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一版《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問世,彼時歷史學界或社會學界仍少有關注台灣漫畫研究的學者;到了今天,隨著台灣漫畫的復興,讀者增加,相關研究的需求也隨之成長,研究者的投入也集中了學術能量,擴展台漫的研究深度,比如文化研究學會的文化研究季刊,或是2022年成立的ACG研究學會。然而,在擔任漫畫研究的評論人或論文口試委員的經驗中,時常見到研究者述及的台漫歷史往往稱得上是「一團混亂」;或許是因為現有台漫歷史研究的著作匱乏,少部分的一手史料,也常常是年事已高的漫畫家前輩們憑藉記憶回想的口述歷史型研究,卻乏實證資料,年分、作品名稱、作者名、出版社等幾乎難免互有出入。台灣漫畫研究仍待進一步發展,基礎工程的累積不可或缺,於我個人甚至各個已經深造或仍潛在的漫畫研究者而言,這本台灣漫畫年鑑就是重要的基礎工程之一。感謝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引介,讓我們能結識本書作者陳仲偉老師。仲偉老師一直持續年鑑增補修訂版的寫作計畫,在第一版《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問世的十七年後,我們終於迎來《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增補修訂版(以下簡稱《台灣漫畫年鑑》)。
相較2008年,台灣漫畫研究仍然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2025年相關資料的使用需求已經比當年高出許多。仲偉老師這些年持續不懈於以紮實的研究基本功進行第一手文獻考察、交叉比對,本書的編年史形式,乍一看是如同維基百科般的簡易條列,但每一個項目、每一筆資料都是仲偉老師費盡心思完成的考證。這是本書再次出版的第一層意義。
第二層意義則在於本書的副書名「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對奇異果編輯部而言是格外重要的呼應。我們出版過眾多漫畫文化相關書籍,包括王佩廸老師的動漫社會學三部曲、張資敏的《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四方田犬彥的《漫畫的厲害思想:1960-80年代日本漫畫的嶄新想像》,以及ACG研究學會年會的兩本論文集等,接下來也預計出版一本以「台灣漫畫黑歷史」為主題的研究;台灣漫畫文化,或世界漫畫文化,一直是奇異果出版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我自身的觀察,流行議題或對知名作品的詮釋抑或發達產業的最新處境才是大部分讀者更有興趣的話題,而出版領域正面臨這樣的選材難題;但如果有讀者期待對漫畫文化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我們就仍然缺乏這樣的一本書。《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不只是對編年史的細緻琢磨,仲偉老師也運用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讀者能一窺台灣漫畫發展過程中其他不可不知的面向。
漫畫本身作為一種媒介形式,有其獨特的媒介發展史,而且並非獨立發展,更是在眾多媒介形式跟傳播技術的演化中並隨。為了呈現這種宏觀視角,陳仲偉老師編排了「全球文化與技術發展的重要大事」、「台灣漫畫記事」、「世界漫畫記事」、「台灣漫畫名家名作」、「世界漫畫名家名作」、「台灣漫畫與相關雜誌刊物」、「漫畫研究、評論及其他相關專書」等眾多欄位並列比較,將漫畫重新鑲嵌進入全球文化與技術發展的脈絡中,更顯現漫畫媒介的獨特性。
《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將世界漫畫和名家作品並列的作法,也能讓我們看到同時期交互影響的可能性。台灣漫畫文化無論是從創作、閱讀或評論的角度視之,都深受世界漫畫文化的影響,對台灣影響至深的漫畫文化主要有日本的マンガ、中國的漫畫(包括上海連環圖)和美國的comic,或許還吸收了部分英國圖像小說、法國的Bandes dessinées的藝術語言。在全球漫畫文化的架構下看台灣漫畫的多樣性,或許能更加掌握其中精隨,雖然市場主流仍然以日本漫畫為主,但其他文化也成為一種養分,影響著創作者、讀者與評論者們。
然而這些交互影響的文化現象,實際上也指向了部分漫畫研究論文或評論寫作的困境。許多研究和評論除了年代或作者的資料錯誤外,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社會之間的因果關係解讀,也時常過於武斷。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幾乎顯得「任意」的作者論,或是「某某世代就喜歡創作某某風格」的評論;這樣的研究思維對漫畫文化研究的嚴謹度而言是危險的。在進行因果關係的判斷之前,必須先整理出相關作品、作者與創作風潮之間的上下左右關係:上受誰的影響,下又影響了誰,左右則是台灣本土漫畫創作社群與同一時代裡的不同國家作者及其作品之間,有哪些一起並陳在市場上。這種判斷因果關係的方法是一種研究的「基本功」,但在基礎研究缺乏的狀況下,研究者常常只能憑少數證據進行整個時代、世代的描述和判斷。而這個基礎研究的空缺,我認為恰好能由《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進行一定程度的填補,書中各年份的表列,讓我們能一窺漫畫歷史的連續性。
談論台灣漫畫的歷史時,我們往往更重視其分歧與斷裂性,於是時常會有這樣的描述:台漫各有某幾個年代、曾有某幾次復興、歷經了幾次低谷……以歷史分期做梗概式的判斷;但年鑑可以帶來歷史的連續性理解。台漫的歷史有斷裂的一面,也有連續的一面,在判斷是否有斷代特徵之前,我們應該更謹慎的評估,所謂的斷代型作品到底有多少?這類作品在數量上或創作與發行的風潮上,真的有構成代表性嗎?
