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流轉的時光:臺南府城文化風華

9特價30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部分 府城歷史叢談
《東番記》陳第筆下大員的考察記述

《東番記》為陳第(1541-1617)所寫,是 1603 年 1 月21 日他以幕賓身分,跟隨福建巡撫指派都司「浯嶼將軍」沈有容所率船隊來大員(指東番,尚未稱臺灣全島)的追剿日本海盜。

陳第他在 2 月 10 日回去之後,根據他停留大員不到一個月的短暫時間內,將其所見所聞,記述了一篇近似報導文學的作品。臺灣出版《東番記》的版本,主要出自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列入【臺灣文獻叢刊五六】,沈有容輯錄的《閩海贈言》。

陳第《東番記》全文的字數雖少,但其所敘述內容除了包括當時村社在地人的分布、族群、衣著、外貌、曆法、農耕、畜產、植物、飲食、宴會、禁忌等民土風情之外,陳第本人所踏查之處更從魍港、加老灣起,經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到沙巴里、大幫坑等在地人所居住的地方,這是 17 世紀初大航海時代,陳第《東番記》為當時踏查臺灣所留下寶貴的最早文獻。

《東番記》最先部分,針對當時大員地域的記述:東番的夷人不知道從哪時間開始就居住在澎湖島外海的島嶼了。當時居住的範圍是從在嘉義八掌溪口,被稱作好美這地方虎尾寮的魍港,與臺江外圍沙洲港口鹿耳門的加老灣起,今臺南安平的大員、今高雄茄萣一帶的堯港(即蟯港)、今高雄打鼓山的打狗嶼、今高屏溪的小淡水(即下淡水溪)、今嘉義溪口的雙溪口、今臺南市佳里的加哩林、沙巴里(在魍港之南一帶?另一說在臺北淡水)、大幫坑(在魍港之南一帶?另一說在臺北八里),住有人散居的地方達千餘里。

好美里今庄名為虎尾寮,古稱魍港或蚊港,「魍」與「蚊」無非是閩南語發音的相同,也都是「網」的閩南音,指的是漁民用網捕魚的工作情形,是早期西部海邊在地人捕魚的生活寫照。也是大員(府城)到魍港(北港)的南北路陸官道的兩大城市通路。

稽查周拱乾撰修《臺灣府志》所附的「臺灣府總圖」顯示,陳第《東番記》所列東番夷人的散居地,其活動區域主要在臺灣西部平原的今嘉義布袋港以南,到屏東東港之間的一大片地域,也就是當時西拉雅族為主的平埔族人所居住與活動的一帶。

《東番記》第二部分,陳第對於當時在地人村社組織與習性的記述:在地人由許多種各有不同的族群所組成,以各村社做為區分,有的村社人多者達千人,少者或五六百人,沒有酋長這類型的領導人,惟會透過以子女多者方式共同推舉頭人,社里的人也都會服從其指揮。

在地社民的個性好勇鬥狠,每日無所事事的時候,不分白天或夜裡總喜歡到處閒逛,縱使腳底皮都已經長出了厚繭,他們走在有荊刺的地方就猶如踏如平地一般,甚至於快跑起來的速度也不會落後於奔馳中的馬,而且在地的社民可以整天不休息的盡情跑數百里之遠。

每個村社之間如果發生嫌隙就會有相互叫罵的舉動,並且在約好時間的拚鬥之後,就可以放下彼此心中的仇恨,不但不記仇而且和好如初。有時候拚鬥勝利者會將其砍下來的頭顱,將肉剔除之後只保留存下的骨頭,懸掛在自家的門樑上方,頭顱懸掛累積多者就會被尊稱為「壯士」!

《東番記》第三部分,對於當時大員地區氣候與物產的記述:在地的氣候暖和,社民可以整年不用穿著衣服,婦女只以結草繩為衣裙,稍微遮蔽下體而已。在地人沒有揖讓的行拜跪禮,沒有使用曆法和文字,只簡單以計月圓為一個月,十個月為一年,往往會因時間久了就很容易忘記歲月,所以在地人普遍不清楚自己的真正年紀,特別是問了年長者,更是不記得。

買賣生意以結繩來識別,在地沒有使用灌溉水來種植稻子,他們只採用火燒荒草的方式來種稻,當山花開的時候就開始耕作,等到稻子熟了將稻穗取出,其米粒大小要比我們大明國的還要稍長一些,而且味道芳香,吃起來味帶甘甜。

在地人也採收苦草來揉參雜著米釀酒,有時候如果釀出了好的酒,能豪飲一大斗壺。遇到宴會時還會放個大酒桶,大家圍坐在一起,各自使用竹筒來盛酒,而且不需要再另外準備菜餚,當音樂聲響起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跳舞歡唱,嘴巴亦會發出如烏烏聲的歌曲。男子剪頭髮都會特地留下數寸長的披垂下來,女生則不這麼做。男子還會穿耳洞,女子則在十五、六歲時會拔去嘴唇兩邊的牙齒作裝飾。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