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謝仕淵:「以光領路,撐開更大的世界和更長的時間。」
光能照亮什麼?
當日光隱去、夜幕降臨,柔和光柱與樹影交織舞動的黃暈灑落孔廟紅牆,預示著夜的府城才正要甦醒。同一時間,在大臺南的淺山、濱海與市郊,龍崎空山祭、鹽水月津港燈節和新營波光節輪番登場,款款點亮通往地方的路途。這些年,臺南戮力打造多樣化的燈節品牌,對古蹟與街區的光環境營造也投注諸多心力。究竟在文化局長謝仕淵眼中,以「光」來思考臺南的意義何在,光如何和這座城市建立關係?
「對一個一年中有半年超過三十度的地區來說,如果在入夜後能仍讓大家和這座城市靠得更近,那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嗎?」光的經營並非一朝一夕,自前文化局長葉澤山在任時便醞釀多年,對於「光能做到什麼」的想像也在實踐中逐步清晰。因此,謝仕淵毫不猶豫地答出他認為光所能創造的三件新事物——新的時間、新的空間,以及新的氛圍。
所謂「新的時間」,指的是人們得以拉長和這座城市相處的時光,好比營造光環境,使赤崁樓一帶即便到了晚上八、九點仍讓人覺得舒適與安全。光如是締造夜間人與城市的新關係,同步創造出時間。過去,安平古堡這類古蹟在夜晚容易給人幽暗不安全的印象,但在光的介入之下,如今開始有遊客在晚上造訪這些場所,這便是「新的空間」。

光,擁有扭轉氣氛的力量
新的時間與新的空間,最終要召喚的是對於場域的新理解。在解釋何謂新的氛圍之前,謝仕淵先提及光環境實作的不易:「光與打光對象間的關係就像一篇文本,這是個從『科學』到『詮釋』的議題。」
設計師得明瞭光的照度對建築牆面有何影響,好比塗布古早紅漆的建築外牆,會不會因打光褪色?絕不能對古蹟造成不可逆的改變,是他們考量的首要前提。再來,由於是刻意在黑夜裡點亮光線,因此必當選擇節能、環保的燈具。在這之後,才思考光的顏色與作用,如何和建築互動、能營造出怎樣的氛圍。「比如我們要的是寧靜的孔廟,還是孔廟在日正當中舉行儀式時的氣氛?這都可以靠光的強度與角度來調整。」
謝仕淵分享了一個當初打造風神廟、孔廟周遭歷史街區光環境的小故事:剛開始,對於「光的亮度」,設計團隊和居民討論許久。「里長反應,好不容易要重新整理街區,為什麼還這麼暗?應該打很亮的白光,大家騎車才安全!事實上,武廟和孔廟的大紅牆,晚上只要打一點黃光下去,它們的紅就會與白天的紅大不相同,靜謐又不突兀。」透過不斷溝通,團隊最後和市民取得共識,居民也認同運用「減法」的設計意義所在。
「無論是大尺度的建築或小尺度的物件,光就是在創造人與觀看對象間的新氛圍,讓人能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理解事物。」擁有博物館策展經驗的謝仕淵,對此有切身感觸。

