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日) 守瞻禮主日
◎查理橋的前世今生
查理橋的捷文是Karlův most,most即捷文「橋」之意。查理橋的前身為朱迪斯橋,是第一座橫跨伏爾塔瓦河的石橋,但在1342年,一場大洪水將朱迪斯橋沖垮,隨後,在查理四世執政時期,下令在原朱迪斯橋的位置開啟建橋工程,且它的寬度要能容納四匹馬交錯行走的距離。因為是用石頭建造的,大橋剛落成時,人們稱它為「石橋」或「布拉格橋」,它也是當時唯一連接舊城區與小城區的橋。十九世紀後期,人們為表達對查理四世的敬意,將石橋命名為「查理橋」。查理橋的橋面曾有過馬車、電車及巴士的車軌痕跡,在二十世紀後期才成為只有行人走的大橋。而這座猶如露天藝術館的石橋,背後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是真是假已無法追溯,但傳說之所以美就在於它似是而非的故事裏。當年,查理四世為了要打造一座史上最堅固的橋,因此在建造的過程中,將蛋汁、紅酒和凝乳混在一塊兒,用來黏著石塊。國王下令要全國各地的百姓把蛋送到布拉格,好完成這座浩大的工程。不過,有些農村的居民沒搞清楚國王的意思,深怕路途顛簸,蛋運到布拉格時都破掉了,因此先把蛋全煮熟,反倒運了一車又一車的白煮蛋到布拉格。
◎Once Upon a Time…聖若望臬玻穆的傳説
幾百年歷史的查理橋,左右兩側各有15座雕像,其中一座雕像的背後有一段扣人心弦的傳說。
瓦茨拉夫四世執政時期,布拉格的若望臬玻穆神父(約翰內波穆克;John of Nepomuk)專門為有權有勢的貴族及皇室成員辦告解。神父是不能把告解的內容說出去的,若望神父當然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國王和皇后沒有找固定的神父辦告解,但蘇菲亞皇后非常信任若望神父,只找他告解。好奇心重的瓦茨拉夫四世非常想知道皇后都跟神父說些什麼,但無論他怎麼強迫、威脅,甚至凌虐若望神父,要求他透露皇后的告解內容,盡忠職守的神父依然守口如瓶。有一天,暴怒的國王忍無可忍,下令將若望神父從石橋(後來的查理橋)丟到伏爾塔瓦河裡淹死。十八世紀初,天主教會將這位殉道的若望神父封為聖人。隨後,歷史愛好者開始探索這位聖人的真實性,他們發現這個傳說確實是根據若望神父的故事流傳至今,不過據歷史記載,若望神父被國王下令丟下石橋的真實原因是他無辜捲入政治鬥爭,成為其中的受害者。
隨後,聖若望的銅像被佇立在查理橋上,為紀念這位聖人高潔與出眾的德性。
據傳說,人們相信只要觸摸到銅盤上的聖若望雕刻,有朝一日必會重返布拉格。然而,觀光旺季的布拉格,橋上總是擠滿觀光客,爭先奪後的摸聖若望銅盤,許多人不知道這段傳說,好不容易擠到前面便匆匆的摸完女人跟狗就離開,因此也為它們拋上金光。
◎橋上的歡愉音符
逐步接近舊城橋塔,一段輕快歡愉的旋律傳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由中年男子組成的樂團,在查理橋上為美景增添背景音樂,而觀光客遊走的姿勢就像是自己獨特的舞姿,搭配音樂的節奏舞動,人們交談的聲音好似歌詞,美妙極了!
