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好想好想上學去!
「念大學、拿文憑」是劉大潭的頭號目標,但眼前的問題是:劉媽媽怕兒子被欺負,連小學都不讓他念。
而劉爸爸對於要不要讓兒子念書這件事,也拿不定主意,便到處去請教親友的意見,結果大家一看到劉大潭的身體狀況,都紛紛投反對票:
「這孩子成天在地上爬,怎麼能上學?」
「大潭去學校,一定會被同學欺負、譏笑。」
村子裡有一個有錢人的太太還撇撇嘴說:「唉唷,你這孩子已經沒用了啦,根本是廢人啊,這樣吧!我乾脆送你一個臉盆,你帶他去市場或廟口乞討,起碼每天還可以要一點銅板回來。」
劉大潭一聽,嚇得趕緊扯住劉爸爸的衣角,低聲哀求說:「爸爸,你千萬不要把臉盆帶回家啊!」
其他街坊鄰居雖然沒有直接說他是「廢人」,也都不贊成他去學校讀書,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說:
「這種孩子念書無路用啦!去學一技之長比較實在。」
「像是幫人家刻印章,或是去算命啊,還讀什麼書?浪費而已。」
但劉大潭已經對自己許下承諾,鐵了心就是想讀書,為了實現求學願望,他使出渾身解數,幾乎可以說是「死纏爛打」來遊說父母讓他上學。
既然親友建議他去學刻印章或算命,他便拿這點來說服爸爸:「就算以後要刻印章,連字都不會寫的話,那要怎麼刻?要幫人算命,那也必須會寫字啊,不識字怎麼行?你還是讓我去上學吧!」
爸爸雖然覺得有理,但仍然有些猶豫,一方面是因為家裡很窮,付學費有困難,二方面是他自己也無法想像,這樣一個孩子,就算念了書,又能怎麼樣呢?
他很聰明,快來辦入學!
有一天,劉爸爸在西嶺國小門口徘徊了半天,剛好遇到學校校長,他便把煩惱對校長說了:「唉,我兒子腳有問題,大家都叫他去學一技之長,可是他每天都吵著要念書,吵到我都沒辦法專心做事了。」
校長聽了便問:「你這孩子腳有問題,那腦子呢?腦子有沒有問題?」
「這個,我也不知道……」劉大潭從小就有各種奇思妙想,劉爸爸也不敢斷定這樣算不算「腦子沒問題」。
「不然,你乾脆帶我去看看那個孩子吧。」校長很熱心的跟著劉爸爸回家,想親眼看看這個非要上學不可的孩子。當校長第一次見到劉大潭,看見他清澈的眼神,就知道這孩子只是身有殘疾,腦袋瓜子絕對沒問題,校長故意丟出一個問題考劉大潭:「大潭,我問你,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是幾個蘋果啊?」
劉大潭自信滿滿、不假思索的說:「兩個!」
於是校長轉過頭,笑著對劉爸爸說:「你這孩子很聰明啊,腦子好得很,趕快來辦入學!」
上學是每天最期待的事
因為校長這臨門一腳,劉爸爸終於同意讓劉大潭上學了,但是,新的問題來了:從劉家到學校,就算是正常小朋友,也要走上好幾十分鐘,劉大潭只能用爬的上學,該怎麼辦才好呢?
