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英倫初印象:一位美國旅人的觀察
  踏上英格蘭的土地,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圍。作為一個美國人,英語是我的母語,但這裡的一切卻又如此不同。倫敦的街道上瀰漫著一種獨特的氣息,它既古老又現代,既保守又自由。
  我和我的藝術家朋友漫步在倫敦的街頭,周圍的建築彷彿在訴說著悠久的歷史。從倫敦塔到齊普賽街,再到河岸街,每一步都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街上的行人不多,但每個人的舉止都透露出一種內斂的優雅。
  英國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既保守又充滿想像力。他們似乎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著嚴格的規範,但在思想上卻又追求自由。這種矛盾的特質讓我感到既困惑又著迷。我開始思考,這種特質是否正是孕育出眾多傑出文學作品的土壤。
  在羅素廣場邊的住處,我們感受到了英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房間的布置考究而舒適,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收斂了旅途中的粗魯習慣。這種環境的變化,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
  初到英國,我帶著對這個國家文學巨匠的崇敬之情。然而,我也意識到,真正理解一個國家和它的文化,需要更深入的觀察和體驗。我期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能夠真正融入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去感受它的脈搏,理解它的精神。
追尋文學巨擘:一個年輕學者的精神之旅
  在我青年時期,文學的魅力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心靈。那些在《愛丁堡評論》上揮灑筆墨的文豪們,如傑弗里、麥金托什、哈勒姆等人,成為我心中的偶像。儘管我對他們的作品了解有限,卻無法抑制內心對這些文學巨擘的崇敬之情。
  我渴望能親眼目睹柯勒律治、華茲渥斯、蘭多、德.昆西等人的風采,尤其是近來在評論界嶄露頭角的卡萊爾。這種渴望之情如此強烈,以至於在我病中休養時,竟萌生了踏上歐洲之旅的念頭。若歌德尚在人世,我定會不遠萬里前往德國拜訪。
  然而,我並非對所有當代英國作家都懷有同等的敬意。除了上述提到的幾位,以及後來在威伯福斯的葬禮上偶然見到的威靈頓公爵外,其他作家在我眼中都顯得黯然失色。
  年輕時,我們常常夢想著能與那些睿智的學者比肩而立,認為這是莫大的榮幸。殊不知,這些學者往往已成為自己思想的囚徒,固執己見。我逐漸意識到,真正的文學成就應該建立在打破既有權威的基礎之上。文學與自由相伴而生,不同流合汙。
  正因如此,我寧願跋山涉水去尋訪那些享有盛名的作家,也不願與身邊那些眼界狹隘、斤斤計較的普通人為伍。在我看來,真正的智者應該胸襟開闊、知足常樂、平易近人,他們的為人品格往往超越其作品本身。這一直是我所堅持的信念。
  這趟尋訪文學巨擘的旅程,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遠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探索。它塑造了我的文學觀,也深深影響了我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判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