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求財」
1.雖然努力工作賺錢,為何還需要祈求財神爺降臨?
答:人生在世,儘管從事各種行業,往往希冀能夠過著幸福、康樂的生活,但又由於對未來生活欠缺安定感、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有些人只好透過信仰的途徑,以獲取精神與心靈的寄託。國人自古以來期望﹁ 財、子、壽﹂三種人生的幸福境界,其中財源滾滾便居首要之位;其次,才是子嗣的傳衍和壽年的綿長,所以﹁ 財、子、壽﹂三仙往往是廣受民間百姓喜愛祈求賜福的神明。其中更以位居首要祈願地位的財神信仰,最為盛行。民間俗諺:﹁人兩腳,錢四腳。﹂即用來表示兩隻腳的人類很難追上四隻腳的錢,得加倍努力才行。另有民間俗話常說:﹁時也,運也,命也。﹂也在告誡人們,即使平常努力工作奮鬥,但是有時候運道不好,若逢天災人禍等波折,也會有事倍功半的感受,甚至徒勞無功,白忙一場,所以除了以日常辛勤的努力為基礎外,也要透過祈禱的力量,尋求神祕的超自然力量的輔助,因而民間會有祈求財神爺降臨的需求,期望相關的財神爺慈悲賜予財富、改善生活品質與條件,使得居家富庶康寧、繁榮亨達。
1-1.你知道民間俗信吃芋頭可以找到好工作嗎?
答:人們為了能夠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獲得穩定的經濟基礎,往往會透過敬獻供品祈求神明和祖先的特別庇佑,庇佑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財源廣進、鴻圖大展。在祈求事業運途上,有的則透過卜筶求運籤,請神明就個人或公司創業上事業運途發展指點迷津。而台灣的傳統民間習俗,則時常習慣透過諧音所帶來的吉祥兆頭,來比喻相關的運程。所以古來民間習俗就流傳有一句簡單的閩南語俗諺:﹁吃芋找有好頭路﹂,意思是說多吃芋頭,就可以帶來好的工作運途,讓人們都能幸運地獲得很好的工作機會,可以一展抱負,事業運途也會跟著興旺起來。
而且在民間的菜價中,芋頭比地瓜的市價高出許多,古代社會中窮人一般只吃得起地瓜,芋頭是有錢人在吃的食品,所以可以常吃芋頭的也是比較富有的人。﹁吃芋找有好頭路﹂此觀念傳衍到婚俗中時,新娘所攜帶的陪嫁品中,也要有芋頭和蓮招芋(蓮蕉花和芋欉)這兩項,前者是希望帶給新婚夫婿將來能夠找到好頭路、好工作的吉祥兆頭;後者則是取新娘嫁入後,將來能為夫家帶來「蓮」(連)招生子、繁衍子嗣的好兆頭。1-2.你知道民間俗信柿子可以帶來事事如意嗎?
答:民眾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往往希望透過神明和祖先的慈心護佑,獲得美滿幸福的生活,與富足的經濟資源,所以祈求闔家康泰、事業興旺,與一切平安如意、順心圓滿的祝願,便顯得很重要。所以,人們在日常的祭拜中,也會特別供奉柿子來敬獻神明和祖先,此有因為柿子的發音與國語的「事」同音,而取其「事事如意」、「事事和諧」、「事事平安」之意。民間的工藝師也為此而設計出以柿子為造型的吉祥工藝品,例如琉璃柿子,供人收藏與把玩。也有一般商販推銷以雙柿為主的可愛小吊飾,讓民眾配戴在包包或背包上,此皆有讓事事如意等吉祥兆頭時常降臨身邊之美意。
2.財神爺是怎麼來的,究竟祂是誰?