校長建議爸爸弄一輛小孩子騎的小三輪車給他當代步工具,並承諾會找其他小朋友來推劉大潭上學。隔天在朝會上,校長對著全校同學發出「英雄帖」,表示有一個名叫劉大潭的小朋友很想到學校上課,可是他不能走路,想徵求幾位小朋友自願推劉大潭上下學,這幾位熱心的同學,到了學期末將可獲得獎勵與獎品。
果然,因為校長和幾位熱心小朋友的幫忙,劉大潭終於如願上了小學,他簡直欣喜若狂,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上學,天還沒亮就已經起床、盥洗完,在門口等候要來推他上學的小朋友。
他最害怕的就是下雨天,因為當時南投山區還沒有鋪柏油路,一到雨天路面泥濘,三輪車會卡在泥巴路上進退不得,於是只要遇到雨天,小朋友就不願意來推他上學,他只能留在家裡。因此,每次只要起床看到烏雲密布,劉大潭的心情也就變得陰霾起來:「外面一下雨,我的眼睛也會跟著下雨……」
大姊的愛心手搖車
劉大潭的大姊看到弟弟因為無法上學如此傷心,心疼不已,她暗暗決定要幫弟弟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劉家大姊年僅十三歲,算起來也還只是個國中小女生的年紀,但因為家裡窮,她沒辦法升學,所以小學一畢業就去幫傭貼補家用了。劉大姊每天省吃儉用,每個月都想辦法至少存一百元,整整存了兩年多,等到存到一千八百元以後,去找了一家鐵工廠,為劉大潭訂做了一輛手搖三輪車。
劉大潭的腿不方便,但手是沒問題的,有了這輛手搖車以後,劉大潭從小學三年級以後,就可以不必依賴同學推車,可以自己上下學。一直到畢業,他每天一大早就「駕駛」著這輛滿載著姐姐愛心的手搖三輪車上學,風雨無阻,從未缺過任何一堂課。正因為這個學習機會得來不易,劉大潭格外珍惜。每天都精神抖擻的認真上課,下課後也勤於複習,課業成績非常優異,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因為他行動不便,無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到處玩耍,他索性把時間都花在吸收知識上,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看遍了,雖然他的身體被殘疾限制,但透過閱讀,他的心靈可以盡情探索、自由遨翔。
永遠不忘助他圓夢的貴人
對一般人來說,上小學讀書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但對劉大潭而言,卻是一樁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才能完成的「里程碑」。
在這個艱辛的求學過程中,好心說服劉爸爸讓劉大潭讀書的校長,以及辛苦存錢打造手搖車讓他可以自立上學的大姊,都是劉大潭生命中的貴人,他的心中一直對他們充滿感激。
每年教師節,劉大潭都會親筆寫卡片感謝校長,即使後來劉大潭從小學畢業後,到其他學校求學、出社會、開公司……仍沒有忘記每年寫卡片問候,直到幾年前,校長因年邁過世才中斷。
至於大姊,劉大潭一直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一般敬愛。每年母親節,他都會準備兩個蛋糕、兩份紅包,一個給生養自己的媽媽,另一個則是給他親愛的大姊。
後來,劉大潭雖然自己發明了其他代步工具,但大姊送的那一輛手搖三輪車,他始終沒有淘汰掉,仍慎重安置在他的公司裡作為紀念。在劉大潭心目中,這輛車遠比任何華貴名車還要貴重太多了,因為這輛車,讓他生命中首次嚐到「自立」的滋味,後來,經常受邀演講的劉大潭常無限感念的形容:「那是一輛帶我追逐夢想的車。」
完成小學學業,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雖然那距離劉大潭「拿到學士學位」的目標,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是他有信心,相信自己會一步一步成功達陣的。
08因為關懷,所以創造
什麼?坐在家裡看電視,竟然也能看出發明門道嗎?
是的,劉大潭許多重要的發明,靈感都來自「看電視」。
每天晚餐時分,劉大潭就會端著飯碗到電視前,一邊吃飯,一邊看新聞。他看新聞可不是為了打發時間,而是基於一種對社會的「關懷」,看看現在人們需要什麼?有哪些問題等待解決?自己的發明能力,是不是幫得上什麼忙?
除了緩降梯以外,劉大潭還有兩項生涯代表作:耐高溫蝶閥以及全自動過濾專用微電腦六通閥,全都是從新聞中反思人們需求,再尋找解決方案,最後設計出來的優秀發明。我們就先來談談「耐高溫蝶閥」誕生的來龍去脈吧!
