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兩次澎湖之役
在對外歷史上,中國、臺灣的一體關係,表現得最為明顯。一四九八年 (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 ) 從歐洲直達亞洲的海上航路發現之後,整個世界起了變化,中國發生不安,臺灣更從此多事。首先叩中國之門的為葡萄牙 ( 佛郎機 ) 人,因為他們屢次通過臺灣海峽,並與當時的海盜倭寇勾結,臺灣這個地方他們是知道的,首先將﹁美麗之島﹂介紹給近代歐洲的,也就是他們。但是第一個和臺灣發生關係的則並不是先來中國的葡萄牙人,而係和他們對抗者的荷蘭人,即中國所謂﹁紅毛番﹂。
一五九八年 ( 萬曆二十六年 ) 荷蘭人在遠東出現,一六○二年 ( 萬曆三十年 ) 荷蘭聯合東印度的公司成立。因為他們與西班牙是敵國,葡萄牙隸屬於西班牙,所以他們亦敵視葡萄牙,商業經濟的衝突爭奪,尤為重要的原因。荷人東來,除了在南洋一帶多方打擊葡人之外,通市中國為其希望之一。但是葡萄牙人和中國已有八十年以上的關係,掌握東方的商業霸權,在他們阻撓之下,荷人實無法和中國接觸,特別是廣東方面。爪哇 ( 咬吧Calappa或Jacatra,即Batavia ) 是荷人在亞洲經營的根據地,去中國太遠,而葡人則有澳門,西班牙亦有呂宋,他們自然也想在接近中國的地方取得一立足之處。由於南洋華人的誘導,避開葡人的阻難,他們計畫來閩海活動。一六○四年 ( 萬曆三十二年 ) ,聯合東印度公司派遣提督韋麻郎 ( Wijblard Van Waerwijek ) 率領兵船進向澎湖 ( 一說因遭風漂來 ) ,時駐守汛兵已撤 ( 三四五月為春汛,九十月為秋汛 ) ,遂乘虛而入,登陸佔領,未曾遭遇任何抗拒。時為陽曆八月七日,即陰曆的七月十二日,在這一天,荷蘭人初次侵佔了中國疆土。葡人之於澳門,開始僅是混入,荷蘭人則明目張膽的以武力來奪取澎湖。
奪據澎湖之後,一面遣人致書向漳州當局請求通商,一面由內地奸細李錦前去活動,沿海居民又有潛裝貨物私與交易。貪婪嗜利的稅吏高寀為了取得重賄,有意許可,命其心腹周之範往與接洽。大將軍李文達亦謂﹁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利,合閩舟師,不足以抗其鋒,不如許之﹂。而巡撫徐學聚則嚴禁通海,由總兵施德政都司沈有容統帥師船五十隻,曉之以理,威之以兵,斷其接濟,予以物資封鎖。直接與提督韋麻郎京判的即沈有容,於陽曆十一月十八日 ( 陰曆閏九月二十七日 ) 抵澎湖。此人多才略,有膽有識,論說蜂起,理直氣盛,表示得堅決肯定。在各種脅迫之下,荷蘭人知道通商無望,終於陽曆十二月十五日 ( 陰曆十月二十五日 ) 退去,總計佔據了四個多月。事後澎湖還建立一座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以記其事,至今仍存 ( 民國八年發現 ) 。
