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徒步朝聖?
我從小在一個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家庭長大,家裡有佛堂,我和妹妹從小就要跟著燒香和打掃,星期日跟著爸媽外婆跑道場,參加過無數的講經佈道活動,直到上國中之後因為課業繁重我才淡出。當年我們姐妹倆小小年紀就學著大人正襟危坐聽前輩講道,有人誇我們有慧根、有佛緣,但事實上我究竟聽懂、聽進去多少?很難說。現在的我不吃素不拜佛也很少念經,但是小時候的心靈訓練已經成為我這個人的一部份。雖然我無法證明,但我相信有神佛、有果報、有前世今生。人信什麼神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要對宇宙間無形且更崇高的力量感到尊敬與謙卑。把靈性的提升當作人生的價值基礎,才能達到「自在」的境界。
我年輕的時候常往歐洲跑,妹妹小歐卻是哈日族。她嗜看日劇,認為這是理解世界最快的方法。看了江口洋介主演的《迷路的大人們》這齣日劇之後,她開始對四國遍路這條朝聖路線感到好奇,她與日本的關係不是只有追劇,也和日本佛教有某種觸及心靈深處的連結。二○○九年她跟隨內心的召喚,和一個朋友相約上路了,到日本四國展開為期四十六天長達一千兩百公里的徒步旅行。她是台灣第一位一次走完四國遍路並記錄成文的遍路者,而後在臉書成立「四國遍路同好會」和大家介紹推廣這條聖路。
二○一七年春天,她打算再次上路,這時我工作上剛好忙完一個大項目想休息一下,於是我加入她的行程,體驗了德島的發心道場路段。這段路大約一百五十公里,我們雖然沒有全程步行,但我也算是體驗到徒步朝聖的一些心路歷程了。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個人。我去妹妹的遍路道上作客,回挪威之後,我便萌生想要繼續走的念頭,我想走一條完整的、屬於自己的路,無疑的,聖奧拉夫朝聖之路中的「聖奧拉夫路徑」(St. Olavsleden)是我的最佳選擇,我在朝聖終點特隆赫姆樂活多年,而且我當年第一次到挪威時從瑞典過來的火車,也曾經行經過這段路的一部份。
住在特隆赫姆,聖奧拉夫無所不在。我的兒子在聖奧拉夫醫院出生,在朝聖終點尼達羅斯大教堂受洗;每年七月底八月初的奧拉夫節慶是挪威最大的宗教文化盛事,我會留在城裡參加各式活動。聖奧拉夫是奠立挪威國家基礎的維京國王,他把基督教傳到挪威,時到今日他身為人和被封為聖者的地位和角色都持續被人討論著。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基督教是挪威的國教,不管信仰虔誠與否,基督教與挪威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節日和人生儀式這些有形的習俗,到無形的社會價值觀,都與之有緊密的關聯。
幾年前我聽到一個說法:「南有聖地牙哥(西班牙知名的朝聖目標),北有尼達羅斯(特隆赫姆舊名)。」原來特隆赫姆曾經是與聖地牙哥齊名的朝聖目標!朝聖活動在北歐從西元十一世紀開始熱絡了將近五百年,當時的北歐可是條條大路通尼達羅斯的。一五三七年宗教改革,挪威和瑞典把象徵天主教舊習的朝聖活動給禁止了,尼達羅斯這個朝聖目標逐漸沒落,直到幾年前才有人陸續推動復興。根據相關統計數據,二○一八年聖地牙哥的朝聖辦公室登記了將近三十三萬的朝聖者,特隆赫姆這裡才登記了一千多人。
