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派閥當道 Government by Faction
十六世紀末,政治實務與施政管理的觀念與認知,雖然隨著鄂圖曼帝國不停擴張而演化與進步,以支應發展所需,但仍不足以應付實際遭遇到的困難,擴展的腳步趨緩。當蘇丹們不再統帥軍隊御駕親征,後生晚輩跟著見習的學徒模式便名存實亡。如今已經難以論斷,是否因為原本以蘇丹之名實際上差派蘇丹的親王們治理省務的政策被廢止,亦或穆罕默德三世(Mehmed III)的父親穆拉德三世(Murad III)過世時,穆罕默德十九個年幼的弟弟中沒有一個年紀大到足以擔當總督職務,再加上穆罕默德自己也是英年早逝,逝世時所有的兒子皆未成年。穆拉德三世和穆罕默德三世時代不斷上演的腥風血雨兄弟鬩牆,以及先下手佈局除掉所有可能爭奪王位對手的老戲碼,已經不再盛行,代之以其他的解決方案:穆罕默德三世統治時期開始,年輕親王們已不再被授予任何公務職銜,而且這些親的王活動範圍僅限於托普卡匹宮的後宮之內。這些皇子被壓抑的狀況,可以直接從他們少許的俸祿上看出端倪,親王領得的俸祿甚至比他們待字閨中的姑姑,或是蘇丹未婚姊妹們還少。
這種讓親王隔離居住的做法,仍難避免在蘇丹駕崩王權行將轉移時,歷史上屢見不鮮的紛擾。以前,皇室中有繼承權的親王,總是親自出馬公開表態競逐王位,如今,他們不過是統治圈內各政治派系手中任人擺佈的棋子而已。朝廷中沒有見過世面的王儲,也缺少在帝國政治與軍事生涯裡的歷練與薰陶,遂造成政治圈被肆無忌憚齟齬和鬥爭的派系把持。蘇丹們在登基初期不知所措的頭幾年,也給予身邊那些好爭好辯謀臣議士許多上下其手的機會。
一六一七年,阿哈邁德一世逝世時年僅二十七歲。根據當代的學者,卡蒂卜(Katib)謝勒比的記述,朝廷內的政治領袖一致認為阿哈邁德一世眾多兒子都太年輕,實在不宜繼承王位,王位因此傳給阿哈邁德一世二十六歲的弟弟穆斯塔法繼承;事實上,阿哈邁德一世的長子奧斯曼那時已經十四歲,何況當年阿哈邁德一世繼位時,連十四歲都不到。奧斯曼對於他祖父和曾祖父那個時代發生的大規模兄弟鬩牆與手足殘殺往事記憶猶新,然而,奧斯曼還是存活下來了。阿哈邁德一世的寵妾——瑪琵恪(Mahpeyker),這個被稱為柯笙姆(Kösem)蘇丹的希臘女人所擁有的權勢,可能是讓他難以坐上寶座的關鍵因素:雖然奧斯曼與她的關係親密,但是他卻是另一個媽媽瑪婓婼茲(Mahfiruz)所生;並且柯笙姆和蘇丹蘇萊曼的妻子許蕾姆蘇丹(Hürrem)一樣,都有自己親生的兒子,自然亦有母憑子貴的企圖心。穆斯塔法的登基,算是為鄂圖曼帝國流傳三個世紀之久的父子相傳王位繼承實務劃下了休止符。