答:財神信仰在中國地區流衍甚早且廣, 而台灣地區自明清以來, 許多閩、粵籍(福建、廣東)的移民也將原鄉的財神信仰帶入台灣這塊新的移居地。許多行業的信眾,為了期望事業興隆,除了各自供奉各種行業專屬的守護神外,也會特別供奉財神或奉祀財神,希望透過虔誠的敬獻供品與金紙,祝禱於財神,財神也能因此而特別庇佑該名信眾的事業興隆與財運興旺。
財神爺種類很多, 不是單一的神祇,民間習俗流傳的財神爺,還有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有的文財神就是一位,例如比干、范蠡、福德正神(土地公)等皆是屬於文財神;另有武財神,例如關聖帝君(關羽)、玄壇爺趙公明、五路財神和八路財神等皆是屬於武財神。趙公明為五路財神之首,祂即是中路財神,掌管東路、西路、南路、北路、中路等五路財神。八路財神則分屬八位財神,封號皆不同,可參考下列「八路財神」的說明。3.財神爺不只台灣有?不同宗教也求財神?
答:由於現代社會早已進入工商業繁忙的經濟狀態,民眾求財的願望也屢屢呈現在社會各個角落,不同宗教也有各類財寶神和向其祈禱賜財的儀式,如密教有位象頭財神,被尊稱「大聖歡喜自在天」或「歡喜天」,若有仁波切來台往往會對信眾施行財神灌頂法會,藏傳佛教的財神本尊為黃財神,名「藏拉色波」,為諸財神之首,其又化身五色財神,即黃財神、紅財神、白財神、藍財神、綠財神,分別為其意、口、身、福業、功德所化;而藏傳的財寶天王黃財神,亦即佛教顯教四大天王中的毘沙門天王,又稱多聞天王,手持寶鼠,被視為財神或福神;台灣現代由美國德州傳入的「光的課程」靈修團體則習慣向綠寶石光的上師,祈求此光的照臨,並賜予創意點子、溝通能力與財富降臨。而中國和台灣的民眾都非常尊崇可帶來財富的財神爺,故財神多為生意人所崇奉,許多道教和民間信仰的信眾有祭祀財神(財神爺)的信仰習俗。
4.台灣有好多財神爺,為何又有「文財神」、「武財神」之分?
答:中國和台灣的民眾都非常尊崇並信奉可帶來財富的財神爺,尤其以生意人居多,但許多信眾雖有祭祀財神或財神爺的信仰習俗,卻普遍不知財神或財神爺的由來,或者祂究竟為誰? 其實,國人所崇奉的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傳說中的文財神有比干、范蠡、土地公(福德正神);而武財神有關聖帝君(關公)、趙公明(玄壇元帥)。民間也有五路財神和五路神的崇拜,近幾年台灣又有八路財神的崇奉,這些財神為各地區各行業的信眾所分別供奉。此外,民間有的也將漢朝的韓信將軍視為財神爺之一。
4-1.哪些是文財神?
答:傳說中的文財神有比干、范蠡、土地公(福德正神)。以下分別敘述其傳說故事:
1.比干
在漢代《史記‧殷本記》中記載的說法是:比干為商紂王的叔父,為人忠耿正直。比干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十分著急,常常直言勸諫。紂王不但聽不進去,而且越來越討厭這位叔父,再加上妲己在一旁使壞,有一次比干強諫,諫得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個竅!」說完叫人當場把比干剖開了胸膛,挖出心來看看是真還是假。民間傳說比干當時怒視紂王,自己將心摘下,扔於地上,走出王宮,來到民間,廣散財寶。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化妝為老翁的姜子牙送給他的靈丹妙藥,並不曾死去。因為沒了心,也就無偏無私,辦事公道,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與稱讚。當時,在比干手下做買賣者,都沒有心眼兒,大家公平交易,誰也不會坑騙誰。自古道:「無商不奸!」把比干這位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當作財神,當然人人是敬服。
另一種傳說是:比干為商代紂王朝中的忠臣,因為得罪了紂王的寵妃蘇妲己,妲己便心生一計想要除去比干,而聲稱自己生了一種怪病,需要七巧玲瓏心做為藥引才能治療,而這種心只有比干才有,紂王愛妃心切,便要比干奉獻他的玲瓏心,比干無奈只好挖心而亡,因其生性正直無私死後在封神台上被封為人間最受歡迎的「財神」。
