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投票的記憶:一張選票的重量

  台灣現在是全球新興的民主國家,我們現在可以直選總統,而且選出代表我們民意的政治人物,為人民服務,就是透過一張張的選票,彰顯我們的意志。選舉是人民藉由手中的一票,參與並且影響政治,就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台灣第一場選舉開辦在一九三五年,台灣總督府實施「台灣地方自治改正案」,將街庄協議會、市會部分開放民選,現在我們常看到的沿街拜票、拉票、政見發表會、印製傳單都已經在此時出現。但當時選舉人有性別和財產的限制,選出的代表又沒有實質的權力,不是實質的民主。

  戰後的選舉權的限制開放,一九四六年前展開各級民意代表的選舉,不分性別,年滿二十歲以上,完成公民宣誓即可取得投票權。根據統計當時有兩百三十九萬人完成公民宣誓,占二十歲以上的人口約百分之九十一。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為了彰顯自己的「民主自由」,相對於對岸的「專制極權」,但全面開放選舉會危及中央的統治權力,有限度的進行地方選舉,縣市長與省議員以下的選舉,這兩種選舉成為中國國民黨與黨外勢力競逐的場合。

  但一九四九年所宣布的戒嚴令,以國家處於緊急內戰為理由,限縮憲法的正常效力,對於國家元首和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方式受到扭曲,也形成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最高民意機關是國民大會,一九四八年在中國所選出來的國民大會代表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國民黨當局認為他們是合法代表,但因為中國選區無法選舉,繼續行使職權,被民間戲稱為「萬年國會」。

  戒嚴時期的選舉,中國國民黨往往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如此的選舉和正常民主國家多黨競爭的政黨政治不同,難以反映真正的民意。當時稱非國民黨籍獲選的政治人物為「黨外」,一九六○年代在台灣省議會有所謂的「五龍一鳳」,即郭雨新、李萬居、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許世賢等人。

  一九七○年代隨著經濟好轉,人民的知識程度較高,「黨外」泛指尚未成立政黨前相對於國民黨的反對勢力,透過組織和運動的方式對抗國民黨,當時重要的政治人物像是:黃信介、康寧祥。

  一九七七年的「中壢事件」和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是台灣投票記憶的重要關鍵點,讓民眾逐漸覺醒,知道一黨獨大的弊病,隨著反對的勢力越來越大,國民黨政府深怕被人民推翻,開始了選舉的公平化和民主化的過程,蔣經國總統在壓力下,宣布在一九八七年廢除了從一九四九年開始的「戒嚴令」,一九九一年李登輝總統則結束了「動員戡亂時期條款」,邁向憲政的常軌。

  透過從一九九一年到二○○五年的七次修憲,台灣成為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轄市長全面選舉的國家,而且在西元二○○○年的總統選舉,由民主進步黨的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總統,完成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後來二○○八、二○一六年二度、三度政黨輪替,都沒有發生流血革命,這在世界的政治史上相當少見,也象徵台灣往正常的民主國家邁進。

  台灣人民在每次的投票前都非常激情,但投票後又能尊重新的民意,回到日常生活,在每次的民主投票中,我們投出理想中的候選人,檢視他的政治生涯,然後再一次再用新的民意贊同或是否決他,民主的記憶,就是自己決定、投下手上一張張票的記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