大約十年前,劉大潭看到高雄火葬場遭到附近居民集結抗議的新聞,因為屍體燃燒以後,空氣中會瀰漫惡臭,嚴重影響周遭鄰居的居住品質。
這個事件引起劉大潭的注意,他心想,如果能夠研發出一種燃燒後不會產生臭氣的裝置,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在著手設計前,劉大潭特地開車南下到那間被抗議的火葬場,希望能看看他們的處理過程與裝置,想深入瞭解之所以產生臭氣的原因。
但劉大潭大老遠到了現場,守衛卻把他當抗議居民,擔心他會帶來麻煩,悍然把他擋在門外,無論他好說歹說,就是不願意讓他進去看,耗了一、二個小時,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劉大潭只好失望的回家。
晚餐時,當時還在唸國小二年級的小女兒看爸爸愁眉苦臉,童言童語的提出建議:「爸爸,人家既然不給你看,你自己去找屍體來燒看看不就好了嗎?」
「對欸,妳說得有道理,這真是個好主意!」小女兒有點異想天開的建議,激發了劉大潭做為發明家的實驗精神,他決定自己來研究看看。
腐雞做臭氣實驗
首先,要找到用來做燃燒實驗的屍體。當然,絕對不可能找具人類的屍體來燒,就算有,也沒有這麼大的裝置可以燒,要燒只能燒動物。而動物屍體中,雞很容易取得,大小也比較方便用來做實驗。
劉大潭去菜市場買了兩隻雞,在鐵桶裡放了十天,放到都開始長蛆腐爛以後,再澆上汽油點火燃燒,在燃燒過程中,冒出陣陣令人聞之作嘔的黑色濃煙,這個濃煙就是惡臭的來源。
劉大潭拿了個不銹鋼筒,設法把濃煙聚在管道裡封住,再拿去瓦斯爐上燃燒一次,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充滿黑色懸浮粒子的臭臭煙被重複燃燒以後,惡臭竟然就消失了,可見得,只要有辦法讓屍體燃燒後產生的黑煙再一次充分燃燒,徹底除去那些懸浮粒子以後,就可以解決臭氣問題。
他的構想是:做一個像是隧道般的管狀密閉爐,把燃燒後的氣體抽進來,在超高溫的爐中再徹底燃燒一次,等到把會發出臭味的微粒都燒乾淨了,再把乾淨無臭的空氣排出來 。
為了這項發明,他特別訂購了一個可以耐一千度高溫的裝置,但是,問題來了,用來負責控制氣體排放的閥門開關,要怎麼樣設計才能做到耐高溫又完全密閉的效果呢?一般的閥門都是用橡膠之類的材質做的,用以達到密閉效果,但是橡膠根本無法承受數百度甚至上千度的高溫;而金屬材質雖然可以耐高溫,密閉效果卻沒這麼好。
切香腸頓悟閥片設計道理
為了突破瓶頸,接下來的二個月,劉大潭每天瘋狂做各種實驗,經常連飯都忘記吃。有一天,他又因為做實驗太專注,以至於忘了吃午餐,直到下午,實在餓得受不了,才回家想找些東西墊墊肚子。
太太連忙從冰箱裡拿了一些香腸,煎得香噴噴,要給劉大潭充飢。煎好以後,她要劉大潭幫忙切片,她好利用這段時間再煎個蛋幫他加菜。
劉大潭不常做菜,拿起菜刀,笨拙的對著香腸垂直切下去,切出來的香腸都是圓片狀,他太太在旁邊看了,連聲說:「不對、不對,不是這樣切啦,你要斜斜切才對!」
劉大潭聽了太太指導,調整運刀手勢,這才切出漂亮的橢圓香腸片。他看著砧板上之前切的圓形香腸片,以及後來切的橢圓形香腸片,這兩種香腸片,其實都是從同一直徑的香腸切下來,但形狀卻差很多。
這時候,劉大潭心中突然靈光一現,這個道理,似乎可以用在他的閥門上!
如果用金屬來做閥門的蝶片,就可以耐高溫,形狀則改做成橢圓形,它在隧道型的圓管中,就能與接觸面完全密合。
成功開發出產品以後,劉大潭的第一件任務,就是去拜訪那間上過新聞的高雄火葬場,幫他們解決棘手的臭味問題。在那之後,又有幾家經營垃圾焚化爐的廠商,甚至煉油廠、電子廠等業者,也跟劉大潭採購這項新產品。
早期,業者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廢氣問題,很多工廠都只會把煙囪做得很高,把廢氣排放到天空,避免被附近居民詬病,但這終究不是治本之道。但有了劉大潭發明的這項新產品以後,就能大幅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而這項發明,不只能應用在氣體的處理上,也能用來處理像是麵粉、塑膠粒子……之類的顆粒流體,以前廠商們使用的閥片是用橡膠來密合的,那些小顆粒常會卡在橡膠上面,造成磨損,但是劉大潭的蝶閥材料是不會沾黏顆粒的金屬,可以提高設備的耐用度,所以就連麵粉廠、塑膠廠也很喜愛這項發明。
產品受到歡迎,劉大潭當然很高興,不過最有成就感的是:他的發明真的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而且,還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呢!憂心地層下陷,設計自動過濾設備
劉大潭對環境的關懷,除了「空氣」以外,還有「水」。
大約七、八年前,高鐵正在如火如荼建置中,劉大潭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則關於高鐵沿線地層調查的新聞,提到中南部有幾個縣市因為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得相當厲害,僅僅隔一年而已,就又下陷了二、三公分。
劉大潭覺得這是一個必須嚴肅正視的問題,便去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了解一下為什麼地下水會被超抽得這麼嚴重。發現除了灌溉以外,像是洗車廠、游泳池、養殖廠等行業,也經常抽取地下水,為了要保持水質乾淨,經常一、兩週就換一次水,甚至是不停歇的邊排邊抽,長年累積下來,地層不下陷才怪。
劉大潭心想,最好是一年只要換個一、兩次水,就不用抽這麼多地下水了。
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少換水又能維持水質清潔呢?
