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幸福的定義越廣,幸福的人就越多

記得多年前仲夏節參與瑞典親戚的聚會,在場有個十歲左右的女孩,親戚們和她聊起了學校生活,問女孩學校功課會不會很難?女孩很驕傲地說,不會,我的成績是全班的平均!
聽女孩這麼說,我還以為她在開玩笑,等著她爸媽吐槽:「才平均有什麼好驕傲的?」但是女孩看起來不像在說笑,在場大人們似乎也不覺有異,繼續和她聊喜歡哪些科目、平常喜歡和朋友做什麼等等。


成為「狀元」才是人生勝利組?

在台灣,從小師長就跟我們說「行行出狀元」,表面上的意思是,就算書讀得不好,往其他領域發展也能有成為「狀元」的機會,但實際上也隱含另一層意義:不管走哪條路,都要成為「狀元」,出人頭地,才是一個讓人滿意的人生。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台灣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上,總是充斥著教人成功致富的書籍,而走進瑞典的書店,我馬上就發現,怎麼幾乎看不到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書?在美國和台灣紅遍半邊天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我問及身邊的瑞典人,大多人連書名都沒聽說過。
就勞動環境而言,台灣社會的白領和藍領階層的工作收入和勞動環境相差懸殊,意味著一個孩子的學校成績能大幅決定他這輩子的收入和生活條件,這也造成學校教育的功利和階級意義扭曲膨脹。我還記得,國中老師每次段考完就讓我們按名次選座位,考最後一名的同學總是坐在蒸飯箱和垃圾桶旁邊。高中模擬考完,大家擠在布告欄前看著密密麻麻的排名;每年聯考後,校門外掛著寫上斗大名字,慶祝某某某上榜的紅布條。在臉書上偶爾會看到政治人物毫不保留地描述自家兒女和名師、名家請教交流,展示各種智識教育上的優勢,底下的留言充滿大眾欽慕讚許的留言。以上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對瑞典社會來說都是天方夜譚。
從瑞典的生活中,我看到許多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和社會現實。而我認為書寫瑞典,如果光是描述瑞典的顯性特徵,或給兩者一評高下,對台灣來說意義都不大。我想了解的是,是什麼樣的因素,促成了兩個社會如此不同的風氣?
藉由此書,我除了觀察瑞典和台灣之間的不同之處之外,也試著去了解這些差異背後的脈絡,並且以台灣為出發點,思考瑞典能為我們帶來的啟發。

在大家繼續閒聊時,我自己陷入了沉思。為什麼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想告訴女孩:「才平均有什麼好驕傲的?」
「平均」就數據上的意義,是不太好也不太差,也就是很普通。而「普通人」,就是絕大多數的人。如果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只是」不夠好的普通人,這個社會會是什麼模樣?
我記得小時候在台灣幼稚園,就有老師帶著我們背英文字母和算數學,而在瑞典,小孩上了小學才開始正式學字母,而且一個禮拜只學一個,數學進度更是讓亞洲家長搖頭。此外,小學階段幾乎沒有回家功課,很少給孩子成績排名,也沒有從小送孩子上畫畫、鋼琴等各種才藝班的風氣。
度過這樣相對閒適、少有競爭的早期階段,孩子們摸索自己的能力所在,那些剛好適合升學、從事白領工作的孩子,在科技、法律、學術、商貿等行業中打拚。對文藝更具天賦的孩子也許從小不被逼著學畫畫、鋼琴,但一旦產生了興趣,可藉著許多教育機會和管道往文藝產業發展。另外,絕大多數資質和天賦都很「平均」的平凡孩子,找個自己不討厭的工作,上班時在崗位上貢獻所能,下班後認真經營生活、豐富生命經驗。雖然人生路不一定順遂,未來收入也會有高低差距,不過人人都能去摸索、打造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第二章
瑞典人爭什麼?