2.范蠡
范蠡為春秋時期越國人,原本是越王句踐的大臣。范蠡足智多謀,為處於低潮期的越王句踐出了不少好主意,最後幫助越王打敗吳王,成就了霸業。但在句踐大賞功臣時,單單少了范蠡,因為范蠡有先見之明,隱姓埋名逃到別國去了。臨走前他還給好友文種(另一個謀臣)寫了一封信,提醒他:「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可惜文種不信,終成劍下之鬼。
傳說范蠡後來逃到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非常成功,發了大財。三次發財,都把所得之財分散給窮困的朋友和疏遠的親戚,一生將金錢二字看得很淡薄。最後積了一筆大財,在陶邑定居下來,自號「陶朱公」。另有說是因為他是逃出來的,因而取「陶」姓,因曾任高官,常穿紅袍,故名「朱」;位居公爵,故稱「陶朱公」。他能發財致富又散財捐助親友,被視為「文財神」也是當之無愧。3.土地公
土地公古稱后土、社神、社公,後來民間尊稱為「福德正神」,閩南人俗稱為土地公,另有稱為土地、老土地、福德爺、社伯、土地公、土伯、土地老爺、土地爺爺等;而客家人則稱為伯公。原為古之社神,執掌土地行政、農作豐收,故崇祀普遍,而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諺;亦為墓地之主,掌領其地;後來由於「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許多農作物由土地生產而來,因此土地能帶來財富,以致其職能由一方土地之神,拓廣到能庇佑財帛興盛的財神。土地公多戴員外帽,一手執元寶或如意,一手執拐杖,為白鬚的慈祥老人狀,常奉祀於土地廟(福德祠)中。
每月陰曆的初一、十五為祭祀土地公之日,民間做生意者多於陰曆初二、十六「作牙」之日祭拜,祈求生意興隆。民間甚至流傳一句俗諺:「頭牙沒作,尾牙空;尾牙若擱沒作,就不襯像人」,意即奉勸世人必須注重土地公的祭祀活動,土地公才會時時庇佑。土地公生的大日為頭牙二月初二和中秋的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甚至要於農地上安插「土地公拐」,在竹杖上夾著土地公金(或四方金)奉獻,祈求土地公庇佑農作豐收。
4-2.哪些是武財神?
答:武財神有關聖帝君(關公)、趙公明(玄壇元帥)。民間也有五路財神和五路神的崇拜,台灣後來又有八路財神的崇奉。
1.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三國時人。正史有載而《三國演義》流傳民間,強調其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驍勇善戰,義薄雲天。壯烈成仁後,諡為壯繆侯,民間逐漸崇奉;至宋朝始封為真君,其後歷朝加封,入清之後,清廷推崇其忠義精神,始被尊為「關聖帝君」、「文衡聖帝(君)」;民間則特重其義氣,尊稱為關公、關帝爺、武聖、伏魔大帝、協天大帝、山西夫子、關夫子;道教視為護壇官將,為三十六官將之一;佛教尊稱為伽藍尊者;而鸞堂則奉為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四恩主(三恩主加上孔明先師)、五恩主(三恩主再加上王靈官、岳飛元帥)之一,而為儒宗神教門徒所特別崇奉;此外秘密結社強調幫派兄弟之義氣,故特別崇奉;關聖帝君講義氣,也為警界所推崇;民間則逐漸將之轉型成為武財神之一,故為求財富的生意人等所崇奉,香火頗旺。
2.趙公明
