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1 - 城市印象 Image

嬉皮文化,愛與和平的流浪靈魂

反戰、愛與和平、迷幻藥……嬉皮是美國 1960 年代傳統社會氛圍下的反動,塑造出外表及生活態度上的鮮明標籤,游走主流與次文化的邊緣。嬉皮一詞由《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Chronicle)專欄作家赫伯‧凱恩(Herb Caen)撰寫後漸為普及。

1950 年代興起的「垮世代」發展出「敲打一族」及不畏世俗的「嬉皮士」族人。與嬉皮士抵抗主流價值觀一脈相承的嬉皮,在詩人艾倫‧金斯堡於舊金山金門公園帶領的「人性存在」集會,以及1967 年 10 萬人湧入海特‧艾許伯里(Haight-Ashbury)區集結反越戰、對抗資本主義的「愛之夏」(Summer of Love)運動下,確立了一種流浪、無拘束的嬉皮靈魂象徵。

花是嬉皮文化中最具愛與和平象徵的物件,他們將迷幻扭曲的圖騰應用於彩繪車輛、衣裝上,著重健康飲食、探索東方宗教的神祕意義……全美不甘於生活在墨守成規體制下的年輕人來到舊金山,以藝術發聲,摒棄物質生活,期待建立以共享為基礎的公社。

1960 年代滿懷理想主義的花之子(Flower Child),在媒體渲染下紛紛湧入舊金山及紐約格林威治村,並在「烏茲塔克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Festival)達到鼎盛。然而年輕人總會成長,回歸體制、家庭,而 1970 年代年輕人宣洩的出口也投向較為激進的龐克(Punk)運動。如今舊金山海特街(Haight Street)上的嬉皮文化早已灰飛煙滅,徒留紀念品店的手染 T 恤,以及前仆後繼到此試圖嗅出美好年代氣味的人們。

摘錄2 -美食Gourmet

加州風料理,新鮮在地的混搭風味

新鮮、在地、手作、有機,造就「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被譽為精緻美食典範。這股烹飪潮流在柏克萊(Berkeley)掀起,而愛麗絲‧華特斯的「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沃爾夫岡‧帕克(Wolfgang Puck)的「纏」(Spago)等餐廳都是代表,使用最新鮮、當地的食材,菜單隨著當季食材調整,烹煮出簡單、融合多國文化的混搭料理(Fusion),也因此,理念一致的「新美國菜」(New American cuisine)在加州的發展最為成熟。在已成為專有名詞的「加州料理」之外,加州風料理在北加州的酒鄉納帕谷(Napa Valley)、索諾瑪(Sonoma),以法式、義式、地中海式菜系啟發的「新美國菜」佐酒為主流;加州中部及北部海岸則廣為使用海鮮,好比入秋第一批鄧金斯螃蟹(Dungeness Crab),即為感恩節必吃佳餚。在嬉皮文化影響下,可口的素食料理也不在少數;南加州居民以車代步的生活習慣,則造就速食店的盛行,麥當勞、In-N-Out 漢堡(In-N-Out Burger)等都起源於此。但別忘了這裡是加州,品味升級的漢堡才是主流。

曾受西班牙殖民、墨西哥統治,加州的歷史牽引庶民飲食文化的演變。華裔、拉丁美洲裔、日裔總和超過加州人口一半,墨西哥、薩爾瓦多等國的料理在加州生根,變形出如加蛋的早餐墨西哥捲餅(Breakfast burrito)、放美乃滋高麗菜的炸魚塔可(Fish Taco)。

酪梨自 19 世紀從墨西哥引進,爾後應用極為普遍,1970 年代日裔美國人發明以酪梨代替鮪魚,加州捲(California Roll)應運而生,各種冠上「加州」之名的壽司、漢堡、披薩等料理,通常就指加有酪梨。

摘錄3 –時尚 Fashion

牛仔褲,礦工褲變身時尚潮流

牛仔褲,幾乎是每個人衣櫃裡的必備單品。誰想得到,舊金山淘金礦工的工作褲,居然能橫亙兩個世紀,流行至今。這股在 50、60 年代燒起的野火,由好萊塢影星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詹姆斯‧迪恩(James Byron Dean)點燃。

他們在電影裡叛逆英雄的形象,讓年輕人看得熱血沸騰。美國文化用好萊塢電影進軍世界,也把這股從底層社會竄起的流行風潮,搭配搖滾樂(Rock ’n’ Roll)套裝輸出,用酷炫徹底顛覆西方的時尚秩序。