這個樂團為Bridge Band,於1989年緊接在絲絨革命之後創立的,他們還有自己的專輯呢!只要天氣好,Bridge Band都會在橋上演出,演出的時段為下午一點到三點。今天下午豔陽高照,看著這群樂手額頭上泛著汗珠,充滿熱情的演奏,可想他們當年於共產解體後,成立樂團時,內心是多麼的澎湃啊!我在樂團前逗留了一會兒,好好欣賞這清耳悅心的音樂和眼前的美景。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我走向舊城橋塔,Bridge Band的演奏隨著我的腳步漸弱。
7/28(一) 走訪城堡區
◎黃金巷沒黃金
走訪聖喬治教堂後,來到了黃金巷。黃金巷源於十五世紀晚期,國王烏拉斯洛二世當時決定搬離舊城區,回到布拉格城堡,因此開始築起布拉格城堡的北牆。
十六世紀時,皇帝魯道夫二世徹底修建了城堡的牆,並把巷弄的空間讓給城堡的僕人和衛兵居住。十六世紀末期,布拉格城堡前的紅炮兵得到魯道夫二世的允許後,開始在新建好的高牆中間蓋一間一間的小房間。
這些炮兵自己建造小巧的房屋,自行進行買賣,他們一開始相互交易,接下來擴大生意,與城堡裡的其他員工買賣,如守門員、衛兵和鐘鳴者等。不久後,房屋開始租給外界人士,住屋空間開始擴大,人們也開始在房屋外建起火爐,朝巷弄外拓展。使巷子變得十分狹窄,有些房屋與房屋之間的距離不到一公尺寬。
十九世紀後期,政府為了要淨空場地,將原本增設的馬廄和木棚等移除,只剩下沿著北牆的一排小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的總統辦公室把這些精緻的小房子收為國有,而黃金巷內,整體的裝潢和重整是在共產政府瓦解後(1950年代之後)完成的。
◎「黃金巷」名稱的由來
其實「黃金巷」最原始的名稱為「金匠街」,是在十六世紀時被命名的,不過在那兒之前,這條巷子叫做「弓箭巷」。十六世紀後期,布拉格各個城區,像是舊城區及小城區等皆受到嚴格的工會法律制裁。因此金匠便逃離城區,移居到巷弄裡,使這條巷子中的金匠人數蓬勃成長。這條巷子的金匠並不有錢,他們只接收小量的訂貨,像是衣服用的裝飾珠寶、裝飾的鏈子、印章及篆刻等。他們也製作玫瑰經念珠的手鍊,還有玫瑰經腰鏈。金匠使用的材料都非常的昂貴,為確保材料不會掉在地上,他們在一個半圓形的桌上工作,桌下放有一條圍裙,這樣能夠接住往下掉的金屑。金匠也都會養一隻小鳥在籠子裡,因為小鳥具有偵測毒物的自然本能。黃金巷之所以這麼有名,除了它獨特的樣貌和悠久的歷史外,也因卡夫卡曾花了兩年時間居住在黃金巷22號房寫作。
◎山腰傳來咖啡香
走出黃金巷,可一邊沿著城堡區往舊城廣場方向的下坡走,一邊欣賞布拉格迷人的市容。下坡途中,有一小段路被一面米白色的高牆擋住,走著走著,我們看見高牆上掛著一個銅牌,上面寫著Coffee in Garden。它看上去十分神祕,就只有招牌高掛在上,若想看看咖啡廳長什麼樣就真的得走進去一探究竟了。我們穿過銅牌下的拱門,才發現原來在高牆後竟藏著令人屏息的美景。Coffee in Garden是一間在山腰上,景色唯美的觀景咖啡廳。咖啡廳有室內和室外兩區,走進室內,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從窗戶望出,就像一幅無際的畫作,窗戶儼然是這景致的畫框。我呆滯的坐在窗邊,好像被一叢一叢的綠和一瓦一瓦的紅給蠱惑了,我開始幻想這幅畫在不同季節時所呈現的樣貌,直到服務生把蜂蜜蛋糕和薑汁汽水端來,我才被拉回現實。
◎非吃不可的蜂蜜蛋糕
