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筆記臺灣戒嚴時期吳國楨「臺灣省主席」言論述(節錄) 
〈吳國楨任臺灣省主席前後與美援〉
2023年8月29日,拜登政府首次批准了美國援助臺灣8,000萬美元(約新臺幣25億)的外國軍事融資(FMF),國防部回應表示,此舉協助我強化防衛作戰能力,有助區域和平穩定,國防部敬表感謝。
31日,中國大陸外交部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美國此舉已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的規定,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危害臺海和平穩定,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訊號,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並且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
據中國官媒報導,英國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卅日與中國外長王毅、國家副主席韓正會面。美國媒體POLITICO報導,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卅日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中說:「臺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國名是中華民國。臺灣擁有具國家地位的所有資格,包括常住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只是缺乏更廣泛的國際承認」。英國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新成員,外交事務委員會敦促政府推動讓臺灣加入CPTPP。
對於英國國會報告中稱「臺灣已是獨立國家」,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批評這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敦促英方「切實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停止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以實際行動履行英方在臺灣問題上所作的政治承諾」。我外交部表示,歡迎英國國會對印太區域情勢及中國威脅日增的關注,感謝對臺灣地位及國際參與的支持,將持續推動與英國各層面交流及合作。
31日,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魏特曼(Rob Wittman, R-VA)率團訪問臺灣,將就臺美經貿關係、印太區域情勢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這也是繼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傑斯(Mike Rogers, R-AL)於今(2023)年6月率團來訪後,軍委會再有高階訪團訪問臺灣。
承上述,特別是拜登批准了美國援助臺灣的外國軍事融資,以及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魏特曼(Rob Wittman, R-VA)率團訪問臺灣。從美援和當前美中臺關係演變的角度,令人連結對照當年吳國禎出任臺灣省主席與美援之間的關係。
1949年12月16日,吳國楨從前任臺灣省主席陳誠手中接任臺灣省主席,到1953年4月10日辭去省主席一職。根據《陳誠回憶錄—建設臺灣》,自述他在不情願的心情下,向蔣介石提出一份親筆寫的辭呈:
為剿匪關係,不應辭。為臺胞關係,不忍辭。為個人關係,極願辭。為外交關係,只有辭。鈞座所謂冒險,職意只好忍辱。職時以「為負重何妨忍辱,要求全必須委屈」自勉,今當以此自慰,一切只好力求補救也。
殷惠敏《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臺緣起緣滅》,引述美國國務院的解密檔案有這樣一條記載:
1949年12月7日(臺北領事館)──吳國楨今早突然未約而來拜訪總領事,告知國民黨政府已要求他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他回覆,如果授予他下列四項職權,他願意接受:一、他可以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府;二、他可以自己選擇人士;三、他控制在臺灣的中央及省政機構;四、他可參加所有軍事會議。
