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濤晚照
——高屏發電廠
高屏發電廠位於荖濃溪流域,是高雄地區唯一的水力發電廠,由兩座日據時期建造的水力發電廠「竹門發電廠」和「六龜發電廠」於民國六十七年合併統稱。六龜發電廠日據時期稱為土壩灣發電所,而竹門發電廠在兩電廠中比較有名,日據時期名為竹仔門發電所,在民國九十八年停止運轉前,是持續運轉百年的最古老發電廠,被列為國定古蹟。高屏發電廠位於高雄市美濃區一處偏僻地帶,附近基本上沒什麼店家,經過的公車也不多,但環境相當清幽,附近也有許多田地,這樣的鄉村地方在臺灣也越來越少了。
高屏發電廠總裝置容量約七.一七(MW),年發電量約二.○三七億度。竹門機組有四部裝置容量為一.九五(MW)的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但已停機作為展示品,運轉中的為一部裝置容量為二.六七(MW)的橫軸卡布蘭式水輪發電機。六龜機組原有四部裝置容量為二.八八(MW)的豎軸法蘭西式水輪發電機,但也已更新,運轉中的為兩部總裝置容量為四.五(MW)的橫軸法蘭西式水輪發電機。運轉中的基本上都是新機組,裝置容量也明顯比較大。
南下
參訪完位於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舊北火)後,下一個行程我們直接開往高雄的高屏發電廠。行程第一站我們先到中部的大甲溪發電廠,第二站又回到北部的北火,第三站再到南部的高屏發電廠,呈現南北兩邊跑的情形,也是因為蘇迪勒颱風打亂了我們的行程。雖然並非按照北中南東的順序,而是按照參訪順序寫成此書,可能會造成讀者對於地點的混亂,不過也是因為這樣被打亂的行程順序,在每一個地點我們所感受到的差異性也相當強烈。希望透過我們行程的真實描寫,能讓讀者體會此行我們的心情,或許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依循我們的路線來一趟台電歷史電廠之旅,看看有無不同的體會。
首先我們坐高鐵到高雄左營,然後再搭公車先到旗山,再到美濃,通勤時間便占了半天。到旗山時因為等前往美濃的公車還有些時間,因此我們就到附近走走。相較於高鐵站附近,旗山比較沒那麼熱鬧,但相對的也比較安靜。走著走著我們看到舊旗山火車站,現在裡頭在賣香蕉冰及其他和香蕉有關的產品(旗山香蕉非常有名),不過最讓我們感到新奇的是香蕉股票。香蕉股票雖然比起實際股票,紀念品性質成分較高,但也讓來到該處的觀光客感到相當有意思。最後我們各買了一支香蕉雪糕,在那樣的炎炎夏日中大啖雪糕實為一大享受,特別是香蕉口味,頗有熱帶氣息。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在舊旗山火車站那樣古色古香的環境多坐一會兒,順便再吃幾支冰,然而我們還有任務在身。
前往美濃的公車差不多要發車了,我們便回到公車站。在公車上我們和一位老太太聊了起來,聊聊美濃這個地方、聊聊我們要去的高屏發電廠,也聊聊當地特色粄條和油紙傘。老太太人非常親切,我們也體會到當地濃厚的人情味,在臺北我們也經常搭公車、捷運,但實在不容易跟車上的人聊起來。到旗山時我們本來還覺得跟左營比起來鄉下許多,但到達美濃後突然覺得旗山其實還好(之後到達發電廠又覺得美濃公車站附近其實好多了)。我們先在附近吃傳說中的美濃粄條,之後便在便利商店等來接我們的發電廠人員,但好幾次我們看到台電公務車從眼前駛過,我們似乎不斷錯過彼此。好不容易我們與高屏發電廠的大哥會合,大哥便載我們到電廠去參觀。對於這次參訪的超級古老歷史電廠,行前我們也抱著很大的期待,不過隨著我們深入的了解,發現了許多竹門電廠作為國定古蹟發電廠的辛酸。
六龜電廠
到達發電廠區後,第一天的首要目的我們先參觀六龜發電廠,六龜發電廠原名為土灣發電所,最早是於日據時期的一九一一年開始興建,一九九二年進行更新工程後更名。六龜發電廠引荖濃溪水發電,取水口處由日本人所建的土壩引水至發電廠,但如今土壩已被沖毀。現在六龜發電廠是一座遙控廠,由竹仔門發電廠旁的行政中心遙控。
我們先來到其廠房參觀,廠房外面有一顆叫做「龜王眼」的巨石,據說當地有六顆這樣的大石頭,居民認為是由龜王的眼睛變成的,這也是當地地名「六龜」的由來。就好像鶯歌的山上有一顆外形似鳥的巨石,傳說中是鄭成功所擊敗的為非作歹的巨鳥變成的,因此當地地名為鶯歌一樣。小時候坐火車經過鶯歌時,我總會把臉貼在窗戶邊看鶯歌巨石,想像在牠還是一隻巨鳥時有多巨大、多凶猛,而如今又看到所謂龜王眼,我又不禁去想像如果這真是一隻巨龜的眼睛,這隻巨龜到底有多龐大。沒想到六龜的其中一龜如今被收納在六龜電廠裡,不知道電廠會不會因為有了龜王眼的保佑,發電更加順利?