《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是陳仲偉老師仔細爬梳各種一手資料,進行縝密並陳的歷史研究著作,我認為也是值得所有進行漫畫文化、漫畫歷史研究的人坐下來仔細閱讀的一本書。祝福各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台灣漫畫歷史有進一步的體會與收穫。
~劉定綱
20250806寫於底加書店
相較2008年,台灣漫畫研究仍然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2025年相關資料的使用需求已經比當年高出許多。仲偉老師這些年持續不懈於以紮實的研究基本功進行第一手文獻考察、交叉比對,本書的編年史形式,乍一看是如同維基百科般的簡易條列,但每一個項目、每一筆資料都是仲偉老師費盡心思完成的考證。這是本書再次出版的第一層意義。
第二層意義則在於本書的副書名「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對奇異果編輯部而言是格外重要的呼應。我們出版過眾多漫畫文化相關書籍,包括王佩廸老師的動漫社會學三部曲、張資敏的《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四方田犬彥的《漫畫的厲害思想:1960-80年代日本漫畫的嶄新想像》,以及ACG研究學會年會的兩本論文集等,接下來也預計出版一本以「台灣漫畫黑歷史」為主題的研究;台灣漫畫文化,或世界漫畫文化,一直是奇異果出版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我自身的觀察,流行議題或對知名作品的詮釋抑或發達產業的最新處境才是大部分讀者更有興趣的話題,而出版領域正面臨這樣的選材難題;但如果有讀者期待對漫畫文化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我們就仍然缺乏這樣的一本書。《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不只是對編年史的細緻琢磨,仲偉老師也運用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讀者能一窺台灣漫畫發展過程中其他不可不知的面向。
漫畫本身作為一種媒介形式,有其獨特的媒介發展史,而且並非獨立發展,更是在眾多媒介形式跟傳播技術的演化中並隨。為了呈現這種宏觀視角,陳仲偉老師編排了「全球文化與技術發展的重要大事」、「台灣漫畫記事」、「世界漫畫記事」、「台灣漫畫名家名作」、「世界漫畫名家名作」、「台灣漫畫與相關雜誌刊物」、「漫畫研究、評論及其他相關專書」等眾多欄位並列比較,將漫畫重新鑲嵌進入全球文化與技術發展的脈絡中,更顯現漫畫媒介的獨特性。
《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將世界漫畫和名家作品並列的作法,也能讓我們看到同時期交互影響的可能性。台灣漫畫文化無論是從創作、閱讀或評論的角度視之,都深受世界漫畫文化的影響,對台灣影響至深的漫畫文化主要有日本的マンガ、中國的漫畫(包括上海連環圖)和美國的comic,或許還吸收了部分英國圖像小說、法國的Bandes dessinées的藝術語言。在全球漫畫文化的架構下看台灣漫畫的多樣性,或許能更加掌握其中精隨,雖然市場主流仍然以日本漫畫為主,但其他文化也成為一種養分,影響著創作者、讀者與評論者們。
然而這些交互影響的文化現象,實際上也指向了部分漫畫研究論文或評論寫作的困境。許多研究和評論除了年代或作者的資料錯誤外,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社會之間的因果關係解讀,也時常過於武斷。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幾乎顯得「任意」的作者論,或是「某某世代就喜歡創作某某風格」的評論;這樣的研究思維對漫畫文化研究的嚴謹度而言是危險的。在進行因果關係的判斷之前,必須先整理出相關作品、作者與創作風潮之間的上下左右關係:上受誰的影響,下又影響了誰,左右則是台灣本土漫畫創作社群與同一時代裡的不同國家作者及其作品之間,有哪些一起並陳在市場上。這種判斷因果關係的方法是一種研究的「基本功」,但在基礎研究缺乏的狀況下,研究者常常只能憑少數證據進行整個時代、世代的描述和判斷。而這個基礎研究的空缺,我認為恰好能由《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進行一定程度的填補,書中各年份的表列,讓我們能一窺漫畫歷史的連續性。
談論台灣漫畫的歷史時,我們往往更重視其分歧與斷裂性,於是時常會有這樣的描述:台漫各有某幾個年代、曾有某幾次復興、歷經了幾次低谷……以歷史分期做梗概式的判斷;但年鑑可以帶來歷史的連續性理解。台漫的歷史有斷裂的一面,也有連續的一面,在判斷是否有斷代特徵之前,我們應該更謹慎的評估,所謂的斷代型作品到底有多少?這類作品在數量上或創作與發行的風潮上,真的有構成代表性嗎?
《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是陳仲偉老師仔細爬梳各種一手資料,進行縝密並陳的歷史研究著作,我認為也是值得所有進行漫畫文化、漫畫歷史研究的人坐下來仔細閱讀的一本書。祝福各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台灣漫畫歷史有進一步的體會與收穫。
~劉定綱
20250806寫於底加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