承上述,黃清龍指出:
吳國楨當初被看好,既然與美援相關,美援未到,在論資排輩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中,他這匹竄起的黑馬難免受到攻訐非議。可想而知,吳是感到極為難堪的。蔣介石在1949年12月29日的日記中,宣洩了他對此的氣憤:臺灣省政府改組以後,國務院氣焰更漲,對我政府侮辱情形更難忍受,而其名種挑剔、刁難壓迫,斥責備至,竟將我政府請求其援助之事,反置之罔聞,痛心至極。吳國楨既然為美國人所看重,對蔣來說,只要有耐心,美援還是會到位的。只是姍姍來遲。
在美援問題上,中共《新華社》已在1950年初公開披露了美國和臺灣的國民黨政府達成祕密協定,美國計畫以軍經援幫助國民黨,把臺灣變成一個侵犯中國大陸的戰略基地。
檢視當年美國軍援與吳國楨出任臺灣省主席前後,其所衍生國內政局和兩岸關係的問題,對照當前拜登政府美援議題和英國的跟隨美國政策,美國與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緊密關係,是否同理心的思考臺海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發展關係。(2023-09-01)
〈吳國楨案的雷嘯岑評論〉
日前拜登政府批准美國援助臺灣的外國軍事融資(FMF)案,讓人很容易回想起1960年代前後,中華民國所面對嚴峻的政經環境。冷戰時期美國軍援與經援確實有助於中華民國的整體發展,儘管這時間截至1960年代中期就已經停止了。也因為當年美國對東亞國家,包括日本、大韓民國、菲律賓等國家為圍堵共產主義擴散所建構起的外交關係,這也包括了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之後導致臺灣省行政公署長官陳儀的去職。臺灣省行政公署改組,魏道明為第一任臺灣省主席(1947.5-1949.1)、陳誠第二任(1949.1-1949.12)、吳國楨第三任(1949.12-1953.4)、第四任俞鴻鈞(1953.4-1954.6)、第五任嚴家淦(1954.6-1957.8),以後陸續接任的為周至柔、黃杰、陳大慶。1972年,蔣經國正式組閣,開始推動本土化政策,臺灣省主席一職才開始改由本省籍出身的謝東閔出任(1972.6-1978.5)。
從上述諸位擔任臺灣省主席的人士中,以魏道明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和吳國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他們兩人的學歷背景較為突出。或許這是他們二位的得以出任臺灣省主席,其與當時國際環境和國內政治生態的因緣聚會特別有關。
1949年1月,魏道明卸任省主席之後轉赴國外定居;1964年,出任駐日本大使。1953年4月,吳國楨則是在省主席任內的「因案」請假之後,滯留美國未再返回臺灣。
吳國楨美國學歷條件的背景,和1960年代前後的美國軍經援因素,有助與有利於他從政的條件與資源,特別是出任臺灣省主席一職,可說「成也臺灣省主席,敗也臺灣省主席」。1954年3月17日,雷嘯岑〈我對吳國楨案的感想〉文,雷氏在該文指出:
我對於吳國楨案,盼望政府當局揚棄其衝動情緒,以冷靜的頭腦,依法處理。……當吳氏到美國不久,他過去在國內做官時所結交的新聞記者和議員,即發出吳氏是自由中國「最適當的總統人選」的論調,這類言論在我們聽來,原是極大的笑話,然在美國人?不足為奇。而在吳國楨的下意識中,更不免飄飄然想入非非了。因為美國人過去曾把亡命新大陸〔按:指美國〕,在國內並無實力的李承晚博士護送回南韓作總統,將來也未嘗不可以幫助「吳國楨博士」回中國爭政權。
雷氏在該文又指出:
吳氏這次的反動言行,必有一些外國人在背後支持?,他自然想以中國的「李承晚博士」自命,美夢縈懷。所以,他在其致國民大會的信札中,特別強調美國的援助,用意即在貼緊美國人,企圖達成其不可告人的政治奢望,而表面上自稱「並無政治野心」。……我個人對吳氏素存輕視之念,過去他在臺灣?赫不可一世之時,我首先在本報〔按:即《自由人》〕指斥他越位言事,妄談軍國大計;嗣因其對記者宣傳,全家預藏砒霜準備殉國而大事譏評他;最近以其在臺灣報上刊登啟事訴苦道窮,又痛罵他不盡人情。我決非同情吳國楨之人,而希望政府曲予優容的,乃主張政府不必小題大作,只按照一個普通官吏違法背紀的情節來處理本案。(見《嘯岑文存》,頁46-47)。
雷嘯岑的上述文字,除了評論吳國楨過去在上海市長,和後來在臺灣省主席任內,其所持為官作風與涉及違法背紀之事之外,意在凸顯接受美援的東亞國家中,美國政府對這些國家的重要人事變動與政經發展是非常關注的,甚至於是介入的。
雷嘯岑筆名「馬五先生」,中華民國第一屆四川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曾任《香港時報》總主筆,香港《自由人》三日刊主編、《自由報》社長,素以政論文字犀利著稱。香港《自由人》刊物,當時政府同意其開放進口到臺灣來。