布拉格的蜂蜜蛋糕(medovník)非常有特色,是來到這兒必吃的傳統點心之一。製作最純的蜂蜜蛋糕是要選用品質優等的麵粉、蛋還有胡桃。當然,最重要是必須嚴選蜂蜜,它不能夠含有色素和任何添加物。這蛋糕不像我們經常見到或嚐到的蜂蜜蛋糕為長條狀且單層次口感;捷克的蜂蜜蛋糕是圓形的,口感類似千層蛋糕,綿密中參雜核桃的酥脆,不同食材的香味在口中逐漸散發開來,每種味道都能在融合之際脫穎而出,非常的和諧。
◎查理橋的前世今生
查理橋的捷文是Karlův most,most即捷文「橋」之意。查理橋的前身為朱迪斯橋,是第一座橫跨伏爾塔瓦河的石橋,但在1342年,一場大洪水將朱迪斯橋沖垮,隨後,在查理四世執政時期,下令在原朱迪斯橋的位置開啟建橋工程,且它的寬度要能容納四匹馬交錯行走的距離。因為是用石頭建造的,大橋剛落成時,人們稱它為「石橋」或「布拉格橋」,它也是當時唯一連接舊城區與小城區的橋。十九世紀後期,人們為表達對查理四世的敬意,將石橋命名為「查理橋」。查理橋的橋面曾有過馬車、電車及巴士的車軌痕跡,在二十世紀後期才成為只有行人走的大橋。而這座猶如露天藝術館的石橋,背後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是真是假已無法追溯,但傳說之所以美就在於它似是而非的故事裏。當年,查理四世為了要打造一座史上最堅固的橋,因此在建造的過程中,將蛋汁、紅酒和凝乳混在一塊兒,用來黏著石塊。國王下令要全國各地的百姓把蛋送到布拉格,好完成這座浩大的工程。不過,有些農村的居民沒搞清楚國王的意思,深怕路途顛簸,蛋運到布拉格時都破掉了,因此先把蛋全煮熟,反倒運了一車又一車的白煮蛋到布拉格。
◎Once Upon a Time…聖若望臬玻穆的傳説
幾百年歷史的查理橋,左右兩側各有15座雕像,其中一座雕像的背後有一段扣人心弦的傳說。
瓦茨拉夫四世執政時期,布拉格的若望臬玻穆神父(約翰內波穆克;John of Nepomuk)專門為有權有勢的貴族及皇室成員辦告解。神父是不能把告解的內容說出去的,若望神父當然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國王和皇后沒有找固定的神父辦告解,但蘇菲亞皇后非常信任若望神父,只找他告解。好奇心重的瓦茨拉夫四世非常想知道皇后都跟神父說些什麼,但無論他怎麼強迫、威脅,甚至凌虐若望神父,要求他透露皇后的告解內容,盡忠職守的神父依然守口如瓶。有一天,暴怒的國王忍無可忍,下令將若望神父從石橋(後來的查理橋)丟到伏爾塔瓦河裡淹死。十八世紀初,天主教會將這位殉道的若望神父封為聖人。隨後,歷史愛好者開始探索這位聖人的真實性,他們發現這個傳說確實是根據若望神父的故事流傳至今,不過據歷史記載,若望神父被國王下令丟下石橋的真實原因是他無辜捲入政治鬥爭,成為其中的受害者。
隨後,聖若望的銅像被佇立在查理橋上,為紀念這位聖人高潔與出眾的德性。
據傳說,人們相信只要觸摸到銅盤上的聖若望雕刻,有朝一日必會重返布拉格。然而,觀光旺季的布拉格,橋上總是擠滿觀光客,爭先奪後的摸聖若望銅盤,許多人不知道這段傳說,好不容易擠到前面便匆匆的摸完女人跟狗就離開,因此也為它們拋上金光。
◎橋上的歡愉音符
逐步接近舊城橋塔,一段輕快歡愉的旋律傳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由中年男子組成的樂團,在查理橋上為美景增添背景音樂,而觀光客遊走的姿勢就像是自己獨特的舞姿,搭配音樂的節奏舞動,人們交談的聲音好似歌詞,美妙極了!