穆斯塔法得以繼承王位的幕後推手,似乎是任職伊斯蘭謝赫的埃薩達(Esad)阿凡提。蘇丹阿哈邁德一世去世時,他是首都裡的資深政治家。但事實證明,埃薩達阿凡提當時的選擇並不明智,因為穆斯塔法不受人民愛戴,在他短暫的統治時期,一開始接任就被認定是一個昏君——根據當代歷史學家佩奇的易卜拉欣(Ibrahim of Peç)的記述,蘇丹穆斯塔法在他的口袋裡裝了金幣和銀幣,再把這些金幣銀幣扔出他所搭乘的船外,或是隨興把口袋裡的錢幣分給他剛巧碰到的窮人,這些都被認定是極不適當的行為。繼位蘇丹才短短三個月,穆斯塔法就被黑人大太監穆斯塔法(Mustafa)阿迦所策劃的政變(coup d’état)給逼退了:趁著當天帝國議會召開會議討論工資分配事宜時,將蘇丹穆斯塔法反鎖在自己的房間,再將他的姪兒奧斯曼請出,取而代之繼承了蘇丹王位。就這樣,穆斯塔法一世成為鄂圖曼王朝第一個非由王室成員帶頭,而是被宮廷政變罷黜的蘇丹。在奧斯曼統治時期,他的後半生都被軟禁且限制居住於繼位前居住的後宮裡。
蘇丹奧斯曼二世因為自己曾被如此卑鄙地排除於繼位大事上,因此更致力於重新奪回主動權,並重建蘇丹統治者的威信。蘇丹奧斯曼二世一上任即解除大維齊爾凱什利耶里.哈利勒(Kayseriyeli Halil)帕夏的職務,在蘇丹穆斯塔法統治的那幾個月裡,他一直都在東部前線作戰,領軍打敗薩法維王朝。但是因為他們幫著把穆斯塔法推上寶座,所以奧斯曼即位後,就要把他的眼中釘先拔除。另外,奧斯曼也解除第二維齊爾「虔誠」索弗.穆罕默德(Sofu Mehmed)帕夏的職位,還限制了伊斯蘭謝赫埃薩達阿凡提的職權。宗教體制中的蘇丹任命權,之前是伊斯蘭謝赫額外的特權,現在被賜給奧斯曼的國師奧馬爾(Ömer)阿凡提,他還跟這年輕的蘇丹保持密切的關係。黑人大太監穆斯塔法阿迦,雖然於政變中倖存;不過沒多久,就被一六一九年年底奧斯曼新指派的大維齊爾流放到埃及——在那個時代,那是被解職黑人大太監的傳統宿命。前任海軍大元帥,「帥哥」果塞爾.阿里(Güzelce Ali)帕夏對蘇丹的影響力遠大於他自己。奧馬爾阿凡提之後也與蘇丹關係日漸生疏,後來被貶到麥加,一直到果塞爾.阿里帕夏於一六二一年三月死後才得以返回。
一六一八年,歐洲爆發了範圍波及全歐的戰爭,後來被稱為「三十年戰爭」。鄂圖曼帝國一開始便涉入這場爭戰,鄂圖曼是被當時外西凡尼亞的基督徒總督加布里埃爾.貝斯勒(GabrielBethlen)說服,承擔起匈牙利人的保護者,對抗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但是波希米亞國王腓特烈五世(King Fredreick V)的基督徒軍隊卻在一六二○年十一月八日,於布拉格(Prague)外的白山戰役(the Battle of the White Mountain)中被擊敗。同一年較早時候,一支軍隊從波蘭的烏克蘭攻入摩達維亞公國——這就入侵了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領土——波蘭有意表示對之前被鄂圖曼廢黜的總督人選的支持。雖然對抗的結局是入侵者被擊敗,隔年春天,蘇丹奧斯曼仍然下令帝國軍隊全面動員出征——這次的出兵是要攻打聯軍,也藉機順勢攻擊天主教勢力。有些當代評論家將一六二一年爆發的戰爭歸因是為了回報哥薩克人跨過黑海四處騷擾劫掠而引發。鄂圖曼和波蘭聯軍之間的默契演變為今後各自控制住自己大草原上難以駕馭的附庸。克里米亞韃靼和烏克蘭的哥薩克人,都是各自所屬宗主國擁有的一支重要軍事武力,但是,充其量也不過是要求他們不要肆無忌憚地打家劫舍搜刮戰利品而已。