他想到的點子是:過濾!
如果弄髒的水可以被處理成乾淨的水,然後重複利用,就不用如此頻繁的抽取珍貴的地下水了。
劉大潭得發想緣起是這樣的:地下水其實也算是一種過濾過的水,大部分的地下水都來自降雨,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後,一部分蒸發,一部分流入大海,還有一部分,則沿著土壤或岩石空隙層層滲透到地表下,若是能夠設計出一種過濾設備,就可以把用過的水「還原」成乾淨的水。
他設計的過濾設備是:擁有六個開關的「微電腦六通閥」,這個設備有六種功能,分別是正洗、逆洗、過濾、排放、停機以及軟水功能。至於濾材,則仿照大自然,採用砂石之類的材質用來過濾。
他的理想是:只要安裝這套設備,就可以全自動執行水質潔淨功能,完全不必請專人控制。用水在一整天的過濾以後,每天會執行逆洗兩分鐘,把那些髒東西沖到另一個孔去,這些水可以用來澆花,一點也不浪費。如此一來,水的耗損會大幅減少,除了自然蒸發的部分,以及用來逆洗的少量水以外,大部分都可重複循環使用,一年只要換一次水就可以了。
從頭學微電腦控制
就像之前的許多發明一樣,微電腦六通閥的研發過程中,劉大潭也遭遇了不少困難。
對劉大潭來說,設計機構並非難事,但是要做到微電腦自動控制,可就讓他頭大了。
他在唸大學時,甚至都還沒有電腦呢,他之所以懂得電腦繪圖等技巧,都是後來努力自學的。而要做自動控制,那又是另一個全新領域的專業了。但劉大潭並不氣餒,他對於學習新知永遠抱持高度熱情,不熟悉微電腦控制有什麼關係?從頭學起就是了!
他去書店扛了一堆與微電腦控制相關的專業書籍回家,每天認真研讀,整整摸索了兩個月,搞懂以後,就自己買電路板和電子元件回來組。但不知道為什麼,組出來的板子很容易當機,他認真翻了許多書,但還是找不到解決方案。
他覺得自己這樣一直瞎嘗試也不是辦法,應該回母校去請教專家才對。雖然他已經大學畢業很久,但因為他是逢甲大學傑出校友,很多教授都認識他,很快就找到厲害的電子電機高手指點迷津,原來,當機問題是元件之間互相干擾導致,只要更換成合適的元件就沒問題了。
歷經幾番波折,劉大潭終於成功開發出他心目中的夢幻產品:全自動過濾專用微電腦六通閥,這項發明與緩降梯、耐高溫蝶閥,都是他最自豪的代表作。
而這些發明的初衷,都是因為二個字:關懷。
儘管創作過程可能很辛苦,但一想到這項設計將可改變很多人的生活,這些勞碌就都不算什麼了。
一看書,二問人
回想這三十多年來的各種發明,劉大潭坦言,設計過程中經常充斥各種困難,但這絲毫沒有澆熄他的發明熱情,相反的,他把這些瓶頸都當做挑戰,就像是偵探解謎一樣樂在其中。
遇到自己搞不懂的地方,劉大潭有兩個標準動作:一看書,二問人。
劉大潭在求學時代,一直是個極用功的學生,而這種認真求知的態度,並未因為畢業而終止,他離開學校以後,仍孜孜不倦讀書,尤其是他感興趣的機械、電腦等領域相關的書籍,他更是努力吸收,一有新技術問世,他就馬上找來學習。
