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形塑高雄市百年格局
一、1924 ― 設市當時的鐵道
1924年,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市役所就位於湊町,今鼓山區鼓波街代天宮位址。只要步行5分鐘,就可抵達湊町/新濱町交界處附近的「高雄驛」(約略位於今舊打狗驛故事館)。高雄驛是臺灣縱貫鐵道的南端終點,距離北端基隆起點約406公里。縱貫鐵道的南北兩端,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兩處港口,均有鋪設岸壁鐵道,直抵各處碼頭倉庫,便利來自臺灣島內各地的物產,藉由鐵道路線,直接裝船輸出。
設市當時,高雄港第二期築港計畫已近尾聲,從高雄驛延伸出去的鐵道,除了最早的「濱線」,第二岸壁(今棧二庫、香蕉棚1至10號碼頭)一帶的「表岸壁線」、「中岸壁線」、「裏岸壁線」也已完成,搭配剛完工啟用的裏船溜(今駁二藝文特區前的內港),及鹽水港製糖酒精工場、農具會社、臺灣鐵工所、竹原鐵工所等新式工廠,將今天的哈瑪星、鹽埕一帶,打造成匯集各種工業生產及農產輸出,高雄市最早的現代工商發源地。
在縱貫鐵道方面,兩年前剛通車的海岸線(1922年通車),克服了中部山線天險,有效紓解港口及沿線車站囤貨事件;從高雄往南,經鳳山、九曲堂、屏東的潮州線,也已延伸至溪州(今南州)。南來北往的各式貨物,就藉由這兩大幹線,源源不絕地匯集到高雄港。加上這一年,同時增闢高雄往返橫濱、廣東、天津、朝鮮、滿州的航路,高雄港貿易總額急遽增加,超過2億3千萬圓,貨物吞吐量達158萬噸。
這是一百年前「高雄市」剛萌芽時的舞臺背景,主場就位於市役所所在的哈瑪星、鹽埕地區。
二、1930 ― 飽和的舊港區
1928 年3月,新式的漁港和魚市場,在「濱線」的端末處開業了。填海造陸而成的哈瑪星,各式房舍、倉庫,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一片欣欣向榮,很快就趨於飽和。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事,於1925年告一段落後,新的岸壁、工場,又往入船町方向延伸過去,通往入船町的「北裏岸壁線」(今輕軌駁二蓬萊-駁二大義間路段),也於1930年跟著往東延伸,擴張發展的前線,碰到高雄川(今愛河)這條天然的市街邊界了。
第二期築港工事完成後,市街、岸壁、和鐵道繼續往東擴張,吸引更多人口移住。1932年,高雄市人口數已達72,400人,高雄港對外貿易額也增長至1 億7,973 萬圓,占全臺總貿易額的44%。
高雄驛北邊,高雄州廳前踏切(今鼓山分局前的五福四路平交道),是哈瑪星通往鹽埕的唯一通道,人車絡繹不絕。為了解決市街壅塞的問題,高雄市役所於1932 年10月做了一項交通流量調查。結果一天之中,通行人數10,444人,各種車輛23,943次,平交道遮斷次數150~160次。根據此一結果,高雄市役所1934年興建穿越高雄鐵道工場的「山下陸橋」(今輕軌文武聖殿站旁),是臺灣最早的立體交叉設施。
「臺南-高雄間複線改良工事」及「高雄驛改良工事」於1933年完成之後,高雄驛的運能及運量均大幅提升。根據鐵道部1933 年8月的路線統計,高雄驛構內,包含縱貫線上、下本線,潮州線上、下本線,及構內各線群、加上各岸壁線,總長竟達42.9公里,幾乎是高雄快到臺南的距離了!再加上鐵道工場、機關庫、倉庫、官舍等設施,高雄驛的整體規模,堪稱全臺最大。
然而,侷限在哈瑪星、鹽埕市街之間「囊底地帶」的高雄驛,火車不分晝夜,南來北往調度頻繁,不僅對市街發展造成阻隔,已經長大成人的高雄驛,還硬穿小孩舊衣褲,構內作業超限利用,不僅事故頻傳,也影響進出高雄港的物流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