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矛盾起源(節錄)
我們先來談一下什葉派。所謂「什葉派」一詞,實有誤用之嫌。以阿拉伯文來說,Shia意謂著「分派」或是「派別」。因此,如果稱之為「什葉派」,就相當於「派派」的意思了。其實什葉派的原名是「Shia Ali」,也就是以哈里發阿里之名形成的群組或分支。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具有政治性的派別,是在創立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過世之後,由於權力繼承問題所產生的。當時大多數的人堅信穆罕默德死後,會將權力移轉給阿里,結果事與願違。所以簡單來說,當時的什葉派就是「一群想要攀權附勢的人」。但是,這群人為什麼會追隨阿里呢?
穆罕默德並沒有留下子嗣,他的兒子都在年幼時病死,只有4名女兒長成大人。中東的傳統是將權力傳承給兒子,因此,一般人關注的焦點,就落在穆罕默德最親近的親戚身上,那個人正是他的姪子阿里。阿里從伊斯蘭教草創期開始,就協助穆罕默德傳教,穆罕默德更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有鑑於此,任何人都覺得身兼姪子與女婿身分的阿里,最有可能成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
但是,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帝國才短短不到2年,還沒針對繼承人留下任何說法之前,就驟然而逝。因此,穆罕默德的追隨者們齊聚一堂,推選出比穆罕默德小3歲的阿布.伯克爾擔任繼承人。阿里的落選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不過最主要的問題是當時他還太年輕,因此,阿里的追隨者即便心中不滿,也不得不吞下這口氣。因為在大家長式權威主義社會中,他們無法批判比阿里年長27歲的元老們所公開選出的人選,何況阿布.伯克爾還是穆罕默德的老丈人。……
今日反西方勢力的伊斯蘭主義之基礎(節錄)
一如前述,在長達1,400年的伊斯蘭發展史中,恐怖分子或激進主義並非無時無刻存在,偶爾出現的激進式伊斯蘭主義,都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哈里發政權曾經十分強盛,不到百年之內,便占領了西班牙南部;建都於大馬士革的奧米亞王朝,則奠定了伊斯蘭帝國的基礎;至於以巴格達為根據地的阿拔斯王朝,更進一步將伊斯蘭帝國帶到了鼎盛時期。
雖然阿拔斯王朝內部也有一些問題,但是這個帝國的衰亡,主要是外敵入侵所致。西歐基督教徒為了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地巴勒斯坦和聖城耶路撒冷,發動了8次遠征,參戰的騎士們,在胸部和肩部都標示著十字架,這是穆斯林對十字架產生反感的起因。後來,以敘利亞為主的地區,組成了暗殺隊「Hashshashin」,這也是英文「刺客」的語源。這個武士宗派得名自一種大麻樹脂(Hashish),他們利用該種樹脂進行恐怖活動。
對衰頹的伊斯蘭帝國造成致命一擊的,是蒙古勢力的崛起。1258年,蒙古人攻下巴格達,不但火燒全城,還屠殺了成千上萬的人,這對穆斯林而言,一直是個巨大的歷史傷口。不過當時曾活躍於大馬士革的伊斯蘭神學家伊本.泰米葉,則為伊斯蘭歷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他認為暗殺欺壓人民的領導人、用武力推翻非伊斯蘭國家是被允許的,這是第一個激進派伊斯蘭主義的形成。為了抵抗外國強權統治,以武力重建真正的伊斯蘭社會也被視為正當防衛,這便是今日激進派伊斯蘭主義勢力,以及反政府、反西方恐怖攻擊意識型態的起源。
IS的恐怖統治與犯罪行為(節錄)
根據2014年10月聯合國報告書,IS組織成員們綁架了大約7,000名的雅茲迪教派女性信徒,並且將她們賣為奴隸。2014年12月,伊拉克人權部(Ministry of Human Rights)指出,伊拉克西部費盧傑地區的150名女性,被以拒絕扮演IS聖戰士慰安婦角色、參與「性聖戰」(Sex Jihad)為由,而慘遭殺害。
儘管國際社會大加譴責,2014年年底,IS仍然分發了說明女性俘虜待遇的小冊子,內容聲明在《古蘭經》裡,允許與俘虜發生性關係及毆打不聽話者,並且指稱在未懷孕的狀態下,可買賣 奴隸。當然,伊斯蘭學者們都嚴厲譴責IS這種胡亂詮釋《古蘭經》的行徑。
雖然IS透過嚴格的伊斯蘭規範及恣意詮釋《古蘭經》的殘酷原則,來統治其掌控的區域,但IS的核心領導層並不全然是虔誠的穆斯林,也不全都是宗教學者;很多人都是伊拉克軍官出身的世俗人士,甚至他們一天根本做不到5次的禮拜。
