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之目的
歷史之範圍 泛言之,凡過去人類所為、所思、所望者,皆歷史也。歷史為研究過去人類事業之科學,廣大無邊,然模糊異常,不易究詰,埃及象形文字之解釋,中古寺院制度之敘述,印度蒙古皇帝之縷舉,拿破崙戰爭之記載,皆研究歷史者所有事也。即如羅馬帝國之如何瓦解,西元一八九八年美國與西班牙之何以戰爭,喀爾文(Calvin)對於路德之思想如何,十八世紀法國鄉農所食者為何物,亦無一非研究歷史之材料。歷史範圍之廣,於此可見。
本書之目的 茲所述者為中古歐洲史,為期雖短,然極為重要。本書之目的,在於敘述自蠻族南下以後至近世諸國興起時止之各種重要變化,以明近世歐洲文明之淵源。然千餘年間,民族國家蔚然興起;偉人英傑,代有其人;加以文物典章,時有變化;研究者不一其人,著作之書,汗牛充棟。茲書所述,僅得數十章之文字,其不能包羅一切,可想而知。則抉擇材料,約取成書,編者之責,固甚大也。
注重一般狀況 編史而僅述時與事,讀史而僅記時與事,兩無裨益。研究歷史者,應知過去人類生活之狀況如何?其制度如何?職業如何?事業如何?中古時代,既無幣制,經商之方法如何?基督教在社會上之勢力如何?僧侶之生活如何?有功於人類者何在?凡此諸端,皆吾人應詳述者也。故本書之目的,一言以蔽之,在於說明上古之歐洲,如何一變而為近世之歐洲。
抉擇材料之審慎 吾人既欲撮千餘年來人事變化之大綱以便讀者,故偶然之事及奇異之跡,不得不略去不提。吾人所注意者,在於過去人類之習慣及制度,凡偶然之事之可以說明此種習慣及制度者,則取以為材料焉。
研究過去應有同情 吾人研究過去之人事,斷不可心存藐視,以荒謬目之,須平心靜氣,具有同情。蓋史家之目的,不在批評過去制度之當否,而在說明過去制度之由來及其變化。例如中古時代,凡不信基督教者,則以火焚之。此種習慣,在今日視之,寧非無理?然研究歷史者斷不可肆口謾罵此種習慣之非是。其責任乃在於研究十三世紀時,何以無論何人,皆贊成此種習慣之存在。故本書所述之中古歐洲史,始終以同情貫徹其間,不作誅心之論,蓋過去制度之得以存在,必皆有優點者也。
第二節 歷史之起訖
歷史分期之不當 將人類之過去,分為數期,謂某期終於西元四七六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某期終於西元一四五三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此種時代之劃分,實不可能。人類之習慣,非一朝一夕所可造成,亦非一朝一夕所可變更。雖有時一戰之後,國祚因之而絕,政體因之而變。工商業或因之而盛,或因之而衰,人民之精神及語言或因之而變。然此種變化,其來必漸。戰爭或革命以後,農民之耕耘也必如故,工人之作業也必如故,商人之貿易也亦必如故。即文人學士之著書,國民家庭之生活,亦皆必如故。故政體變遷之影響於人民習慣上者,進行甚慢,有時且並無影響之可言。
例如法國革命亦非驟然之變化 十八世紀末年之法國革命,為歷史上變化之最驟者;然稍加研究,則知法國之革命其來甚漸。而且當日革命者,並不能驟改法國之政體,因法國雖於西元一七九二年建設共和,然為日甚短,不久即有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之稱帝,其專制且較前王為甚。即在今日,法國之政制中,尚留有王政時代之遺跡焉。
歷史之繼續 人類有保存舊習之傾向,其結果即為歷史上所謂「歷史之繼續」。故人類習慣無驟變之跡,亦無驟變之理,此語殆成史學上最重要之原理。
一般變化無一定之時日 編歷史者,若謂其書始於何年終於何日,吾人即可斷其忘卻史學上之原理。現在編歐洲史者,每有一定之起訖。抑若某名王即位,或某大事發見,而歐洲之狀況即為之丕變者然。實則普通之變化,斷無一定之時日。故研究歷史者,應就事實之實在情形而研究之,不可強限以時代。須知各民族之風俗習慣,新陳代謝,犬牙交錯,初無全體一致之跡也。