劉大潭過去曾去大專院校兼過課,發現許多學生對於讀書完全不感興趣,就連課堂指定教科書也不想讀,他內心都深深為他們感到惋惜。他覺得,如果你想要增強自己的實力,讀書是最便宜又方便的辦法,能在書上可以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他自己之所以能維持那麼充沛的發明能量,靠的就是閱讀,很多「工夫」都是書本教他的,不讀書,實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無法在書裡找到答案,劉大潭就會想辦法去問人,所有擁有一技之長的人,都是他的良師益友,很多人看他對知識這麼渴求,也都很樂意把自己的知識傾囊相授。劉大潭想要告訴每一位讀者,當你遇到困難時,輕易認輸是最傻的事情,一旦放棄,就什麼都沒有了。只要你努力去突破困難,縱使暫時還是失敗,也沒有關係,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必有成長,你一定會比原先更強大。
「念大學、拿文憑」是劉大潭的頭號目標,但眼前的問題是:劉媽媽怕兒子被欺負,連小學都不讓他念。
而劉爸爸對於要不要讓兒子念書這件事,也拿不定主意,便到處去請教親友的意見,結果大家一看到劉大潭的身體狀況,都紛紛投反對票:
「這孩子成天在地上爬,怎麼能上學?」
「大潭去學校,一定會被同學欺負、譏笑。」
村子裡有一個有錢人的太太還撇撇嘴說:「唉唷,你這孩子已經沒用了啦,根本是廢人啊,這樣吧!我乾脆送你一個臉盆,你帶他去市場或廟口乞討,起碼每天還可以要一點銅板回來。」
劉大潭一聽,嚇得趕緊扯住劉爸爸的衣角,低聲哀求說:「爸爸,你千萬不要把臉盆帶回家啊!」
其他街坊鄰居雖然沒有直接說他是「廢人」,也都不贊成他去學校讀書,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說:
「這種孩子念書無路用啦!去學一技之長比較實在。」
「像是幫人家刻印章,或是去算命啊,還讀什麼書?浪費而已。」
但劉大潭已經對自己許下承諾,鐵了心就是想讀書,為了實現求學願望,他使出渾身解數,幾乎可以說是「死纏爛打」來遊說父母讓他上學。
既然親友建議他去學刻印章或算命,他便拿這點來說服爸爸:「就算以後要刻印章,連字都不會寫的話,那要怎麼刻?要幫人算命,那也必須會寫字啊,不識字怎麼行?你還是讓我去上學吧!」
爸爸雖然覺得有理,但仍然有些猶豫,一方面是因為家裡很窮,付學費有困難,二方面是他自己也無法想像,這樣一個孩子,就算念了書,又能怎麼樣呢?
他很聰明,快來辦入學!
有一天,劉爸爸在西嶺國小門口徘徊了半天,剛好遇到學校校長,他便把煩惱對校長說了:「唉,我兒子腳有問題,大家都叫他去學一技之長,可是他每天都吵著要念書,吵到我都沒辦法專心做事了。」
校長聽了便問:「你這孩子腳有問題,那腦子呢?腦子有沒有問題?」
「這個,我也不知道……」劉大潭從小就有各種奇思妙想,劉爸爸也不敢斷定這樣算不算「腦子沒問題」。
「不然,你乾脆帶我去看看那個孩子吧。」校長很熱心的跟著劉爸爸回家,想親眼看看這個非要上學不可的孩子。當校長第一次見到劉大潭,看見他清澈的眼神,就知道這孩子只是身有殘疾,腦袋瓜子絕對沒問題,校長故意丟出一個問題考劉大潭:「大潭,我問你,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是幾個蘋果啊?」
劉大潭自信滿滿、不假思索的說:「兩個!」
於是校長轉過頭,笑著對劉爸爸說:「你這孩子很聰明啊,腦子好得很,趕快來辦入學!」
上學是每天最期待的事
因為校長這臨門一腳,劉爸爸終於同意讓劉大潭上學了,但是,新的問題來了:從劉家到學校,就算是正常小朋友,也要走上好幾十分鐘,劉大潭只能用爬的上學,該怎麼辦才好呢?
