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菸寮(Yen-liao)是臺灣西南部以農業為主的美濃鎮中的一個小村莊,鎮中還包含幾個大村莊、一個城鎮以及許多散居的合院或單獨的家屋。美濃鎮屬於高雄縣的轄區,西邊是旗山鎮,北邊與東邊分別是農業鄉的杉林與六龜;南邊以荖濃溪為界與屏東縣的農業鄉里港為鄰。全鎮有120平方公里,是屏東平原東北延伸的地區;此由屏東縣延伸過來的平坦地區,與東北至西南的山脈為界,形成一個楔形,適合水稻的種植。美濃鎮的轄區擴及至某些山區,亦即在平原北邊的一些丘陵地。
美濃鎮大部分的居民是客家人,而相鄰地區的居民則是以說閩南話為主;雖然彼此的話無法溝通,但兩者都屬於漢語系統。根據1956年臺灣的人口調查,美濃鎮總人口是42,736人,其中41,496人是臺灣出生的客家人,占全部人口的97%。到1964年10月底,根據官方家戶登記資料,美濃鎮人口到達52,222人。
歷史背景
中日戰爭之後,1895年當日本人佔領臺灣時,他們認為統治的是一群延續中國大陸傳統生活的人們(「原住民」屬於少數)。整個日據時期,雖然日本政府引進不少現代科技與教育,但在許多方面,傳統仍扮演重要的角色。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臺灣由中國國民黨統治,對國民黨而言,臺灣是1949-50年中共統治中國大陸後的避難所。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臺灣的現代化與工業化加速發展,但是社會,特別是在農業區域,仍然由傳統支配。
客家人移墾美濃始於1736年,此數字意味著在漢人移居臺灣的歷史中,他們是較晚到達的一群人。12世紀初,一些漢人由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特別是福建省,移居到臺灣,開始了一個將原住民漸漸由平地趕到難以接近山區的過程。說不同「南方福建」(閩南或福建)方言的人形成臺灣漢人移民的大多數;而說客家話的人,則是在17世紀由廣東省北方(特別是梅縣與蕉嶺縣)移居臺灣之後,成為重要少數。儘管有漢人移居臺灣,但中國政府不像其他歐洲國家,在17世紀以前對臺灣沒有多大興趣。1590年葡萄牙人來到臺灣島,他們是最早來的歐洲人,只停留了短暫的時間,但因為他們,臺灣島因此以「福爾摩沙」聞名於西方。1624年荷蘭人在臺灣西南建立殖民地,兩年後西班牙在臺灣北端殖民。當這兩個歐洲勢力在臺灣爭奪時,到臺灣的漢人移民不斷地增加;西班牙人被趕走後,在荷蘭人統治的20年間(1642-1661),漢人移民的比例更高。當1644年滿清在中國大陸取代明朝時,由於明清戰爭非常激烈,延伸到大陸南方地區,而沿海區域更飽受海盜侵襲之苦,臺灣就像避難所一般,吸引更多的漢人來移民。1662年忠於明朝的軍事領袖鄭成功(國姓爺)和他的支持者來到臺灣,靠著早期移民的協助,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建立政府,直到鄭的孫兒在1683年歸降清政府為止。這是第一次臺灣納入中國帝國之中。
在超過兩個世紀的清朝統治期間,新移民穩定地到來,加上人口的自然成長,臺灣的漢人人口不斷增加。不同地域團體的械鬥以及反清事件的頻繁發生,為此時期的特色。無論如何,這段期間島上的非山地區域皆轉變為漢人的社會。在密集農業的基礎上,發展出商業的中心,同樣地,行政體系也經由劃出新的鄉鎮與村落而擴張。