第三節 中古時代之意義
中古時代之起點不著 故吾人對於歐洲史上之所謂中古時代,不能斷其以何事或何年為起點。羅馬帝國之西北境外,有所謂蠻族者,未與羅馬人接觸以前,其事已不可考。他日西部羅馬帝國之傾覆,即出諸若輩之手。北方蠻族之為患羅馬者,約始於紀元前百年頃,其時曾為羅馬名將蓋烏斯.馬略(Gaius Marius)所敗。五十年後,凱撒(Caesar)曾著書述其戰敗蠻族之陳跡。此後再過五百年,北方蠻族乃有建設王國於羅馬帝國境內之舉。西部之羅馬政府,至是瓦解。而中古時代,於是乎始。
羅馬文化之衰替不始於中古 然謂羅馬文明至是掃地以盡,亦殊不然。蓋羅馬之文明,自奧古斯都(Augustus)在位之黃金時代而後,即日有變遷。日耳曼民族未入侵以前,羅馬之文學與美術,早已衰微不振,與中古時代相同。而中古時代之思想及狀況,則在羅馬帝國時代,已見端倪矣。
中古時代之意義甚晦 故所謂中古時代者,其意義極不明瞭。本書所指者,約自西元後五世紀初年起至十四世紀止,前後凡千年之久。
黑暗時代四字之不妥 昔日研究中古歐洲史者,以為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後,數百年間,文化蕩然無存,遂名此期為「黑暗時代」。以為當時之歐洲,民智閉塞,秩序大紊,與古代希臘、羅馬之文明既異,與近世之開明亦大不相同。然近來研究中古史者,漸知所謂黑暗時代者,亦未嘗無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實則當時之活動及發達,與其他各時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淵源於中古。本書之目的,先述蠻族南下之影響,元氣之恢復,及當時之制度。自第二十章以後所述者,係中古時代之制度、習慣及思想如何衰敗,近世歐洲之文化如何發生。
第一節 本書之目的
歷史之範圍 泛言之,凡過去人類所為、所思、所望者,皆歷史也。歷史為研究過去人類事業之科學,廣大無邊,然模糊異常,不易究詰,埃及象形文字之解釋,中古寺院制度之敘述,印度蒙古皇帝之縷舉,拿破崙戰爭之記載,皆研究歷史者所有事也。即如羅馬帝國之如何瓦解,西元一八九八年美國與西班牙之何以戰爭,喀爾文(Calvin)對於路德之思想如何,十八世紀法國鄉農所食者為何物,亦無一非研究歷史之材料。歷史範圍之廣,於此可見。
本書之目的 茲所述者為中古歐洲史,為期雖短,然極為重要。本書之目的,在於敘述自蠻族南下以後至近世諸國興起時止之各種重要變化,以明近世歐洲文明之淵源。然千餘年間,民族國家蔚然興起;偉人英傑,代有其人;加以文物典章,時有變化;研究者不一其人,著作之書,汗牛充棟。茲書所述,僅得數十章之文字,其不能包羅一切,可想而知。則抉擇材料,約取成書,編者之責,固甚大也。
注重一般狀況 編史而僅述時與事,讀史而僅記時與事,兩無裨益。研究歷史者,應知過去人類生活之狀況如何?其制度如何?職業如何?事業如何?中古時代,既無幣制,經商之方法如何?基督教在社會上之勢力如何?僧侶之生活如何?有功於人類者何在?凡此諸端,皆吾人應詳述者也。故本書之目的,一言以蔽之,在於說明上古之歐洲,如何一變而為近世之歐洲。
抉擇材料之審慎 吾人既欲撮千餘年來人事變化之大綱以便讀者,故偶然之事及奇異之跡,不得不略去不提。吾人所注意者,在於過去人類之習慣及制度,凡偶然之事之可以說明此種習慣及制度者,則取以為材料焉。
研究過去應有同情 吾人研究過去之人事,斷不可心存藐視,以荒謬目之,須平心靜氣,具有同情。蓋史家之目的,不在批評過去制度之當否,而在說明過去制度之由來及其變化。例如中古時代,凡不信基督教者,則以火焚之。此種習慣,在今日視之,寧非無理?然研究歷史者斷不可肆口謾罵此種習慣之非是。其責任乃在於研究十三世紀時,何以無論何人,皆贊成此種習慣之存在。故本書所述之中古歐洲史,始終以同情貫徹其間,不作誅心之論,蓋過去制度之得以存在,必皆有優點者也。