台灣人在描寫北歐社會時常常形容北歐人較不以物質為目標,也相對不炫耀財富。在注重社會福利的國家,他們願意付出高稅金,讓人感覺如此慷慨。不過度鼓勵孩子爭取高學歷高薪水的教育態度,彷彿與世無爭。
北歐人真的是這麼慷慨又不愛比較嗎?我覺得答案是Yes, and no。初到北歐,我發現很少看到有人提著名牌包,和瑞典朋友聊起台灣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歐洲名牌服飾,他們總是一問三不知,因此我也曾以為他們不愛物質、不愛比較。後來接觸了更多瑞典人,我才漸漸明白,其實人活著總是想爭口氣,在溫飽之餘,人們也都想獲得自尊,也都想要肯定自我、滿足生活。不一樣的地方是,和台灣比起來,瑞典人們獲得自尊的方式似乎更多元、更包羅萬象。
有錢不一定快樂,是一句被說爛的老生常談,然而不能否認的是,經濟能力和快樂絕對是正相關的,只是這個關係圖不是一條單純的直線,快樂的性質也會隨著處境而變化。

我炫耀的跟你不一樣

那麼,瑞典人爭什麼呢? 有種東西,可以讓看似不喜歡比較的瑞典人突然變得斤斤計較、爭得面紅耳赤,那就是——比誰活得最「正確」。
有天和幾個瑞典媽媽聚會,到了吃午餐的時間,媽媽A拿出一瓶嬰兒食品,她說:「這個品牌只用在地、有機的食材,雖然不便宜,但是我很推薦。」媽媽B拿出一個洗乾淨的果醬瓶,裡面裝著她親手做的離乳食,當然也全是嚴選有機食材。她說:「還是自己做最安心,而且不浪費包裝材料。」這時媽媽C抱著孩子去換尿布,臨走前不忘解釋:「你們知道,棉布尿片不像市售的紙尿片吸收力那麼強,必須頻繁更換。」
對一般大眾來說,瑞典的薪資透明,每個人的繳稅資料都攤在陽光下,收入有多少可以輕易推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與其錦上添花或打腫臉充胖子,還不如炫耀自己有時間培養人生目標、生活熱情,或是炫耀自己有知識,有體魄,有關懷。
瑞典人聊天的開場白常常是:你讀了哪本書?看過哪篇報導嗎?或者聊著他們開Hybrid(油電混合車),騎自行車上班,用純天然洗衣粉每天清洗棉布尿片,站在知識和道德的制高點上對著我微笑。他們追求的「正確」沒有惡意,卻總是凸顯了我的不正確,讓我覺得難以招架,想為自己護航。

你今天「政治正確」了嗎?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一年的情人節,我和先生剛好在市區購物,心血來潮買了一束玫瑰,想說應應景。捧著玫瑰走到轉角,兩個年輕人趨前來和我們說情人節快樂,正當我們微笑回應時,他們說:「你們知道歐盟玫瑰養殖產業的勞工處境嗎?」我們的笑容僵在臉上,他們又問:「願意借我們五分鐘了解目前糟糕的狀況嗎?」我先生欣然答應了,我只好站在那聽兩個小夥子告訴我剛剛買的這束玫瑰有多「不正確」。
當他們離開,我悻悻然地跟先生說,在情人節談這個也太殺風景了!而且你有看到其中一個小夥子拿著iPhone嗎?他們憐惜玫瑰養殖的勞工,怎麼就不顧富士康的勞工處境?我先生聳聳肩,說:「以後我每一次想買玫瑰,就會想起今天這件事。我覺得他們的策略很聰明啊。」
後來我發現,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玫瑰花束的來源,現在就連在超市,都會販賣一般玫瑰和公平交易玫瑰。公平交易的玫瑰比一般玫瑰貴了一倍。不了解背景的人會驚訝於這個表面上的價格差異,而因為那兩個年輕人,我體認到的是資本主義在講求壓低價格時,視勞工為芻狗的無情。

用更溫柔的方式一起變好

時代社會不斷往前,我們今後也會持續被衝撞冒犯,被迫去檢視習以為常的一切。現在的台灣,「覺醒」和「正義」這兩個詞常被當作一種嘲諷,不少人認為「覺青」只是愛出風頭,想賣弄學問,甚至是為了名利。而我覺得就算真的是如此,又如何呢?人人都需要滿足內心自尊,也都多少想要追求名利,只是每個人的做法不同罷了。
環保、性別、歷史,現代社會的每一個議題都複雜難懂,沒有人有時間和精力去涉獵所有面向,必須仰賴社會上有人願意把生命投注在某種議題上。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們有時候身處覺醒的一群,有時候落在後知後覺的一方,有時候在不同立場間徬徨。剛好在前方的人不用仗「識」凌人,一時在後方的人也不用覺得被冒犯,保持好奇和柔軟的腦袋,耐心傾聽,可以減少許多無謂的衝撞和撕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