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台灣史100+10件大事(上)戰前篇

9特價43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1 荷蘭人占領台灣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兼戰艦,進入今天台南安平,在南台灣建立起殖民政府,開始荷蘭人在台灣為期 38 年的殖民統治。

  為什麼遠在歐洲的荷蘭,會與遠東太平洋西岸的台灣發生關係?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從世界史的背景來了解。

  隨著15、16世紀的所謂「地理大發現」及新航路的開闢,人類世界的歷史從過去的陸權時代逐漸進入海權時代。原為歐洲大陸邊陲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因為發展航海事業,而逐漸躍居世界的中心。這些新興的海權國家,在「重商主義」的驅力下,紛紛往亞洲、美洲拓展他們的勢力。

  葡萄牙人捷足先登,先於1505年在印度的Goa設總督府,到了16世紀中葉,其勢力進入明帝國的澳門,在當地取得了根據地,做起生意來;正當葡萄牙人向東發展時,西班牙人也分頭向美洲及亞洲進展,西班牙人在美洲獲得廣大的殖民地後,帶著大量的白銀,橫渡太平洋向東亞進軍,於1565年佔有菲律賓的呂宋,繼而以馬尼拉為中心,建立殖民政府,以便在遠東發展商務;原稱「尼德蘭」的荷蘭,本隸屬於西班牙,自1600年從西班牙的管轄下獨立出來之後,立刻躍入海權爭霸的行列,於1602年成立官商合營的「東印度公司」,對外發展。荷蘭東印度公司除了於1609年在日本平戶設有商館之外,於 1619年,在擊敗英國重占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之後,在當地建造城堡要塞,駐紮軍隊。從此,巴達維亞成為荷蘭人在遠東的大本營。

  荷蘭東印度公司人除了對日本貿易之外,更冀望能打通對明帝國的貿易。然而,以澳門為根據地的葡萄牙人,顯然佔盡對明帝國貿易的地利之便,因此當荷蘭人試圖向明帝國發展商務時,立即受到葡萄牙人的掣肘,荷蘭人與葡萄牙人為了爭奪澳門據點,曾發生過數次衝突,荷蘭人不得其門而入,只好退而求其次,轉攻台灣海峽上的澎湖,以做為對明帝國通商的據點。

  1604年8月,荷蘭人第一次佔領澎湖,透過華商李錦等人,冀圖能與明帝國官方取得通商管道,但此時的澎湖,已是明帝國的正式領土(按澎湖在12、13 世紀,約中國南宋時期,已有大量漢人移民至此,或從事農耕,或從事捕魚。14世紀中,元朝政府已在澎湖設有巡檢司,向居民課稅。明朝朱元璋皇帝曾一度裁撤澎湖巡檢司,下令把澎湖各島居民遷回中國大陸,此一所謂「墟澎」措施,用意本在防範海寇,但結果反使澎湖成為海盜的巢穴。明帝國政府乃恢復澎湖巡檢司,駐軍其上。)荷蘭人進入澎湖的三個月後,明帝國政府當局終於有了反應,派令駐守浯江(金門)的沈有容,以及總兵施德政負責驅逐荷蘭。11月18日沈有容抵達澎湖,進行交涉。沈有容向荷將韋麻郎表明明帝國政府不允許荷蘭人在澎湖通商的決心,並透露福建當局擬派兵進剿的信息。韋麻郎終於知難而退,於12月15日,率軍退出澎湖,總計此次荷蘭人駐留澎湖共131天。沈有容退荷有功,明朝政府特立碑獎勵,碑文上寫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文中的「諭退」字眼,充分顯示中華帝國高高在上的老大心態,而「紅毛番」的稱呼,也顯示大漢沙文主義的民族優越感。這塊碑,目前放置在澎湖馬公天后宮。