進入廠房後看到一個挑高的大空間,底下設置兩部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不過這是更新後的發電機,原來的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已經被拆除了。進門的旁邊就是控制室,裡面依然擺著一排的控制盤,看起來相當具專業感,不過卻少了些歷史感。
六龜發電廠大致上都已經更新過了,雖然沒有看到古董有些可惜,但看到又新又先進的設備也相當讓人開心,畢竟某方面來說,這仍是技術進步的象徵。出了廠房後,我們也不例外地去看看廠房後方的壓力鋼管,以及壓力鋼管上端的發電廠前池。每次到水力發電廠後方由下往上看斜坡上的前池設施,座落於附著幾根壓力鋼管的高聳陡峭水泥坡上,總覺得很像一座要塞,然而若這座要塞被攻陷了,沒有人會得到任何好處,因此由衷希望這座要塞要堅不可摧啊。
六龜發電廠是透過荖濃溪較上游處溪邊的新進水口,挖隧道引入較下游溪邊的舊進水口,再挖隧道引到發電廠的前池,而我們接著就是要去參觀新、舊進水口。我們的路線都是沿著荖濃溪行進,我們也注意到,由於颱風剛走,溪水還是相當混濁,除此之外沿著荖濃溪還可以看到歷年來颱風帶來的破壞的痕跡。大哥在紙上畫了個簡單的地圖,向我們說明水是透過哪些設施,並且怎麼樣引進發電廠。一開始還是難以理解,然而實際跑過各種設施後,整個系統就在腦袋中建構出來。
我們先到比較上游的新進水口,新進水口雖然有個「新」字,但也只是相較於舊進水口而言新,其實「新」進水口也是日據時期建造的。新進水口上方的值班室看起來很像一座小碉堡,表面只是斑駁的水泥結構。外牆插著許多發電設施象徵的礙子,除此之外還有銃眼,這大概是我在金門以外第二個看到有銃眼的建築結構,是用來架槍抵禦入侵者的,可見年代果然相當久遠。除此之外,牆內擺放控制設備的小屋旁有一棵百年芒果樹,上面爬滿的藤蔓,這棵樹也讓整座小屋看起來更具隱蔽性。儘管小屋外觀有許多碉堡的特徵,這裡終究不是碉堡,裡面還是放著許多能用的設備及控制盤。其實站在裡面,想像自己是一座古堡的堡主還頗有感覺的。
菊島蒼波
——澎湖火力發電廠
登陸
結束濁水溪系統的行程後,下一個目的地可說是本計畫中最特別的地方—澎湖。澎湖目前營運中的發電廠是尖山火力發電廠,為舊澎湖火力發電廠廢除後取而代之的新廠,總裝置容量約一四○(MW),年發電量約三.四九億度,也是台電公司裝置容量最大的柴油機發電廠。尖山發電廠雖然是一座很新的火力發電廠,但離島電業是有必要特別著墨的。不同於本島,澎湖發電廠有自己的獨立電網。
澎湖發電廠建廠於民國二年(大正二年),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有機組在戰爭期間遭盟軍炸毀。光復後,雖然也曾幾度擴充機組,然而民生用電逐年提高,部分老舊機組也無法再供應節節上漲的電力需求,民國七十七年後發電開始供不應求。依台電電源開發計畫,本來早已規畫新電廠,然而在新電廠預定地點遭到當地居民嚴重抗議,因此計畫遲遲無法進行。除了居民抗議外,建廠環評也需要好一段時間,在用電量又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台電只好另外租地購進小型的發電機暫時應附增加的用電需求。最後台電決定在澎湖尖山村闢建尖山發電廠,當新電廠供電穩定後,民國九十二年正式將澎湖火力發電廠報廢,全部業務移至尖山。
隨著觀光業的發展,冷氣空調設備及電器設備大量裝設,加上海水淡化系統的大量耗能,澎湖用電量激增,然而台電並未因為用電需求增加而帶來盈餘,反而大量增加虧損。光是澎湖地區發電,每年就淨虧損二十億。然而離島電業是不能停的,若是因為虧損而不做,則整座島將不再有電,因此台電也只能不計成本地做。台電由於是國營公司,因此無論多荒山野嶺,只要人煙可至,電必至,某些時候,在極為偏僻而無發電效益的地區,台電縱使沒有利潤,也必須支援。
