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1 - 城市印象 Image

敢,內斂典雅的真反骨

世界趨勢觀察家,同時也是設計界教主《壁紙》(Wallpaper)雜誌創辦人泰勒‧布魯爾(TylerBrûlé)接受《alive》專訪時說:「敢」,是倫敦人教會世界的生活態度。

沒人能忽略倫敦所代表的老傳統有多麼堅強︰這個地方到了 21 世紀還在講究「紳士」,褲管下,看不見的繫鞋帶方式,依然定義一個人的身分地位;女士出席重大場合,會帶著全世界看起來都不合時宜的古怪帽子;許多人衣服上還會帶徽章,而徽章、裝飾,放左或右邊、高點或低點,都代表著不同禮節和意義。在文化深處,這還是個傲慢與偏見的國度。然而,就在傳統徽章底下,這裡卻也從18 世紀開始,就一直向全世界注入各種最叛逆與創新的力量。

談產業,倫敦是工業革命的誕生地︰18 世紀初,從英格蘭中部誕生了工業革命,引領人類進入機器時代,全面改變人類生活;談居住,這裡是首度把建築管線外露的國度;談時尚,最街頭邊緣的龐克文化在這裡發揚光大,變為全球時尚的主流;談音樂,批判、反省的英國搖滾樂(Rock n’ roll),雄據了 20 世紀 60 至 90 年代的音樂排行,成為重要的文化輸出;談飲食,倫敦是當今世界綠色飲食的領頭羊,知識農夫比重最高的地方;談生態,英國早在 19世紀,就出現環境信託的新觀念。當前最 in 的品味,包括強調手工、文化創意、設計、原味與在地少量生產,英國更比全世界早了一百多年。

歸根究柢,英國在傳統骨子裡,還有一根反骨,永遠企圖從傳統中,掙脫傳統,再創主流。

摘錄2 –時尚Fashion

叛逆大師,薇薇安.魏斯伍德

法國時尚大師,為全世界創造百年不墜的經典。倫敦時尚大師,則是扭轉世界對服裝的定義。傳統與叛逆同時存在、且相互襯托,再也沒有比英國更具衝突趣味的國家了!看似離經叛道的時尚元素能夠成為主流,其背後力量不只是輕薄的「搞怪」二字可說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時尚大師,莫過於龐克女王(Britain’s Queen of Punk)薇薇安.魏斯伍德。前衛、顛覆、挑逗、驚世駭俗、與體制對抗⋯,都是最常形容薇薇安的字眼。完全沒有學過裁縫,出身勞工家庭,她的設計源頭來自 1960 年代因經濟蕭條而整天在街頭晃蕩的龐克族,多層次、撕開的、長短不一、略略滑離身體的衣服,一方面是對現行體制的反抗,一方面突顯每個人的獨特性,「我不是刻意要叛逆,只是想找出有別常規的其他方法。」薇薇安說。

薇薇安曾說:「時尚終究就是裸體(Fashion is about eventually being naked)。」別以為這位龐克女王的叛逆毫無章法,藝術學校畢業的她,對於歷史、尤其是繪畫中的服裝與裸體造型演變有深入研究,拿傳統元素重新詮釋、重塑人體線條,是她擅長的手法之一。

不論是帶有性暗示的服飾、印滿標語的 T 恤、宛若血淋淋肌肉的貼身外套、外穿的內衣,或是讓超模坎貝兒(Naomi Campbell)摔了著名的一跤的 9 吋厚底高跟鞋,薇薇安的服裝很多是對於庸俗之作的批判與嘲諷,等於是透過衣服表達對於社會、體制與環境的觀點,成為發聲的媒介,因此說她的服裝是當代藝術一點也不為過。

摘錄3 –時尚Fashion

英倫西裝,菁英男大生帶起流行

講到正式專業、禮貌的樣子,「西裝畢挺」幾個字便會鑽入我們腦海中。到底誰制定了這麼一套穿衣的規矩,又為什麼能有魅力席捲東、西方,成為國際禮儀呢?