1950年4月至10月間,曾短暫出任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鄧文儀的女兒鄧元玉,在其《民國.將軍.女》提到,她表哥昌增勳在臺南家門口掛起「自由人報社分社」的牌子,而且幫忙寄送出去。雷嘯岑與中國國民黨關係密切,特別是在陳誠擔任行政院長時受聘政院顧問一職,直到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卸任。
從陳誠臺灣省主席職位的被吳國楨取代、雷嘯岑的為文批評「吳國楨案」、雷嘯岑受聘陳誠閣揆的顧問,到蔣經國組閣的卸職,亦凸顯雷嘯岑先生與時任行政院長陳誠關係的密切。
檢視吳國楨、陳誠到蔣經國的人事變動過程,已讓我們可以觀察到1960年代前後,臺灣政局和重要政經人事角力,其所受到國際環境和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影響。(2023-09-05)
〈吳國楨在黨國體制下施政處境〉
美國拜登政府批准對援助臺灣的外國軍事融資(FMF)案,讓人很難不聯想起二次大戰後若干大小國家,若非有美國的所謂「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和「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是很難復甦的,這也是二戰之後,杜魯門(Harry S. Truman, 1884-1972)在美國總統任期內,其所形成的美國對外政策,並且讓美國的國力足以號召許多國家,來抗衡以蘇聯為主共產國家的所謂「兩元(極)霸權對抗」國際情勢。
「馬歇爾計畫」,或稱為「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戰爭破壞後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畫,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進行的是對於東亞國家展開的軍經援助,對中華民國臺灣時期的援助,先是軍事援助後再經濟援助。
回溯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對臺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直到1965年6月美國終止對臺援助為止,15年間總共提供臺灣將近15億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約為1億美元。
當開始接受美援時,1951年10月6日,雷嘯岑發表一篇名為〈接應外援的基本精神〉的文章指出:
我們必須先把民族精神振作起來,把空虛墮落的文化真空健全起來,集中全民力量,表現其「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自主精神,纔能搏得援助我者的同情與重視。假使我們今日興一利,先問有無「美援」;明日除一弊,也問有「美援」否?甚至一些負有培養民族文化精神責任的智識界中人,亦非有「美援」即興趣索然,居易以俟命。那末,外援不來,大家將一事無成,外援來了,而民族精神已為外援所俘虜,為患更甚!
檢視雷文發表的時間,正是吳國楨任臺灣省主席的期間(1949.12.16-1953.4.10),亦是國民黨來臺之後進行國民黨改造的期間(1950.8至1952.10)。
我們對照吳國楨任職省主席期間,正值國民黨積極進行改造的期間,並且確立了戒嚴時期「以黨領政」的黨國體制。
檢視臺灣光復以來重要歷任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的名單與時間:李翼中(1945.10-1947.10)、丘念台(1947.10-1949.5)、蔣經國(1949.5-1950.4未到任,由陳誠兼任)、鄧文儀(1950.4-1950.10)、倪文亞(1950.10-1951.5)、上官業佑(1951.5-1954.1)等六位的主任委員。
在這黨務推動期間與吳國楨在省政業務上有部分發生不同見解的,除了陳誠、蔣經國之外,要屬鄧文儀主委對於省主席吳國楨施政的意見了。根據鄧元玉《民國.將軍.女》書中指出:
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原本是蔣經國,因他那時還在大陸擔任重責,所以未到任,由陳誠兼任,而實際負責人是副主任委員李友邦。大陸剛淪陷時,省黨務未曾推動,全省專任黨務工作人員不過三十多人,原有黨員不過數千人。臺灣光復後,國際、大世界、臺灣、新世界等戲院被列為黨營事業,黨部經費全賴這些戲院的營利收入。
鄧元玉繼續指出:
父親上任後,隨即建立組織健全且嚴密的省、縣、市區、鄉、鎮各級黨組織,切實辦理大陸來臺黨員的登記。父親親自到各階層督導組織的建立,出席較重要的小組會議。不過半年間,建立了各級黨組織,黨員由數千人增加到數萬人,增強了民眾服務與社會宣傳功能,國民黨在基層社會和人民大眾間逐漸產生領導作用。