舊澎湖火力電廠
前往澎湖的當天我們各自從北部、中部,分海、空兩路進發澎湖。抵達之後,便聯絡廠方,廠方於是派人開車到馬公機場接送到尖山發電廠,尖山發電廠是目前澎湖唯一營運中的火力發電廠。到尖山發電廠後我立刻去向廠長打聲招呼,廠長人非常好地招待尖山發電廠製的尖電冰棒,並且詢問在等待的時間要不要去附近看看。但由於還沒有駕照,只好向一位同仁借了腳踏車,不過當我騎出發電廠區大門時,看到的只有一條馬路和一片荒涼,旁邊草地還有一頭牛,實在不知道這樣騎著腳踏車能夠去哪裡,於是回過頭僅在廠區內繞繞。
到了約莫中午時分,人員到齊後,由副廠長大哥帶我們跑當天的行程。副廠長也是一位很親切的長輩,在車上我們也聊了不少和澎湖有關,以及發電廠任職生涯的故事。雖然位於離島,但台電給我們的親切感還是一樣的。
正式的參訪行程,我們首先要參觀的是舊澎湖火力發電廠的遺址,舊澎火位於馬公市,發電廠若是由門外往內看,倒還滿像一座尚在營運中的發電廠,然而進入參觀會發現它已成廢墟。門口的警衛室掛著的一面警告牌,在威權時代發電廠內有很多行為是禁止的,包括各種記錄行為,然而其中「禁止狩獵」更是引人遐思,原來這裡會有人來狩獵嗎?狩獵哪種動物呢?
進入廠區後,副廠長就為我們就各個建築物或設施做介紹與說明。我們在廠區隨意走走,廠區非常大,多數建築外觀也還相當完好,只是裡頭空蕩蕩,更不用說有我們以外的人在裡面,使我們不禁感到一種張愛玲式的「華麗的蒼涼」,想當初這裡也曾充滿員工,以及發電機運作的噪音吧。
接著我們進入從前的發電機廠房,這裡給人感覺更是無比荒涼,廣大遼闊的空間內什麼都沒有。除了蚊子的嗡嗡聲,就算在大白天,整座電廠都還是靜謐得出奇。原來這裡擺著十部發電機組,從發電廠提供的老照片來看非常「充實」,然而機組全都撤走後留下無比寬廣的空間,地面上還留著基座的孔洞,牆壁天花板的油漆也都剝落了。不只是發電機,像控制室等機器設備也都搬走了,只能看到原本擺放位置的痕跡。不過儘管如此,這座建築物似乎沒有要拆掉或整修再利用的意圖,其實想想真的有些可惜。在廠中到處走走到處看看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小物件,譬如牆上掛著「看一看,想一想,第三者看一看後再操作」的標語,還有布告欄上面貼著電廠的系統圖。另外我們還看到牆上貼著一張標語,寫著「責任要分工,任務須落實;目標Y2K,安全跨越它。」Y2K應是指西元兩千年,這個標語指的應該是要安全度過千禧蟲危機,可以說是比較「近代」的東西了(雖然也是十幾年前了)。
主要的廠房旁有著許多小房間,其中有些小房間看起來很特別,地下有個洞,前面有扇窗,看起來一定是有什麼特殊的作用。聽副廠長的解說才知道火力發電機的引擎需要空氣流通,而空氣需要先過濾出沙塵,因此挖個地下道到另一個有窗戶的小房間抽氣,窗戶上再加裝過濾器。聽副廠長說明後突然覺得很新奇,原來這間小房間是當作抽風機來用,真的是臺很大的抽風機。不過有一次颱風,地下道進水,水從抽氣的地下道被灌進引擎,整臺機組就報廢了,果然天災造成的損害在建設時是很難完全預想到的。
之後我們來到建築物的外部,從外面看廠房就像一座廢棄的工廠。在空地上我們看到許多大圓痕跡,是以前儲油槽擺放的位置,有些儲油槽旁邊還有防溢堤,防止油槽裡的油漏出來。從地上大圓痕跡的直徑來判斷,儲油槽相當龐大。
當我們繼續在廠區內探索時,漸漸有種「廢墟尋寶」的樂趣。根據這段時間參訪的經驗,火力發電廠比起水力發電廠的不同在於水力發電廠的設施都很分散,譬如辦公大樓(控制中心)、宿舍、發電廠,還有其他像是前池、水閘門、水壩(水庫或調整池)等等都在不同的地方,然而火力發電廠則是規畫一個廠區,然後所有設施都在裡面。應該是因為相較於水力發電廠,火力發電廠比較不需要和周圍的環境配合(不用仰賴河川發電),然而我們去過的火力發電廠實在不多,也許其他火力發電廠的規畫並非如此。