此次失敗之後,荷蘭並不死心,一六○九年 ( 萬曆三十七年 ) 對日通商開始,愈覺中國地位的重要,更想在粵、閩取得一個據點。一六二二年 ( 天啟二年 ) 由提督賴耶爾孫 ( Kornelis Rayerszoon ) 率領軍艦八隻,兵二千人出發,首先攻擊澳門,為葡人所大敗,遂即駛向臺灣海峽,陽曆七月十一日 ( 陰曆六月初四日 ) ,澎湖再度失陷。這次的情勢,遠較上次嚴重,大舉興建城堡四座,虜奪漁船六百,奴役一千五百名華人為作苦工,及至明年城堡築成,被虐待饑餓而死者達一千二百人之多!餘則送往爪哇作為奴隸。這完全是極野蠻、極慘酷、極可恥的海盜行為。
一方面築城不作退計,一方面請求互市福建,一方面聯結海寇騷擾中左 ( 廈門 ) 、海澄 ( 曾為總兵徐一鳴所敗 ) ,無所不用其極。福建巡撫商周祚派員曉諭不聽,荷提督賴耶爾孫親到福州交涉亦無結果。一六二三年 ( 天啟三年 ) 南居益繼任巡撫,為釜底抽薪,遣人直接去南洋向東印度公司當局談判,荷人聲言已大集戰艦,前往澎湖,如不許通商,必動干戈。南居益知道不可理諭,無法和平解決,非用兵不可。朝廷即授以便宜行事之權,於是中荷大戰爆發。一六二四年二月二日 ( 天啟四年正月初二日 ) 由總兵俞咨皋 ( 大猷之子 ) 海道孫國楨統率戰船四十餘艘,兵卒二千人,向澎湖出動,先奪鎮海港口。
荷人以兵力不足,退守風櫃仔城。俞咨皋二次進兵、荷蘭﹁砲樓堅緻如鐵﹂,久攻不下。南居益親歷海上督師,一再增兵,為數約一萬人 ( 荷軍約千人 ) ,七月二十九日 ( 陰曆六月十五日 ) 三次進攻,斷絕城內水源,俘獲了荷蘭的守將高文律 ( Kobenloet ) 。八月十五日 ( 陰曆七月初二日 ) 荷人乞和,答應退出澎湖,八月二十六日 ( 陰曆七月十一日 ) 開始拆城,運糧下船,兩星期後東去臺灣。計中荷戰爭,歷時半年有餘。
淪陷兩年又兩個月的澎湖收復了,不幸臺灣又落入荷人之手。
在對外歷史上,中國、臺灣的一體關係,表現得最為明顯。一四九八年 (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 ) 從歐洲直達亞洲的海上航路發現之後,整個世界起了變化,中國發生不安,臺灣更從此多事。首先叩中國之門的為葡萄牙 ( 佛郎機 ) 人,因為他們屢次通過臺灣海峽,並與當時的海盜倭寇勾結,臺灣這個地方他們是知道的,首先將﹁美麗之島﹂介紹給近代歐洲的,也就是他們。但是第一個和臺灣發生關係的則並不是先來中國的葡萄牙人,而係和他們對抗者的荷蘭人,即中國所謂﹁紅毛番﹂。
一五九八年 ( 萬曆二十六年 ) 荷蘭人在遠東出現,一六○二年 ( 萬曆三十年 ) 荷蘭聯合東印度的公司成立。因為他們與西班牙是敵國,葡萄牙隸屬於西班牙,所以他們亦敵視葡萄牙,商業經濟的衝突爭奪,尤為重要的原因。荷人東來,除了在南洋一帶多方打擊葡人之外,通市中國為其希望之一。但是葡萄牙人和中國已有八十年以上的關係,掌握東方的商業霸權,在他們阻撓之下,荷人實無法和中國接觸,特別是廣東方面。爪哇 ( 咬吧Calappa或Jacatra,即Batavia ) 是荷人在亞洲經營的根據地,去中國太遠,而葡人則有澳門,西班牙亦有呂宋,他們自然也想在接近中國的地方取得一立足之處。由於南洋華人的誘導,避開葡人的阻難,他們計畫來閩海活動。一六○四年 ( 萬曆三十二年 ) ,聯合東印度公司派遣提督韋麻郎 ( Wijblard Van Waerwijek ) 率領兵船進向澎湖 ( 一說因遭風漂來 ) ,時駐守汛兵已撤 ( 三四五月為春汛,九十月為秋汛 ) ,遂乘虛而入,登陸佔領,未曾遭遇任何抗拒。時為陽曆八月七日,即陰曆的七月十二日,在這一天,荷蘭人初次侵佔了中國疆土。葡人之於澳門,開始僅是混入,荷蘭人則明目張膽的以武力來奪取澎湖。