第二節 歷史之起訖
歷史分期之不當 將人類之過去,分為數期,謂某期終於西元四七六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某期終於西元一四五三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此種時代之劃分,實不可能。人類之習慣,非一朝一夕所可造成,亦非一朝一夕所可變更。雖有時一戰之後,國祚因之而絕,政體因之而變。工商業或因之而盛,或因之而衰,人民之精神及語言或因之而變。然此種變化,其來必漸。戰爭或革命以後,農民之耕耘也必如故,工人之作業也必如故,商人之貿易也亦必如故。即文人學士之著書,國民家庭之生活,亦皆必如故。故政體變遷之影響於人民習慣上者,進行甚慢,有時且並無影響之可言。
例如法國革命亦非驟然之變化 十八世紀末年之法國革命,為歷史上變化之最驟者;然稍加研究,則知法國之革命其來甚漸。而且當日革命者,並不能驟改法國之政體,因法國雖於西元一七九二年建設共和,然為日甚短,不久即有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之稱帝,其專制且較前王為甚。即在今日,法國之政制中,尚留有王政時代之遺跡焉。
歷史之繼續 人類有保存舊習之傾向,其結果即為歷史上所謂「歷史之繼續」。故人類習慣無驟變之跡,亦無驟變之理,此語殆成史學上最重要之原理。
一般變化無一定之時日 編歷史者,若謂其書始於何年終於何日,吾人即可斷其忘卻史學上之原理。現在編歐洲史者,每有一定之起訖。抑若某名王即位,或某大事發見,而歐洲之狀況即為之丕變者然。實則普通之變化,斷無一定之時日。故研究歷史者,應就事實之實在情形而研究之,不可強限以時代。須知各民族之風俗習慣,新陳代謝,犬牙交錯,初無全體一致之跡也。
第三節 中古時代之意義
中古時代之起點不著 故吾人對於歐洲史上之所謂中古時代,不能斷其以何事或何年為起點。羅馬帝國之西北境外,有所謂蠻族者,未與羅馬人接觸以前,其事已不可考。他日西部羅馬帝國之傾覆,即出諸若輩之手。北方蠻族之為患羅馬者,約始於紀元前百年頃,其時曾為羅馬名將蓋烏斯.馬略(Gaius Marius)所敗。五十年後,凱撒(Caesar)曾著書述其戰敗蠻族之陳跡。此後再過五百年,北方蠻族乃有建設王國於羅馬帝國境內之舉。西部之羅馬政府,至是瓦解。而中古時代,於是乎始。
羅馬文化之衰替不始於中古 然謂羅馬文明至是掃地以盡,亦殊不然。蓋羅馬之文明,自奧古斯都(Augustus)在位之黃金時代而後,即日有變遷。日耳曼民族未入侵以前,羅馬之文學與美術,早已衰微不振,與中古時代相同。而中古時代之思想及狀況,則在羅馬帝國時代,已見端倪矣。
中古時代之意義甚晦 故所謂中古時代者,其意義極不明瞭。本書所指者,約自西元後五世紀初年起至十四世紀止,前後凡千年之久。
黑暗時代四字之不妥 昔日研究中古歐洲史者,以為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後,數百年間,文化蕩然無存,遂名此期為「黑暗時代」。以為當時之歐洲,民智閉塞,秩序大紊,與古代希臘、羅馬之文明既異,與近世之開明亦大不相同。然近來研究中古史者,漸知所謂黑暗時代者,亦未嘗無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實則當時之活動及發達,與其他各時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淵源於中古。本書之目的,先述蠻族南下之影響,元氣之恢復,及當時之制度。自第二十章以後所述者,係中古時代之制度、習慣及思想如何衰敗,近世歐洲之文化如何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