首先我們經過一間小房間,叫做海泵室,海泵室是引進海水的源頭,海水要用來冷卻淡水,而冷卻的淡水則是要直接用來冷卻機組。不只是水力發電廠,火力發電廠和核能發電廠也都是需要水的。整個廠區有不少像這樣的小房間,從外觀看都看不出用途,還會以為是休息室或儲藏室。海泵室這間小房子也是,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抽海水的小房間,知道後突然覺得好偉大。
繼續走著,我們經過以前的備勤宿舍,這棟宿舍樓不高,感覺房間也不會很多。從正面看,宿舍建築可以剖成兩半,每一樓左右各一排房間,從外面看每一間的空間似乎滿大的,還有陽臺,跟學校宿舍比起來應該大很多。另外備勤宿舍旁邊還有小型的柴油機房,重油發電機興起後柴油發電機就報廢了,雖然重油雜質較柴油為多,需要其他設備過濾,但整體的成本還是比柴油便宜。只是柴油機房不知道位於備勤宿舍旁會不會製造噪音,就算會,應該也只有白天大家在工作時才會有聲響吧。
從備勤宿舍接著再往旁邊走,我們看到一座游泳池,「哇!員工福利真好。」我們如是想著。結果才知道那座游泳池同時也當作消防池,而消防池旁邊就是幫浦室。突然覺得台電頗會利用資源的,不過也不知道員工平時是不是真的會去游泳,從電廠提供的舊照片來看,游泳池還挺高級的。在台電裡,很多設備的設立都是為了廠房或機器,而人在其中,剛好分沾到了這些恰巧得來的好處。
我們走著也看到了以前的員工福利社,通常福利社應該是最容易聚集人的地方,但如今卻空空如也。旁邊的停車場還有幾輛腳踏車和機車的殘骸,看起來真的很像廢墟(雖然應該真的就是廢墟)。不過看到停車場的腳踏車和機車殘骸覺得有些可惜,可能是當時的人覺得帶走很麻煩,用到的機會也很少,於是遺留在該處的吧。不過如果再維修、保養一下,應該還是可以繼續使用,臺大也是經常會在校園收集被遺棄的腳踏車,修一修還可以當二手車賣,賣得非常好。
再往廠區裡面走,我們經過廢棄物儲存場,廢棄物儲存場也已經被樹枝、樹葉淹沒,小牆殘缺。由於發電廠的廢棄物具有汙染性,必須集中處理,因此廢棄物儲存場也是相當重要的。這間廢棄物儲存場看起來很像以前學校的戶外掃具儲藏室,雖然說是廢棄物儲存場,但似乎也不是個經過會令人作嘔的地方。
之後我們又到另一棟建築物內部看看,是以前的倉庫及修理工廠。修理工廠天花板上面有吊孔,可以用來吊大型機械(在發電廠中看到天花板有洞似乎都不意外,通常也都是配合吊具使用而開的)。有些修理工廠是特殊工具室,負責修理特定機械。現在修理工廠已經變成幾隻流浪夠的住所了,當我們進去時一群流浪狗從二樓跑下來,差點把我們給嚇死。不過忖想,既然已成廢墟,電廠成為流浪狗遮風避雨的新家也未嘗不是件好事,或許,這也是某種「生態電廠」吧,為這片寂寞之地帶來一點生氣。
——高屏發電廠
高屏發電廠位於荖濃溪流域,是高雄地區唯一的水力發電廠,由兩座日據時期建造的水力發電廠「竹門發電廠」和「六龜發電廠」於民國六十七年合併統稱。六龜發電廠日據時期稱為土壩灣發電所,而竹門發電廠在兩電廠中比較有名,日據時期名為竹仔門發電所,在民國九十八年停止運轉前,是持續運轉百年的最古老發電廠,被列為國定古蹟。高屏發電廠位於高雄市美濃區一處偏僻地帶,附近基本上沒什麼店家,經過的公車也不多,但環境相當清幽,附近也有許多田地,這樣的鄉村地方在臺灣也越來越少了。