鄧文儀由於曾於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秘書,和「復興社」成立時的主要成員;1936年,更擔任三民主義力行社書記等重要,與如何建立組織及運作的工作經驗。所以,他對於省黨部建立所屬各級組織的工作極為熟練。
鄧元玉在該書中亦提到其父親鄧文儀與吳國楨的互動:
蔣總統和行政院院長陳誠都曾嘉勉父親對黨務的卓越貢獻。可是改革派反對父親拼命三郎式的做法,父親也批評省主席吳國楨的作風,更派人監視省黨部李友邦副主任委員。因此,吳國禎和李友邦鼓動少數臺灣同志向中央表示,希望不要由父親來主持黨務改造工作。吳國楨省長〔按:指省主席〕對父親辦黨務的敵意,是在所難免。……由吳國楨頂替陳誠做臺灣省主席的決定,頗令人意外,吳國楨任臺灣省主席是因為他的「民主先生」形象,可以「全力爭取美援」。
針對吳國楨與爭取美援因素,鄧元玉在書中繼續提到:
韓戰爆發後,中華民國成為圍堵共產國家重要的一員,美國開始全力支持退居臺灣的國民黨政府,並提供美援,此後毋須再以吳國楨的親美經歷來爭取美援,吳國楨的地位因此也就降低了。吳國楨堅信自由、民主,贊成並鼓勵地方官員普選,及堅持少動用警權等等,於是不可避免與蔣經國、彭孟緝的特務系統不斷發生衝突。蔣公及黨內保守派,包括陳誠、父親等人都堅信:首先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使臺灣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以至現代化、自由和民主是下一步的工作,因此大家對吳國楨不滿。
吳國楨任內施政的引發當局不滿,其結局可想而知,最後是李友邦、吳國楨先後因「叛黨」受到處分,李友邦最後遭槍斃,吳國楨則逃往美國,鄧文儀也在那年10月調離臺灣省黨部,主委一職改派由三民主義青年團出身,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委員倪文亞接任。(2023-09-06)
										〈吳國楨任臺灣省主席前後與美援〉
2023年8月29日,拜登政府首次批准了美國援助臺灣8,000萬美元(約新臺幣25億)的外國軍事融資(FMF),國防部回應表示,此舉協助我強化防衛作戰能力,有助區域和平穩定,國防部敬表感謝。
31日,中國大陸外交部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美國此舉已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的規定,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危害臺海和平穩定,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訊號,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並且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
據中國官媒報導,英國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卅日與中國外長王毅、國家副主席韓正會面。美國媒體POLITICO報導,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卅日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中說:「臺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國名是中華民國。臺灣擁有具國家地位的所有資格,包括常住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只是缺乏更廣泛的國際承認」。英國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新成員,外交事務委員會敦促政府推動讓臺灣加入CPTPP。
對於英國國會報告中稱「臺灣已是獨立國家」,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批評這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敦促英方「切實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停止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以實際行動履行英方在臺灣問題上所作的政治承諾」。我外交部表示,歡迎英國國會對印太區域情勢及中國威脅日增的關注,感謝對臺灣地位及國際參與的支持,將持續推動與英國各層面交流及合作。