校長建議爸爸弄一輛小孩子騎的小三輪車給他當代步工具,並承諾會找其他小朋友來推劉大潭上學。隔天在朝會上,校長對著全校同學發出「英雄帖」,表示有一個名叫劉大潭的小朋友很想到學校上課,可是他不能走路,想徵求幾位小朋友自願推劉大潭上下學,這幾位熱心的同學,到了學期末將可獲得獎勵與獎品。
果然,因為校長和幾位熱心小朋友的幫忙,劉大潭終於如願上了小學,他簡直欣喜若狂,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上學,天還沒亮就已經起床、盥洗完,在門口等候要來推他上學的小朋友。
他最害怕的就是下雨天,因為當時南投山區還沒有鋪柏油路,一到雨天路面泥濘,三輪車會卡在泥巴路上進退不得,於是只要遇到雨天,小朋友就不願意來推他上學,他只能留在家裡。因此,每次只要起床看到烏雲密布,劉大潭的心情也就變得陰霾起來:「外面一下雨,我的眼睛也會跟著下雨……」
大姊的愛心手搖車
劉大潭的大姊看到弟弟因為無法上學如此傷心,心疼不已,她暗暗決定要幫弟弟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劉家大姊年僅十三歲,算起來也還只是個國中小女生的年紀,但因為家裡窮,她沒辦法升學,所以小學一畢業就去幫傭貼補家用了。劉大姊每天省吃儉用,每個月都想辦法至少存一百元,整整存了兩年多,等到存到一千八百元以後,去找了一家鐵工廠,為劉大潭訂做了一輛手搖三輪車。
劉大潭的腿不方便,但手是沒問題的,有了這輛手搖車以後,劉大潭從小學三年級以後,就可以不必依賴同學推車,可以自己上下學。一直到畢業,他每天一大早就「駕駛」著這輛滿載著姐姐愛心的手搖三輪車上學,風雨無阻,從未缺過任何一堂課。正因為這個學習機會得來不易,劉大潭格外珍惜。每天都精神抖擻的認真上課,下課後也勤於複習,課業成績非常優異,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因為他行動不便,無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到處玩耍,他索性把時間都花在吸收知識上,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看遍了,雖然他的身體被殘疾限制,但透過閱讀,他的心靈可以盡情探索、自由遨翔。
永遠不忘助他圓夢的貴人
對一般人來說,上小學讀書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但對劉大潭而言,卻是一樁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才能完成的「里程碑」。
在這個艱辛的求學過程中,好心說服劉爸爸讓劉大潭讀書的校長,以及辛苦存錢打造手搖車讓他可以自立上學的大姊,都是劉大潭生命中的貴人,他的心中一直對他們充滿感激。
每年教師節,劉大潭都會親筆寫卡片感謝校長,即使後來劉大潭從小學畢業後,到其他學校求學、出社會、開公司……仍沒有忘記每年寫卡片問候,直到幾年前,校長因年邁過世才中斷。
至於大姊,劉大潭一直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一般敬愛。每年母親節,他都會準備兩個蛋糕、兩份紅包,一個給生養自己的媽媽,另一個則是給他親愛的大姊。
後來,劉大潭雖然自己發明了其他代步工具,但大姊送的那一輛手搖三輪車,他始終沒有淘汰掉,仍慎重安置在他的公司裡作為紀念。在劉大潭心目中,這輛車遠比任何華貴名車還要貴重太多了,因為這輛車,讓他生命中首次嚐到「自立」的滋味,後來,經常受邀演講的劉大潭常無限感念的形容:「那是一輛帶我追逐夢想的車。」
完成小學學業,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雖然那距離劉大潭「拿到學士學位」的目標,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是他有信心,相信自己會一步一步成功達陣的。
08因為關懷,所以創造
什麼?坐在家裡看電視,竟然也能看出發明門道嗎?
是的,劉大潭許多重要的發明,靈感都來自「看電視」。
每天晚餐時分,劉大潭就會端著飯碗到電視前,一邊吃飯,一邊看新聞。他看新聞可不是為了打發時間,而是基於一種對社會的「關懷」,看看現在人們需要什麼?有哪些問題等待解決?自己的發明能力,是不是幫得上什麼忙?
除了緩降梯以外,劉大潭還有兩項生涯代表作:耐高溫蝶閥以及全自動過濾專用微電腦六通閥,全都是從新聞中反思人們需求,再尋找解決方案,最後設計出來的優秀發明。我們就先來談談「耐高溫蝶閥」誕生的來龍去脈吧!