高屏發電廠總裝置容量約七.一七(MW),年發電量約二.○三七億度。竹門機組有四部裝置容量為一.九五(MW)的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但已停機作為展示品,運轉中的為一部裝置容量為二.六七(MW)的橫軸卡布蘭式水輪發電機。六龜機組原有四部裝置容量為二.八八(MW)的豎軸法蘭西式水輪發電機,但也已更新,運轉中的為兩部總裝置容量為四.五(MW)的橫軸法蘭西式水輪發電機。運轉中的基本上都是新機組,裝置容量也明顯比較大。
南下
參訪完位於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舊北火)後,下一個行程我們直接開往高雄的高屏發電廠。行程第一站我們先到中部的大甲溪發電廠,第二站又回到北部的北火,第三站再到南部的高屏發電廠,呈現南北兩邊跑的情形,也是因為蘇迪勒颱風打亂了我們的行程。雖然並非按照北中南東的順序,而是按照參訪順序寫成此書,可能會造成讀者對於地點的混亂,不過也是因為這樣被打亂的行程順序,在每一個地點我們所感受到的差異性也相當強烈。希望透過我們行程的真實描寫,能讓讀者體會此行我們的心情,或許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依循我們的路線來一趟台電歷史電廠之旅,看看有無不同的體會。
首先我們坐高鐵到高雄左營,然後再搭公車先到旗山,再到美濃,通勤時間便占了半天。到旗山時因為等前往美濃的公車還有些時間,因此我們就到附近走走。相較於高鐵站附近,旗山比較沒那麼熱鬧,但相對的也比較安靜。走著走著我們看到舊旗山火車站,現在裡頭在賣香蕉冰及其他和香蕉有關的產品(旗山香蕉非常有名),不過最讓我們感到新奇的是香蕉股票。香蕉股票雖然比起實際股票,紀念品性質成分較高,但也讓來到該處的觀光客感到相當有意思。最後我們各買了一支香蕉雪糕,在那樣的炎炎夏日中大啖雪糕實為一大享受,特別是香蕉口味,頗有熱帶氣息。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在舊旗山火車站那樣古色古香的環境多坐一會兒,順便再吃幾支冰,然而我們還有任務在身。
前往美濃的公車差不多要發車了,我們便回到公車站。在公車上我們和一位老太太聊了起來,聊聊美濃這個地方、聊聊我們要去的高屏發電廠,也聊聊當地特色粄條和油紙傘。老太太人非常親切,我們也體會到當地濃厚的人情味,在臺北我們也經常搭公車、捷運,但實在不容易跟車上的人聊起來。到旗山時我們本來還覺得跟左營比起來鄉下許多,但到達美濃後突然覺得旗山其實還好(之後到達發電廠又覺得美濃公車站附近其實好多了)。我們先在附近吃傳說中的美濃粄條,之後便在便利商店等來接我們的發電廠人員,但好幾次我們看到台電公務車從眼前駛過,我們似乎不斷錯過彼此。好不容易我們與高屏發電廠的大哥會合,大哥便載我們到電廠去參觀。對於這次參訪的超級古老歷史電廠,行前我們也抱著很大的期待,不過隨著我們深入的了解,發現了許多竹門電廠作為國定古蹟發電廠的辛酸。
六龜電廠
到達發電廠區後,第一天的首要目的我們先參觀六龜發電廠,六龜發電廠原名為土灣發電所,最早是於日據時期的一九一一年開始興建,一九九二年進行更新工程後更名。六龜發電廠引荖濃溪水發電,取水口處由日本人所建的土壩引水至發電廠,但如今土壩已被沖毀。現在六龜發電廠是一座遙控廠,由竹仔門發電廠旁的行政中心遙控。
我們先來到其廠房參觀,廠房外面有一顆叫做「龜王眼」的巨石,據說當地有六顆這樣的大石頭,居民認為是由龜王的眼睛變成的,這也是當地地名「六龜」的由來。就好像鶯歌的山上有一顆外形似鳥的巨石,傳說中是鄭成功所擊敗的為非作歹的巨鳥變成的,因此當地地名為鶯歌一樣。小時候坐火車經過鶯歌時,我總會把臉貼在窗戶邊看鶯歌巨石,想像在牠還是一隻巨鳥時有多巨大、多凶猛,而如今又看到所謂龜王眼,我又不禁去想像如果這真是一隻巨龜的眼睛,這隻巨龜到底有多龐大。沒想到六龜的其中一龜如今被收納在六龜電廠裡,不知道電廠會不會因為有了龜王眼的保佑,發電更加順利?