聖奧拉夫朝聖之路有好幾條路線,主要的兩條分別是從奧斯陸出發南北向的「古德布蘭茲達爾路徑」(官網距離六百四十三公里)和從瑞典錫朗爾出發東西向的「聖奧拉夫路徑」(官網距離五百六十四公里)。後者冠聖奧拉夫之名,因為那是維京國王當年從俄國返回挪威的路線,他一○三○年戰死沙場的地點就在那條路徑上。
特隆赫姆作為一個朝聖終點,有數條路線在尼達羅斯大教堂匯集,城市裡朝聖標示幾乎到處可見,我散步時經常看到。每個上路的朝聖者都有其動機,我的動機之一是好奇,時常在終點晃來晃去的我,哪天如果從起點那裡走過來,不知道是什麼感覺?我喜歡獨處,長時間一個人在人跡罕至的自然環境裡步行,會是一項有意思的身心挑戰。再者,我想幫這條路做點宣傳,我在城裡認識的人不少,但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走過這條路。
「歐洲的傳統,北歐的歷史,挪威的文化,這同時也是一趟完全屬於你個人獨一無二的體驗。」聖奧拉夫朝聖之路官網上的敘述,讓我衷心期待上路的那天。
行前準備 我喜歡旅行,用那種和一般人不太一樣、有點深度和生活況味的旅行方式。四十歲那年,我送自己的禮物是一個人去古巴玩三個星期,行前我買了一本西班牙語的學習教材,把多年前學過的西語複習起來,一邊安排行程,一邊讀一些關於當地文化和社會的書籍或文章,旅行其實從行前準備就開始了。
我計畫在六月底出發朝聖。聖誕節放假期間,我開始看官網上的相關資料,大致把行程和其他朝聖者的經驗看了一下,心裡有個底。一月除了全職的工作之外,我有好幾個自己的大小項目要完成,忙到人仰馬翻。二月中差不多喘完氣回完神的時候,同事西芙琳問我要不要一起參加一個活動,那天晚上我們本來約了去喝杯小酒的。看了那個活動的地點和內容,我笑了。地點在尼達羅斯朝聖中心,活動是奧拉夫咖啡館的講座系列,內容是尼達羅斯教區在中古時代與羅馬教廷的關係。
呃,好像一個功課遲交的小孩被老師提醒一樣,我毫不猶疑地答應去聽那場講座。後來喝酒的時候,我和西芙琳說起我的朝聖計畫:「妳好像是聖奧拉夫派來提醒我這回事的使者呢!」她也笑了。原來她十年前也曾經是個朝聖者,一個人走完七百多公里的西班牙聖雅各之路,當時的她覺得人生有點迷惘,需要一些時間獨處。這麼多年下來,她身邊的朋友沒有人和她一樣成為徒步朝聖者,這會兒她終於把朝聖的接力棒,交給了我。
從「聖奧拉夫路徑」的官網上,我看到「北歐朝聖者」這個小公司提供安排朝聖食宿的服務,於是寫郵件去詢問。我想專心走路,如果有人可以幫忙把行程和食宿都安排好,那就太理想了。公司的負責人儒本很快就回覆了我的郵件,回答了我的各式問題,他是一個荷蘭人,曾經在瑞典中部居住多年,也走過「聖奧拉夫路徑」,和他聯繫起來很愉快。我的初步行程大致擬定好了:六百多公里的路(官網的里程數有低估之嫌),二十九天走完,中間不休息。
朝聖的大旅行出發之前,身心應該怎麼鍛鍊?北歐冬日漫長黑暗,一般很容易怠惰成沙發馬鈴薯。為了維持體力,我報名參加四月初在荷蘭鹿特丹舉行的四分之一馬拉松,十公里多的跑程,讓自己冬天有維持運動習慣的動力。這是我第一次出國跑馬,那個周末天氣很好,和一萬五千名跑者一起上路,氣氛很嗨。鹿特丹馬拉松是荷蘭知名的路跑盛事,在那裡我目睹一個城市為了舉辦這種大型活動投注的官方資源和民間活力,挺感動的。四月中,我親愛的外婆百歲高壽離世了。趁著復活節假期我回台奔喪,逛書店時我看到蔡璧名老師的新書《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這彷彿是外婆送我的禮物。一個人六百公里的徒步朝聖在即,我心意堅定,卻免不了緊張,怕迷路、怕身體無法負荷。這樣的旅行,是身體的磨練,更是心的鍛鍊。所以在行前準備的時候,身心都需要調整。
