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圖解台灣老地名

79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自序

台灣老地名說了什麼?

80年代,常常搭乘火車或公車走往台灣的山海邊隅,去看不曾去過的許多小聚落。

有一年前往屏東,在公車站裡隨機選定一個小地名,再轉車前往。那是一個印象極深刻的地名,叫餉潭。是日正午抵達後,發現是一個靠山邊的小聚落,彼時可能有人家正辦喜宴,歡樂的那卡西樂聲響徹小村上空。再過些年入伍當兵,有一回部隊開拔往屏東下基地演習,為期二個月。當部隊卡車抵達目的地後,在一所小學預備紮營,當我不經意看見小學校名,內心一悚,那個小聚落就是餉潭。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巧合。而,餉潭一帶居住著的是平埔族人。

因為生長在嘉南平原的一個小村落,童年極少走向山海,日後的台灣行腳都往山林或西岸海線的小鎮遊蕩,也因此許多地名便留下深刻的記憶。

當荒廢許久了行腳活動,再次決定開始邁出步伐,遂建立起用「一雙腳凸歸台灣」的壯志雄心,因為深信唯有步行,才能夠看清楚許多旅程被遺落的地方細節。但當真奔向東海岸台11 線實際去履行理想時,才驚覺這不是件易事。然,儘管如蝸牛般的慢旅,許多路上的人事物卻被清楚地刻畫下來,被烙印在生命的地圖上。直到此回重新踏上老地名的踏查之路,重走了許多曾到過的地方,也新來乍到更多未曾去過的陌生之境。好比霧社,已是多年前即去過的,而它在賽德克族的語言是「苦苓」,卻是此回才由族人邱建堂先生口中得知;又如老地名是「貓公」的豐濱,也是源於文殊蘭植物的存在而成為地名。愈深入訪晤原住民朋友,才了解到當年多僅為走馬看花,而原來地名箇中含納如此深沉的文化、歷史、語言等,這些不正是我們口口聲聲要尋找的所謂「文創」?而且是更具深度的在地化文創。

繞行了台灣許多地方,那些與我面對面談述故鄉事的在地人,每個人身上都背著一本無形之書,他們都是侃侃而談的故鄉說書人。在台南東山區的吉貝耍部落,親耳聆聽西拉雅族人潘龍山耆老在公廨前,用族語吟唱驅邪歌謠,那一刻,四周平原上的風幾乎屏息,唯有吟唱聲音回響在大地與天空。老地名瑯的恆春古城裡,退休的張順興校長娓娓道敘,關於他長成的恆春半島的車城及就學移居的恆春鎮,以及曾經風靡一時的瓊麻產業,還有起源於恆春的民謠與月琴,這些文化目前已傳承至下一代了。嘉義故鄉的朴子市,老地名是猴樹港、樸仔腳,而接受訪談的是新一代文化工作者陳俊哲先生,目前戮力於復興與再生朴子文化的耕耘。從朴子在地史料的爬梳到老建物的保存,親力親為的他投身爭取有形無形資源,只為求朴子深厚的民間文化能再發散光與熱。在五結鄉的流流社前,受訪的是噶瑪蘭族的林天成先生,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文化與存在。我們站在他經營的民宿前的舊河道馬路邊,他彎身撿起一塊石頭,在水泥地上畫出族人從前傍水生活的河道樣子,重現現在淤塞河道前的美好風景,真令人感動。當他提及他的已故族人偕萬來先生時,霎時間我憶起多年前,初涉平埔族文化、書寫關於長濱(加走灣)時,即讀及關於致力於正名運動的偕萬來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也是一個族群。」如斯悲壯。

老地名確實充滿難以言喻的魅力,有時其沿革讀來、寫來,就像一部短篇歷史小說一樣精彩,其中瀰漫著老台灣的泥土味道。

儘管台灣目前處於眾聲喧譁的社會氛圍,但民間各地的力量正悄悄凝聚崛起,大家深耕自己的成長在地歷史,重建失落太久的社區意識,也期許政府等相關單位拉大家一把,給下一輪子民擁有更實質的文化盛世,而不只是備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