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試閱】
新北市平溪郵局——山城裡的黑金歲月
平溪郵局隨平溪地區黑金產業而建立,如今熱潮退去,卻依舊堅守服務崗位,成為居民們心中猶如便利商店般的存在,僅便利十足,服務也更加體貼。
平溪天燈受到國家地理雜誌推薦為「全球十大最佳冬季旅遊」,也同時曾被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評選為「二○一七年全球最佳節慶」,使得大家對平溪印象好像只剩天燈、老街,造訪平溪,只要在幾張照片、幾口小吃之間,就能夠畫下句點。
但其實,若再轉進街頭巷弄間看一看,落腳在某家下午茶室內好好喝上一杯茶,和當地店家、在地人多聊上幾句話,平溪將不再只是個新北市的觀光小鎮,你會發現蘊藏在其中的一人一景一物,都散發著深厚的生活智慧。
回味舊風貌,找尋全臺最古老郵筒
深入探訪平溪的第一站,就從平溪郵局的古老郵筒開始吧!這一座圓柱狀造型的郵筒,是全臺灣最古老的郵筒,隨著它的腳步揭開郵局歷史,彷彿也走進了平溪早期的黑金產業史。
一九二○年代在平溪發現煤礦,並開始大量開採,改變了這塊原本以種植薯榔、大青、茶葉為主要經濟活動的地方,也吸引礦工、眷屬、經商人士等眾多淘黑金的外來人口聚集。
在通訊尚未發達的當時,書信往來就是聯繫家鄉親人的唯一管道,平溪郵局因應在地需求,於日治時期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建立。當時設立的郵局稱作「平溪三等郵便局」,空間由郵務、電信雙局共同使用,建築物本體使用杉木、日式琉璃瓦等建材打造。
直至一九七六年,平溪郵局才拆除木造建築,改以水泥鋼骨建成如今樣貌,只留下外牆木紋飾板,依稀可想像當年整棟木造建築的風采。同時期,煤礦業逐漸蕭條,人口開始外移,平溪的煤礦產業至此也逐漸沒落。
如今,吸引在地居民及遊客走進郵局的原因,不再是投遞家書,而是和全臺灣最古老的郵筒合照。這座老郵筒和平溪郵局同時間興建設立,圓柱狀造型外觀、鑄鐵材質相當特別,是那個年代郵筒的主要特色,後來因為圓柱形郵筒體積龐大,信件總是沒有到達半滿狀態,且鑄鐵材質製作成本高,郵差從郵筒取信不易等因素,郵政總局才逐步汰換成現在民眾看到的方型郵筒。
所幸,平溪郵局距離熱鬧街道較遠,還得爬一段樓梯才能從主要道路抵達,因而平溪郵筒躲過被拆除的命運,幸運地保留下舊有風貌,反而成為現在超夯的打卡景點。
貼心服務,郵局就像便利商店
伴隨在地產業而興建的平溪郵局,在煤礦業蕭條之後,以在地好鄰居之姿,持續在平溪服務,郵局鄭敦俊經理受訪時就笑著說:「其實平溪郵局很像便利商店呢!」
鄭經理進一步分享,郵局是在地化的單位,不僅需要因應在地需求衍生相關服務,營業項目也十分繁雜,除了郵務,還身兼銀行、保險公司、詐騙防治中心、商店,甚至是社區聯誼中心、旅遊詢問處等角色。
而平溪郵局擁有的「最老」紀錄,不只郵筒,新北市平溪區也是全臺灣「最老」鄉鎮區之一,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達百分之三十二,因此平溪郵局主要服務客群為銀髮族,在目前編制人員只有兩名的狀況下,員工平時需要花更多時間和耐心陪伴老人家處理郵務,長輩們不識字,就幫忙讀信,看不懂單據,就協助填寫,他們不會操作機器,就一步一步教他們如何刷存摺。
因應老人家有不同需求,服務每位顧客的時間相對拉長,而排隊的老人家也願意耐心等候。有空的話,就陪他們閒話家常,提醒天冷多穿件衣服,時時設身處地為老年人著想,提供貼心服務。
昔日外銷好貨的平溪煤礦,今成觀光資產
開採煤礦,使得平溪從默默無名的偏僻山城,搖身一變成為擁有「煤鄉」美譽的發財地,從第一任庄長潘炳燭發現含量豐富的石底煤田開始,平溪的命運就註定要與煤礦相依存。