31日,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魏特曼(Rob Wittman, R-VA)率團訪問臺灣,將就臺美經貿關係、印太區域情勢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這也是繼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傑斯(Mike Rogers, R-AL)於今(2023)年6月率團來訪後,軍委會再有高階訪團訪問臺灣。
承上述,特別是拜登批准了美國援助臺灣的外國軍事融資,以及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魏特曼(Rob Wittman, R-VA)率團訪問臺灣。從美援和當前美中臺關係演變的角度,令人連結對照當年吳國禎出任臺灣省主席與美援之間的關係。
1949年12月16日,吳國楨從前任臺灣省主席陳誠手中接任臺灣省主席,到1953年4月10日辭去省主席一職。根據《陳誠回憶錄—建設臺灣》,自述他在不情願的心情下,向蔣介石提出一份親筆寫的辭呈:
為剿匪關係,不應辭。為臺胞關係,不忍辭。為個人關係,極願辭。為外交關係,只有辭。鈞座所謂冒險,職意只好忍辱。職時以「為負重何妨忍辱,要求全必須委屈」自勉,今當以此自慰,一切只好力求補救也。
殷惠敏《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臺緣起緣滅》,引述美國國務院的解密檔案有這樣一條記載:
1949年12月7日(臺北領事館)──吳國楨今早突然未約而來拜訪總領事,告知國民黨政府已要求他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他回覆,如果授予他下列四項職權,他願意接受:一、他可以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府;二、他可以自己選擇人士;三、他控制在臺灣的中央及省政機構;四、他可參加所有軍事會議。
承上述,黃清龍指出:
吳國楨當初被看好,既然與美援相關,美援未到,在論資排輩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中,他這匹竄起的黑馬難免受到攻訐非議。可想而知,吳是感到極為難堪的。蔣介石在1949年12月29日的日記中,宣洩了他對此的氣憤:臺灣省政府改組以後,國務院氣焰更漲,對我政府侮辱情形更難忍受,而其名種挑剔、刁難壓迫,斥責備至,竟將我政府請求其援助之事,反置之罔聞,痛心至極。吳國楨既然為美國人所看重,對蔣來說,只要有耐心,美援還是會到位的。只是姍姍來遲。
在美援問題上,中共《新華社》已在1950年初公開披露了美國和臺灣的國民黨政府達成祕密協定,美國計畫以軍經援幫助國民黨,把臺灣變成一個侵犯中國大陸的戰略基地。
檢視當年美國軍援與吳國楨出任臺灣省主席前後,其所衍生國內政局和兩岸關係的問題,對照當前拜登政府美援議題和英國的跟隨美國政策,美國與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緊密關係,是否同理心的思考臺海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發展關係。(2023-09-01)
〈吳國楨案的雷嘯岑評論〉
日前拜登政府批准美國援助臺灣的外國軍事融資(FMF)案,讓人很容易回想起1960年代前後,中華民國所面對嚴峻的政經環境。冷戰時期美國軍援與經援確實有助於中華民國的整體發展,儘管這時間截至1960年代中期就已經停止了。也因為當年美國對東亞國家,包括日本、大韓民國、菲律賓等國家為圍堵共產主義擴散所建構起的外交關係,這也包括了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之後導致臺灣省行政公署長官陳儀的去職。臺灣省行政公署改組,魏道明為第一任臺灣省主席(1947.5-1949.1)、陳誠第二任(1949.1-1949.12)、吳國楨第三任(1949.12-1953.4)、第四任俞鴻鈞(1953.4-1954.6)、第五任嚴家淦(1954.6-1957.8),以後陸續接任的為周至柔、黃杰、陳大慶。1972年,蔣經國正式組閣,開始推動本土化政策,臺灣省主席一職才開始改由本省籍出身的謝東閔出任(1972.6-1978.5)。
從上述諸位擔任臺灣省主席的人士中,以魏道明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和吳國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他們兩人的學歷背景較為突出。或許這是他們二位的得以出任臺灣省主席,其與當時國際環境和國內政治生態的因緣聚會特別有關。
1949年1月,魏道明卸任省主席之後轉赴國外定居;1964年,出任駐日本大使。1953年4月,吳國楨則是在省主席任內的「因案」請假之後,滯留美國未再返回臺灣。
吳國楨美國學歷條件的背景,和1960年代前後的美國軍經援因素,有助與有利於他從政的條件與資源,特別是出任臺灣省主席一職,可說「成也臺灣省主席,敗也臺灣省主席」。1954年3月17日,雷嘯岑〈我對吳國楨案的感想〉文,雷氏在該文指出:
