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
第一章 烏魚子與藤條

他的童年不是聞著牛糞味、看麥穗翻浪,他一出生聞到的是海洋的味道,魚漬品林立,父親經營的商店,就在繁華的彰化三角公園。住家旁是八卦山,乙未戰爭的發生地,漢意識留在父親對漢文教育的堅持中。連宗早慧,是只要一放到地上跑,就拿第一的孩子,不管別人是否比他年紀大,比他塊頭高,他就是專注地學習,成為躍出於眾的孩子。
    從進入彰化公學校的第一天,他就走入一個相對進步的大正時代,家庭的漢學教育,與公學校的現代化日式教育,雙軌進行著,雖身處日本統治,林連宗卻有不一樣的文化自覺。

出生市街的孩子

行人來來去去,目光移動著,尋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彰化三角公園,吳服店、糕餅店、米店、雜貨店、車行、藥鋪、銀樓、南北貨……,還有彰化醫館,各式商店林立,形成臺灣早期的市街聚落。
不僅傳統的廟宇環繞著,西方的傳教士也來了,英國的蘭大衛醫生,一八九六年(明治二十九年)開始來這裡做鄰居,既傳揚基督教,也醫治病人。就在這市中心,熱鬧的商店街裡,是林連宗出生的地方。
他的童年不像農業社會中的許多孩子,蹦跳於田埂、腳踩泥巴、看麥穗翻浪,呼吸著稻香與牛糞味。他一出生聞到的是海洋的味道,魚乾、魷魚乾、小魚香,海味的腥香,富足地挑動著人們的味蕾。父親林榮華從商,經營鹽魚業。
人群來來往往,小小的店面雖不起眼,卻位處中部首要的商業中心。彰化在清朝已是南北交通要衝,更是中部地區都市發展的重心。是要到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一度將省城改往臺中,中心才有了移動。但這裡早已累積了百餘年的繁華,特別是彰化三角公園,是人們南來北往、東來西去的交會點。
統治者或許有他治理的不同考量,但百年形成的市街搬不走,這裡繼續她停不了的繁華與流動。
而如此特殊地,三角公園就在八卦山下,這座緊鄰大山的城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有風雲湧動。而且每每一動,就是驚天駭地。
自古以來這裡就是能人志士起義的地方,因為只要能控制八卦山,就能控制彰化縣城,就能進一步取得中部地區的控制權。
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起事抗官,攻下彰化城後民心奮起,形成大規模的民變。清廷數次從中國派兵鎮壓,雙方決戰於八卦山。
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義民從八卦山以大砲轟城,取下彰化城後,官吏敗走,民間勢力紛紛響應,氣勢高昂,一度掌控全中部地區。
只是碧血仍無以換自由,人民起義犧牲之巨,血流成河。歷史一層一層地堆疊上去,這裡有數世代臺灣英雄的魂魄同聚,他們埋骨於此,寫下敢於反抗腐敗官吏,不任其侵奪人民生命財產的篇章。