全臺主要礦脈分布於基隆、臺北一帶,其中品質最高的石底層煤礦,就位於平溪地區,「臺灣煤」之稱號也由此而生。但在日治時期之前,因為技術、運輸、政治問題,而無法大量開採,儘管煤炭為當時世界各國航運主要燃料,仍舊沒有為臺灣帶來太大經濟效益。
直至顏雲年先生所創立的臺陽礦業株式會社,與日本企業合資接手經營,導入新式機械採煤法,並投入鉅資建設平溪線鐵路,前後共開採出一億八千萬噸煤礦,鼎盛時期全鄉有八成居民皆從事礦業相關工作。但隨著降低煤炭汙染政策開展,以及大量低價煤炭輸入等因素,使得平溪礦業逐漸式微,一九九七年底,所有礦場便被歷史封存。
這段歲月為平溪帶來五十年的繁榮經濟,留下一座座礦業建築遺跡和一篇篇礦工故事,供後人追溯。過往運輸煤礦的鐵道,現在成為遊客造訪各景點的交通工具,礦坑、選洗煤場則是熱門打卡景點,擁有日式建築的礦業公司員工宿舍,也成了平溪代表美景,如今許多礦業遺跡是平溪發展觀光產業的重要基礎,創造除了天燈以外的訪古亮點。
一條火車三種享受,天上飛、逛大街、倒退嚕
要說到創造平溪煤礦奇蹟的重要功臣首推平溪火車線。當初發現礦脈的潘庄長因缺乏人力、資金開採,遂無償讓渡礦脈給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為了將煤礦從山城運輸出去,耗費三年,興建一條從三貂嶺到菁桐間十二‧九公里長的單線鐵路,成為現今臺鐵平溪、集集、內灣三條支線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條。有句臺語俗諺道:「平溪的火車天上飛,十分的火車逛大街,菁桐的火車倒退嚕。」
平溪支線沿著彎曲險峻的基隆河谷興建,為適應曲折的路線,車廂長度較一般車廂短,讓行駛更靈活,各個車站因應地形呈現獨特的鐵道風景。因此平溪往菁桐方向的路段是由鐵橋所支撐,在橋下街道往上看,火車從頭頂上呼嘯而過,因而得「天上飛」之名。
而十分車站鐵軌兩側商家林立,當火車開進十分車站時,距離人行道僅只一步之遙,所以稱作「逛大街」。單向鐵路的特性就是開到末站,需要沿原途返回,這折返的行車方式就成了終點站菁桐「倒退嚕」的有趣景象。另外,通常呈現直線型的火車月台,在嶺腳車站被彎成曲線半月型,也是看點之一。
重現礦工採礦情景——新平溪煤礦博物館
胼手胝足的挖礦歲月,累積出許多無形、有形資產,即使產業沒落,仍陸續被保存下來。例如新平溪煤礦博物館,修復了早期的電氣化台車和舊有坑道,並蒐集相關文物、器具、史料,彙集整理為豐富的靜、動態展覽,讓後人得以窺見過往礦工生活樣貌。
在博物館園區的礦業展覽室中,除了有介紹臺灣煤礦歷史、平溪地區介紹等固定展區之外,也與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中國煤炭博物館等國外煤礦場館締結友好館協定,定期展出各式交流展。
園區中的礦坑遺跡則提供參觀者實境體驗與想像,如全臺灣還有採礦權的新平溪煤礦坑坑口,目前因為安全考量,遊客無法親身進入真正的礦坑, 但旁邊設置有模擬坑道,讓大家體驗礦工在均溫四十度以上、又悶又潮濕的礦坑工作的狀態,礦工大部分只能在約一百公分高的礦坑裡彎腰工作,甚至鑽入僅容一人爬行穿越的通道,不僅辛苦又危險。
此外,園區中最有價值的要屬全臺唯一完整保留並尚能運行的國寶級運煤車「獨眼小僧」,從陳舊外觀看來,這輛小火車頭已有八十年的歷史,由當時傳承挖礦相關技術的日本所製造,目前日方不但停止生產,也沒有保留此型號火車,所以每年日本相關研究學者還會專程來臺灣欣賞火車英姿。
但隨著零件停產,修復師傅逐漸老去,獨眼小僧從原本的八台剩下兩台,待沒有任何零件可更換,恐怕就是壽命將近之時,想要乘坐獨眼小僧列車可要把握時間。
《轉角就郵愛》第二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