我決定帶著東方的哲學和養生思維,去走這條西方的朝聖之路。幾年前回台時,兩個朋友不約而同地送了我兩本蔡老師的書:《穴道導引》和《正是時候讀莊子》。某天早上我讀著《穴道導引》,認識了更多穴位和簡單的操練方式。突然間,我感到一股心安,「不要怕!」我對自己說。相信自己,相信冥冥中的安排,一些都會很好。因為那個「好」,是由我自己的心來定義,不是別人。
讀蔡老師新書的序,我讀到淚流滿面。其實她寫的很多東西,我似乎已經在這幾年的生活中實踐了。人生的功課,用這麼棒的形式出現,我真的太幸福。這本書像是一堂照顧生命的哲學課,讀完之後,我會好好走我該走的路,並學習珍惜生命的每種面貌、每一刻。
長距離健行,鞋子非常重要。「聖奧拉夫路徑」會經過不少各式自然環境,包腳踝的登山鞋最合適。五月的時候我買了新的登山鞋,五月十七日挪威國慶那天,大家去城裡參加慶祝活動,我反其道而行,上郊山健行練鞋子。那個周末我連續三天,每天走二十公里的路,這個距離和我朝聖時的每日平均距離差不多,只不過到時候要連續走一個月。
朝聖的行李怎麼包也是一大學問。六月時我買了新背包,當天巧遇特價,彷彿是聖者發的小紅包。背包的容量四十公升,有人體工學設計,很好背。北歐夏季天氣多變,氣溫從十度以下到將近三十度都有可能,各種衣物都要帶上。我準備了急救包和一些常備藥膏,也買了可以伸縮的登山杖,出發前量了一下,大約八公斤左右。
這是一趟脫離舒適圈的旅行,我心意非常堅定,卻又充滿了某種事情無法掌控的不安。出發前,我去找我熟悉的按摩師卡門做了一節按摩,放鬆一下身體。她給了我兩個建議:第一是在行程許可的狀況下,盡可能把腳浸到河水湖水溪水裡,清涼的水有鎮定的效果,不然洗完澡用冷水沖一下腳也行;第二是在旅程中唯一要專注完成的事就是持續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一步接著一步,此外就真的不用操心太多。日後證明,這兩個建議都非常受用。 從終點出發
「聖奧拉夫路徑」官網上說,這條路徑是世界上最北朝聖之路,路線大約五百八十公里,從東邊的波羅的海延伸到西邊的大西洋,從瑞典的錫朗爾連接到挪威的特隆赫姆。這條路線會經過大片的森林、翻過山嶺、行經湖泊和穿越村莊聚落和歷史遺跡。路面有碎石路、柏油路和小徑交錯。西元一○三○年奧拉夫.哈拉爾森從俄國返回挪威的時候就是沿著這個路線,因此在眾多朝聖路徑之中,只有這條冠上了聖奧拉夫之名。「聖奧拉夫路徑」官網上把整個行程分成五個階段,我在這本書走行程的部份也沿用這個劃分。
市面上有一本英語的《聖奧拉夫路徑》朝聖指南,這本指南也有瑞典語的版本。對於朝聖者來說,這本書差不多有聖經級的地位了,不過我上路之後發現來朝聖的荷蘭人有自己的荷語指南,信息的內容和呈現方式不盡相同。
聖奧拉夫朝聖之路不是一年四季皆宜,最適合的時間大致是六月到九月,我打算在六月底仲夏節過後的星期一開始走。和儒本來回交流討論了一陣子,最後我決定把步行的天數調整成三十天,此外走了十七天之後插入一個休息日。我準備一個人上路,但途中會有兩個朋友加入同行,分別在不同的段落陪我走三天和七天的路程。
等行程確定下來之後,儒本把相關資料傳了給我,包含地圖、住宿點資訊和每日路程的概略描述。我把他給我的每日里程數加總起來,竟然將近六百二十公里,和兩個不同官網的數據都不同,這是怎麼回事?我和他關切了一下此事,他說每個人的衛星定位系統或手機應用程式算出來的數據都不一樣,大致當個參考就好。
出發前兩天,我穿上登山鞋、背了背包、拿了登山杖,和老公出門在平常散步的路徑走一圈。途中我們經過大教堂後方的聖奧拉夫泉,我特別過去喝了幾口。「妳這有點像是讀一本書從最後一頁開始看吧?」老公說。呵,貌似如此。