大約十年前,劉大潭看到高雄火葬場遭到附近居民集結抗議的新聞,因為屍體燃燒以後,空氣中會瀰漫惡臭,嚴重影響周遭鄰居的居住品質。
這個事件引起劉大潭的注意,他心想,如果能夠研發出一種燃燒後不會產生臭氣的裝置,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在著手設計前,劉大潭特地開車南下到那間被抗議的火葬場,希望能看看他們的處理過程與裝置,想深入瞭解之所以產生臭氣的原因。
但劉大潭大老遠到了現場,守衛卻把他當抗議居民,擔心他會帶來麻煩,悍然把他擋在門外,無論他好說歹說,就是不願意讓他進去看,耗了一、二個小時,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劉大潭只好失望的回家。
晚餐時,當時還在唸國小二年級的小女兒看爸爸愁眉苦臉,童言童語的提出建議:「爸爸,人家既然不給你看,你自己去找屍體來燒看看不就好了嗎?」
「對欸,妳說得有道理,這真是個好主意!」小女兒有點異想天開的建議,激發了劉大潭做為發明家的實驗精神,他決定自己來研究看看。
腐雞做臭氣實驗
首先,要找到用來做燃燒實驗的屍體。當然,絕對不可能找具人類的屍體來燒,就算有,也沒有這麼大的裝置可以燒,要燒只能燒動物。而動物屍體中,雞很容易取得,大小也比較方便用來做實驗。
劉大潭去菜市場買了兩隻雞,在鐵桶裡放了十天,放到都開始長蛆腐爛以後,再澆上汽油點火燃燒,在燃燒過程中,冒出陣陣令人聞之作嘔的黑色濃煙,這個濃煙就是惡臭的來源。
劉大潭拿了個不銹鋼筒,設法把濃煙聚在管道裡封住,再拿去瓦斯爐上燃燒一次,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充滿黑色懸浮粒子的臭臭煙被重複燃燒以後,惡臭竟然就消失了,可見得,只要有辦法讓屍體燃燒後產生的黑煙再一次充分燃燒,徹底除去那些懸浮粒子以後,就可以解決臭氣問題。
他的構想是:做一個像是隧道般的管狀密閉爐,把燃燒後的氣體抽進來,在超高溫的爐中再徹底燃燒一次,等到把會發出臭味的微粒都燒乾淨了,再把乾淨無臭的空氣排出來 。
為了這項發明,他特別訂購了一個可以耐一千度高溫的裝置,但是,問題來了,用來負責控制氣體排放的閥門開關,要怎麼樣設計才能做到耐高溫又完全密閉的效果呢?一般的閥門都是用橡膠之類的材質做的,用以達到密閉效果,但是橡膠根本無法承受數百度甚至上千度的高溫;而金屬材質雖然可以耐高溫,密閉效果卻沒這麼好。
切香腸頓悟閥片設計道理
為了突破瓶頸,接下來的二個月,劉大潭每天瘋狂做各種實驗,經常連飯都忘記吃。有一天,他又因為做實驗太專注,以至於忘了吃午餐,直到下午,實在餓得受不了,才回家想找些東西墊墊肚子。
太太連忙從冰箱裡拿了一些香腸,煎得香噴噴,要給劉大潭充飢。煎好以後,她要劉大潭幫忙切片,她好利用這段時間再煎個蛋幫他加菜。
劉大潭不常做菜,拿起菜刀,笨拙的對著香腸垂直切下去,切出來的香腸都是圓片狀,他太太在旁邊看了,連聲說:「不對、不對,不是這樣切啦,你要斜斜切才對!」
劉大潭聽了太太指導,調整運刀手勢,這才切出漂亮的橢圓香腸片。他看著砧板上之前切的圓形香腸片,以及後來切的橢圓形香腸片,這兩種香腸片,其實都是從同一直徑的香腸切下來,但形狀卻差很多。
這時候,劉大潭心中突然靈光一現,這個道理,似乎可以用在他的閥門上!
如果用金屬來做閥門的蝶片,就可以耐高溫,形狀則改做成橢圓形,它在隧道型的圓管中,就能與接觸面完全密合。
成功開發出產品以後,劉大潭的第一件任務,就是去拜訪那間上過新聞的高雄火葬場,幫他們解決棘手的臭味問題。在那之後,又有幾家經營垃圾焚化爐的廠商,甚至煉油廠、電子廠等業者,也跟劉大潭採購這項新產品。
早期,業者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廢氣問題,很多工廠都只會把煙囪做得很高,把廢氣排放到天空,避免被附近居民詬病,但這終究不是治本之道。但有了劉大潭發明的這項新產品以後,就能大幅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而這項發明,不只能應用在氣體的處理上,也能用來處理像是麵粉、塑膠粒子……之類的顆粒流體,以前廠商們使用的閥片是用橡膠來密合的,那些小顆粒常會卡在橡膠上面,造成磨損,但是劉大潭的蝶閥材料是不會沾黏顆粒的金屬,可以提高設備的耐用度,所以就連麵粉廠、塑膠廠也很喜愛這項發明。
產品受到歡迎,劉大潭當然很高興,不過最有成就感的是:他的發明真的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而且,還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呢!憂心地層下陷,設計自動過濾設備
劉大潭對環境的關懷,除了「空氣」以外,還有「水」。
大約七、八年前,高鐵正在如火如荼建置中,劉大潭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則關於高鐵沿線地層調查的新聞,提到中南部有幾個縣市因為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得相當厲害,僅僅隔一年而已,就又下陷了二、三公分。
劉大潭覺得這是一個必須嚴肅正視的問題,便去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了解一下為什麼地下水會被超抽得這麼嚴重。發現除了灌溉以外,像是洗車廠、游泳池、養殖廠等行業,也經常抽取地下水,為了要保持水質乾淨,經常一、兩週就換一次水,甚至是不停歇的邊排邊抽,長年累積下來,地層不下陷才怪。
劉大潭心想,最好是一年只要換個一、兩次水,就不用抽這麼多地下水了。
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少換水又能維持水質清潔呢?