進入廠房後看到一個挑高的大空間,底下設置兩部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不過這是更新後的發電機,原來的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已經被拆除了。進門的旁邊就是控制室,裡面依然擺著一排的控制盤,看起來相當具專業感,不過卻少了些歷史感。
六龜發電廠大致上都已經更新過了,雖然沒有看到古董有些可惜,但看到又新又先進的設備也相當讓人開心,畢竟某方面來說,這仍是技術進步的象徵。出了廠房後,我們也不例外地去看看廠房後方的壓力鋼管,以及壓力鋼管上端的發電廠前池。每次到水力發電廠後方由下往上看斜坡上的前池設施,座落於附著幾根壓力鋼管的高聳陡峭水泥坡上,總覺得很像一座要塞,然而若這座要塞被攻陷了,沒有人會得到任何好處,因此由衷希望這座要塞要堅不可摧啊。
六龜發電廠是透過荖濃溪較上游處溪邊的新進水口,挖隧道引入較下游溪邊的舊進水口,再挖隧道引到發電廠的前池,而我們接著就是要去參觀新、舊進水口。我們的路線都是沿著荖濃溪行進,我們也注意到,由於颱風剛走,溪水還是相當混濁,除此之外沿著荖濃溪還可以看到歷年來颱風帶來的破壞的痕跡。大哥在紙上畫了個簡單的地圖,向我們說明水是透過哪些設施,並且怎麼樣引進發電廠。一開始還是難以理解,然而實際跑過各種設施後,整個系統就在腦袋中建構出來。
我們先到比較上游的新進水口,新進水口雖然有個「新」字,但也只是相較於舊進水口而言新,其實「新」進水口也是日據時期建造的。新進水口上方的值班室看起來很像一座小碉堡,表面只是斑駁的水泥結構。外牆插著許多發電設施象徵的礙子,除此之外還有銃眼,這大概是我在金門以外第二個看到有銃眼的建築結構,是用來架槍抵禦入侵者的,可見年代果然相當久遠。除此之外,牆內擺放控制設備的小屋旁有一棵百年芒果樹,上面爬滿的藤蔓,這棵樹也讓整座小屋看起來更具隱蔽性。儘管小屋外觀有許多碉堡的特徵,這裡終究不是碉堡,裡面還是放著許多能用的設備及控制盤。其實站在裡面,想像自己是一座古堡的堡主還頗有感覺的。
菊島蒼波
——澎湖火力發電廠
登陸
結束濁水溪系統的行程後,下一個目的地可說是本計畫中最特別的地方—澎湖。澎湖目前營運中的發電廠是尖山火力發電廠,為舊澎湖火力發電廠廢除後取而代之的新廠,總裝置容量約一四○(MW),年發電量約三.四九億度,也是台電公司裝置容量最大的柴油機發電廠。尖山發電廠雖然是一座很新的火力發電廠,但離島電業是有必要特別著墨的。不同於本島,澎湖發電廠有自己的獨立電網。
澎湖發電廠建廠於民國二年(大正二年),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有機組在戰爭期間遭盟軍炸毀。光復後,雖然也曾幾度擴充機組,然而民生用電逐年提高,部分老舊機組也無法再供應節節上漲的電力需求,民國七十七年後發電開始供不應求。依台電電源開發計畫,本來早已規畫新電廠,然而在新電廠預定地點遭到當地居民嚴重抗議,因此計畫遲遲無法進行。除了居民抗議外,建廠環評也需要好一段時間,在用電量又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台電只好另外租地購進小型的發電機暫時應附增加的用電需求。最後台電決定在澎湖尖山村闢建尖山發電廠,當新電廠供電穩定後,民國九十二年正式將澎湖火力發電廠報廢,全部業務移至尖山。
