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興趣,還是才藝?──杜歐莫的成年禮

這天我和佑卡一家人來到杜歐莫(Tuomo)家中,慶祝他的十五歲成年禮。過了這個日子,他便能正式成為基督教中類似契約雙親的教父母(godparent)。男生為教父,女生為教母。

花團錦簇的庭院裡聚集了各方的親戚好友,杜歐莫盛裝站在門口,用他燦爛的笑容迎接客人。桌子上立著裝滿他成長歷程的相簿,還有一份特別訂做的精選照片年曆給大家欣賞。杜歐莫的媽媽忙著招呼大家進屋內取餐和煮咖啡,爸爸則跟其他親友聊天。一場普通的家庭聚會,卻多了一點正式的氣氛。

天空藍得如海水般飽和,現煮的咖啡一杯接著一杯入口,香醇的口感在嘴裡縈繞不去。

杜歐莫是個很積極的男孩,對生活總有無止盡的好奇與熱情。從他說話的態度,和他同時擁有許多不同的興趣就可看出端倪。

「這裡,你看看。」在我們討論著彼此的嗜好時,他總是滔滔不絕,還拿出戰果給我看。
「這是?」在我眼前的是一張地形圖,上面有許多標記點。另一張則是成績及排名表。

「我昨天去參加定向越野比賽的紀錄。」「定向越野」在芬蘭是一項相當受歡迎的休閒活動,參賽者必須從地形圖的標示來判斷方向與路徑,通過一道道關卡,在最短的時間內抵達終點。

芬蘭的森林腹地廣大,人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野外活動,因此地形和方位的判讀對芬蘭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這項運動從小學起就被排在體育課程當中,甚至到高中,在我當交換學生那年也曾在體育課參與過。

杜歐莫在學校的課程中玩出興趣,便在課餘時間參加區域舉辦的賽事。除了定向越野,他也相當喜歡打冰上曲棍球。這對我來說並不意外。

「冰上曲棍球」在芬蘭是全民運動,對男生來說更是為之瘋狂。經過體育館時,常會看見三、四歲的小娃兒,由爸媽扛著比孩子身軀還大上兩倍有餘的球具去進行訓練。對這些小男孩來說,玩冰上曲棍球就跟學走路一樣重要。

在芬蘭,很難遇見不會溜冰刀的人,更難遇見不會打冰上曲棍球的男孩!
我不禁在想,這算是芬蘭人流行的「才藝」嗎?
在和杜歐莫談話的過程中,瞥見他那張定向越野的成績排名表,發現他其實還落後第一名十幾分鐘,成績並不算出色。我婉轉地試探他對此的反應:「第一名怎麼這麼快?他是同年齡的選手嗎?」

「噢,不,他跟我一樣大,只不過他真的很強。」杜歐莫不但不尷尬,還興致勃勃地強調,「但是我比上次同路線的紀錄還快了三分鐘呢!」

沒想到我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面──成績單上的排名和差距,他的重點卻是自己的進步。當下我恍然大悟,這就是逆向思考啊!

芬蘭的孩子興趣很廣泛,為了應付漆黑寒冷的漫漫冬季,和享受珍貴短暫的夏日時光。

這些興趣,是出自於內心的「喜愛」和「想像」,使他們擁有探索各項活動的行動力。反之,台灣的孩子,有天賦、技巧的出色人才數不清,多數人卻是從小被父母「逼」出來的,原因無他:以後會更有競爭力。

曾幾何時,除了課業壓力外,我們在音樂、美術、電腦等各項領域上也漸漸多了一份憂愁。

「培養自信,是我認為在探索興趣時最重要的一環;而成績,不全然是影響自信心的因素。」杜歐莫的媽媽這麼跟我說。我在聚會上跟她討論對芬蘭小孩多元興趣的想法。

將興趣生活化,擁有廣泛的休閒活動與嗜好,一直是芬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影響人格特質與發掘職業性向的重要關鍵。透過課本以外的學習,芬蘭學生在自我認同方面有更強烈的敏銳度。

我發現,台灣的社會風氣總是強調「能力」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在學習過程中的這些經驗和感受,對於成長有多大的啟蒙力量。