趙公明為道教神祇,說其為上天皓庭宵度天慧覺昏梵炁所化生。姓趙,名朗,字公明,終南山人氏。自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張道陵張天師入鶴鳴山精修時,收之為徒。並使其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功成,分丹使趙公明食之,遂能變化無窮,形似天師。張天師命其守玄壇(道教齋壇),趙公明因而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故又稱其為趙玄壇。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趙公明的傳說早在晉代干寶所撰的《搜神記》卷五中就有記載:「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趙公明,溫鬼名,又五方神名,見《真誥》)、鍾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在此時趙公明尚為瘟鬼,統領數鬼,對人間行瘟使人的疫疾之神。又梁代陶宏景所撰《真誥‧協昌期》中記有:「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也是說明此時的趙公明尚未被奉為財神,而屬於五方神。
趙公明要一直到明代的《封神演義》裡才被正式封為財神,而其形象則是源自元明間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趙元帥〉: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者,面色黑而鬍鬚者,跨虎者。昔漢祖天師修煉仙丹,龍神奏帝請威猛神吏為之守護。由是元帥上奏玉旨,授正一玄壇元帥。部下有八王猛將者,以應八卦也。有六毒大神者,以應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也。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以應五行。二十八將,以應二十八宿。天和地合二將,所以象天門地戶之闔辟。水火二營將,所以象春生秋煞之往來。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翦虐,保病禳災。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而在《封神演義》中則言:姜子牙協助武王伐紂,峨眉山道仙趙公明助商,五夷山散人蕭升、曹寶助周。交戰,各行道術。公明將縛龍索、定海珠祭於空。蕭升將落寶金錢向空拋擲,索珠隨錢墮地,即被曹寶搶去。公明奔回商營。子牙束草像人,上書趙公明三字,築台置之。親自披髮仗劍,焚符念咒,向台叩拜,每日兩次,至二十一日,取桑弓桃劍射草人兩目及心坎。公明在營,初則恍惚不安,沉迷昏睡,至是舉聲大喊,頓時氣絕。周克商後,子牙往昆崙山玉虛宮,請得元始天尊玉符金冊回岐。祭封神台,敕封陣亡忠魂。乃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喬有明、利市仙官姚邇益四神,迎祥納福,追捕逃亡。
此外,五路財神、八路財神也是武財神之一。
1.雖然努力工作賺錢,為何還需要祈求財神爺降臨?
答:人生在世,儘管從事各種行業,往往希冀能夠過著幸福、康樂的生活,但又由於對未來生活欠缺安定感、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有些人只好透過信仰的途徑,以獲取精神與心靈的寄託。國人自古以來期望﹁ 財、子、壽﹂三種人生的幸福境界,其中財源滾滾便居首要之位;其次,才是子嗣的傳衍和壽年的綿長,所以﹁ 財、子、壽﹂三仙往往是廣受民間百姓喜愛祈求賜福的神明。其中更以位居首要祈願地位的財神信仰,最為盛行。民間俗諺:﹁人兩腳,錢四腳。﹂即用來表示兩隻腳的人類很難追上四隻腳的錢,得加倍努力才行。另有民間俗話常說:﹁時也,運也,命也。﹂也在告誡人們,即使平常努力工作奮鬥,但是有時候運道不好,若逢天災人禍等波折,也會有事倍功半的感受,甚至徒勞無功,白忙一場,所以除了以日常辛勤的努力為基礎外,也要透過祈禱的力量,尋求神祕的超自然力量的輔助,因而民間會有祈求財神爺降臨的需求,期望相關的財神爺慈悲賜予財富、改善生活品質與條件,使得居家富庶康寧、繁榮亨達。
1-1.你知道民間俗信吃芋頭可以找到好工作嗎?
