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布斯堡王朝的黃昏
假如我們暫時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發生在法國和弗蘭德斯的戰爭,那麼在東線的戰爭就是歷史上無可比擬的最大戰役。就其規模大小、屠殺人數、士兵的投入、軍事上的變幻莫測來說,它的重要性和激烈程度都遠遠超過歷史上所有相似的人類戰爭。
它也是有文字記載當中最令人沮喪的戰爭。參與其中的三個帝國,敵我雙方,勝者和敗者,都毀了。所有的皇帝或其繼承人全都被殺或被廢黜了。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沙皇國)、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王國)和霍亨索倫王朝(德意志帝國)被粉碎和剷除,它們數世紀以來名聲顯赫,交織成歐洲的特有結構。這三大體系的結構是由若干代人的忍耐與英勇所建立起來的。代表歐洲大家庭貴族支脈的傳統群集,如今卻已變得不能辨認了。本卷的篇章再次敘述了實實在在的、理所應得的、令人目眩神迷的勝利和失敗。它們記錄下了數百萬人的苦難、艱險。他們的汗水、他們的淚水、他們的鮮血沾染了無垠的平原。千家萬戶都在翹首等待將士戰勝後歸來。成百上千座城市的居民準備歡呼迎接他們的勝利。但所有人都失敗了,每個人都受到了打擊,他們的一切都付諸東流。他們蒙受了駭人聽聞的傷害,他們忍受了物質與生活的匱乏,他們以典型的忠誠獻身國家,但一切的犧牲最後都化為烏有。任何人一無倖免。他們在泥濘中掙扎,他們在雪堆上凍死,他們在嚴寒裡餓死。那些僥倖生存者,那些經歷過無數日夜戰鬥的老兵最終回來了,無論是帶著勝利的榮譽抑或是戰敗的恥辱,都已回到了早被戰火肆虐、災禍吞沒的家鄉。
我們可以透過比較拿破崙戰爭來想像這次的戰線。艱難與陰沉的天候;冬季的戰爭;荒涼貧瘠的地區;背負重物前進或撤退的長途行軍;戰馬套著纜繩倒下;傷者被自己的血凍傷;死者不清數、不掩埋;生者再次被迫忍受煎熬。埃勞、阿斯珀恩、瓦格拉姆、博羅季諾、別列津納河──所有有關這些戰役的邪惡印象再現於眼前,所有穿著壯麗的、熠熠閃光的外衣被剝掉了,露出醜惡可怖的原形。在這裡,整個中歐將自己撕成碎片,在痛苦中毀滅,然後又再次面目全非地站起來。
我曾追溯了這些對抗的無情發展,這些對抗在19世紀的最後25年內把歐洲變成一個兵營,分成兩大聯盟體系,世界和平就如危樓般地建立在這兩大體系的均勢上。但這個漫長的過程主要是依據西方強國的觀點予以研究和描寫的,是以法國和德國之間的持久爭執以及英國對此一狀態的態度為中心。
現在我們逆著歷史的長河追溯中歐、東歐和南歐之所以發生世界戰爭的根源。即使德國和法國從未成為對手和敵人,或者,即使英國也從未被德國排斥,奧匈帝國和巴爾幹諸國相互之間憤怒的對峙也遲早要氾濫成戰爭的洪水。如果沒有這些東部的混亂根源,那麼西歐大國或許早就處在和平與進步的陽光之下了。這兩組自成一體的不定時炸彈,本身就有可能釀成最深重的災難,致命的時刻也確是由東方事態的發展過程決定的。
假如我們暫時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發生在法國和弗蘭德斯的戰爭,那麼在東線的戰爭就是歷史上無可比擬的最大戰役。就其規模大小、屠殺人數、士兵的投入、軍事上的變幻莫測來說,它的重要性和激烈程度都遠遠超過歷史上所有相似的人類戰爭。
它也是有文字記載當中最令人沮喪的戰爭。參與其中的三個帝國,敵我雙方,勝者和敗者,都毀了。所有的皇帝或其繼承人全都被殺或被廢黜了。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沙皇國)、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王國)和霍亨索倫王朝(德意志帝國)被粉碎和剷除,它們數世紀以來名聲顯赫,交織成歐洲的特有結構。這三大體系的結構是由若干代人的忍耐與英勇所建立起來的。代表歐洲大家庭貴族支脈的傳統群集,如今卻已變得不能辨認了。本卷的篇章再次敘述了實實在在的、理所應得的、令人目眩神迷的勝利和失敗。它們記錄下了數百萬人的苦難、艱險。他們的汗水、他們的淚水、他們的鮮血沾染了無垠的平原。千家萬戶都在翹首等待將士戰勝後歸來。成百上千座城市的居民準備歡呼迎接他們的勝利。但所有人都失敗了,每個人都受到了打擊,他們的一切都付諸東流。他們蒙受了駭人聽聞的傷害,他們忍受了物質與生活的匱乏,他們以典型的忠誠獻身國家,但一切的犧牲最後都化為烏有。任何人一無倖免。他們在泥濘中掙扎,他們在雪堆上凍死,他們在嚴寒裡餓死。那些僥倖生存者,那些經歷過無數日夜戰鬥的老兵最終回來了,無論是帶著勝利的榮譽抑或是戰敗的恥辱,都已回到了早被戰火肆虐、災禍吞沒的家鄉。
我們可以透過比較拿破崙戰爭來想像這次的戰線。艱難與陰沉的天候;冬季的戰爭;荒涼貧瘠的地區;背負重物前進或撤退的長途行軍;戰馬套著纜繩倒下;傷者被自己的血凍傷;死者不清數、不掩埋;生者再次被迫忍受煎熬。埃勞、阿斯珀恩、瓦格拉姆、博羅季諾、別列津納河──所有有關這些戰役的邪惡印象再現於眼前,所有穿著壯麗的、熠熠閃光的外衣被剝掉了,露出醜惡可怖的原形。在這裡,整個中歐將自己撕成碎片,在痛苦中毀滅,然後又再次面目全非地站起來。
我曾追溯了這些對抗的無情發展,這些對抗在19世紀的最後25年內把歐洲變成一個兵營,分成兩大聯盟體系,世界和平就如危樓般地建立在這兩大體系的均勢上。但這個漫長的過程主要是依據西方強國的觀點予以研究和描寫的,是以法國和德國之間的持久爭執以及英國對此一狀態的態度為中心。
現在我們逆著歷史的長河追溯中歐、東歐和南歐之所以發生世界戰爭的根源。即使德國和法國從未成為對手和敵人,或者,即使英國也從未被德國排斥,奧匈帝國和巴爾幹諸國相互之間憤怒的對峙也遲早要氾濫成戰爭的洪水。如果沒有這些東部的混亂根源,那麼西歐大國或許早就處在和平與進步的陽光之下了。這兩組自成一體的不定時炸彈,本身就有可能釀成最深重的災難,致命的時刻也確是由東方事態的發展過程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