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班牙簡史
西班牙的歷史是建築在形成傳統、散布傳統以及保護傳統上。特別是保護傳統的觀念,更是了解西班牙歷史的關鍵。西班牙的歷史在形成傳統後,幾乎全用在保衛此傳統:比如十字軍的興起、反異教之戰、反自由主義以及反社會主義等。
早在西元前80萬年,就有人居住在伊比利半島,從西元前十一世紀起,伊比利半島即成為東地中海先進文明的殖民地,先後有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西元前218年,古羅馬人進入半島與迦太基人作戰,爆發第二次布匿克戰爭(Segunda Guerra de Punic),結果羅馬人取得農礦資源,興建具有輸水道、神廟及劇院的城市。
五世紀初,羅馬帝國滅亡。北方的西哥德人趁虛而入,然其粗劣的政治組織能力,最後被迫臣服於來自北非的摩爾人。八世紀後,半島幾乎都在摩爾人的統治之下。當時,歐洲唯一的伊斯蘭教領地—安達魯斯(Al Andalus),在數學、地理、天文和詩歌方面成就卓越。九至十世紀間,哥多華(Córdoba)是當時歐洲的首善之都。
十一世紀起,北方基督教諸王國進行國土光復戰爭。1469年,亞拉岡的費南多和卡斯提亞的伊莎貝聯姻,世稱「天主教君王」(Reyes Católicos)。1492年,他們帶領西班牙攻克摩爾人最後的據點格拉納達,統一西班牙。同一年,哥倫布也發現美洲新大陸,為西班牙征服者打開掠奪新大陸資源的途徑。
不過,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將強取自新大陸的大部分財富耗費在對外戰爭上,因此,通貨膨脹和宗教壓迫,加劇西班牙的衰退。十八世紀初,波旁王朝入主西班牙,至今西班牙國王仍屬波旁王朝的後裔。十八世紀晚期,雖然啟蒙運動開啟學習風潮,但十九世紀前,西班牙的命運依然多舛。十九世紀初,西班牙不僅遭拿破崙軍隊入侵,還喪失在美洲大部分的殖民地。十九世紀末,激進主義興起,產生強烈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政局不穩定導致一九二○年代的獨裁統治及一九三○年代的共和政府,後者因西班牙內戰而告終。勝利後,佛朗哥以高壓手段統治西班牙,直到1975年去世。之後,西班牙轉型為民主國家。
總而言之,伊比利半島位於歐亞大陸的西端,是通往非洲大陸的橋梁,同時也是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匯聚點。從冰河時代至中世紀,各種外來民族進出這塊土地,移植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在西班牙旅遊時,常常讓人有如進入多元文化領域的氛圍,倍覺有趣。這種感覺的到來無法預期,所以更加吸引遊客。因此,筆者希望藉由以下歷史的概述,幫助讀者更深入認識西班牙的歷史脈絡與多元文化氛圍。
1492年統一前的西班牙
1492年統一前,西班牙曾經受到凱爾特人、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西哥德人以及阿拉伯人等許多外來民族的殖民與統治。因此,它是一個不同文化及人種融合的國度,西班牙已經沒有所謂正統的西班牙人,其血統多樣且複雜。南部因受阿拉伯人統治時間較久,因此人種多黑髮褐眼;金髮藍眼的凱爾特人後裔多在北部;日耳曼民族的西哥德人與羅馬人的混血也遍布西班牙。所以要認識並掌握西班牙,一定要了解其歷史淵源。
一、史前時代
大約是從舊石器時代前期(約一百萬年前至約二十五萬年前)的中葉開始,就有人類居住於伊比利半島。在舊石器時代中後期(約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原始人(Cromagnon)進入半島,留下阿爾塔米拉洞穴(Cuerva de Altamira)的壁畫等令人驚嘆的文化遺產。
在新石器時代間,伊比利人來到此地,但是伊比利人的來源眾說紛紜,其中以屬於由非洲渡海而來的地中海人種,最具說服力。原本的住民大多被伊比利人同化,然而少數的原住民仍住在山間,持續保有其獨特性,統稱為前伊比利人。
和舊石器時代比較,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特徵是生產力大幅提升。在新石器時代,出現遠比打製石器更先進的磨製石器,也有製作土器和織物的能力,展開農耕和畜牧生活。在狩獵時代,頂多是幾個家庭聚集在一起生活,但是在進入農耕和畜牧時代後,形成以數百人為單位的團體,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逐漸形成。
在西班牙北部以及安達魯西亞地方看到的巨石遺跡,每個石塊重達數十噸,就明顯反映新石器時代的狀況。這是為統治者所建造的墓園,也是向神祈求豐收的場地。要搬運如此沉重的石塊,以便建造某種目的的建築,至少有數百人必須放下手邊的工作,在領導人指揮下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西元前二千年左右,安達魯西亞地方已開始使用銅器,隨後出現青銅器。從伊比利人的塔特索(Tartessos)族的遺跡,所挖掘出各種饒富意義的古物,都可以在馬德里、塞維亞的考古學博物館觀賞。