IS領導階層所強調的伊斯蘭教紀律,最終只不過是為了掌控其統治區域的一種意識型態手段。此外,在其管轄區域內虐殺人民,也只是想透過恐怖統治來維持其統治權的戰術,僅僅是想藉由殘酷地消滅所有不認同自己權威的人,營造恐怖感,來確保其占領地區的統治權罷了。
以社群網站為基礎的高效宣傳戰(節錄)
在社群網站方面,IS有別於其他聖戰士組織的作法,就是運用App。IS最具代表性的App,就是Twitter的「黎明報喜(the Dawn of Glad Tidings)」。一般人利用手機就能在Google Play商店下載,安裝完成時,IS的App團隊就能將訊息一次派送到所有加入者的個人Twitter裡。IS旗下的社群網站經營者為了使IS相關議題都能成為人氣話題,躲避了所有垃圾郵件的偵測,產生了許多的推文、連結與「﹟」(Hashtag),並加上照片傳播出去。透過此方式,IS一天可產生多達40,000件的推文,這是蓋達組織等其他恐怖組織都望塵莫及的作法。
IS的另一個重要的差異點是支持者們的力量。雖然不是正式的組織成員,但是支援哈里發的積極分子或支持者們,會以言語積極推廣巴格達迪的理念與活動。這些被稱為「tweep」或「fanboys」的人們,不只單純地傳播IS的宣傳物,還會生產、發行基於IS的觀點來分析、評估伊拉克與敘利亞的狀況,「tweep」偶爾也會自行製作IS宣傳物。
這種分散式的行銷網路,結合了IS戰士們在現場提供的即時訊息,對於威嚇敵人、募集組織成員、籌募資金方面,具有相當大的貢獻。IS透過這些即時又廣泛的行銷策略與媒體,全面性地網羅到從年輕的支持者,乃至傳統的的聖戰士組織成員。
比較特別的是,被網羅的人一開始並無法接近IS。關心IS上傳到網際網路、社群網站的宣傳物的人,會先與IS的招募人員進行問答。這些招募人員通常都外表出眾,舌燦蓮花。有些還是IS支持者們介紹來當招募人員的。經過親切的問答,逐漸變得熟悉,再確認其身份後,透過Surespot、Skype等,進行一對一接觸,才會完成與接線者的約定。
名詞解釋──吉哈德(jihad,或譯「聖戰」)
阿拉伯文「吉哈德」一詞原有精進之意,代表「依據阿拉的啟示而努力」,透過修養心性來克己修行。《古蘭經》提及的真正聖戰有二,一是與個人私慾鬥爭(大吉哈德),二是與異教徒抗爭(小吉哈德)。因此,吉哈德其實更著重精神與言行所呈現出的德性;但目前國內外大都將吉哈德譯為「聖戰」。
我們先來談一下什葉派。所謂「什葉派」一詞,實有誤用之嫌。以阿拉伯文來說,Shia意謂著「分派」或是「派別」。因此,如果稱之為「什葉派」,就相當於「派派」的意思了。其實什葉派的原名是「Shia Ali」,也就是以哈里發阿里之名形成的群組或分支。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具有政治性的派別,是在創立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過世之後,由於權力繼承問題所產生的。當時大多數的人堅信穆罕默德死後,會將權力移轉給阿里,結果事與願違。所以簡單來說,當時的什葉派就是「一群想要攀權附勢的人」。但是,這群人為什麼會追隨阿里呢?
穆罕默德並沒有留下子嗣,他的兒子都在年幼時病死,只有4名女兒長成大人。中東的傳統是將權力傳承給兒子,因此,一般人關注的焦點,就落在穆罕默德最親近的親戚身上,那個人正是他的姪子阿里。阿里從伊斯蘭教草創期開始,就協助穆罕默德傳教,穆罕默德更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有鑑於此,任何人都覺得身兼姪子與女婿身分的阿里,最有可能成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
但是,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帝國才短短不到2年,還沒針對繼承人留下任何說法之前,就驟然而逝。因此,穆罕默德的追隨者們齊聚一堂,推選出比穆罕默德小3歲的阿布.伯克爾擔任繼承人。阿里的落選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不過最主要的問題是當時他還太年輕,因此,阿里的追隨者即便心中不滿,也不得不吞下這口氣。因為在大家長式權威主義社會中,他們無法批判比阿里年長27歲的元老們所公開選出的人選,何況阿布.伯克爾還是穆罕默德的老丈人。……
今日反西方勢力的伊斯蘭主義之基礎(節錄)
一如前述,在長達1,400年的伊斯蘭發展史中,恐怖分子或激進主義並非無時無刻存在,偶爾出現的激進式伊斯蘭主義,都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哈里發政權曾經十分強盛,不到百年之內,便占領了西班牙南部;建都於大馬士革的奧米亞王朝,則奠定了伊斯蘭帝國的基礎;至於以巴格達為根據地的阿拔斯王朝,更進一步將伊斯蘭帝國帶到了鼎盛時期。
