬆的角度,諸如他與朋友的互動、休閒娛樂等,試圖呈現林獻堂比較生活化的一面,將林獻堂還原為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一個冷冰冰、被「標本化」的歷史人物。

就具體內容而言,本書除序言、結語之外,正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鳥瞰林獻堂的一生,使讀者對其生平經歷有一整體性的了解。第二章,從小故事看林獻堂的個性為人,選定以下四則小故事,以期觀微知著:一、1924年7月主持無力者大會,公開批判辜顯榮。二、1930年,因連橫發表支持總督府鴉片政策的言論,強烈主張將連橫逐出櫟社。三、對文學與藝術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如他主導林朝崧(林癡仙)詩集《無悶草堂詩存》的出版;對藝術家顏水龍的照顧,兩人情同父子,使其終生感念。四、從兩封信看林獻堂的胸襟氣度,一封反映他長期出錢出力、維持櫟社活動與運作,卻毫不居功,語氣溫潤而厚道;另一封是晚年在日本所寫,以自身在戰後的遭遇為例,回信勸晚輩莊垂勝不要太在意現實的得失。

第三章,從詩作看林獻堂的時代感懷。林獻堂學詩起步雖晚,但曾投入大量的心力與熱情,詩歌不但是其生命歷程的重要見證,也最能映現其幽微的心靈之聲。本章先簡介其創作歷程,再分成三大階段介紹其詩作,藉此彰顯其生命歷程與時代的密切關聯,包括早年的弔古傷今情懷與對原住民的關懷;日治末期在戰爭陰影籠罩的黑暗時代,其詩作隱含著深刻的反戰與反殖民意識;而更令人感慨的是,戰後不久,從1947年二二八事件、國共鬥爭、兩岸分治,到韓戰爆發,紛亂世局使臺灣被迫捲入更激烈的動亂中,而他個人也因思鄉與對國府疑懼的矛盾衝突、煎熬下,有家歸不得,內心苦悶難以紓解,只能透過詩作一澆塊壘,使其詩作充滿悲涼的時代哀音。

第四章,林獻堂和他的朋友。林獻堂一生經歷豐富,接觸人面極廣,涵蓋不同領域。本文限於篇幅,僅選定梁啟超、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賴和、陳虛谷、葉榮鐘七人,討論他們與林獻堂互動的實際情形。林獻堂與這些人的交情有親疏之別,但彼此都曾有相當程度的交會。透過林獻堂與這些人的互動,既可更細緻生動地呈現出大時代感,這些人的共同理想以及個性差異,進而更清楚折射出林獻堂的人格特質。梁啟超曾啟發林獻堂的政治運動路線走向,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都是他從事政治運動的同志,其中林幼春與林獻堂關係最為親近,他們既是至親,也是詩友,必要時林幼春甚至扮演林獻堂重要的文膽,林獻堂對他倚重甚多。蔡惠如出身臺中清水,也同樣是櫟社詩友,但與林獻堂個性差異較大,兩人情感並不親密。蔣渭水是接受殖民地新式教育養成的新世代知識分子,與傳統漢學背景出身的林獻堂分屬不同世代,但長期與林獻堂並肩奮鬥,最後又分道揚鑣。至於賴和、陳虛谷、葉榮鐘,都是出身彰化地區的新世代,不論是政治運動或漢詩創作,都與林獻堂有很多交集,其中陳虛谷、葉榮鐘與林交情甚深。

第五章,林獻堂的休閒娛樂。前幾章側重政治與文學的林獻堂,本章則呈現林獻堂較為輕鬆的生活面向。限於篇幅,本書僅選定關子嶺泡溫泉、終生熱愛看電影、與李香蘭的特殊交會,以及晚年愛看日本電視的摔角、相撲節目。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不論是日本人的「泡湯」文化,或是新興的電影娛樂,在20世紀引進臺灣之後,改變了臺灣人的休閒娛樂方式,而林獻堂社會活動頻繁,也藉由這類休閒活動使身心得以鬆弛調養。其中更有趣的是,他曾是李香蘭的「粉絲」,但從戰前到戰後的兩度接觸,林獻堂心境從絢爛歸於平淡,也呈現置身時代動盪之下,充滿人世滄桑的生命況味。

最後是本書結語,嘗試對林獻堂的事功與人格提出總結性的意見,並從林獻堂日記中記載與呂赫若的交會,觸發對臺灣當代史「觀古思今」的感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