西班牙史家認為,在石器時代西班牙已經有凱爾特(Celta)與伊比利(Ibero)等兩支居民。根據字源,伊比利(Ibero)有「過路之地」與「野兔之鄉」的意義。這支民族大約是來自北非,獵兔路過此地,然後定居於此。西元前1300年,凱爾特族首度越過庇里牛斯山,與原來定居在南麓的伊比利族兵戎相接,後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兩個民族才融為一體,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特伊比利族(Celtíberos)。凱爾特人是鐵器文化的高手,將製鐵技術、建造城堡、都市的技術,以及其獨特的裝飾圖紋等帶到此地。因此伊比利半島的北部和西部成為凱爾特人的主要居住地,而中央地帶則成為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人混血所生的凱爾特伊比利人的居住地,至於東部和南部依然是伊比利人的天下。
同時期,地中海兩大航海民族的腓尼基人以及希臘人,也來到伊比利半島。西元前一世紀左右,腓尼基人為了追求貿易利益,首先渡海而來,並以加地斯(Cádiz)港為貿易據點,建立殖民城市。爾後,更進一步越過瓜達幾維河,進出塞維亞(古名為希斯巴里斯)。西元前七世紀,亞述征服腓尼基,曾為腓尼基殖民者的迦太基人(Cartagineses)承襲腳步,建設卡塔赫納(Cartagena)、巴塞隆納等殖民城市。其中,迦太基人不僅在沿岸地區設置貿易據點,更進一步壓制伊比利人,將領土擴展至內陸,並著手開發礦山和農地。
西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在比利半島貿易及殖民。他們先在伊比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東部建設殖民城市,由於西西里島西部是迦太基人的勢力範圍,所以希臘人無法進入,轉進現今法國南部海岸到西班牙東海岸一帶,並建立瓦倫西亞等殖民城市。初期,希臘人對厄波羅河的豐沛水源印象深刻。因此,將這塊殖民地,稱為伊斯邦尼亞(Hispania),羅馬人也承襲這種稱呼,只是後來語首的H不發音,成為現今國名「España」的來源。
隨著希臘人到來,希臘文化也因此傳入西班牙。他們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貿易殖民城市,並到西班牙尋找銀、鉛、銅和錫等金屬,以建立熱絡的貿易。同時,腓尼基人及希臘人為西班牙帶來錢幣、文字與陶瓷技術等文明。此外,今日西班牙盛產的橄欖與葡萄也是經由腓尼基商人與希臘人傳入西班牙。
西班牙簡史
西班牙的歷史是建築在形成傳統、散布傳統以及保護傳統上。特別是保護傳統的觀念,更是了解西班牙歷史的關鍵。西班牙的歷史在形成傳統後,幾乎全用在保衛此傳統:比如十字軍的興起、反異教之戰、反自由主義以及反社會主義等。
早在西元前80萬年,就有人居住在伊比利半島,從西元前十一世紀起,伊比利半島即成為東地中海先進文明的殖民地,先後有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西元前218年,古羅馬人進入半島與迦太基人作戰,爆發第二次布匿克戰爭(Segunda Guerra de Punic),結果羅馬人取得農礦資源,興建具有輸水道、神廟及劇院的城市。
五世紀初,羅馬帝國滅亡。北方的西哥德人趁虛而入,然其粗劣的政治組織能力,最後被迫臣服於來自北非的摩爾人。八世紀後,半島幾乎都在摩爾人的統治之下。當時,歐洲唯一的伊斯蘭教領地—安達魯斯(Al Andalus),在數學、地理、天文和詩歌方面成就卓越。九至十世紀間,哥多華(Córdoba)是當時歐洲的首善之都。
十一世紀起,北方基督教諸王國進行國土光復戰爭。1469年,亞拉岡的費南多和卡斯提亞的伊莎貝聯姻,世稱「天主教君王」(Reyes Católicos)。1492年,他們帶領西班牙攻克摩爾人最後的據點格拉納達,統一西班牙。同一年,哥倫布也發現美洲新大陸,為西班牙征服者打開掠奪新大陸資源的途徑。
不過,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將強取自新大陸的大部分財富耗費在對外戰爭上,因此,通貨膨脹和宗教壓迫,加劇西班牙的衰退。十八世紀初,波旁王朝入主西班牙,至今西班牙國王仍屬波旁王朝的後裔。十八世紀晚期,雖然啟蒙運動開啟學習風潮,但十九世紀前,西班牙的命運依然多舛。十九世紀初,西班牙不僅遭拿破崙軍隊入侵,還喪失在美洲大部分的殖民地。十九世紀末,激進主義興起,產生強烈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政局不穩定導致一九二○年代的獨裁統治及一九三○年代的共和政府,後者因西班牙內戰而告終。勝利後,佛朗哥以高壓手段統治西班牙,直到1975年去世。之後,西班牙轉型為民主國家。
總而言之,伊比利半島位於歐亞大陸的西端,是通往非洲大陸的橋梁,同時也是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匯聚點。從冰河時代至中世紀,各種外來民族進出這塊土地,移植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在西班牙旅遊時,常常讓人有如進入多元文化領域的氛圍,倍覺有趣。這種感覺的到來無法預期,所以更加吸引遊客。因此,筆者希望藉由以下歷史的概述,幫助讀者更深入認識西班牙的歷史脈絡與多元文化氛圍。