隨著觀光業的發展,冷氣空調設備及電器設備大量裝設,加上海水淡化系統的大量耗能,澎湖用電量激增,然而台電並未因為用電需求增加而帶來盈餘,反而大量增加虧損。光是澎湖地區發電,每年就淨虧損二十億。然而離島電業是不能停的,若是因為虧損而不做,則整座島將不再有電,因此台電也只能不計成本地做。台電由於是國營公司,因此無論多荒山野嶺,只要人煙可至,電必至,某些時候,在極為偏僻而無發電效益的地區,台電縱使沒有利潤,也必須支援。
舊澎湖火力電廠
前往澎湖的當天我們各自從北部、中部,分海、空兩路進發澎湖。抵達之後,便聯絡廠方,廠方於是派人開車到馬公機場接送到尖山發電廠,尖山發電廠是目前澎湖唯一營運中的火力發電廠。到尖山發電廠後我立刻去向廠長打聲招呼,廠長人非常好地招待尖山發電廠製的尖電冰棒,並且詢問在等待的時間要不要去附近看看。但由於還沒有駕照,只好向一位同仁借了腳踏車,不過當我騎出發電廠區大門時,看到的只有一條馬路和一片荒涼,旁邊草地還有一頭牛,實在不知道這樣騎著腳踏車能夠去哪裡,於是回過頭僅在廠區內繞繞。
到了約莫中午時分,人員到齊後,由副廠長大哥帶我們跑當天的行程。副廠長也是一位很親切的長輩,在車上我們也聊了不少和澎湖有關,以及發電廠任職生涯的故事。雖然位於離島,但台電給我們的親切感還是一樣的。
正式的參訪行程,我們首先要參觀的是舊澎湖火力發電廠的遺址,舊澎火位於馬公市,發電廠若是由門外往內看,倒還滿像一座尚在營運中的發電廠,然而進入參觀會發現它已成廢墟。門口的警衛室掛著的一面警告牌,在威權時代發電廠內有很多行為是禁止的,包括各種記錄行為,然而其中「禁止狩獵」更是引人遐思,原來這裡會有人來狩獵嗎?狩獵哪種動物呢?
進入廠區後,副廠長就為我們就各個建築物或設施做介紹與說明。我們在廠區隨意走走,廠區非常大,多數建築外觀也還相當完好,只是裡頭空蕩蕩,更不用說有我們以外的人在裡面,使我們不禁感到一種張愛玲式的「華麗的蒼涼」,想當初這裡也曾充滿員工,以及發電機運作的噪音吧。
接著我們進入從前的發電機廠房,這裡給人感覺更是無比荒涼,廣大遼闊的空間內什麼都沒有。除了蚊子的嗡嗡聲,就算在大白天,整座電廠都還是靜謐得出奇。原來這裡擺著十部發電機組,從發電廠提供的老照片來看非常「充實」,然而機組全都撤走後留下無比寬廣的空間,地面上還留著基座的孔洞,牆壁天花板的油漆也都剝落了。不只是發電機,像控制室等機器設備也都搬走了,只能看到原本擺放位置的痕跡。不過儘管如此,這座建築物似乎沒有要拆掉或整修再利用的意圖,其實想想真的有些可惜。在廠中到處走走到處看看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小物件,譬如牆上掛著「看一看,想一想,第三者看一看後再操作」的標語,還有布告欄上面貼著電廠的系統圖。另外我們還看到牆上貼著一張標語,寫著「責任要分工,任務須落實;目標Y2K,安全跨越它。」Y2K應是指西元兩千年,這個標語指的應該是要安全度過千禧蟲危機,可以說是比較「近代」的東西了(雖然也是十幾年前了)。
主要的廠房旁有著許多小房間,其中有些小房間看起來很特別,地下有個洞,前面有扇窗,看起來一定是有什麼特殊的作用。聽副廠長的解說才知道火力發電機的引擎需要空氣流通,而空氣需要先過濾出沙塵,因此挖個地下道到另一個有窗戶的小房間抽氣,窗戶上再加裝過濾器。聽副廠長說明後突然覺得很新奇,原來這間小房間是當作抽風機來用,真的是臺很大的抽風機。不過有一次颱風,地下道進水,水從抽氣的地下道被灌進引擎,整臺機組就報廢了,果然天災造成的損害在建設時是很難完全預想到的。