在臺灣西南部,閩南人很早就佔據了近海的肥沃土地,大批客家移民則是在1688年以後,也就是在清朝統治臺灣後沒多久(鍾壬壽,1970)。客家移民在下淡水河(現在的高屏溪)右岸建立幾個據點,向西他們常與閩南移民鬥爭;而向東則與居住在南北向中央山脈山上或山腳下的原住民敵對。大約50年間,客家人漸漸向北擴張,在河流與山脈間的新平地上開墾(鍾壬壽,1970),到1736年,美濃地區成為客家居住地拓展的最北界線。
清代,美濃地區隸屬鳳山縣(包括現在的高雄與屏東兩縣)的管轄範圍。鳳山縣政府幾乎無法防止客家與閩南移民的械鬥;與閩南移民械鬥有時動員了整個美濃地區的男子,偶而更動員了整個南臺灣客家村落的男丁。客家與閩南移民衝突擴大是在客家人由大陸來臺的第二個十年,主要是在爭奪土地、灌溉水源與使用市場設備等;為了持續的戰鬥,客家人建立了一個軍事組織,就是聞名的六堆(六隊),這個組織在清代一直很活躍(關於六堆的詳情參見鍾壬壽,1970;Pasternak, 1972: 142ff)。美濃的各個村落,屬於右堆,是整個軍事組織的最北邊;而南邊則是現今的屏東縣,有5個單位,分別為先鋒堆、前堆、中堆、後堆與左堆。福建人的聚落將右堆的美濃與其他南邊的客家聚落分開,某些地方僅隔開一點點;但是其他5個單位形成一個很堅實的客家領域,中間只有一些小地方住有閩南居民。六堆除了軍事的功能外,也提供了南臺灣客家人社區組織的框架。美濃的各個村落深深捲入六堆的活動中;但是就日常社會生活而言,因為被閩南村落包圍,屬於右堆的美濃比任何一個南邊的單位可能更自給自足。舉例來說,其他5個南邊的單位,可能就不像美濃一樣有內婚的現象。因為美濃相當孤立於南邊客家居住區域之外,流行的方言稱這兩區為「上庄」與「下庄」。
菸寮(Yen-liao)是臺灣西南部以農業為主的美濃鎮中的一個小村莊,鎮中還包含幾個大村莊、一個城鎮以及許多散居的合院或單獨的家屋。美濃鎮屬於高雄縣的轄區,西邊是旗山鎮,北邊與東邊分別是農業鄉的杉林與六龜;南邊以荖濃溪為界與屏東縣的農業鄉里港為鄰。全鎮有120平方公里,是屏東平原東北延伸的地區;此由屏東縣延伸過來的平坦地區,與東北至西南的山脈為界,形成一個楔形,適合水稻的種植。美濃鎮的轄區擴及至某些山區,亦即在平原北邊的一些丘陵地。
美濃鎮大部分的居民是客家人,而相鄰地區的居民則是以說閩南話為主;雖然彼此的話無法溝通,但兩者都屬於漢語系統。根據1956年臺灣的人口調查,美濃鎮總人口是42,736人,其中41,496人是臺灣出生的客家人,占全部人口的97%。到1964年10月底,根據官方家戶登記資料,美濃鎮人口到達52,222人。
歷史背景
中日戰爭之後,1895年當日本人佔領臺灣時,他們認為統治的是一群延續中國大陸傳統生活的人們(「原住民」屬於少數)。整個日據時期,雖然日本政府引進不少現代科技與教育,但在許多方面,傳統仍扮演重要的角色。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臺灣由中國國民黨統治,對國民黨而言,臺灣是1949-50年中共統治中國大陸後的避難所。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臺灣的現代化與工業化加速發展,但是社會,特別是在農業區域,仍然由傳統支配。
