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無法複製的風土滋味/林宛縈‧半村半城遊牧編輯
2013年底,生涯中第一次前進泰國,兩週之間,我與旅伴從曼谷搭著巴士遠征至北部拜縣,還在清邁跨了年。記得剛到曼谷前幾天我們穿梭在舊城車站附近的小巷弄,遇到一個阿嬤推著攤車,攤車上滿是好多種類、見過和沒見過的蔬果、配菜、醬料。我們兩人,不論身處國內國外,一直都是路邊小吃和阿嬤料理的追隨者,面對一車琳瑯滿目的新鮮食材與和藹可親的阿嬤,即便不知販售的是為何物,仍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向阿嬤比了個1的手勢。
阿嬤接下訂單,開始動作;切檸檬、擠汁,將青色小香蕉用彎刀切成小段,灑入我們叫不出名字的榖物、果子,再抓了幾隻銅板大的螃蟹,連同醬料在陶缽裡搗拌後,端出一碗如沙拉般的涼拌菜(至今仍不知它該如何稱呼)。一匙入口,辣、酸、澀、腥,多層次的滋味在口腔中爆開,雖然從小到大吃過不少泰式料理,但這般味覺的刺激絕對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我們一邊吃,一邊喊辣,一邊噴淚(連平常嗜辣成性的我們都覺得太辣),一邊休息,一邊期待著將下一匙送入口中,如此停停走走竟也見了底,望著空空的保麗龍碗,甚至有股回味不及的惆悵。
之後,每造訪泰國各個城鎮,每被夜市或餐廳中的嗆辣涼拌(往往是青木瓜絲)醒腦一次,就越清楚這種道地的風土滋味絕對是無法複製的。而此後,偶有品嘗泰式料理的機緣,總不免感嘆其中就是缺了一種說不上來的刺激感,也許來自醃漬小螃蟹的腥臭,也許來自那些不知名果子的苦澀……一種只有買張機票回到當地才會出現的眼睛一亮。
泰國給我的驚奇,當然不止於這些路邊杵缽裡嗆辣,還有好多好多,一時之間難以筆墨。感謝立娟的觀察,不但重現了那些因文化碰撞不吐不快的時刻,也讓我發現,對於像我這樣去過不只一次,自以為每次都是深度走訪的旅人來說,還有好多新奇的事物是我未曾留心的。
不論你是否走訪過泰國,這本書可以是行前指南,也可是旅程的總回顧,因為立娟,我已迫不急待想著下一次的泰國行,而且要帶著書(或濃縮筆記)同遊,肯定能在各方面看得更細、吃得更開!
2013年底,生涯中第一次前進泰國,兩週之間,我與旅伴從曼谷搭著巴士遠征至北部拜縣,還在清邁跨了年。記得剛到曼谷前幾天我們穿梭在舊城車站附近的小巷弄,遇到一個阿嬤推著攤車,攤車上滿是好多種類、見過和沒見過的蔬果、配菜、醬料。我們兩人,不論身處國內國外,一直都是路邊小吃和阿嬤料理的追隨者,面對一車琳瑯滿目的新鮮食材與和藹可親的阿嬤,即便不知販售的是為何物,仍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向阿嬤比了個1的手勢。
阿嬤接下訂單,開始動作;切檸檬、擠汁,將青色小香蕉用彎刀切成小段,灑入我們叫不出名字的榖物、果子,再抓了幾隻銅板大的螃蟹,連同醬料在陶缽裡搗拌後,端出一碗如沙拉般的涼拌菜(至今仍不知它該如何稱呼)。一匙入口,辣、酸、澀、腥,多層次的滋味在口腔中爆開,雖然從小到大吃過不少泰式料理,但這般味覺的刺激絕對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我們一邊吃,一邊喊辣,一邊噴淚(連平常嗜辣成性的我們都覺得太辣),一邊休息,一邊期待著將下一匙送入口中,如此停停走走竟也見了底,望著空空的保麗龍碗,甚至有股回味不及的惆悵。
之後,每造訪泰國各個城鎮,每被夜市或餐廳中的嗆辣涼拌(往往是青木瓜絲)醒腦一次,就越清楚這種道地的風土滋味絕對是無法複製的。而此後,偶有品嘗泰式料理的機緣,總不免感嘆其中就是缺了一種說不上來的刺激感,也許來自醃漬小螃蟹的腥臭,也許來自那些不知名果子的苦澀……一種只有買張機票回到當地才會出現的眼睛一亮。
泰國給我的驚奇,當然不止於這些路邊杵缽裡嗆辣,還有好多好多,一時之間難以筆墨。感謝立娟的觀察,不但重現了那些因文化碰撞不吐不快的時刻,也讓我發現,對於像我這樣去過不只一次,自以為每次都是深度走訪的旅人來說,還有好多新奇的事物是我未曾留心的。
不論你是否走訪過泰國,這本書可以是行前指南,也可是旅程的總回顧,因為立娟,我已迫不急待想著下一次的泰國行,而且要帶著書(或濃縮筆記)同遊,肯定能在各方面看得更細、吃得更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