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慢經濟:遇見池上.心風景

9特價34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連結夥伴
自己的需求自己最清楚,不要被外界牽著鼻子走

  「請問,哪間學校有七號鋼琴可以借?」2009 年的秋天,一頭白髮的賴永松,一通一通電話打給舊友,才剛從池上國中退休的他,正用盡教育界的人脈,詢問商借鋼琴的可能。另一方面,在萬安村的稻田間,壯碩的梁正賢也沒有閒著,他在農地裡忙進忙出,拿著工具於田中標示出大約的範圍,請農民在十一月上旬以人工方式提早收割。
「梁董,這次你又要變什麼新花樣?」一旁的農民雖然答應配合,但對於提早收割的用意,依然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梁正賢總喜歡在地方推動新鮮事,他曾為了推動有機米,半夜把有機肥料堆在農民家門口,硬「拗」農民試用。後來,也與樂賞基金會合作,在伯朗大道入口畫框裝置藝術附近的田埂邊安裝喇叭,讓池上米聽古典音樂,讓農民大吃一驚。
這一次他與池上夥伴們要做一件更瘋狂的事:把鋼琴搬到稻田中,進行一場以大自然為背景、風聲與蟲鳴為伴奏的鋼琴演奏會。
—————————

  時間倒退回五月,在賴永松經營的民宿「池畔驛站」裡頭,池潭源流協進會的成員齊聚一堂,長桌的另外一頭,是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以及時任執行長的徐璐。這是池上人與台灣好基金會的初次正式會面,雙方打算在池上一起籌辦活動,正在討論彼此應如何配合。
「大部分的地方團體都是開口要經費,池上人卻不是,」柯文昌對池上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當時,雙方對於池上的歷史文化、社區整潔等議題相談甚歡,但雙方都非常謹慎,池上鄉民絕口不提經費,柯文昌也沒有提到自己想要改變地方。
從小在鄉村長大的柯文昌自陳,兒時的鄉村記憶是他生命中重要的情感連結。有感於六都成立後台灣城鄉落差拉大,他認為鄉村子弟無法主動選擇回鄉扎根,城市無法提供青年低成本的多元創業環境,台灣整體發展必會失衡。產業界敬為「創投教父」的他,於是成立台灣好基金會投入地方創生,主張「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
2009 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台灣東南部,甫成立的台灣好基金會選擇至受創嚴重的台東縣金峰鄉,協助嘉蘭村進行災後重建。同時也秉持著「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的精神,走進縱谷中的平原—池上小鎮,感受到池上獨一無二的美景,以及強大的居民向心力。之後更專注於文化領域,在2010 年創辦了鐵花村,並開始以台東市為基地,向南、向北移動,挖掘地方創生案例,推廣台灣的美好。
「當時台灣好基金會來到池上,喜愛上這裡的美,便想知道有沒有我們能貢獻的地方。」仔細梳理池上的地方發展脈絡,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發現,池上人雖然熱情友好,但也相當謹慎;對於撐起一鄉經濟命脈的稻田珍視若寶,也因為大坡池曾淪為十大惡工程之一的黑暗歷史,對於開發議題非常敏感。她直言,外部團體希望給的,不見得是在地人想要的,關鍵是必須保持謙卑的態度去聆聽地方的聲音。
當時也在場的池上書局老闆娘曹菊苹回憶當年場景,她說,池潭源流協進會的大家幾乎立刻產生共識:池上不缺產業資助,但需要文化層面的藝文活動。曹菊苹說,甫退休的賴永松本來就計劃組成讀書會或邀請藝文團體來池上表演;而梁正賢積極效法的日本有機聖地大仁農場,對於健康的三大療育主軸,除了吃得天然與無藥醫療之外,也包含心靈美學藝術,也就是透過欣賞美的事物來排解壓力。

