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城鎮興起

I. 羅馬時代與法蘭克時代

I. 羅馬時代與法蘭克時代雖然低地國家最顯著特色之一乃此處發現大量城鎭(towns), 然而綜觀其歷史,政治上,雖然城鎭居民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該地區城市生活至晚近才興起。隸屬萊茵地區(Rhineland)與多瑙河上游多數義大利與法國大城鎭皆出現於西元前,而列日 (Liège)、魯汶 (Louvain)、梅赫倫(Mechlin)、安特衛普(Antwerp)、 布魯塞爾(Bruxelles)、布魯日(Bruges)、伊普爾(Ypres)、根特(Ghent)、烏特勒支(Utrecht)等,至中世紀初才出現。通格爾 (Tongres)是羅馬帝國統治下唯一値得關注的尼德蘭地區城鎭, 其重要性得自行省首府所在地,日耳曼人入侵時期,行省瓦解, 她便永遠失去對鄰近地區的影響力。羅馬時代,阿爾隆(Arlon) 與那慕爾(Namur)不過是次要的自治市鎭。低地國家的早期民主 圖爾奈(Tournai)雖然略顯重要,但深受法蘭克入侵波及, 設立於該城之教區牧座須遷至努瓦永(Noyon),至二十世紀才移回。因此,今日荷蘭與比利時之城鎭除少數例外發跡相對較晚。因位於帝國北疆,鄰近蠻族領域,幾條貿易大幹道被斯海爾德河 與默茲河盆地阻隔,而不易發展由商業往來所形成並持續的城市生活,實不足為奇。此地單就一條自科隆(Cologne)至布洛湼 (Boulogne)東西向大幹道貫穿其間;有幾條南向支線則是為因應境內煙燻肉品出口以及莫里尼(Morini)與梅納皮(Menapii) 農民製造的毛織品出口之需求。法蘭克入侵導致第二比利時行省(Belgica Secunda)及下日耳曼尼亞行省(Germania Inferior)沒落,同時,本來支配歷史走向的環境條件完全改變。自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 建立,萊茵河不再是歐洲文明的疆界。羅馬時代地處邊陲的比利時(Belgica),在擴展中的歐洲因其絕佳中心位置而復甦。她不僅是打造中世紀文明兩大民族(拉丁與日耳曼)之交會點,而且兩民族間各式交流多經由此地間進行,知識與物質兩方面皆然。自加洛琳王朝起,其孤立處境吿終,成為西方最具活力、最繁榮的國度之一。境內遍佈修道院與大莊園;查理曼大帝(Charles the Great)偏愛以亞琛(Aachen)為居所,使之彷若帝國宮廷前廳;帝國必需品靠其河流運載;北方的修道院因氣候寒冷多霧無 法自行生產酒類,亦賴以自摩澤爾(Moselle)山區進口。在農業興起的歐洲,比利時行省貿易發展無疑較鄰近地區為早。康什河 (Canche)口的昆托維奇鎭(Quentovic)(埃塔普勒Étaples)與 萊茵河下游的蒂爾(Tiel)、烏特勒支(Utrecht)及迪爾斯泰德。(Durstede),為北方加洛琳(Carolingian) 王朝最重要的港口。位於舊羅馬時期穿越斯海爾德河與默茲河路徑交會點的瓦朗謝訥 (Valenciennes)與馬斯垂克(Maestricht),成為貿易商乘船與過冬的驛站。最後,鑄幣廠的數量證明在以物易物原始制度外,錢 幣穩步擴展流通,此乃經濟進步無可爭議之事實。再則,即使憑藉少量文獻,我們亦得以發現自九世紀起產業活動的徵兆。沿海潮濕的沼澤平原上,莫里尼(Morini)與梅納皮(Menapii)布料製造業復甦;其織品由昆托維奇鎭(Quentovic)、蒂爾(Tiel)及迪爾斯泰德(Durstede)的船隻運至遠方,令「弗利西亞Frisian」 製斗篷盛名遠播至阿爾卑斯山腳。金屬加工業則於默茲河河谷的 于伊(Huy)與迪南(Dinant)萌芽。此區域產業活動發展注定很快被中斷。低地國地緣環境雖有益貿易,卻暴露於外來攻擊之中。河口之地因面海而門戶大開; 此處,有大堆冒煙的廢墟標記了諾曼人入侵的痕跡,或許更甚於 其他任何地方。自西元820年至891年,該邦國遭徹底摧毀,在卡林西亞的安努爾夫(Arnulf of Carinthia,譯註:西元888年的東 法蘭克國王)於魯汶(Louvain)的勝仗終將其自掠奪者手中解放 時,港口已不復存在,貿易商沿水路所設之驛站已然消失。九世紀末葉所造就出之社會發展,蕩然無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