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五章 中華民國外交困境的突破
  1949年至1950年,當共軍逐漸控制大陸並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進犯臺灣和外島時,民國政府在外交關係上也問題重重,而外交關係的重要性在於彰顯國家的主權,並在國際上維護中華民國的地位與法統,而法統又影響海內外華人的政治認同與實質支持,便與國家的生存密切相關。
  當時各主要國家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中、美、英、法、蘇五個常任理事國最為重要。其中蘇聯係在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的第二天即宣佈承認其政權,10月3日雙方建交;英國則在1950年1月5日宣佈承認中共是「中國法律上的政府」,但維持在臺灣淡水的領事館,其後再與中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另外的常任理事國法國則因為當時的第四共和才剛從二戰後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需要美國協助,不敢得罪美國,和臺北暫時維持外交關係,直到1964年。除此之外,南亞大國印度在1949年4月民國政府遷往廣州時,其大使館也如同美國大使館留在南京,印度駐華大使潘尼卡(K. Panikkar)以駐華外交團團長之身分,竟還先把使館名冊交給中共,到了12月31日,便通知民國駐印度大使館,即行停止外交關係。在其他雙邊外交關係上,東歐共產國家均已承認中共,雖然南美各國、菲律賓、南韓及義大利均還與美國一致,尚不擬承認中共、在名義上仍然與中華民國有邦交,但真正將使領館遷來臺灣的幾乎沒有,而都是採取觀望態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