這個樂團為Bridge Band,於1989年緊接在絲絨革命之後創立的,他們還有自己的專輯呢!只要天氣好,Bridge Band都會在橋上演出,演出的時段為下午一點到三點。今天下午豔陽高照,看著這群樂手額頭上泛著汗珠,充滿熱情的演奏,可想他們當年於共產解體後,成立樂團時,內心是多麼的澎湃啊!我在樂團前逗留了一會兒,好好欣賞這清耳悅心的音樂和眼前的美景。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我走向舊城橋塔,Bridge Band的演奏隨著我的腳步漸弱。
7/28(一) 走訪城堡區
◎黃金巷沒黃金
走訪聖喬治教堂後,來到了黃金巷。黃金巷源於十五世紀晚期,國王烏拉斯洛二世當時決定搬離舊城區,回到布拉格城堡,因此開始築起布拉格城堡的北牆。
十六世紀時,皇帝魯道夫二世徹底修建了城堡的牆,並把巷弄的空間讓給城堡的僕人和衛兵居住。十六世紀末期,布拉格城堡前的紅炮兵得到魯道夫二世的允許後,開始在新建好的高牆中間蓋一間一間的小房間。
這些炮兵自己建造小巧的房屋,自行進行買賣,他們一開始相互交易,接下來擴大生意,與城堡裡的其他員工買賣,如守門員、衛兵和鐘鳴者等。不久後,房屋開始租給外界人士,住屋空間開始擴大,人們也開始在房屋外建起火爐,朝巷弄外拓展。使巷子變得十分狹窄,有些房屋與房屋之間的距離不到一公尺寬。
十九世紀後期,政府為了要淨空場地,將原本增設的馬廄和木棚等移除,只剩下沿著北牆的一排小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的總統辦公室把這些精緻的小房子收為國有,而黃金巷內,整體的裝潢和重整是在共產政府瓦解後(1950年代之後)完成的。
◎「黃金巷」名稱的由來
其實「黃金巷」最原始的名稱為「金匠街」,是在十六世紀時被命名的,不過在那兒之前,這條巷子叫做「弓箭巷」。十六世紀後期,布拉格各個城區,像是舊城區及小城區等皆受到嚴格的工會法律制裁。因此金匠便逃離城區,移居到巷弄裡,使這條巷子中的金匠人數蓬勃成長。這條巷子的金匠並不有錢,他們只接收小量的訂貨,像是衣服用的裝飾珠寶、裝飾的鏈子、印章及篆刻等。他們也製作玫瑰經念珠的手鍊,還有玫瑰經腰鏈。金匠使用的材料都非常的昂貴,為確保材料不會掉在地上,他們在一個半圓形的桌上工作,桌下放有一條圍裙,這樣能夠接住往下掉的金屑。金匠也都會養一隻小鳥在籠子裡,因為小鳥具有偵測毒物的自然本能。黃金巷之所以這麼有名,除了它獨特的樣貌和悠久的歷史外,也因卡夫卡曾花了兩年時間居住在黃金巷22號房寫作。
◎山腰傳來咖啡香
走出黃金巷,可一邊沿著城堡區往舊城廣場方向的下坡走,一邊欣賞布拉格迷人的市容。下坡途中,有一小段路被一面米白色的高牆擋住,走著走著,我們看見高牆上掛著一個銅牌,上面寫著Coffee in Garden。它看上去十分神祕,就只有招牌高掛在上,若想看看咖啡廳長什麼樣就真的得走進去一探究竟了。我們穿過銅牌下的拱門,才發現原來在高牆後竟藏著令人屏息的美景。Coffee in Garden是一間在山腰上,景色唯美的觀景咖啡廳。咖啡廳有室內和室外兩區,走進室內,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從窗戶望出,就像一幅無際的畫作,窗戶儼然是這景致的畫框。我呆滯的坐在窗邊,好像被一叢一叢的綠和一瓦一瓦的紅給蠱惑了,我開始幻想這幅畫在不同季節時所呈現的樣貌,直到服務生把蜂蜜蛋糕和薑汁汽水端來,我才被拉回現實。
◎非吃不可的蜂蜜蛋糕
布拉格的蜂蜜蛋糕(medovník)非常有特色,是來到這兒必吃的傳統點心之一。製作最純的蜂蜜蛋糕是要選用品質優等的麵粉、蛋還有胡桃。當然,最重要是必須嚴選蜂蜜,它不能夠含有色素和任何添加物。這蛋糕不像我們經常見到或嚐到的蜂蜜蛋糕為長條狀且單層次口感;捷克的蜂蜜蛋糕是圓形的,口感類似千層蛋糕,綿密中參雜核桃的酥脆,不同食材的香味在口中逐漸散發開來,每種味道都能在融合之際脫穎而出,非常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