雖然阿拔斯王朝內部也有一些問題,但是這個帝國的衰亡,主要是外敵入侵所致。西歐基督教徒為了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地巴勒斯坦和聖城耶路撒冷,發動了8次遠征,參戰的騎士們,在胸部和肩部都標示著十字架,這是穆斯林對十字架產生反感的起因。後來,以敘利亞為主的地區,組成了暗殺隊「Hashshashin」,這也是英文「刺客」的語源。這個武士宗派得名自一種大麻樹脂(Hashish),他們利用該種樹脂進行恐怖活動。
對衰頹的伊斯蘭帝國造成致命一擊的,是蒙古勢力的崛起。1258年,蒙古人攻下巴格達,不但火燒全城,還屠殺了成千上萬的人,這對穆斯林而言,一直是個巨大的歷史傷口。不過當時曾活躍於大馬士革的伊斯蘭神學家伊本.泰米葉,則為伊斯蘭歷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他認為暗殺欺壓人民的領導人、用武力推翻非伊斯蘭國家是被允許的,這是第一個激進派伊斯蘭主義的形成。為了抵抗外國強權統治,以武力重建真正的伊斯蘭社會也被視為正當防衛,這便是今日激進派伊斯蘭主義勢力,以及反政府、反西方恐怖攻擊意識型態的起源。
IS的恐怖統治與犯罪行為(節錄)
根據2014年10月聯合國報告書,IS組織成員們綁架了大約7,000名的雅茲迪教派女性信徒,並且將她們賣為奴隸。2014年12月,伊拉克人權部(Ministry of Human Rights)指出,伊拉克西部費盧傑地區的150名女性,被以拒絕扮演IS聖戰士慰安婦角色、參與「性聖戰」(Sex Jihad)為由,而慘遭殺害。
儘管國際社會大加譴責,2014年年底,IS仍然分發了說明女性俘虜待遇的小冊子,內容聲明在《古蘭經》裡,允許與俘虜發生性關係及毆打不聽話者,並且指稱在未懷孕的狀態下,可買賣 奴隸。當然,伊斯蘭學者們都嚴厲譴責IS這種胡亂詮釋《古蘭經》的行徑。
雖然IS透過嚴格的伊斯蘭規範及恣意詮釋《古蘭經》的殘酷原則,來統治其掌控的區域,但IS的核心領導層並不全然是虔誠的穆斯林,也不全都是宗教學者;很多人都是伊拉克軍官出身的世俗人士,甚至他們一天根本做不到5次的禮拜。
IS領導階層所強調的伊斯蘭教紀律,最終只不過是為了掌控其統治區域的一種意識型態手段。此外,在其管轄區域內虐殺人民,也只是想透過恐怖統治來維持其統治權的戰術,僅僅是想藉由殘酷地消滅所有不認同自己權威的人,營造恐怖感,來確保其占領地區的統治權罷了。
以社群網站為基礎的高效宣傳戰(節錄)
在社群網站方面,IS有別於其他聖戰士組織的作法,就是運用App。IS最具代表性的App,就是Twitter的「黎明報喜(the Dawn of Glad Tidings)」。一般人利用手機就能在Google Play商店下載,安裝完成時,IS的App團隊就能將訊息一次派送到所有加入者的個人Twitter裡。IS旗下的社群網站經營者為了使IS相關議題都能成為人氣話題,躲避了所有垃圾郵件的偵測,產生了許多的推文、連結與「﹟」(Hashtag),並加上照片傳播出去。透過此方式,IS一天可產生多達40,000件的推文,這是蓋達組織等其他恐怖組織都望塵莫及的作法。
IS的另一個重要的差異點是支持者們的力量。雖然不是正式的組織成員,但是支援哈里發的積極分子或支持者們,會以言語積極推廣巴格達迪的理念與活動。這些被稱為「tweep」或「fanboys」的人們,不只單純地傳播IS的宣傳物,還會生產、發行基於IS的觀點來分析、評估伊拉克與敘利亞的狀況,「tweep」偶爾也會自行製作IS宣傳物。
這種分散式的行銷網路,結合了IS戰士們在現場提供的即時訊息,對於威嚇敵人、募集組織成員、籌募資金方面,具有相當大的貢獻。IS透過這些即時又廣泛的行銷策略與媒體,全面性地網羅到從年輕的支持者,乃至傳統的的聖戰士組織成員。
比較特別的是,被網羅的人一開始並無法接近IS。關心IS上傳到網際網路、社群網站的宣傳物的人,會先與IS的招募人員進行問答。這些招募人員通常都外表出眾,舌燦蓮花。有些還是IS支持者們介紹來當招募人員的。經過親切的問答,逐漸變得熟悉,再確認其身份後,透過Surespot、Skype等,進行一對一接觸,才會完成與接線者的約定。
名詞解釋──吉哈德(jihad,或譯「聖戰」)
阿拉伯文「吉哈德」一詞原有精進之意,代表「依據阿拉的啟示而努力」,透過修養心性來克己修行。《古蘭經》提及的真正聖戰有二,一是與個人私慾鬥爭(大吉哈德),二是與異教徒抗爭(小吉哈德)。因此,吉哈德其實更著重精神與言行所呈現出的德性;但目前國內外大都將吉哈德譯為「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