答:人們為了能夠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獲得穩定的經濟基礎,往往會透過敬獻供品祈求神明和祖先的特別庇佑,庇佑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財源廣進、鴻圖大展。在祈求事業運途上,有的則透過卜筶求運籤,請神明就個人或公司創業上事業運途發展指點迷津。而台灣的傳統民間習俗,則時常習慣透過諧音所帶來的吉祥兆頭,來比喻相關的運程。所以古來民間習俗就流傳有一句簡單的閩南語俗諺:﹁吃芋找有好頭路﹂,意思是說多吃芋頭,就可以帶來好的工作運途,讓人們都能幸運地獲得很好的工作機會,可以一展抱負,事業運途也會跟著興旺起來。
而且在民間的菜價中,芋頭比地瓜的市價高出許多,古代社會中窮人一般只吃得起地瓜,芋頭是有錢人在吃的食品,所以可以常吃芋頭的也是比較富有的人。﹁吃芋找有好頭路﹂此觀念傳衍到婚俗中時,新娘所攜帶的陪嫁品中,也要有芋頭和蓮招芋(蓮蕉花和芋欉)這兩項,前者是希望帶給新婚夫婿將來能夠找到好頭路、好工作的吉祥兆頭;後者則是取新娘嫁入後,將來能為夫家帶來「蓮」(連)招生子、繁衍子嗣的好兆頭。1-2.你知道民間俗信柿子可以帶來事事如意嗎?
答:民眾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往往希望透過神明和祖先的慈心護佑,獲得美滿幸福的生活,與富足的經濟資源,所以祈求闔家康泰、事業興旺,與一切平安如意、順心圓滿的祝願,便顯得很重要。所以,人們在日常的祭拜中,也會特別供奉柿子來敬獻神明和祖先,此有因為柿子的發音與國語的「事」同音,而取其「事事如意」、「事事和諧」、「事事平安」之意。民間的工藝師也為此而設計出以柿子為造型的吉祥工藝品,例如琉璃柿子,供人收藏與把玩。也有一般商販推銷以雙柿為主的可愛小吊飾,讓民眾配戴在包包或背包上,此皆有讓事事如意等吉祥兆頭時常降臨身邊之美意。
2.財神爺是怎麼來的,究竟祂是誰?
答:財神信仰在中國地區流衍甚早且廣, 而台灣地區自明清以來, 許多閩、粵籍(福建、廣東)的移民也將原鄉的財神信仰帶入台灣這塊新的移居地。許多行業的信眾,為了期望事業興隆,除了各自供奉各種行業專屬的守護神外,也會特別供奉財神或奉祀財神,希望透過虔誠的敬獻供品與金紙,祝禱於財神,財神也能因此而特別庇佑該名信眾的事業興隆與財運興旺。
財神爺種類很多, 不是單一的神祇,民間習俗流傳的財神爺,還有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有的文財神就是一位,例如比干、范蠡、福德正神(土地公)等皆是屬於文財神;另有武財神,例如關聖帝君(關羽)、玄壇爺趙公明、五路財神和八路財神等皆是屬於武財神。趙公明為五路財神之首,祂即是中路財神,掌管東路、西路、南路、北路、中路等五路財神。八路財神則分屬八位財神,封號皆不同,可參考下列「八路財神」的說明。3.財神爺不只台灣有?不同宗教也求財神?
答:由於現代社會早已進入工商業繁忙的經濟狀態,民眾求財的願望也屢屢呈現在社會各個角落,不同宗教也有各類財寶神和向其祈禱賜財的儀式,如密教有位象頭財神,被尊稱「大聖歡喜自在天」或「歡喜天」,若有仁波切來台往往會對信眾施行財神灌頂法會,藏傳佛教的財神本尊為黃財神,名「藏拉色波」,為諸財神之首,其又化身五色財神,即黃財神、紅財神、白財神、藍財神、綠財神,分別為其意、口、身、福業、功德所化;而藏傳的財寶天王黃財神,亦即佛教顯教四大天王中的毘沙門天王,又稱多聞天王,手持寶鼠,被視為財神或福神;台灣現代由美國德州傳入的「光的課程」靈修團體則習慣向綠寶石光的上師,祈求此光的照臨,並賜予創意點子、溝通能力與財富降臨。而中國和台灣的民眾都非常尊崇可帶來財富的財神爺,故財神多為生意人所崇奉,許多道教和民間信仰的信眾有祭祀財神(財神爺)的信仰習俗。
4.台灣有好多財神爺,為何又有「文財神」、「武財神」之分?