我對於吳國楨案,盼望政府當局揚棄其衝動情緒,以冷靜的頭腦,依法處理。……當吳氏到美國不久,他過去在國內做官時所結交的新聞記者和議員,即發出吳氏是自由中國「最適當的總統人選」的論調,這類言論在我們聽來,原是極大的笑話,然在美國人?不足為奇。而在吳國楨的下意識中,更不免飄飄然想入非非了。因為美國人過去曾把亡命新大陸〔按:指美國〕,在國內並無實力的李承晚博士護送回南韓作總統,將來也未嘗不可以幫助「吳國楨博士」回中國爭政權。
雷氏在該文又指出:
吳氏這次的反動言行,必有一些外國人在背後支持?,他自然想以中國的「李承晚博士」自命,美夢縈懷。所以,他在其致國民大會的信札中,特別強調美國的援助,用意即在貼緊美國人,企圖達成其不可告人的政治奢望,而表面上自稱「並無政治野心」。……我個人對吳氏素存輕視之念,過去他在臺灣?赫不可一世之時,我首先在本報〔按:即《自由人》〕指斥他越位言事,妄談軍國大計;嗣因其對記者宣傳,全家預藏砒霜準備殉國而大事譏評他;最近以其在臺灣報上刊登啟事訴苦道窮,又痛罵他不盡人情。我決非同情吳國楨之人,而希望政府曲予優容的,乃主張政府不必小題大作,只按照一個普通官吏違法背紀的情節來處理本案。(見《嘯岑文存》,頁46-47)。
雷嘯岑的上述文字,除了評論吳國楨過去在上海市長,和後來在臺灣省主席任內,其所持為官作風與涉及違法背紀之事之外,意在凸顯接受美援的東亞國家中,美國政府對這些國家的重要人事變動與政經發展是非常關注的,甚至於是介入的。
雷嘯岑筆名「馬五先生」,中華民國第一屆四川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曾任《香港時報》總主筆,香港《自由人》三日刊主編、《自由報》社長,素以政論文字犀利著稱。香港《自由人》刊物,當時政府同意其開放進口到臺灣來。
1950年4月至10月間,曾短暫出任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鄧文儀的女兒鄧元玉,在其《民國.將軍.女》提到,她表哥昌增勳在臺南家門口掛起「自由人報社分社」的牌子,而且幫忙寄送出去。雷嘯岑與中國國民黨關係密切,特別是在陳誠擔任行政院長時受聘政院顧問一職,直到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卸任。
從陳誠臺灣省主席職位的被吳國楨取代、雷嘯岑的為文批評「吳國楨案」、雷嘯岑受聘陳誠閣揆的顧問,到蔣經國組閣的卸職,亦凸顯雷嘯岑先生與時任行政院長陳誠關係的密切。
檢視吳國楨、陳誠到蔣經國的人事變動過程,已讓我們可以觀察到1960年代前後,臺灣政局和重要政經人事角力,其所受到國際環境和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影響。(2023-09-05)
〈吳國楨在黨國體制下施政處境〉
美國拜登政府批准對援助臺灣的外國軍事融資(FMF)案,讓人很難不聯想起二次大戰後若干大小國家,若非有美國的所謂「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和「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是很難復甦的,這也是二戰之後,杜魯門(Harry S. Truman, 1884-1972)在美國總統任期內,其所形成的美國對外政策,並且讓美國的國力足以號召許多國家,來抗衡以蘇聯為主共產國家的所謂「兩元(極)霸權對抗」國際情勢。
「馬歇爾計畫」,或稱為「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戰爭破壞後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畫,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進行的是對於東亞國家展開的軍經援助,對中華民國臺灣時期的援助,先是軍事援助後再經濟援助。
回溯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對臺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直到1965年6月美國終止對臺援助為止,15年間總共提供臺灣將近15億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約為1億美元。
當開始接受美援時,1951年10月6日,雷嘯岑發表一篇名為〈接應外援的基本精神〉的文章指出:
我們必須先把民族精神振作起來,把空虛墮落的文化真空健全起來,集中全民力量,表現其「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自主精神,纔能搏得援助我者的同情與重視。假使我們今日興一利,先問有無「美援」;明日除一弊,也問有「美援」否?甚至一些負有培養民族文化精神責任的智識界中人,亦非有「美援」即興趣索然,居易以俟命。那末,外援不來,大家將一事無成,外援來了,而民族精神已為外援所俘虜,為患更甚!