1492年統一前的西班牙
1492年統一前,西班牙曾經受到凱爾特人、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西哥德人以及阿拉伯人等許多外來民族的殖民與統治。因此,它是一個不同文化及人種融合的國度,西班牙已經沒有所謂正統的西班牙人,其血統多樣且複雜。南部因受阿拉伯人統治時間較久,因此人種多黑髮褐眼;金髮藍眼的凱爾特人後裔多在北部;日耳曼民族的西哥德人與羅馬人的混血也遍布西班牙。所以要認識並掌握西班牙,一定要了解其歷史淵源。
一、史前時代
大約是從舊石器時代前期(約一百萬年前至約二十五萬年前)的中葉開始,就有人類居住於伊比利半島。在舊石器時代中後期(約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原始人(Cromagnon)進入半島,留下阿爾塔米拉洞穴(Cuerva de Altamira)的壁畫等令人驚嘆的文化遺產。
在新石器時代間,伊比利人來到此地,但是伊比利人的來源眾說紛紜,其中以屬於由非洲渡海而來的地中海人種,最具說服力。原本的住民大多被伊比利人同化,然而少數的原住民仍住在山間,持續保有其獨特性,統稱為前伊比利人。
和舊石器時代比較,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特徵是生產力大幅提升。在新石器時代,出現遠比打製石器更先進的磨製石器,也有製作土器和織物的能力,展開農耕和畜牧生活。在狩獵時代,頂多是幾個家庭聚集在一起生活,但是在進入農耕和畜牧時代後,形成以數百人為單位的團體,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逐漸形成。
在西班牙北部以及安達魯西亞地方看到的巨石遺跡,每個石塊重達數十噸,就明顯反映新石器時代的狀況。這是為統治者所建造的墓園,也是向神祈求豐收的場地。要搬運如此沉重的石塊,以便建造某種目的的建築,至少有數百人必須放下手邊的工作,在領導人指揮下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西元前二千年左右,安達魯西亞地方已開始使用銅器,隨後出現青銅器。從伊比利人的塔特索(Tartessos)族的遺跡,所挖掘出各種饒富意義的古物,都可以在馬德里、塞維亞的考古學博物館觀賞。
西班牙史家認為,在石器時代西班牙已經有凱爾特(Celta)與伊比利(Ibero)等兩支居民。根據字源,伊比利(Ibero)有「過路之地」與「野兔之鄉」的意義。這支民族大約是來自北非,獵兔路過此地,然後定居於此。西元前1300年,凱爾特族首度越過庇里牛斯山,與原來定居在南麓的伊比利族兵戎相接,後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兩個民族才融為一體,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特伊比利族(Celtíberos)。凱爾特人是鐵器文化的高手,將製鐵技術、建造城堡、都市的技術,以及其獨特的裝飾圖紋等帶到此地。因此伊比利半島的北部和西部成為凱爾特人的主要居住地,而中央地帶則成為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人混血所生的凱爾特伊比利人的居住地,至於東部和南部依然是伊比利人的天下。
同時期,地中海兩大航海民族的腓尼基人以及希臘人,也來到伊比利半島。西元前一世紀左右,腓尼基人為了追求貿易利益,首先渡海而來,並以加地斯(Cádiz)港為貿易據點,建立殖民城市。爾後,更進一步越過瓜達幾維河,進出塞維亞(古名為希斯巴里斯)。西元前七世紀,亞述征服腓尼基,曾為腓尼基殖民者的迦太基人(Cartagineses)承襲腳步,建設卡塔赫納(Cartagena)、巴塞隆納等殖民城市。其中,迦太基人不僅在沿岸地區設置貿易據點,更進一步壓制伊比利人,將領土擴展至內陸,並著手開發礦山和農地。
西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在比利半島貿易及殖民。他們先在伊比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東部建設殖民城市,由於西西里島西部是迦太基人的勢力範圍,所以希臘人無法進入,轉進現今法國南部海岸到西班牙東海岸一帶,並建立瓦倫西亞等殖民城市。初期,希臘人對厄波羅河的豐沛水源印象深刻。因此,將這塊殖民地,稱為伊斯邦尼亞(Hispania),羅馬人也承襲這種稱呼,只是後來語首的H不發音,成為現今國名「España」的來源。
隨著希臘人到來,希臘文化也因此傳入西班牙。他們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貿易殖民城市,並到西班牙尋找銀、鉛、銅和錫等金屬,以建立熱絡的貿易。同時,腓尼基人及希臘人為西班牙帶來錢幣、文字與陶瓷技術等文明。此外,今日西班牙盛產的橄欖與葡萄也是經由腓尼基商人與希臘人傳入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