答:中國和台灣的民眾都非常尊崇並信奉可帶來財富的財神爺,尤其以生意人居多,但許多信眾雖有祭祀財神或財神爺的信仰習俗,卻普遍不知財神或財神爺的由來,或者祂究竟為誰? 其實,國人所崇奉的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傳說中的文財神有比干、范蠡、土地公(福德正神);而武財神有關聖帝君(關公)、趙公明(玄壇元帥)。民間也有五路財神和五路神的崇拜,近幾年台灣又有八路財神的崇奉,這些財神為各地區各行業的信眾所分別供奉。此外,民間有的也將漢朝的韓信將軍視為財神爺之一。
4-1.哪些是文財神?
答:傳說中的文財神有比干、范蠡、土地公(福德正神)。以下分別敘述其傳說故事:
1.比干
在漢代《史記‧殷本記》中記載的說法是:比干為商紂王的叔父,為人忠耿正直。比干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十分著急,常常直言勸諫。紂王不但聽不進去,而且越來越討厭這位叔父,再加上妲己在一旁使壞,有一次比干強諫,諫得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個竅!」說完叫人當場把比干剖開了胸膛,挖出心來看看是真還是假。民間傳說比干當時怒視紂王,自己將心摘下,扔於地上,走出王宮,來到民間,廣散財寶。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化妝為老翁的姜子牙送給他的靈丹妙藥,並不曾死去。因為沒了心,也就無偏無私,辦事公道,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與稱讚。當時,在比干手下做買賣者,都沒有心眼兒,大家公平交易,誰也不會坑騙誰。自古道:「無商不奸!」把比干這位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當作財神,當然人人是敬服。
另一種傳說是:比干為商代紂王朝中的忠臣,因為得罪了紂王的寵妃蘇妲己,妲己便心生一計想要除去比干,而聲稱自己生了一種怪病,需要七巧玲瓏心做為藥引才能治療,而這種心只有比干才有,紂王愛妃心切,便要比干奉獻他的玲瓏心,比干無奈只好挖心而亡,因其生性正直無私死後在封神台上被封為人間最受歡迎的「財神」。
2.范蠡
范蠡為春秋時期越國人,原本是越王句踐的大臣。范蠡足智多謀,為處於低潮期的越王句踐出了不少好主意,最後幫助越王打敗吳王,成就了霸業。但在句踐大賞功臣時,單單少了范蠡,因為范蠡有先見之明,隱姓埋名逃到別國去了。臨走前他還給好友文種(另一個謀臣)寫了一封信,提醒他:「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可惜文種不信,終成劍下之鬼。
傳說范蠡後來逃到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非常成功,發了大財。三次發財,都把所得之財分散給窮困的朋友和疏遠的親戚,一生將金錢二字看得很淡薄。最後積了一筆大財,在陶邑定居下來,自號「陶朱公」。另有說是因為他是逃出來的,因而取「陶」姓,因曾任高官,常穿紅袍,故名「朱」;位居公爵,故稱「陶朱公」。他能發財致富又散財捐助親友,被視為「文財神」也是當之無愧。3.土地公
土地公古稱后土、社神、社公,後來民間尊稱為「福德正神」,閩南人俗稱為土地公,另有稱為土地、老土地、福德爺、社伯、土地公、土伯、土地老爺、土地爺爺等;而客家人則稱為伯公。原為古之社神,執掌土地行政、農作豐收,故崇祀普遍,而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諺;亦為墓地之主,掌領其地;後來由於「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許多農作物由土地生產而來,因此土地能帶來財富,以致其職能由一方土地之神,拓廣到能庇佑財帛興盛的財神。土地公多戴員外帽,一手執元寶或如意,一手執拐杖,為白鬚的慈祥老人狀,常奉祀於土地廟(福德祠)中。
每月陰曆的初一、十五為祭祀土地公之日,民間做生意者多於陰曆初二、十六「作牙」之日祭拜,祈求生意興隆。民間甚至流傳一句俗諺:「頭牙沒作,尾牙空;尾牙若擱沒作,就不襯像人」,意即奉勸世人必須注重土地公的祭祀活動,土地公才會時時庇佑。土地公生的大日為頭牙二月初二和中秋的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甚至要於農地上安插「土地公拐」,在竹杖上夾著土地公金(或四方金)奉獻,祈求土地公庇佑農作豐收。
4-2.哪些是武財神?