光,創造與環境和地方的互動
若說城區的光環境營造著重人與人造物間的連結,那麼這幾年臺南推動的各式燈會及燈節,則關注另一項課題:光和自然環境的關係。
「光的介入多少會改變自然的節奏,如空山祭和月津港燈節。」正因有此意識,空山祭團隊選擇貼近環境與土地的詮釋策略,一半以上的燈照僅是為了讓來訪者走路不跌跤。許多光源都貼著地面打,並調低光度和彩度,取代為了讓周遭徹底明亮、照度影響層面廣的那種光。箇中目的無非是為了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引領大眾將目光聚焦於龍崎惡地。「以光節而言,重點在於美學運用,想讓光與環境形成什麼樣的關係?」
除了重視光和環境的互動,在地光節往往也和地方密不可分。以月津港燈節為例,王爺廟巷弄燈區的燈籠作品為市民與藝術家共作,團隊可能花上一整年時間和當地長者一同規劃與創作,「絕對沒辦法用今年八月政府發標案、十二月就請廠商做一個燈節出來的形式操作。」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透過長年安置在地方上的社區營造系統才能如此施作。月津港燈節的成功吸引了一批有理想的年輕人回到鹽水,他們懷抱初衷與理念而來、想延續地方文化,較容易參與進原有的社造系統;當藝術家身兼做社造的人,也就能以燈節經營在地的共筆精神。
「社會生根的機制越長越好,作品也會更加健康、多元豐富,在行銷上自然更好推廣。而行銷做得好、人潮就會增加,人潮增加便能兌現為消費回饋當地,這是屬於地方燈節的正向循環。」

光的主張,開啟策展城市的新想像
當然,最理想的燈節效應,是即便在沒有舉辦燈節時,燈節所累積的能量也能成為經營地方文化的養分。雖然新興燈節不少,但仍有蘊含歷史傳統、從在地脈絡中脫胎而生的燈節,那便是府城的普濟燈會。
「我非常喜歡普濟燈會,每年都有很多當地民眾參與,它奠基於民間自發的成熟機制,很貼近臺南淵遠流長的燈節傳統。」當在地運作的系統茁壯紮實,公民透過各種方式普遍參與文化活動,那便從欣賞者躍升為行動者,這樣的社會支持系統能讓人長出力量,也是燈節得以永續的重要關鍵。
到頭來,光究竟可以做到什麼?
「我的本職是博物館工作,研究新媒介怎麼與常民的生活場域相處、如何透過新媒介談出歷史文化的新面向,這是我感興趣的。」若將整個城市視為一座博物館,建築古蹟如同展件,不同地域為一個個展間,那麼答案昭然若揭——光本身即為一種現代的新媒介與新手法,它改變人們觀看週遭事物的視角,也開啟人與建築、土地、生態和社區的種種對話。
或許,得以想像更遼闊的世界、更悠遠的時間與更新穎的互動關係,那便是光帶給我們的魔法。

▍文化局長的快問快答
Q 哪棟古蹟打燈後最讓人震撼,和白天看完全不一樣?
A 絕對是安平古堡(笑)。白天時大家都習慣往上爬、去看一九七〇年代改建自日本時代瞭望塔的高樓,但那幢塔樓和熱蘭遮城原本的脈絡完全無關。真正有關的是一道不起眼卻有將近四百年歷史的城牆,安平古堡最有歷史現場意義的恐怕就是那面牆。
「打光」這件事能讓人選擇想在這個場域凸顯的重點,於是我們讓那面牆成為夜晚的主角,這就是光的魔力。在光的介入、明暗對比之下,你會感到距離臺南的過去前所未有地近。

Q 印象深刻的燈節作品或魔幻時刻?
A 一個是今年台灣燈會高鐵燈區〈靈動的目光〉光雕展演,另一個是月津港燈節「有用主張」的作品〈彼端〉。
第一次看到〈靈動的目光〉時我很是震撼,一個四、五百人參與的作品,原來可以這樣被組織起來!老實說,那天第二次播放時,我一直看著也在現場的潘岳雄這些大師級藝師們。當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以這種全新的形式呈現──過於專注的目光彷彿在說:哇!竟然還能有這種可能。而〈彼端〉的鑰匙孔裝置讓人深刻感受到映照在湖面的光影,它不僅僅產生美的效果,更彷彿能讓觀者透過這件作品看見一個個故事。

Q 一句話形容「臺南400」?
A 超難的!我個人的小小希望是,「臺南400」可以盡可能使市民參與其中,自發性地參與、創造文化意義,而不是走馬看花地觀賞。這也是我們特別花一年的時間去策畫、呈現這場大型活動的目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