—————————

  「來吧,池上需要你們!」那日聚會的尾聲,梁正賢豪邁地伸出手提出邀約,雙方達成從「稻米之鄉」到「文化之鄉」的理念共識。他說,文化藝術生活可以讓生命變得強韌,他與賴永松在完成池上米認證的艱難任務後,一直想朝這領域發展,但這畢竟不是一介退休教師或糧商所擅長的領域。因此,他主張,千萬不能錯過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的機會。
「一定有些鄉親這輩子都不可能踏進國家音樂廳,有沒有可能,讓他們也能在池上看到這種表演?」賴永松說一開始,他們想效法台灣好基金會推出的「台灣好,店」計劃,販售來自社區,從土地孕育出的手工產品。為了表示池上願意與台灣好基金會攜手前行的意願,梁正賢召集池上的活躍社團,打算每個社團捐出十萬、共集資一百萬元,作為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的資金。
「有些社團根本沒收會費,十萬塊對大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賴永松回憶,當時有些社團代表面有難色,擔心這筆開銷有去無回。梁正賢見大家猶豫不決,再次展現牡羊座極具行動力的個性,他提議由自己先替每個社團代墊十萬,共計一百萬。很快,池上各社團的合作同意書以及集資的一百萬元全數到位,池上鄉親對文化藝術的嚮往、與眾不同的團結力,也讓台灣好基金會同仁印象深刻。
台灣好基金會開始密切與池上鄉親互動,也邀請許多企業家、媒體與文人雅士來訪池上。一望無際的稻田、大坡池的氤湮水氣繚繞,在詩人的眼裡煉成藝術之美。他們從此便被收編為池上的死忠粉絲,一來、再來,總不膩。
賴永松回憶道,詩人、作家、企業家與政治人物來到池上,社會階層差距似乎不若以往壁壘分明,無論在都市中的職業是什麼,在池上,大家共享同一幅好山好水。在一次聚餐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至今沒有人記得,究竟是誰發想出來的,只記得一位鄉親說:「我們池上的稻田這麼美,如果有鋼琴家在田間彈鋼琴,那就更美了!」柯文昌聽了立刻許諾:「好!音樂會交給我,稻田你們搞定!」
鋼琴家陳冠宇在稻浪上演奏音樂的畫面夢幻而唯美,再加上歌手璽恩的歌聲,溫暖地流動在表演間,讓在場所有人都驚豔不已。實際上,幕後協調工作堪比不可能的任務。
第一年,梁正賢選了池上浮圳旁的一塊農田作為表演場地,地主正好是他熟識的農友,爽快地一口氣答應租借場地。後來幾年,秋收藝術節的場地不斷擴大,受影響的農民越來越多,與農民協調的工作難度便不斷提高。需要提早收割的舞台區,必須都種植早熟的「高雄145」品種,並在秋收舉辦前十五天收割。舞台周邊的稻田,農友也必須配合不能提早播種、搶收,以免表演登場時背景會有「缺角」。
「一塊地有地主、代耕戶,還有糧商,他們都同意了才能實現,」萬安村村長魏榮增,就是當時負責跟大家「搏感情」的重要角色。他說,地主多半憂慮工作人員是否能完整善後,萬一有螺絲等小器件掉落農地,農民赤腳插秧時踩到可是會得破傷風的。他只好耐住性子,一次一次誠意相求。
也有農民擔心日期前移後挪會影響稻穀收成,梁正賢一句話:「割沒有十成,我補你。」梁正賢之所以對自己的判斷有把握,並非毫無根據的鐵口直斷,而是因為手上握有五百份契作農民的栽培紀錄,導入農業科學化生產管理,自然能夠精密推斷出種什麼品種的稻米,能夠在表演日期前成熟收割。先前推動池上米認證,竟然在這時候得到好處,他晃了晃手上的資料夾,笑著說:「這是我的祕密武
器!」
另一方面,台灣好基金會也傳來好消息,鋼琴家陳冠宇答應來池上演出。幾經碰壁,賴永松趕在最後關頭,從鄰鎮關山國小借來了陳冠宇指定的七號鋼琴,關山國小沒有收取費用,只希望演出結束後,陳冠宇能在鋼琴內側留下簽名當作紀念。
「我們請吊車把鋼琴移到現場,我心裡還真有點怕怕的,因為那台鋼琴要一百多萬!」回想當時一心想把事情辦成的衝勁,賴永松說,一場演出有許多關卡,雖然困難重重,但大家都非常努力,不希望最後因為自己沒把任務完成,而讓這場美事告吹。

—————————

  2009 年秋天,天、地、人合一的音樂饗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正式登場。十公尺見方的舞台,吸引了約六百位觀眾,主要以當地居民以及恰巧路過的旅客為主,椅子坐滿了,民眾便攀上視野好的大觀亭。大家都很好奇,稻田裡的鋼琴演奏會,會是什麼模樣。
當天一度小雨紛紛,惜琴如命的陳冠宇也緊張了起來,所幸,隨著悠揚地琴聲流洩,陽光也從雲層中探頭聆聽,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拍打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完全沒有伴奏音樂,陳冠宇的蕭邦組曲獨奏唯有風聲與鳥鳴作伴,詩情畫意極了。陳冠宇也選擇了老少咸宜的曲目,除了日韓偶像劇的流行插曲,也演奏當時全台火紅的電影《海角七號》主題曲,即便不熟悉古典音樂的民眾,也能快速進入情境。
美的傳播力量是很強大的,鋼琴家在無垠金黃稻浪中演奏的畫面,獲得美國《時代》(Time)雜誌官網評選為當週精選影像(Photo of this week)。一時間,池上人反而愣住了。梁正賢說,他知道自己的家鄉很美,但不知道原來家鄉風景足以登上國際版面,榮譽與驕傲環繞著他的心頭,他還把那張照片拿給大方出借場地的農民看:「你看!這是你種的田!」
「音樂與自然的結合,太讓人震撼了。」柯文昌說,演奏會結束後,他與陳冠宇見面,再次確認,在大自然中的表演場地,與國家劇院等標準表演場地完全不同,更令藝術家感動。這場音樂會讓他產生了靈感,如果秋收藝術節能像日本的鄉鎮祭典一般,既能使地方更有凝聚力,又能讓池上的美被更多人看見,豈不是美事一樁?
「池上人很有文化底蘊」,張堯城說,池上鄉親對藝文活動的反應也很好,這得歸功於長期培養的耕讀文化。仔細觀察,池上的路牌長得跟其他鄉鎮不同,那可是鄉內書法家們的揮毫。池上在二十多年前,就由退休教師蕭春生與鄉親組成黑潮書法社,養成鄉親「白天拿鋤頭、晚上拿毛筆」的習慣。此外,鄉內樂齡繪畫班、合唱團等藝術性質社團也非常活躍,鄉親的生活本就沉浸在藝術裡。因此,
面對台灣好基金會邀請來的文化界人士,不僅少有隔閡,甚至還能結為莫逆之交。
從那年開始,每年十月底,便是池上全體總動員的時刻。如果沒有推動池上米認證,讓農民溫飽富足,如果放棄捍衛保護沒有一根電線桿的自然稻田景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不可能成功打響名號。每年,不同的藝術表演者,在池上最具代表性的稻田景觀前,以舞蹈、歌聲、擊鼓等不同表演形式,以敬天謝地的精神歌詠大自然的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