「主動」和「被動」,是兩國年輕人在培養特殊才能上常見的差異;而「過程」與「結果」,則是兩國父母定義興趣為孩子帶來效益的不同看法。

芬蘭男孩從小熱愛溜冰刀、玩冰上曲棍球,並不是因為這是一個趨勢,擁有這項能力,就能在社會上多一些競爭機會;也不是因為人人都夢想著進入高薪的職業聯盟。這已是他們的文化資產,成為調劑身心的一塊拼圖。就好像生活在蘭嶼的孩子們,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當游泳選手的堅強實力,但幾乎個個是水中蛟龍。因為海洋,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從定向越野到做披薩,思索教育本質

杜歐莫也相當喜歡烹飪。在成年禮聚會後的幾天,我又再次拜訪。他說要做他最拿手的披薩給我嚐嚐。

從材料採買、麵皮製作、餡料搭配,他全一手包辦。我看著他將配料仔細地放在桿好的麵皮上,再把整碗削成絲的起司均勻地覆蓋過去。
「然後在烤箱內烤三十分鐘,就大功告成了。」他說。

一開始聽到杜歐莫這樣的邀約,我不禁回想:十五歲的年紀,我們在做什麼呢?是埋首於書本當中準備考試?還是像他一樣,忙於自己熱中的休閒活動?

別傻了。回顧從前,不要說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就連學校的工藝課、藝術欣賞課,不是莫名其妙地變成數學課、英文課,就是常常被考試「借」走。

在芬蘭當交換學生的那一年,同學們不停地問我:「為什麼你的數學這麼好?你們亞洲人好像都比較聰明。」
這個問題讓我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回答。

他們不知道台灣的高中生花多少時間在演算試題上,針對不同的題型做練習,有時甚至還得留意陷阱。還有,我們在考前最愛做的就是猜題。芬蘭的高中數學卻強調基本概念,可以搭配工程計算機的運用來理解,強調融會貫通。

我們用在課業上的時間與精力,比芬蘭學生多上好幾倍。數學好,真的是因為我們比較聰明嗎?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在芬蘭同學說我們亞洲人「比較聰明」後,我常常在想。
一道數學題,不就是為了求答案?如果經過基本觀念的講解,每個人嘗試自己算起來順手的解法,有快的,有慢的,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只要答案正確,為什麼還要追求統一的算式呢?

說芬蘭人「務實」,是因為他們用結合效率和人本的精神來教育學生,追求適合每一個學生的答案,而不是灌輸規格化的知識。
教育是為了學習,學習有助於成長,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不確定。所以說,教育應該是啟發個人潛力的一個管道。發掘自己在以前從未發現的能力與嗜好,並加以培養,逐漸成就一個人的志向,這才叫教育。
當我們的工藝課被犧牲掉的時候,芬蘭的中學生卻在設計一套屬於自己的桌椅。
當我們的體育課還在操場跑一千六百公尺、測驗體適能時,芬蘭的孩子在森林裡看著地圖,學習找路。

當我們的音樂課在背誦知名音樂家的生平歷史,準備直笛和陶笛考試時,芬蘭的學生則在課堂中組樂團,自己選擇喜愛的樂器練習,並在學期末以合奏的方式展演。

學習不應該僅僅侷限於教室內、課本中,而要懂得靈活運用在實際的各個面向。
教育不應該只著重在智力的增長,而應是全方位的發展。

台灣這種以「智育」為教育取向的環境若一直持續下去,會有愈來愈多的父母將孩子推進補習班與才藝班。

進補習班,是為了爭取好成績,但事實上每次都只能有一個第一名。為了得到第一名,這個孩子將錯過許多探索自我興趣的機會。

學習才藝,是想讓孩子藉由這些能力,補足學校裡沒有教的其他四育。但在「為了學而學」的壓力下,學習早已變質。

披薩出爐了,杜歐莫左右手各捧著兩種不同口味的披薩端上桌。在這之前,他把院子裡的桌椅擦得一塵不染,仔細地擺盤、準備紙巾,檢視每一道用餐的細節,彷彿此刻他就是餐廳的經理兼大廚,一舉一動都散發著自信和享受的光芒。
杜歐莫的媽媽坐在花園中望著他,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我能想像在一個國際場合中,芬蘭媽媽和台灣媽媽聊起關於興趣培養的「媽媽經」,會是怎麼樣的對話。

芬蘭媽媽說:「我的小孩『興趣』很多元,他愛踢足球,冬天常滑雪,吉他也彈得不錯!」

「我家小孩也學很多『才藝』啊!」台灣媽媽說,「從小彈鋼琴、寫書法,放學後就去補習英文和電腦。哦,對了,他還會心算和速讀呢!」

一個說的是教育,一個談的是投資。根本就是雞同鴨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