之後我們來到建築物的外部,從外面看廠房就像一座廢棄的工廠。在空地上我們看到許多大圓痕跡,是以前儲油槽擺放的位置,有些儲油槽旁邊還有防溢堤,防止油槽裡的油漏出來。從地上大圓痕跡的直徑來判斷,儲油槽相當龐大。
當我們繼續在廠區內探索時,漸漸有種「廢墟尋寶」的樂趣。根據這段時間參訪的經驗,火力發電廠比起水力發電廠的不同在於水力發電廠的設施都很分散,譬如辦公大樓(控制中心)、宿舍、發電廠,還有其他像是前池、水閘門、水壩(水庫或調整池)等等都在不同的地方,然而火力發電廠則是規畫一個廠區,然後所有設施都在裡面。應該是因為相較於水力發電廠,火力發電廠比較不需要和周圍的環境配合(不用仰賴河川發電),然而我們去過的火力發電廠實在不多,也許其他火力發電廠的規畫並非如此。
首先我們經過一間小房間,叫做海泵室,海泵室是引進海水的源頭,海水要用來冷卻淡水,而冷卻的淡水則是要直接用來冷卻機組。不只是水力發電廠,火力發電廠和核能發電廠也都是需要水的。整個廠區有不少像這樣的小房間,從外觀看都看不出用途,還會以為是休息室或儲藏室。海泵室這間小房子也是,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抽海水的小房間,知道後突然覺得好偉大。
繼續走著,我們經過以前的備勤宿舍,這棟宿舍樓不高,感覺房間也不會很多。從正面看,宿舍建築可以剖成兩半,每一樓左右各一排房間,從外面看每一間的空間似乎滿大的,還有陽臺,跟學校宿舍比起來應該大很多。另外備勤宿舍旁邊還有小型的柴油機房,重油發電機興起後柴油發電機就報廢了,雖然重油雜質較柴油為多,需要其他設備過濾,但整體的成本還是比柴油便宜。只是柴油機房不知道位於備勤宿舍旁會不會製造噪音,就算會,應該也只有白天大家在工作時才會有聲響吧。
從備勤宿舍接著再往旁邊走,我們看到一座游泳池,「哇!員工福利真好。」我們如是想著。結果才知道那座游泳池同時也當作消防池,而消防池旁邊就是幫浦室。突然覺得台電頗會利用資源的,不過也不知道員工平時是不是真的會去游泳,從電廠提供的舊照片來看,游泳池還挺高級的。在台電裡,很多設備的設立都是為了廠房或機器,而人在其中,剛好分沾到了這些恰巧得來的好處。
我們走著也看到了以前的員工福利社,通常福利社應該是最容易聚集人的地方,但如今卻空空如也。旁邊的停車場還有幾輛腳踏車和機車的殘骸,看起來真的很像廢墟(雖然應該真的就是廢墟)。不過看到停車場的腳踏車和機車殘骸覺得有些可惜,可能是當時的人覺得帶走很麻煩,用到的機會也很少,於是遺留在該處的吧。不過如果再維修、保養一下,應該還是可以繼續使用,臺大也是經常會在校園收集被遺棄的腳踏車,修一修還可以當二手車賣,賣得非常好。
再往廠區裡面走,我們經過廢棄物儲存場,廢棄物儲存場也已經被樹枝、樹葉淹沒,小牆殘缺。由於發電廠的廢棄物具有汙染性,必須集中處理,因此廢棄物儲存場也是相當重要的。這間廢棄物儲存場看起來很像以前學校的戶外掃具儲藏室,雖然說是廢棄物儲存場,但似乎也不是個經過會令人作嘔的地方。
之後我們又到另一棟建築物內部看看,是以前的倉庫及修理工廠。修理工廠天花板上面有吊孔,可以用來吊大型機械(在發電廠中看到天花板有洞似乎都不意外,通常也都是配合吊具使用而開的)。有些修理工廠是特殊工具室,負責修理特定機械。現在修理工廠已經變成幾隻流浪夠的住所了,當我們進去時一群流浪狗從二樓跑下來,差點把我們給嚇死。不過忖想,既然已成廢墟,電廠成為流浪狗遮風避雨的新家也未嘗不是件好事,或許,這也是某種「生態電廠」吧,為這片寂寞之地帶來一點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