住家旁的乙未戰爭

林家已六代來到這裡,此時直接逼近的是那餘溫未退的乙未抗日戰爭,林連宗的父母與兄長都經歷過。因為戰場就這麼近的,近在咫尺,不過一公里之遙;而命運就這麼殘酷地,再次改變臺灣的未來。
只是遠方的砲火,怎麼地我們並未沾染,卻無端成為祭品。中日甲午戰爭,積弱的清帝國戰敗,一八九五年一紙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日本。臺灣人不願屈從,揭竿而起,黃虎旗飄揚,臺灣民主國凝聚失散恐慌的人心。「臺民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決定國務由公民公選官吏營運。」
民主這麼早地成為臺灣人對未來的想像,獨立、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讓家園遭劫掠,十餘萬軍民起身對抗,從北而南,浴血抗日。戰鼓雷動,這是企圖擺脫再淪為被統治者命運的努力,不任自己淪為清廷的棄民、棄地,不願自己的命運任人宰割。
一如她過往的歷史般,八卦山之役是台、日兩軍最大的一場正面會戰。
吳湯興那書生的氣魄:「聞道神龍片甲殘,海天北望淚潸潸。書生殺敵渾無事,再與倭兒戰一番。」當聽聞台北城淪陷,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回中國時,他不禁潸然淚下。但做為知識分子的風骨豈止盎然於詩作,更顯揚於戰場,吳湯興率眾抵禦日本入侵,決戰八卦山時,以身殞命,為臺灣殉難,妻子黃賢妹亦隨他絕食殉身。他的屍首不知何處,後人只能以衣冠塚膜拜。
臺灣人的努力終歸是失敗了,煙塵過後,乙未戰爭告一段落,此時人民心中的感受是如何呢?
「干戈初定在鄉村,節遇端陽寂不喧。……此日奚心弔屈子?家家沿舊為招魂。」戰役隔年,詩人吳德功以〈端午有感〉刻畫人民的心情,往日熱熱鬧鬧的端午節,此時在鄉間一片靜寂。這一天豈只是哀悼詩人屈原,更哀乙未戰爭為臺灣犧牲的亡靈。在日人政權下,如何能公開敬拜,但借這端午時分,戶戶家家於心中遙拜。

八卦山的青山綠樹,有烈士以鮮血澆灌。
林連宗誕生於一九○四(明治三十七年)年四月十六日,這時日本政府領台已九個年頭,林家四兄弟,大哥東波、二哥連波生於清朝,而他和三哥建宗的國籍已是日本。臺灣再一次換統治者,這次不是更換朝代而已,而是換國家了。面臨的是語言、文化、制度、習俗皆異的統治者。

烏魚子與藤條
不管統治者是誰,也不管林家會遭逢的變化是什麼,林家家長林榮華不變地是要他的孩子上私塾,認漢字,讀四書五經。住家旁一公里外是乙未戰爭的發生地,或許這在新統治者底下,如禁忌般地不被提起,但家中的漢文學習可沒斷。
連宗的母親林蔡爽,綁著小腳,身上猶有漢文化留下的殘酷美學,而那一雙雙三寸金蓮繡花鞋,更是子孫口中無盡的回憶。
林母日日裝扮整齊,育子之責擔在肩上。林家每個孩子的臉細細長長,輪廓深深,唯獨連宗的臉龐方方正正,像是母親的印刻板。最小的男孩顯然特別受母親寵愛,但母親對他的管教從沒鬆過。
小孩穿新衣服以前,藤條準備著,先打一頓再說,因為要他們謹記,不可以一屁股就坐到地上去,不能一玩耍就忘了,把衣服給弄髒,特別是男孩子好動又調皮。
過年時大家歡天喜地,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刻,大人們卻忙碌異常,這時店裡生意好,工作是平日的好幾倍。廚房要開始磨年糕了,一樣地把連宗、建宗和小妹叫來,耳提面命之餘,照樣先打一頓,因為不准小孩三分鐘就跑進廚房問:「年糕熟了沒?年糕好了沒?」一副嘴饞控制不了的模樣,這在林家是不允許的。
連宗在這樣的教養下長大,母親林蔡爽從生活的細節裡講究,嚴厲地不退讓。
大哥東波和連宗相差十四歲,母親在多年後才又懷了三子建宗及四子連宗,這兩個孩子,特別受寵。一片烏魚子由兩個半片組成,一般人家裡,可能一次烤個半片,而後切的薄薄地,一片片珍貴地品嚐,也讓多一點人分享,每個人能吃到的可能就幾小片,片片珍貴,片片留香。過年時,正巧是烏魚季節,平日省吃儉用的人家,在這時忍痛買一塊做為年夜飯桌上的珍品,也或許一年就吃那麼一次,而這是富貴階級的享受,一般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未必嚐過。
但生在海味的家庭,會有不一樣的記憶。一般人難得吃到的烏魚子,有時母親烤一烤,不用切片了,就讓連宗、建宗一人一整個半邊啃著吃,抓在手中痛快地咬。這是兄弟倆特有的獎品,母親雖嚴厲,但也對這兩個男孩特別寵愛。
的確,光是零食就不一樣。(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