檢視雷文發表的時間,正是吳國楨任臺灣省主席的期間(1949.12.16-1953.4.10),亦是國民黨來臺之後進行國民黨改造的期間(1950.8至1952.10)。
我們對照吳國楨任職省主席期間,正值國民黨積極進行改造的期間,並且確立了戒嚴時期「以黨領政」的黨國體制。
檢視臺灣光復以來重要歷任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的名單與時間:李翼中(1945.10-1947.10)、丘念台(1947.10-1949.5)、蔣經國(1949.5-1950.4未到任,由陳誠兼任)、鄧文儀(1950.4-1950.10)、倪文亞(1950.10-1951.5)、上官業佑(1951.5-1954.1)等六位的主任委員。
在這黨務推動期間與吳國楨在省政業務上有部分發生不同見解的,除了陳誠、蔣經國之外,要屬鄧文儀主委對於省主席吳國楨施政的意見了。根據鄧元玉《民國.將軍.女》書中指出:
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原本是蔣經國,因他那時還在大陸擔任重責,所以未到任,由陳誠兼任,而實際負責人是副主任委員李友邦。大陸剛淪陷時,省黨務未曾推動,全省專任黨務工作人員不過三十多人,原有黨員不過數千人。臺灣光復後,國際、大世界、臺灣、新世界等戲院被列為黨營事業,黨部經費全賴這些戲院的營利收入。
鄧元玉繼續指出:
父親上任後,隨即建立組織健全且嚴密的省、縣、市區、鄉、鎮各級黨組織,切實辦理大陸來臺黨員的登記。父親親自到各階層督導組織的建立,出席較重要的小組會議。不過半年間,建立了各級黨組織,黨員由數千人增加到數萬人,增強了民眾服務與社會宣傳功能,國民黨在基層社會和人民大眾間逐漸產生領導作用。
鄧文儀由於曾於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秘書,和「復興社」成立時的主要成員;1936年,更擔任三民主義力行社書記等重要,與如何建立組織及運作的工作經驗。所以,他對於省黨部建立所屬各級組織的工作極為熟練。
鄧元玉在該書中亦提到其父親鄧文儀與吳國楨的互動:
蔣總統和行政院院長陳誠都曾嘉勉父親對黨務的卓越貢獻。可是改革派反對父親拼命三郎式的做法,父親也批評省主席吳國楨的作風,更派人監視省黨部李友邦副主任委員。因此,吳國禎和李友邦鼓動少數臺灣同志向中央表示,希望不要由父親來主持黨務改造工作。吳國楨省長〔按:指省主席〕對父親辦黨務的敵意,是在所難免。……由吳國楨頂替陳誠做臺灣省主席的決定,頗令人意外,吳國楨任臺灣省主席是因為他的「民主先生」形象,可以「全力爭取美援」。
針對吳國楨與爭取美援因素,鄧元玉在書中繼續提到:
韓戰爆發後,中華民國成為圍堵共產國家重要的一員,美國開始全力支持退居臺灣的國民黨政府,並提供美援,此後毋須再以吳國楨的親美經歷來爭取美援,吳國楨的地位因此也就降低了。吳國楨堅信自由、民主,贊成並鼓勵地方官員普選,及堅持少動用警權等等,於是不可避免與蔣經國、彭孟緝的特務系統不斷發生衝突。蔣公及黨內保守派,包括陳誠、父親等人都堅信:首先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使臺灣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以至現代化、自由和民主是下一步的工作,因此大家對吳國楨不滿。
吳國楨任內施政的引發當局不滿,其結局可想而知,最後是李友邦、吳國楨先後因「叛黨」受到處分,李友邦最後遭槍斃,吳國楨則逃往美國,鄧文儀也在那年10月調離臺灣省黨部,主委一職改派由三民主義青年團出身,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委員倪文亞接任。(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