客家人移墾美濃始於1736年,此數字意味著在漢人移居臺灣的歷史中,他們是較晚到達的一群人。12世紀初,一些漢人由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特別是福建省,移居到臺灣,開始了一個將原住民漸漸由平地趕到難以接近山區的過程。說不同「南方福建」(閩南或福建)方言的人形成臺灣漢人移民的大多數;而說客家話的人,則是在17世紀由廣東省北方(特別是梅縣與蕉嶺縣)移居臺灣之後,成為重要少數。儘管有漢人移居臺灣,但中國政府不像其他歐洲國家,在17世紀以前對臺灣沒有多大興趣。1590年葡萄牙人來到臺灣島,他們是最早來的歐洲人,只停留了短暫的時間,但因為他們,臺灣島因此以「福爾摩沙」聞名於西方。1624年荷蘭人在臺灣西南建立殖民地,兩年後西班牙在臺灣北端殖民。當這兩個歐洲勢力在臺灣爭奪時,到臺灣的漢人移民不斷地增加;西班牙人被趕走後,在荷蘭人統治的20年間(1642-1661),漢人移民的比例更高。當1644年滿清在中國大陸取代明朝時,由於明清戰爭非常激烈,延伸到大陸南方地區,而沿海區域更飽受海盜侵襲之苦,臺灣就像避難所一般,吸引更多的漢人來移民。1662年忠於明朝的軍事領袖鄭成功(國姓爺)和他的支持者來到臺灣,靠著早期移民的協助,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建立政府,直到鄭的孫兒在1683年歸降清政府為止。這是第一次臺灣納入中國帝國之中。
在超過兩個世紀的清朝統治期間,新移民穩定地到來,加上人口的自然成長,臺灣的漢人人口不斷增加。不同地域團體的械鬥以及反清事件的頻繁發生,為此時期的特色。無論如何,這段期間島上的非山地區域皆轉變為漢人的社會。在密集農業的基礎上,發展出商業的中心,同樣地,行政體系也經由劃出新的鄉鎮與村落而擴張。
在臺灣西南部,閩南人很早就佔據了近海的肥沃土地,大批客家移民則是在1688年以後,也就是在清朝統治臺灣後沒多久(鍾壬壽,1970)。客家移民在下淡水河(現在的高屏溪)右岸建立幾個據點,向西他們常與閩南移民鬥爭;而向東則與居住在南北向中央山脈山上或山腳下的原住民敵對。大約50年間,客家人漸漸向北擴張,在河流與山脈間的新平地上開墾(鍾壬壽,1970),到1736年,美濃地區成為客家居住地拓展的最北界線。
清代,美濃地區隸屬鳳山縣(包括現在的高雄與屏東兩縣)的管轄範圍。鳳山縣政府幾乎無法防止客家與閩南移民的械鬥;與閩南移民械鬥有時動員了整個美濃地區的男子,偶而更動員了整個南臺灣客家村落的男丁。客家與閩南移民衝突擴大是在客家人由大陸來臺的第二個十年,主要是在爭奪土地、灌溉水源與使用市場設備等;為了持續的戰鬥,客家人建立了一個軍事組織,就是聞名的六堆(六隊),這個組織在清代一直很活躍(關於六堆的詳情參見鍾壬壽,1970;Pasternak, 1972: 142ff)。美濃的各個村落,屬於右堆,是整個軍事組織的最北邊;而南邊則是現今的屏東縣,有5個單位,分別為先鋒堆、前堆、中堆、後堆與左堆。福建人的聚落將右堆的美濃與其他南邊的客家聚落分開,某些地方僅隔開一點點;但是其他5個單位形成一個很堅實的客家領域,中間只有一些小地方住有閩南居民。六堆除了軍事的功能外,也提供了南臺灣客家人社區組織的框架。美濃的各個村落深深捲入六堆的活動中;但是就日常社會生活而言,因為被閩南村落包圍,屬於右堆的美濃比任何一個南邊的單位可能更自給自足。舉例來說,其他5個南邊的單位,可能就不像美濃一樣有內婚的現象。因為美濃相當孤立於南邊客家居住區域之外,流行的方言稱這兩區為「上庄」與「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