不過,史上第一條牛仔褲其實是咖啡色的。1853 年,美國帆布商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為總是抱怨褲子易破的淘金礦工,用做帳篷、車篷剩下的帆布縫製工作褲,史上第一條牛仔褲問世,既無銅釘也非藍色,而是帶點鐵鏽感的咖啡色,其耐磨堅固深受礦工歡迎。1873 年,李維斯(Levi’s)因應工人採收礦石的需求,在受力的口袋接縫加裝銅釘固定。之後更從法國尼姆(Nîmes)進口染成靛藍色(indigo)的斜紋粗棉布,又稱單寧布(denim),紡得較緊,更耐磨耐髒。且為求色調統一,他們只跟一家紡織廠買布。從此,牛仔褲的世界才變成藍色。

藍色、齊腰、銅扣、直筒,保證縮水、起縐、褪色的褲子,成為李維斯的經典褲型,1890 年後更多了個名字:501XX。「501」代表該單寧布匹的批號,雙 X 則是品質最牢靠之意。在許多牛仔褲迷與藏家眼中,他們愛的是 501XX,而不是 Levi’s 這個品牌名。性格男星馬龍‧白蘭度在電影《飛車黨》(The Wild One)中,穿著皮衣,大秀他 1947 年的 501XX;詹姆斯‧迪恩更是戲裡戲外都穿著它;就連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每回萬眾矚目的新品發表,都穿著水洗藍色 501。

1976 年,當美國歡慶建國 2 百週年,一條 501XX 牛仔褲被選進華盛頓史密森國家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成為美國歷史文物的永久蒐藏。2000 年,501XX 更打敗迷你裙及黑色小洋裝,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 20 世紀的最佳流行服飾。

摘錄4 – 建築 Architecture

愛比科技 CEO,中庭有陽光的艾克勒屋 

愛比科技(IPEVO)執行長洪裕鈞是位設計人,由他所設計的一款蘋果周邊產品 P2V 實物攝影機,連賈伯斯看了都讚歎。向來敢說直言的他,主張「有道理的設計」,認為:「設計的目的不在於讓東西看起來漂亮一點,而是要找出目的背後的意義,然後賦予它一個造型。」

洪裕鈞位於加州帕羅阿圖(Palo Alto,矽谷的一部分、史丹佛大學所在地)的住家,由建築開發商喬瑟夫‧艾克勒(Joseph Eichler)所設計的「艾克勒屋」(Eichler Home),就是最經典的好設計。

建於 1949 至 1974 年間的艾克勒屋,在矽谷及舊金山都有,戶數超過 1 萬戶。在當時是以承襲包浩斯學校(Bauhaus)所推行的「現代主義」(Modernism)理念來設計,即便過了大半個世紀,它們仍舊「經典」,歷久彌新,是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好設計。艾克勒受到美國有機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影響,認為建築設計必須促進環境與人類的和諧,艾克勒屋一反當時美國傳統承襲歐洲風格的建築,特徵包括:「以單純的梁柱結構(postand beam)構成簡潔俐落的線條」,房屋承重結構改變,屋內就不必存在大型柱子,空間在視覺上更加寬敞。「從地板直達天花板的大片玻璃窗」及「室內中庭的設計」,能引進加州終年的美麗陽光及氣候,讓居住者即便在屋內,也感覺置身「室」外。在當時,從來沒有人這樣蓋過大型的開發案,讓艾克勒屋成為「前瞻創新」的代名詞。

洪裕鈞強調,更難能可貴的是,艾克勒在當時不分種族、宗教信仰,鎖定中產階級為主要的銷售對象。現在聽起來不稀奇,但半世紀前的美國,還存在著「黑白分明」的種族問題,他不僅在建築設計上前衛,思想觀念也領先潮流,「所以,買 Eichler 房子的人,不只買房子,也是買一種『相信』。」洪裕鈞說。

摘錄5-逛遊 Travel

城市之光,文人交流的歷史聖地  

「城市之光」是舊金山最知名的獨立書店、出版社,1953 年開始就成為北灘文人們聚集思辨的場域,因為出版詩集《嚎叫》飽受爭議後聲名大噪。

獨立書店的選書往往等同店主的性格,由詩人勞倫斯‧費林赫迪(Lawrence Ferlinghetti)及彼得‧D‧馬丁(Peter D. Martin)共同創立的城市之光,主要販售舊金山當地獨立刊物、世界文學、藝術及進步主義意識形態之讀物,同是非營利機構城市之光基金會,由於當時北灘文學思潮方興未艾,這裡也成為文人相互交流的園地,至今你仍能感受這種濃厚的文學氣息。

一進門就能感受悠悠的老氣味,走上二樓,蒐藏所有垮世代文學經典的詩集房(Poetry Room)在此,年度的「巷弄間藝術」(Art in the Alley)活動讓書店隔壁,以《在路上》作家傑克‧凱魯克命名的傑克凱魯克巷洋溢迷人的情調,你可以駐足於此聆聽爵士樂團的演出,或者回到地下室參加一場朗讀會。因為別具歷史文化意義,也讓城市之光進入舊金山歷史名勝之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