出發之前,我開了一個用英文書寫的臉書粉絲專頁記錄這趟徒步旅行,標題叫「On my way home(回家途中)」。往回家的路上前進的朝聖旅行,是一種不是誰都可以做得到的浪漫吧?我個人還挺喜歡這個梗的。平時從我家走到尼達羅斯大教堂只要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次我準備繞點路,搭火車去瑞典,從那裡走六百公里的路回家,這個距離乍看之下實在挺嚇人的。回家途中,我打算一邊分享一邊省思,可能也需要從大家的回應中得到一些支持和慰藉。
但,哪裡才是我的「家」呢?出發前,我在臉書粉專上寫下這段話:「家,究竟在哪裡?是一個人的此刻居所還是故鄉?我住在特隆赫姆,我的家鄉是台灣基隆,這些地方都是我的家。但我在這裡提到的『家』另有所指。這是一個隱喻,『家』是無論何時何地讓我感到身心安適和放鬆的狀態。我想要回『家』,不論走著還是停著,我希望我在路上了。」
休假前上班的最後一天,好多同事給我擁抱和祝福,假期前和一些朋友的聚會也充滿了加油打氣聲。我即將帶著滿滿的正能量上路。
星期天早上七點,我從特隆赫姆的家出發,在老公和兒子的陪同下,步行到中央車站去搭東行瑞典火車。途中我們行經了尼達羅斯大教堂,在零公里的里程石碑前,我請老公幫我拍了一張紀念照,我從終點出發。「一個月之後見了,大教堂!」我微笑著說。
看似灑脫,其實我心裡非常忐忑。這條路徑有許多人跡罕至的路段,迷路怎麼辦?腳起水泡肌肉疼痛或受傷了怎麼辦?天氣不好怎麼辦?老子的名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走了才知道吧。我心中對這趟旅行的渴望推著我向前,一旦遇到自己的極限,突破它、不然就尊重它。
在大教堂前,我暗自祈求聖奧拉夫能保佑我此行一切順利。
我從小在一個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家庭長大,家裡有佛堂,我和妹妹從小就要跟著燒香和打掃,星期日跟著爸媽外婆跑道場,參加過無數的講經佈道活動,直到上國中之後因為課業繁重我才淡出。當年我們姐妹倆小小年紀就學著大人正襟危坐聽前輩講道,有人誇我們有慧根、有佛緣,但事實上我究竟聽懂、聽進去多少?很難說。現在的我不吃素不拜佛也很少念經,但是小時候的心靈訓練已經成為我這個人的一部份。雖然我無法證明,但我相信有神佛、有果報、有前世今生。人信什麼神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要對宇宙間無形且更崇高的力量感到尊敬與謙卑。把靈性的提升當作人生的價值基礎,才能達到「自在」的境界。
我年輕的時候常往歐洲跑,妹妹小歐卻是哈日族。她嗜看日劇,認為這是理解世界最快的方法。看了江口洋介主演的《迷路的大人們》這齣日劇之後,她開始對四國遍路這條朝聖路線感到好奇,她與日本的關係不是只有追劇,也和日本佛教有某種觸及心靈深處的連結。二○○九年她跟隨內心的召喚,和一個朋友相約上路了,到日本四國展開為期四十六天長達一千兩百公里的徒步旅行。她是台灣第一位一次走完四國遍路並記錄成文的遍路者,而後在臉書成立「四國遍路同好會」和大家介紹推廣這條聖路。
二○一七年春天,她打算再次上路,這時我工作上剛好忙完一個大項目想休息一下,於是我加入她的行程,體驗了德島的發心道場路段。這段路大約一百五十公里,我們雖然沒有全程步行,但我也算是體驗到徒步朝聖的一些心路歷程了。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個人。我去妹妹的遍路道上作客,回挪威之後,我便萌生想要繼續走的念頭,我想走一條完整的、屬於自己的路,無疑的,聖奧拉夫朝聖之路中的「聖奧拉夫路徑」(St. Olavsleden)是我的最佳選擇,我在朝聖終點特隆赫姆樂活多年,而且我當年第一次到挪威時從瑞典過來的火車,也曾經行經過這段路的一部份。