奪據澎湖之後,一面遣人致書向漳州當局請求通商,一面由內地奸細李錦前去活動,沿海居民又有潛裝貨物私與交易。貪婪嗜利的稅吏高寀為了取得重賄,有意許可,命其心腹周之範往與接洽。大將軍李文達亦謂﹁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利,合閩舟師,不足以抗其鋒,不如許之﹂。而巡撫徐學聚則嚴禁通海,由總兵施德政都司沈有容統帥師船五十隻,曉之以理,威之以兵,斷其接濟,予以物資封鎖。直接與提督韋麻郎京判的即沈有容,於陽曆十一月十八日 ( 陰曆閏九月二十七日 ) 抵澎湖。此人多才略,有膽有識,論說蜂起,理直氣盛,表示得堅決肯定。在各種脅迫之下,荷蘭人知道通商無望,終於陽曆十二月十五日 ( 陰曆十月二十五日 ) 退去,總計佔據了四個多月。事後澎湖還建立一座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以記其事,至今仍存 ( 民國八年發現 ) 。
此次失敗之後,荷蘭並不死心,一六○九年 ( 萬曆三十七年 ) 對日通商開始,愈覺中國地位的重要,更想在粵、閩取得一個據點。一六二二年 ( 天啟二年 ) 由提督賴耶爾孫 ( Kornelis Rayerszoon ) 率領軍艦八隻,兵二千人出發,首先攻擊澳門,為葡人所大敗,遂即駛向臺灣海峽,陽曆七月十一日 ( 陰曆六月初四日 ) ,澎湖再度失陷。這次的情勢,遠較上次嚴重,大舉興建城堡四座,虜奪漁船六百,奴役一千五百名華人為作苦工,及至明年城堡築成,被虐待饑餓而死者達一千二百人之多!餘則送往爪哇作為奴隸。這完全是極野蠻、極慘酷、極可恥的海盜行為。
一方面築城不作退計,一方面請求互市福建,一方面聯結海寇騷擾中左 ( 廈門 ) 、海澄 ( 曾為總兵徐一鳴所敗 ) ,無所不用其極。福建巡撫商周祚派員曉諭不聽,荷提督賴耶爾孫親到福州交涉亦無結果。一六二三年 ( 天啟三年 ) 南居益繼任巡撫,為釜底抽薪,遣人直接去南洋向東印度公司當局談判,荷人聲言已大集戰艦,前往澎湖,如不許通商,必動干戈。南居益知道不可理諭,無法和平解決,非用兵不可。朝廷即授以便宜行事之權,於是中荷大戰爆發。一六二四年二月二日 ( 天啟四年正月初二日 ) 由總兵俞咨皋 ( 大猷之子 ) 海道孫國楨統率戰船四十餘艘,兵卒二千人,向澎湖出動,先奪鎮海港口。
荷人以兵力不足,退守風櫃仔城。俞咨皋二次進兵、荷蘭﹁砲樓堅緻如鐵﹂,久攻不下。南居益親歷海上督師,一再增兵,為數約一萬人 ( 荷軍約千人 ) ,七月二十九日 ( 陰曆六月十五日 ) 三次進攻,斷絕城內水源,俘獲了荷蘭的守將高文律 ( Kobenloet ) 。八月十五日 ( 陰曆七月初二日 ) 荷人乞和,答應退出澎湖,八月二十六日 ( 陰曆七月十一日 ) 開始拆城,運糧下船,兩星期後東去臺灣。計中荷戰爭,歷時半年有餘。
淪陷兩年又兩個月的澎湖收復了,不幸臺灣又落入荷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