十六世紀末,政治實務與施政管理的觀念與認知,雖然隨著鄂圖曼帝國不停擴張而演化與進步,以支應發展所需,但仍不足以應付實際遭遇到的困難,擴展的腳步趨緩。當蘇丹們不再統帥軍隊御駕親征,後生晚輩跟著見習的學徒模式便名存實亡。如今已經難以論斷,是否因為原本以蘇丹之名實際上差派蘇丹的親王們治理省務的政策被廢止,亦或穆罕默德三世(Mehmed III)的父親穆拉德三世(Murad III)過世時,穆罕默德十九個年幼的弟弟中沒有一個年紀大到足以擔當總督職務,再加上穆罕默德自己也是英年早逝,逝世時所有的兒子皆未成年。穆拉德三世和穆罕默德三世時代不斷上演的腥風血雨兄弟鬩牆,以及先下手佈局除掉所有可能爭奪王位對手的老戲碼,已經不再盛行,代之以其他的解決方案:穆罕默德三世統治時期開始,年輕親王們已不再被授予任何公務職銜,而且這些親的王活動範圍僅限於托普卡匹宮的後宮之內。這些皇子被壓抑的狀況,可以直接從他們少許的俸祿上看出端倪,親王領得的俸祿甚至比他們待字閨中的姑姑,或是蘇丹未婚姊妹們還少。
這種讓親王隔離居住的做法,仍難避免在蘇丹駕崩王權行將轉移時,歷史上屢見不鮮的紛擾。以前,皇室中有繼承權的親王,總是親自出馬公開表態競逐王位,如今,他們不過是統治圈內各政治派系手中任人擺佈的棋子而已。朝廷中沒有見過世面的王儲,也缺少在帝國政治與軍事生涯裡的歷練與薰陶,遂造成政治圈被肆無忌憚齟齬和鬥爭的派系把持。蘇丹們在登基初期不知所措的頭幾年,也給予身邊那些好爭好辯謀臣議士許多上下其手的機會。
一六一七年,阿哈邁德一世逝世時年僅二十七歲。根據當代的學者,卡蒂卜(Katib)謝勒比的記述,朝廷內的政治領袖一致認為阿哈邁德一世眾多兒子都太年輕,實在不宜繼承王位,王位因此傳給阿哈邁德一世二十六歲的弟弟穆斯塔法繼承;事實上,阿哈邁德一世的長子奧斯曼那時已經十四歲,何況當年阿哈邁德一世繼位時,連十四歲都不到。奧斯曼對於他祖父和曾祖父那個時代發生的大規模兄弟鬩牆與手足殘殺往事記憶猶新,然而,奧斯曼還是存活下來了。阿哈邁德一世的寵妾——瑪琵恪(Mahpeyker),這個被稱為柯笙姆(Kösem)蘇丹的希臘女人所擁有的權勢,可能是讓他難以坐上寶座的關鍵因素:雖然奧斯曼與她的關係親密,但是他卻是另一個媽媽瑪婓婼茲(Mahfiruz)所生;並且柯笙姆和蘇丹蘇萊曼的妻子許蕾姆蘇丹(Hürrem)一樣,都有自己親生的兒子,自然亦有母憑子貴的企圖心。穆斯塔法的登基,算是為鄂圖曼帝國流傳三個世紀之久的父子相傳王位繼承實務劃下了休止符。
穆斯塔法得以繼承王位的幕後推手,似乎是任職伊斯蘭謝赫的埃薩達(Esad)阿凡提。蘇丹阿哈邁德一世去世時,他是首都裡的資深政治家。但事實證明,埃薩達阿凡提當時的選擇並不明智,因為穆斯塔法不受人民愛戴,在他短暫的統治時期,一開始接任就被認定是一個昏君——根據當代歷史學家佩奇的易卜拉欣(Ibrahim of Peç)的記述,蘇丹穆斯塔法在他的口袋裡裝了金幣和銀幣,再把這些金幣銀幣扔出他所搭乘的船外,或是隨興把口袋裡的錢幣分給他剛巧碰到的窮人,這些都被認定是極不適當的行為。繼位蘇丹才短短三個月,穆斯塔法就被黑人大太監穆斯塔法(Mustafa)阿迦所策劃的政變(coup d’état)給逼退了:趁著當天帝國議會召開會議討論工資分配事宜時,將蘇丹穆斯塔法反鎖在自己的房間,再將他的姪兒奧斯曼請出,取而代之繼承了蘇丹王位。就這樣,穆斯塔法一世成為鄂圖曼王朝第一個非由王室成員帶頭,而是被宮廷政變罷黜的蘇丹。在奧斯曼統治時期,他的後半生都被軟禁且限制居住於繼位前居住的後宮裡。