他想到的點子是:過濾!
如果弄髒的水可以被處理成乾淨的水,然後重複利用,就不用如此頻繁的抽取珍貴的地下水了。
劉大潭得發想緣起是這樣的:地下水其實也算是一種過濾過的水,大部分的地下水都來自降雨,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後,一部分蒸發,一部分流入大海,還有一部分,則沿著土壤或岩石空隙層層滲透到地表下,若是能夠設計出一種過濾設備,就可以把用過的水「還原」成乾淨的水。
他設計的過濾設備是:擁有六個開關的「微電腦六通閥」,這個設備有六種功能,分別是正洗、逆洗、過濾、排放、停機以及軟水功能。至於濾材,則仿照大自然,採用砂石之類的材質用來過濾。
他的理想是:只要安裝這套設備,就可以全自動執行水質潔淨功能,完全不必請專人控制。用水在一整天的過濾以後,每天會執行逆洗兩分鐘,把那些髒東西沖到另一個孔去,這些水可以用來澆花,一點也不浪費。如此一來,水的耗損會大幅減少,除了自然蒸發的部分,以及用來逆洗的少量水以外,大部分都可重複循環使用,一年只要換一次水就可以了。
從頭學微電腦控制
就像之前的許多發明一樣,微電腦六通閥的研發過程中,劉大潭也遭遇了不少困難。
對劉大潭來說,設計機構並非難事,但是要做到微電腦自動控制,可就讓他頭大了。
他在唸大學時,甚至都還沒有電腦呢,他之所以懂得電腦繪圖等技巧,都是後來努力自學的。而要做自動控制,那又是另一個全新領域的專業了。但劉大潭並不氣餒,他對於學習新知永遠抱持高度熱情,不熟悉微電腦控制有什麼關係?從頭學起就是了!
他去書店扛了一堆與微電腦控制相關的專業書籍回家,每天認真研讀,整整摸索了兩個月,搞懂以後,就自己買電路板和電子元件回來組。但不知道為什麼,組出來的板子很容易當機,他認真翻了許多書,但還是找不到解決方案。
他覺得自己這樣一直瞎嘗試也不是辦法,應該回母校去請教專家才對。雖然他已經大學畢業很久,但因為他是逢甲大學傑出校友,很多教授都認識他,很快就找到厲害的電子電機高手指點迷津,原來,當機問題是元件之間互相干擾導致,只要更換成合適的元件就沒問題了。
歷經幾番波折,劉大潭終於成功開發出他心目中的夢幻產品:全自動過濾專用微電腦六通閥,這項發明與緩降梯、耐高溫蝶閥,都是他最自豪的代表作。
而這些發明的初衷,都是因為二個字:關懷。
儘管創作過程可能很辛苦,但一想到這項設計將可改變很多人的生活,這些勞碌就都不算什麼了。
一看書,二問人
回想這三十多年來的各種發明,劉大潭坦言,設計過程中經常充斥各種困難,但這絲毫沒有澆熄他的發明熱情,相反的,他把這些瓶頸都當做挑戰,就像是偵探解謎一樣樂在其中。
遇到自己搞不懂的地方,劉大潭有兩個標準動作:一看書,二問人。
劉大潭在求學時代,一直是個極用功的學生,而這種認真求知的態度,並未因為畢業而終止,他離開學校以後,仍孜孜不倦讀書,尤其是他感興趣的機械、電腦等領域相關的書籍,他更是努力吸收,一有新技術問世,他就馬上找來學習。
劉大潭過去曾去大專院校兼過課,發現許多學生對於讀書完全不感興趣,就連課堂指定教科書也不想讀,他內心都深深為他們感到惋惜。他覺得,如果你想要增強自己的實力,讀書是最便宜又方便的辦法,能在書上可以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他自己之所以能維持那麼充沛的發明能量,靠的就是閱讀,很多「工夫」都是書本教他的,不讀書,實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無法在書裡找到答案,劉大潭就會想辦法去問人,所有擁有一技之長的人,都是他的良師益友,很多人看他對知識這麼渴求,也都很樂意把自己的知識傾囊相授。劉大潭想要告訴每一位讀者,當你遇到困難時,輕易認輸是最傻的事情,一旦放棄,就什麼都沒有了。只要你努力去突破困難,縱使暫時還是失敗,也沒有關係,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必有成長,你一定會比原先更強大。