  17世紀初,明帝國的生絲在歐洲市場非常搶手,獲利至鉅,在日本市場也是貿易商品的大宗。因此荷蘭不僅渴望打開明帝國貿易,也急需尋找可以做為對中、日貿易的中轉站。澎湖固然是他們理想的中轉站,不過由於台灣的大員(又稱「台窩灣」「台員」,即今台南安平)是一些明帝國商船走私貿易的中繼點,已日漸繁榮,因此也是荷蘭人列入考慮的對象。161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駐日本平戶商館的館長就曾經建議攻取台灣,以利對明帝國及日本貿易的轉口,1620年荷蘭本土的東印度公司總部也訓令其駐巴達維亞的總督,要求務必佔領台灣。4年後,他們終於進入台灣。不過,荷蘭佔領台灣,顯然是在佔領澎湖不成之後,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1620年,荷蘭與英國在遠東組成聯合艦隊,屯駐於爪哇的巴達維亞和日本的平戶兩地,這支艦隊經常巡弋在台灣海峽截捕葡萄牙、西班牙船隻,阻擾明帝國商船到澳門和馬尼拉貿易。1621年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計畫派出軍隊攻佔台灣,以做為對付荷、英聯合艦隊的據點。荷蘭駐巴達維亞當局得知此一計畫,決定先下手為強,計畫搶先攻擊澳門,如果失敗,就轉攻澎湖或台灣。1622年6月荷艦攻擊澳門,遭葡萄牙人強烈抵抗,荷人慘敗,終於轉攻澎湖。1622 年7月,荷蘭以十幾艘軍艦入侵澎湖,在馬宮(今馬公)附近的紅木埕登陸,二度佔領澎湖,在澎湖築城寨、建砲台。明帝國當局再度要求荷蘭撤離澎湖,荷蘭則提出通商要求,不果,雙方即採取敵對姿態相互對峙,荷蘭並且分兵向廈門沿海襲擊、騷擾,或派出代表到廈門繼續要求派使通商。

  在與明帝國官方交涉當中,明帝國官方曾建議荷蘭不妨到台灣去,並表示會派遣商船前往台灣大員貿易。荷蘭遂於1623年10月派船隻先到大員觀察,並在大員著手進行要塞工事,但仍未退出澎湖,明政府只好以武力解決。1624年8 月,1萬多名的明朝部隊終於出發,準備驅逐荷蘭,雙方交戰。荷蘭部隊為數不過 800人,自知無法久撐,乃與明軍主將俞咨皋交涉,由一位來往於日本、福建、台灣之間的華商(從某種觀點看,亦可視之為海盜)李旦從中斡旋,最後雙方訂下和約,達成三項協議:1.荷蘭退出澎湖;2.荷人退出澎湖後可佔領台灣,明政府沒有異議;3.准許荷蘭人今後在明帝國通商,明帝國商船也可以往台灣及爪哇與荷蘭人交易。

  有了這些協議後,荷蘭船艦終於離開澎湖,轉向台灣海峽東面前進,從台灣西南岸的鹿耳門進入台江,首先佔領一鯤鯓(即今天的台南安平)。當時的一鯤鯓還是一個島,從一鯤鯓到台灣本島之間,有羅列的七個小島,合稱七鯤鯓。七鯤鯓與陸地之間所形成的海域,稱為台江。荷蘭人首先在一鯤鯓建築城堡,初名奧倫治城,後來改以荷蘭的一州,命名叫熱蘭遮城(Zeelandia),即今安平古堡前身,荷蘭總督駐紮於此。另外,荷蘭人從平埔族(西拉雅族)手中取得在台江對岸的赤崁,建倉庫、宿舍,並逐漸發展出一個商業市街,荷蘭人並在該地建立攝政城,名叫普羅民遮城(Provintia),即今赤崁樓的前身。荷蘭人在南台灣的一切政經措施,就是以這兩個據點為中心發展開來的,是台灣史上首次出現的政府型態的統治組織。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