在英國人主導流行起西裝之前,歐洲男人正式的服裝,大抵是像我們聯想到的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那樣穿:有後襬的長外套、釦子很多,貼腿的半截褲、長靴或踝靴。

一直到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這種燕尾服形式,才在休息室裡被偷偷打破。上流社會的晚宴過後,男士聚在餐廳旁的休息室裡交誼喝酒、抽根雪茄,釦子一堆又不好坐臥的服裝惹人嫌,開始有人模仿早期歐洲漁夫為了工作方便,敞領、少釦、無尾的外套,把燕尾服縮短。這就是現代西服的原型,所以西服在英文中,最初也被稱為「交誼服」(Lounge suits)。

而牛津、劍橋大學生們,是讓西裝真正流行起來的族群。這群年輕學生讓世人發現,和長尾外套與半截褲比起來,這種原在休息室裡、難登大雅之堂的短外套裝扮,還更硬挺俐落、具有男子氣概多了。於是 19 世紀中,伴隨著英國政治、經濟的龐大影響力,由牛津、劍橋菁英帶動紳士新興流行的裝束,便成為大家共識裡的正式服裝了。

不論任何人,穿上去就能將身形修飾得有型有款,是西裝通行無阻的真正魅力。在世界流行的三大西裝派別中,英式西裝比美式、義式更講究胸、腰、臀的正確比例,也更能表現西裝修飾的功能。因此直至今日,倫敦薩維爾街仍是全球訂製西服的最高殿堂。

摘錄4 –建築 Architecture

建築精神,結構與材料的創新

來自英國的叛逆建築,從工業革命時代,就不安於室。那時出現一班有才氣的工程師,擅長造橋、塑造綠色庭園。1815 年,全球第一場世界博覽會(EXPO),當時稱為萬國工業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在倫敦舉行,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就用溫室的觀念,造了一座全部由拱型鋼骨、外罩玻璃而成的「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被譽為是當時全世界最宏偉、最有想像力的建築物。因為當時除了木、磚、石,還沒有人想像得到能用任何其他材料蓋出如此龐然大物。玻璃與鐵的建築物,開始風靡整個世界,至今方興未艾。

以前蓋房子,必須「金玉其外」,裝飾感強,因為現實功能而存在的東西,電線、水管,都不能從外面被看到。但 30 多年前,英國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在法國巴黎所造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大膽地把樓梯和水管這些工程細節,當做全新的裝置藝術般展現在建築外觀上。從此工程化為建築美學,肉裡的骨外露,組成新的美感。

倫敦創造出管線外露、玻璃與鋼鐵這些全新建築,但建築師並沒有忘了傳統,傳統品味,都還在他們骨子裡,形成他們的精神與特色。倫敦建築師善於利用傳統語彙,產生矛盾的反諷。不了解傳統,就不能算是大膽,建築上的表現也是一樣。

從不必懸吊就能乘載 5 千人的強勁鐵橋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望向由傳統火力發電廠改建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這個角落,就是英國反叛建築的經典風景。摘錄5–美食 Gourmet

品味英國菜,不是只有炸魚薯條 

曾經有個笑話描述地獄的景象:裡面有義大利人工程師、法國管理員、瑞士情人,以及英國廚師。

英國食物,從來不會讓人有置身天堂的想像,過去唯一偉大的英國食物發明是三明治。1999 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曾發表評論:「英國(食物)是世界上文明地區最糟糕的。」這件事還引得英國人焚燒美國國旗。不但如此,在八國高峰會時,英國食物的乏善可陳也曾被法、德、俄等大國元首當作笑話消遣,為此,也釀成不小的外交風波。

「英國的確有爛食物。」不過,美食作家韓良露說:「英國人的品味很兩極。保守的時候,他們可以比世界上其他人更傳統;前衛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比世界上其他人更激進。」

英國人一方面保存 12 世紀以來燉菜的傳統,特別講究食材低調的稀有性,另一方面,現代激進的美食分子,在自己國家發起工業革命 2 百多年之後,反過來領頭追求在地食材、對土地友善的綠色飲食態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