答:武財神有關聖帝君(關公)、趙公明(玄壇元帥)。民間也有五路財神和五路神的崇拜,台灣後來又有八路財神的崇奉。
1.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三國時人。正史有載而《三國演義》流傳民間,強調其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驍勇善戰,義薄雲天。壯烈成仁後,諡為壯繆侯,民間逐漸崇奉;至宋朝始封為真君,其後歷朝加封,入清之後,清廷推崇其忠義精神,始被尊為「關聖帝君」、「文衡聖帝(君)」;民間則特重其義氣,尊稱為關公、關帝爺、武聖、伏魔大帝、協天大帝、山西夫子、關夫子;道教視為護壇官將,為三十六官將之一;佛教尊稱為伽藍尊者;而鸞堂則奉為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四恩主(三恩主加上孔明先師)、五恩主(三恩主再加上王靈官、岳飛元帥)之一,而為儒宗神教門徒所特別崇奉;此外秘密結社強調幫派兄弟之義氣,故特別崇奉;關聖帝君講義氣,也為警界所推崇;民間則逐漸將之轉型成為武財神之一,故為求財富的生意人等所崇奉,香火頗旺。
2.趙公明
趙公明為道教神祇,說其為上天皓庭宵度天慧覺昏梵炁所化生。姓趙,名朗,字公明,終南山人氏。自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張道陵張天師入鶴鳴山精修時,收之為徒。並使其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功成,分丹使趙公明食之,遂能變化無窮,形似天師。張天師命其守玄壇(道教齋壇),趙公明因而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故又稱其為趙玄壇。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趙公明的傳說早在晉代干寶所撰的《搜神記》卷五中就有記載:「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趙公明,溫鬼名,又五方神名,見《真誥》)、鍾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在此時趙公明尚為瘟鬼,統領數鬼,對人間行瘟使人的疫疾之神。又梁代陶宏景所撰《真誥‧協昌期》中記有:「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也是說明此時的趙公明尚未被奉為財神,而屬於五方神。
趙公明要一直到明代的《封神演義》裡才被正式封為財神,而其形象則是源自元明間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趙元帥〉: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者,面色黑而鬍鬚者,跨虎者。昔漢祖天師修煉仙丹,龍神奏帝請威猛神吏為之守護。由是元帥上奏玉旨,授正一玄壇元帥。部下有八王猛將者,以應八卦也。有六毒大神者,以應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也。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以應五行。二十八將,以應二十八宿。天和地合二將,所以象天門地戶之闔辟。水火二營將,所以象春生秋煞之往來。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翦虐,保病禳災。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而在《封神演義》中則言:姜子牙協助武王伐紂,峨眉山道仙趙公明助商,五夷山散人蕭升、曹寶助周。交戰,各行道術。公明將縛龍索、定海珠祭於空。蕭升將落寶金錢向空拋擲,索珠隨錢墮地,即被曹寶搶去。公明奔回商營。子牙束草像人,上書趙公明三字,築台置之。親自披髮仗劍,焚符念咒,向台叩拜,每日兩次,至二十一日,取桑弓桃劍射草人兩目及心坎。公明在營,初則恍惚不安,沉迷昏睡,至是舉聲大喊,頓時氣絕。周克商後,子牙往昆崙山玉虛宮,請得元始天尊玉符金冊回岐。祭封神台,敕封陣亡忠魂。乃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喬有明、利市仙官姚邇益四神,迎祥納福,追捕逃亡。
此外,五路財神、八路財神也是武財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