住在特隆赫姆,聖奧拉夫無所不在。我的兒子在聖奧拉夫醫院出生,在朝聖終點尼達羅斯大教堂受洗;每年七月底八月初的奧拉夫節慶是挪威最大的宗教文化盛事,我會留在城裡參加各式活動。聖奧拉夫是奠立挪威國家基礎的維京國王,他把基督教傳到挪威,時到今日他身為人和被封為聖者的地位和角色都持續被人討論著。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基督教是挪威的國教,不管信仰虔誠與否,基督教與挪威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節日和人生儀式這些有形的習俗,到無形的社會價值觀,都與之有緊密的關聯。
幾年前我聽到一個說法:「南有聖地牙哥(西班牙知名的朝聖目標),北有尼達羅斯(特隆赫姆舊名)。」原來特隆赫姆曾經是與聖地牙哥齊名的朝聖目標!朝聖活動在北歐從西元十一世紀開始熱絡了將近五百年,當時的北歐可是條條大路通尼達羅斯的。一五三七年宗教改革,挪威和瑞典把象徵天主教舊習的朝聖活動給禁止了,尼達羅斯這個朝聖目標逐漸沒落,直到幾年前才有人陸續推動復興。根據相關統計數據,二○一八年聖地牙哥的朝聖辦公室登記了將近三十三萬的朝聖者,特隆赫姆這裡才登記了一千多人。
聖奧拉夫朝聖之路有好幾條路線,主要的兩條分別是從奧斯陸出發南北向的「古德布蘭茲達爾路徑」(官網距離六百四十三公里)和從瑞典錫朗爾出發東西向的「聖奧拉夫路徑」(官網距離五百六十四公里)。後者冠聖奧拉夫之名,因為那是維京國王當年從俄國返回挪威的路線,他一○三○年戰死沙場的地點就在那條路徑上。
特隆赫姆作為一個朝聖終點,有數條路線在尼達羅斯大教堂匯集,城市裡朝聖標示幾乎到處可見,我散步時經常看到。每個上路的朝聖者都有其動機,我的動機之一是好奇,時常在終點晃來晃去的我,哪天如果從起點那裡走過來,不知道是什麼感覺?我喜歡獨處,長時間一個人在人跡罕至的自然環境裡步行,會是一項有意思的身心挑戰。再者,我想幫這條路做點宣傳,我在城裡認識的人不少,但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走過這條路。
「歐洲的傳統,北歐的歷史,挪威的文化,這同時也是一趟完全屬於你個人獨一無二的體驗。」聖奧拉夫朝聖之路官網上的敘述,讓我衷心期待上路的那天。
行前準備 我喜歡旅行,用那種和一般人不太一樣、有點深度和生活況味的旅行方式。四十歲那年,我送自己的禮物是一個人去古巴玩三個星期,行前我買了一本西班牙語的學習教材,把多年前學過的西語複習起來,一邊安排行程,一邊讀一些關於當地文化和社會的書籍或文章,旅行其實從行前準備就開始了。
我計畫在六月底出發朝聖。聖誕節放假期間,我開始看官網上的相關資料,大致把行程和其他朝聖者的經驗看了一下,心裡有個底。一月除了全職的工作之外,我有好幾個自己的大小項目要完成,忙到人仰馬翻。二月中差不多喘完氣回完神的時候,同事西芙琳問我要不要一起參加一個活動,那天晚上我們本來約了去喝杯小酒的。看了那個活動的地點和內容,我笑了。地點在尼達羅斯朝聖中心,活動是奧拉夫咖啡館的講座系列,內容是尼達羅斯教區在中古時代與羅馬教廷的關係。