蘇丹奧斯曼二世因為自己曾被如此卑鄙地排除於繼位大事上,因此更致力於重新奪回主動權,並重建蘇丹統治者的威信。蘇丹奧斯曼二世一上任即解除大維齊爾凱什利耶里.哈利勒(Kayseriyeli Halil)帕夏的職務,在蘇丹穆斯塔法統治的那幾個月裡,他一直都在東部前線作戰,領軍打敗薩法維王朝。但是因為他們幫著把穆斯塔法推上寶座,所以奧斯曼即位後,就要把他的眼中釘先拔除。另外,奧斯曼也解除第二維齊爾「虔誠」索弗.穆罕默德(Sofu Mehmed)帕夏的職位,還限制了伊斯蘭謝赫埃薩達阿凡提的職權。宗教體制中的蘇丹任命權,之前是伊斯蘭謝赫額外的特權,現在被賜給奧斯曼的國師奧馬爾(Ömer)阿凡提,他還跟這年輕的蘇丹保持密切的關係。黑人大太監穆斯塔法阿迦,雖然於政變中倖存;不過沒多久,就被一六一九年年底奧斯曼新指派的大維齊爾流放到埃及——在那個時代,那是被解職黑人大太監的傳統宿命。前任海軍大元帥,「帥哥」果塞爾.阿里(Güzelce Ali)帕夏對蘇丹的影響力遠大於他自己。奧馬爾阿凡提之後也與蘇丹關係日漸生疏,後來被貶到麥加,一直到果塞爾.阿里帕夏於一六二一年三月死後才得以返回。
一六一八年,歐洲爆發了範圍波及全歐的戰爭,後來被稱為「三十年戰爭」。鄂圖曼帝國一開始便涉入這場爭戰,鄂圖曼是被當時外西凡尼亞的基督徒總督加布里埃爾.貝斯勒(GabrielBethlen)說服,承擔起匈牙利人的保護者,對抗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但是波希米亞國王腓特烈五世(King Fredreick V)的基督徒軍隊卻在一六二○年十一月八日,於布拉格(Prague)外的白山戰役(the Battle of the White Mountain)中被擊敗。同一年較早時候,一支軍隊從波蘭的烏克蘭攻入摩達維亞公國——這就入侵了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領土——波蘭有意表示對之前被鄂圖曼廢黜的總督人選的支持。雖然對抗的結局是入侵者被擊敗,隔年春天,蘇丹奧斯曼仍然下令帝國軍隊全面動員出征——這次的出兵是要攻打聯軍,也藉機順勢攻擊天主教勢力。有些當代評論家將一六二一年爆發的戰爭歸因是為了回報哥薩克人跨過黑海四處騷擾劫掠而引發。鄂圖曼和波蘭聯軍之間的默契演變為今後各自控制住自己大草原上難以駕馭的附庸。克里米亞韃靼和烏克蘭的哥薩克人,都是各自所屬宗主國擁有的一支重要軍事武力,但是,充其量也不過是要求他們不要肆無忌憚地打家劫舍搜刮戰利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