呃,好像一個功課遲交的小孩被老師提醒一樣,我毫不猶疑地答應去聽那場講座。後來喝酒的時候,我和西芙琳說起我的朝聖計畫:「妳好像是聖奧拉夫派來提醒我這回事的使者呢!」她也笑了。原來她十年前也曾經是個朝聖者,一個人走完七百多公里的西班牙聖雅各之路,當時的她覺得人生有點迷惘,需要一些時間獨處。這麼多年下來,她身邊的朋友沒有人和她一樣成為徒步朝聖者,這會兒她終於把朝聖的接力棒,交給了我。
從「聖奧拉夫路徑」的官網上,我看到「北歐朝聖者」這個小公司提供安排朝聖食宿的服務,於是寫郵件去詢問。我想專心走路,如果有人可以幫忙把行程和食宿都安排好,那就太理想了。公司的負責人儒本很快就回覆了我的郵件,回答了我的各式問題,他是一個荷蘭人,曾經在瑞典中部居住多年,也走過「聖奧拉夫路徑」,和他聯繫起來很愉快。我的初步行程大致擬定好了:六百多公里的路(官網的里程數有低估之嫌),二十九天走完,中間不休息。
朝聖的大旅行出發之前,身心應該怎麼鍛鍊?北歐冬日漫長黑暗,一般很容易怠惰成沙發馬鈴薯。為了維持體力,我報名參加四月初在荷蘭鹿特丹舉行的四分之一馬拉松,十公里多的跑程,讓自己冬天有維持運動習慣的動力。這是我第一次出國跑馬,那個周末天氣很好,和一萬五千名跑者一起上路,氣氛很嗨。鹿特丹馬拉松是荷蘭知名的路跑盛事,在那裡我目睹一個城市為了舉辦這種大型活動投注的官方資源和民間活力,挺感動的。四月中,我親愛的外婆百歲高壽離世了。趁著復活節假期我回台奔喪,逛書店時我看到蔡璧名老師的新書《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這彷彿是外婆送我的禮物。一個人六百公里的徒步朝聖在即,我心意堅定,卻免不了緊張,怕迷路、怕身體無法負荷。這樣的旅行,是身體的磨練,更是心的鍛鍊。所以在行前準備的時候,身心都需要調整。
我決定帶著東方的哲學和養生思維,去走這條西方的朝聖之路。幾年前回台時,兩個朋友不約而同地送了我兩本蔡老師的書:《穴道導引》和《正是時候讀莊子》。某天早上我讀著《穴道導引》,認識了更多穴位和簡單的操練方式。突然間,我感到一股心安,「不要怕!」我對自己說。相信自己,相信冥冥中的安排,一些都會很好。因為那個「好」,是由我自己的心來定義,不是別人。
讀蔡老師新書的序,我讀到淚流滿面。其實她寫的很多東西,我似乎已經在這幾年的生活中實踐了。人生的功課,用這麼棒的形式出現,我真的太幸福。這本書像是一堂照顧生命的哲學課,讀完之後,我會好好走我該走的路,並學習珍惜生命的每種面貌、每一刻。
長距離健行,鞋子非常重要。「聖奧拉夫路徑」會經過不少各式自然環境,包腳踝的登山鞋最合適。五月的時候我買了新的登山鞋,五月十七日挪威國慶那天,大家去城裡參加慶祝活動,我反其道而行,上郊山健行練鞋子。那個周末我連續三天,每天走二十公里的路,這個距離和我朝聖時的每日平均距離差不多,只不過到時候要連續走一個月。
朝聖的行李怎麼包也是一大學問。六月時我買了新背包,當天巧遇特價,彷彿是聖者發的小紅包。背包的容量四十公升,有人體工學設計,很好背。北歐夏季天氣多變,氣溫從十度以下到將近三十度都有可能,各種衣物都要帶上。我準備了急救包和一些常備藥膏,也買了可以伸縮的登山杖,出發前量了一下,大約八公斤左右。
這是一趟脫離舒適圈的旅行,我心意非常堅定,卻又充滿了某種事情無法掌控的不安。出發前,我去找我熟悉的按摩師卡門做了一節按摩,放鬆一下身體。她給了我兩個建議:第一是在行程許可的狀況下,盡可能把腳浸到河水湖水溪水裡,清涼的水有鎮定的效果,不然洗完澡用冷水沖一下腳也行;第二是在旅程中唯一要專注完成的事就是持續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一步接著一步,此外就真的不用操心太多。日後證明,這兩個建議都非常受用。 從終點出發
「聖奧拉夫路徑」官網上說,這條路徑是世界上最北朝聖之路,路線大約五百八十公里,從東邊的波羅的海延伸到西邊的大西洋,從瑞典的錫朗爾連接到挪威的特隆赫姆。這條路線會經過大片的森林、翻過山嶺、行經湖泊和穿越村莊聚落和歷史遺跡。路面有碎石路、柏油路和小徑交錯。西元一○三○年奧拉夫.哈拉爾森從俄國返回挪威的時候就是沿著這個路線,因此在眾多朝聖路徑之中,只有這條冠上了聖奧拉夫之名。「聖奧拉夫路徑」官網上把整個行程分成五個階段,我在這本書走行程的部份也沿用這個劃分。
市面上有一本英語的《聖奧拉夫路徑》朝聖指南,這本指南也有瑞典語的版本。對於朝聖者來說,這本書差不多有聖經級的地位了,不過我上路之後發現來朝聖的荷蘭人有自己的荷語指南,信息的內容和呈現方式不盡相同。
聖奧拉夫朝聖之路不是一年四季皆宜,最適合的時間大致是六月到九月,我打算在六月底仲夏節過後的星期一開始走。和儒本來回交流討論了一陣子,最後我決定把步行的天數調整成三十天,此外走了十七天之後插入一個休息日。我準備一個人上路,但途中會有兩個朋友加入同行,分別在不同的段落陪我走三天和七天的路程。
等行程確定下來之後,儒本把相關資料傳了給我,包含地圖、住宿點資訊和每日路程的概略描述。我把他給我的每日里程數加總起來,竟然將近六百二十公里,和兩個不同官網的數據都不同,這是怎麼回事?我和他關切了一下此事,他說每個人的衛星定位系統或手機應用程式算出來的數據都不一樣,大致當個參考就好。
出發前兩天,我穿上登山鞋、背了背包、拿了登山杖,和老公出門在平常散步的路徑走一圈。途中我們經過大教堂後方的聖奧拉夫泉,我特別過去喝了幾口。「妳這有點像是讀一本書從最後一頁開始看吧?」老公說。呵,貌似如此。
出發之前,我開了一個用英文書寫的臉書粉絲專頁記錄這趟徒步旅行,標題叫「On my way home(回家途中)」。往回家的路上前進的朝聖旅行,是一種不是誰都可以做得到的浪漫吧?我個人還挺喜歡這個梗的。平時從我家走到尼達羅斯大教堂只要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次我準備繞點路,搭火車去瑞典,從那裡走六百公里的路回家,這個距離乍看之下實在挺嚇人的。回家途中,我打算一邊分享一邊省思,可能也需要從大家的回應中得到一些支持和慰藉。
但,哪裡才是我的「家」呢?出發前,我在臉書粉專上寫下這段話:「家,究竟在哪裡?是一個人的此刻居所還是故鄉?我住在特隆赫姆,我的家鄉是台灣基隆,這些地方都是我的家。但我在這裡提到的『家』另有所指。這是一個隱喻,『家』是無論何時何地讓我感到身心安適和放鬆的狀態。我想要回『家』,不論走著還是停著,我希望我在路上了。」
休假前上班的最後一天,好多同事給我擁抱和祝福,假期前和一些朋友的聚會也充滿了加油打氣聲。我即將帶著滿滿的正能量上路。
星期天早上七點,我從特隆赫姆的家出發,在老公和兒子的陪同下,步行到中央車站去搭東行瑞典火車。途中我們行經了尼達羅斯大教堂,在零公里的里程石碑前,我請老公幫我拍了一張紀念照,我從終點出發。「一個月之後見了,大教堂!」我微笑著說。
看似灑脫,其實我心裡非常忐忑。這條路徑有許多人跡罕至的路段,迷路怎麼辦?腳起水泡肌肉疼痛或受傷了怎麼辦?天氣不好怎麼辦?老子的名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走了才知道吧。我心中對這趟旅行的渴望推著我向前,一旦遇到自己的極限,突破它、不然就尊重它。
在大教堂前,我暗自祈求聖奧拉夫能保佑我此行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